如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外科收治的直腸癌病人中88.5%有便血,左半結腸癌病人中74.8%有便血。 但右半結腸中大便尚處於半流體狀,故右半結腸癌出血量相對較少,又加血混於大便中後色澤改變,因此不易為病人察覺,大多為隱血陽性,只在出血量較多時才可見大便呈棕紅色、果醬樣。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收治的右半結腸癌病人中有這種肉眼可見的便血者佔36.5%。 手術切除的範圍包括腫瘤、腫瘤所在的一段大腸、鄰近的血管和淋巴組織,以達到完全清除癌組織的目標。 在某些病情之下,要為病人建立暫時性的或永久性的人工肛門,讓身體產生的糞便排出體外。
患者在治療後可能出現各種副作用,例如疲倦、脫髮、噁心和腹瀉等。 大腸癌癥狀 除此之外,個別化療藥物,例如Flurouracil,可能令手掌及腳跟出現紅腫和疼痛的情況,但一般不會維持很長時間。 施以大腸癌手術後,患者一般都可以恢復正常性生活,但部分男性患者可能在切除直腸時,觸及連接性器官的神經,導致無法勃起或射精,然而這類情況較為罕見,亦有可能只屬暫時的情況。
大腸癌癥狀: 癌細胞擴散程度的檢測
無痛腸胃鏡檢查在國外已行之多年,而聯安於民國89年領先國內健診業界率先引進,至今每年有上萬位受檢者接受無痛腸胃鏡檢查服務,有多位肝膽腸胃專科執行檢查,並以無痛舒眠方式讓受檢者輕鬆受檢。 大腸癌癥狀 在檢查前給予受檢者一些短效安眠麻醉藥物,幫助受檢者在深度睡眠中完成無痛腸胃鏡檢查,全程僅約15~20分鐘,以聯安所做的統計,接受檢查的受檢者對於服務滿意度超過九成,且幾乎沒有暈吐等不適現象發生。 大腸鏡檢查是目前最直接的大腸癌篩檢方式,但許多民眾對於大腸鏡檢查認識不足,多因怕痛、無安全感及擔心有危險性,而心生恐懼。 根據聯安診所30年來的健康檢查經驗,的確仍有部分民眾因為對於腸鏡檢查有不當的誤解:如擔心會戳破腸道、麻醉後無法清醒或有其他不適症狀的風險等而心生恐懼,甚至在健診時表示要自動放棄這項篩檢。
①隆起型:腫瘤向腸腔突出,呈結節狀、息肉狀或菜花狀隆起,境界清楚,有蒂或為廣基。 ③扁平隆起伴潰瘍型(Ⅱa+Ⅱc型):亦有稱之為Ⅲ型,大體如小盤狀,邊緣隆起,中心凹陷,此型少見,僅見於黏膜下癌。 ①息肉隆起型(Ⅰ型):又可分為有蒂型(Ⅰp)、亞蒂廣基型(Ⅰps)、無蒂廣基型(Ⅰs)。 大腸癌癥狀 ②高脂肪及部分糖類能增加腸道細菌酶(如葡萄糖醛酸酶、鳥氨酸脫羥酶、硝基還原酶、偶氮氧化酶、脂氧酶、環氧酶)的活性,促進致癌物、促癌物的產生。
大腸癌癥狀: 大腸癌發生位置
大腸癌早期癥狀包括:①持續1~2周的腹痛;②排便困難或大便習慣或大便性狀改變;③大便內帶血或大便變黑;④腹部出現包塊。 進行早期檢查的方法一般有3種:一是肛指檢查,二是大便潛血試驗,三是結腸鏡檢查。 特別是肛門指診檢查簡單易行,檢查深度可達12.5~15cm,對直腸癌早期診斷有重要的價值。 大腸癌發病部位的變化特點:在我國大腸癌低發區,直腸癌遠比結腸癌多見,可達80%左右。
- 如病人能跟醫護人員充分合作,則能有效地縮短檢查時間。
- 由於瘤瘤慢性出血,然量少又長久,糞便顏色改變不多,不易以肉眼從糞便發現出血,常須靠潛血反應檢查。
- 根據聯安診所30年來的健康檢查經驗,的確仍有部分民眾因為對於腸鏡檢查有不當的誤解:如擔心會戳破腸道、麻醉後無法清醒或有其他不適症狀的風險等而心生恐懼,甚至在健診時表示要自動放棄這項篩檢。
因此在平時的飲食,應該盡量多攝入蔬菜、水果、纖維素,合理飲食,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大部分的研究表明,總的能量攝入與大腸癌危險性有關系,無論攝入的能量是蛋白質、脂肪還是碳水化合物。 蘑菇粥:鮮蘑菇30g(或幹品9g),紅糯米30g,加鹽油味精適量。 具有健中和胃的功效,用於大腸癌的預防和早期直腸癌的輔助治療或手術後的康復治療。 大腸惡性淋巴瘤包括原發於腸道的結外型淋巴瘤及其他部位的惡性淋巴瘤在病程中累及胃腸道的繼發性病變,原發者起病隱匿,早期缺乏特異性,常因延誤診治而預後不良。
大腸癌癥狀: 症狀及診斷
然而,就目前狀況來看,手術仍是治療大腸癌最有效的方法。 大腸癌手術的基本原則與腫瘤手術的基本原則一致,概括起來說,就是根治性、安全性、功能性三性原則,其中,在腫瘤能夠切除的情況下,首先要求遵循根治性原則,其次考慮到安全性,最後才盡量考慮功能性原則。 目前大腸癌最重要的治療手段是手術切除腫瘤所在的腸段及其相應的腸系膜和所屬區域性淋巴結。 ②脂肪與紅肉 大腸癌的發生與動物脂肪和肉類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高脂射入的婦女與低脂婦女相比大腸癌相比大腸癌風險增加32%。 而肉類中攝入紅肉是大腸癌發生的一個強的危險因素。
年紀愈大患上大腸癌的機會便愈高,特別是50歲以上的人士更要加倍注意。 生活易會員於本網站內所發表的全部內容為即時更新,因此生活易不會預先審查任何內容,並不會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質量。 大腸癌癥狀2023 此外,會員所發表的全部內容均屬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生活易之言論及立場。 大腸癌癥狀2023 根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最新資料顯示,2018年大腸癌是本港第一位常見癌症,總共有5634宗新發病個案,每10萬人口便有75.6人新確診大腸癌。
大腸癌癥狀: 健康小工具
大腸鏡檢查除能發現致病原因,並能同時通過各種輔助儀器,對病源作活鉗樣本化驗及進行治療,例如切除大腸息肉。 由於大腸發炎潰傷或細菌感染,導致大腸黏膜長出新組織,息肉的出現常與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等疾病有關。 此類型息肉好發於大腸發炎位置,容易產生腹痛、腹瀉等症狀。 大腸癌癥狀2023 治療方式主要以藥物改善腸道發炎情形,發炎性息肉雖不會演變成癌症,但因外觀不易與腺瘤作區分,需進一步診斷才能確認。 其中發生在直腸的腫瘤,因接近肛門,引起的症狀如血便、排便次數增加大便變細等,較為明顯、有機會早期察覺。
若腫瘤位於結腸,達致上述目標並不困難;按腫瘤所在位置的主要血管分佈,常見的手術有「右半結腸切除術」、「橫向結腸切除術」、「左半結腸切除術」、「乙狀結腸切除術」。 以往「鋇灌腸X光檢查」是診斷腸癌的標準,但近年已被準確度更高的大腸鏡取代。 大腸鏡檢查可「直接」觀察腸黏膜上的病變,亦可抽取組織作活檢,並移除瘜肉。 若病人無法接受、或未能完成大腸鏡檢查,可以「CT結腸成像」代替,其診斷1cm 大腸癌癥狀 以上的瘜肉和腫瘤的準確度與大腸鏡相約。
大腸癌癥狀: 醫療背景
對臨床疑有低位大腸癌癥狀的病人應首先采用直腸指檢及硬管乙狀結腸鏡檢查,因為這兩種方法對距肛門20cm內的大腸癌檢查較鋇灌腸更為可靠。 雙重對比鋇灌腸造影可檢出92%的大腸癌,其中Dukes A期癌檢出率為55%~85%。 1cm以上息肉的檢出率為70%~90%,1cm以下息肉的檢出率為50%~80%。
- 然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日後有可能逐漸解決以上缺陷。
- 台大內科教授李宜家說,很多人會以為便秘、拉肚子、常常放屁、大便很臭,可能就是大腸癌,不過其實通常是其他的腸道疾病。
- 病人如需要接受內視鏡治療,如息肉切除、內鏡止血、擴張及支架放置等,會提高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腸梗塞、出血的機會。
- 據統計,鋇灌腸造影對於大腸癌假陽性率大約為1%以下,大息肉為5%~10%,小息肉錯誤診斷率可高達50%。
- 部分位於黏膜肌層和位於黏膜下層的惡性腫瘤,其中少數病例可能已存在區域淋巴結微轉移和轉移,僅作局部切除術可能達不到根治要求,此類病例應審慎采用局部切除術。
- 大腸直腸癌患者大約有一半的人都有血便現象,另一半的人完全沒有症狀,千萬不要自以為只是痔瘡問題,尤其是50歲以上病患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好發族群更要小心,才不會喪失治療良機。
而發生在結腸的大腸癌雖較少見,因腫瘤位置在較深處,早期症狀較不明顯,如果沒有做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不易早期發現,確診時多屬晚期,因此增加治療的難度。 患者完成治療後,需要定期覆診以及進行大腸鏡檢查,以監察癌細胞會否出現復發或擴散情況。 至於一些較晚期的個案,例如第2期至3期結腸癌患者,因為手術後癌細胞留在體內的機會較高,故此建議在手術後再進行化療,防止復發 。 大腸癌癥狀2023 在醫生制定治療方案之前,患者一般需要接受影像掃描檢查,例如正電子電腦掃描(PET-CT)檢查,以確定癌症的期數和癌細胞的擴散範圍,從而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醫生為病人選擇治療方法的考慮因素包括:年紀、身體狀況、癌腫瘤期數、類型、位置、擴散程度等,所以即使是相同期數的病人也有可能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如果患者對自己的治療方案有疑問,建議向醫生查詢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