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12大著數2023!(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此外,和諧式大廈可因應地盤環境而作多種改變,例如華荔邨的兩座和諧一型基座設計成停車場大樓,七樓以下有一半面積改造成停車場的一部份,另一半為租住單位。 當中興華(一)邨、葵盛東邨及尚德邨等部份第三代和諧式大廈底部開始設有厚板轉換層結構(英語:Transfer Plate)的設計,下方則設有商場/停車場基座,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 第三代和諧式大廈的公共屋邨及居屋屋苑包括有:天慈邨、興華(一)邨、天恆邨(唯一一個不提供一人單位的第三代後期版本和諧一型大廈的屋邨)、田灣邨、尚德邨、天麗苑、曉麗苑、錦豐苑(集齊前後期和諧一型的屋苑)、廣明苑、雅寧苑等。 另外,從1997年起進入設計凍結階段(或更改設計)、並自1998年起落成的和諧一型大廈,其緊急發電機房改設於天台,水缸設計亦加高,而樓層標準改為40層(除少部份項目),是為第三代後期版本(即1996/97年版本)和諧一型大廈。 首幢第三代後期版本和諧一型為何文田邨景文樓;而擁有最多第三代後期版本和諧一型的屋邨為秀茂坪邨,一共有11座[註 2]。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單身長者可參加「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兩位或以上長者,可一同參加「共享頤年」優先配屋計劃。 長者選擇與成年家人同住一單位或選擇與成年家人分別入住兩個就近單位可參加「天倫樂」優先配屋計劃。 第一代工字型大廈的每邊翼尾設有8人單位及5人單位各一,廚房、廁所及露台均設於大廈最末端,兩款單位均採用相同的廚廁及露台設計。 圖為一工字型大廈標準7人單位的平面圖,單位內除了廁所、廚房及露台外,並沒有固定的間隔,居民可按需要自行間隔。 雖然稱為露台,實際上並非露天,而是騎樓,該位置居民多用作掛衣服、安放洗衣機的地方。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問題公屋醜聞

同區雍明苑澤明閣亦有類似附翼大廈的設計,以適應地盤東側在分區規劃大綱圖上的高度限制。 這個設計已應用在新建的居屋設計之上,首個引入此類3B單位的屋苑為屏山屏欣苑,其後亦有極少數新建公屋採用此類3B單位,首條(亦是唯一一條)引入此類3B單位的屋邨為石硤尾邨第三期。 居屋單位與同時期公屋或以往的和諧式居屋一樣,不設固定間格,而用料交樓標準與公屋貼近,且門外沒有鐵閘(但由公屋抽出作綠置居的單位,除景泰苑外仍設鐵閘),而廚房及浴室更不設組合櫃,採用明喉,企缸只是在地台預留一個55毫米深的嵌入式淋浴間(英語:Sunken Shower),再設浴簾通及晾衣架便成。 較以往八萬五時代居屋內廚房及洗手間交樓標準附設組合櫃,並以暗喉設計,企缸有門、部份單位亦設浴缸的設計嚴重倒退。 因此被市民及業界批評香港政府復建居屋只為應酬市民,實際上擔心影響私人市場,因而設計百無,盡量簡單,面積又細,以減低居屋吸引力,根本沒有由用家角度出發[3]。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輪候公屋可長達數年時間,如期間經濟收入有改善,不妨留意二手市場放盤,若遇上業主劈價盤,隨時可低市價一成買入,即上千居物色各區筍盤,抓緊機會上車做業主。 因社交平台Instagram熱潮,令不少外國遊客都會專程到屋邨拍照。 日本藝術家藤原力曾經於橫濱、城崎、馬尼拉、安山與杜塞道夫等城市展開城市探險計畫(ENGEKI QUEST),而今次來到香港,到彩虹邨創作一本冒險遊戲書,參與者可以自行「探險」,尋找當中的細節[28]。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Chris GABRIEL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所帶領團隊設計的新和諧一及三型大廈設計,並規定在2月起動工項目採用[18](首個動工的項目為清河邨,而首批落成的此型大廈為長宏邨二期,即宏勇樓、宏心樓、宏意樓及宏善樓)。 此類型數量不多,主要集中在觀塘區及新界的葵青區 , 元朗區及沙田區,此型號可見於翠屏南邨、天瑞邨及長亨邨等屋邨,當中秀茂坪邨秀康樓及秀樂樓是全港唯一採用相連設計的和諧二型大廈 , 而位於烏溪沙的利安邨是全港唯一一個全部採用和諧二型大廈的公共屋邨 。 公用設施方面,大樓內共設2道緊急走火樓梯和6部升降機,而升降機分為高、中、低層三組(每組兩部)。

由1987年開始,凡在公屋住滿10年的住戶,如家庭總收入超逾資助入息限額,須繳交雙倍租金,另加差餉。 香港很早已有為低收入居民設置出租房屋,初期多由志願團體提供,例如於1948年成立的香港房屋協會及於1950年成立的香港模範屋宇會,香港政府只是提供土地。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2023 1973年,為了配合十年建屋計劃,房委會成立並且取代屋建會,徙置事務處及市政事務署轄下的屋宇建設科則重組成為房屋署。 香港房屋委員會接收了所有徙置大廈、10個屋建會廉租屋邨和17個政府廉租屋邨,合稱為公共屋邨,由房屋署統一負責管理及規劃。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香港公共屋邨一覽

而在2006年3月房屋署總建築師(設計及標準策劃)為因地制宜設計項目設計了新「小單位設計」,至2008年10月則全面由構件式單位設計取代,這段期間採用此類設計的項目包括:善明邨、欣安邨第一期、葵聯邨第一期、油麗邨第五期、石硤尾邨第二及五期及東匯邨第一期。 後來更加入自然通風及自然採光等元素於大廈建築設計當中,再演變成今日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及構件式單位公屋/居屋設計藍本,但交樓標準與新和諧一型大致類同。 由於長者住屋租戶需要與其他的租戶共用設施(如:廚房及廁所),所以普遍不受長者歡迎;加上長者住屋比起獨立小型單位更不符合成本效益,因為長者住屋單位面積細,所以要提供額外的舍監服務及其他共享設施,如:休息室,共用廚房,共用廁所,共用浴室及洗衣房等等。 所以房委會建築小組委員會在2001年1月12日決定,將6個當時還在建築中的長者住屋項目,包括華荔邨一期、頌安邨五期、富昌邨三期、健明邨一期及石排灣邨重建第一期的長者住屋單位需在建築期間修改圖則設計,還原為普通單位出租[27]。 最終現時以通用設計的方式,令長者可以居於獨立廚廁單位,減少居民間的爭執及減低運作成本。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翻查資料,去年12月底的公屋輪候時間為6年,已追平1999年的紀錄,今次輪候時間進一步上升,創下23年來的新高。 公屋聯會認為,輪候時間升穿6年大關是預期之內,預料今年至明年初再有三個大型屋邨入伙,屆時反映的輪候時間將進一步攀升,現階段難評估會否升穿6.5年甚至7年關口。 公屋居屋的實用面積一般都在一千呎以內,我們會為您介紹如何在這個有限的空間之內,打造出一個舒適的家居。 例如,採用開放式廚房、掛牆式電視和變形傢俬等,都能夠增加屋內的空間感。 透過我們的報導文章,您會發現只要精心考慮屋內的空間佈局,公屋和居屋並不一定比私樓遜色,運用不同的設計風格,如北歐風、工業風、簡約風和現代風等,配搭不同的物料,公屋居屋的家居環境也可以非常優美。 1990年代開始,公屋需求大增,房委會開始提高建築密度並減少公共休憩設施面積;1997年推出的八萬五計劃為求提供最多的單位,用盡地積比率,更使建築密度進一步上升,邨內休憩空間所剩無幾。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小型單位大廈(和諧式單位/新和諧式單位設計)

除以上計劃外,原本用作居屋的健明邨,因興建期間政府明令宣佈「停建居屋」而改作公屋出租用途,當中方案為:將邨內四座樓宇 - 明宇樓、明宙樓、明星樓及明域樓於10樓起近電梯大堂的3B單位,臨時改則分拆為一個1/2P單位及一個1B單位,至於10樓以下則保留為3B單位。 第一座和諧三型大廈位於藍田廣田邨廣靖樓 , 於1992年11月落成 , 亦是全港首座和諧式大廈。 最後一座和諧三型大廈為石籬邨石欣樓,該大廈原本高20層,但因應同邨1-3及8-9座重建戶「原區安置」的訴求,故此在興建時更改設計增加樓層至31層,是和諧三型樓宇中最高的其中一座,其它達31層高的和諧三型為紅磡邨紅暉樓及慈樂邨第三期。 和諧式大廈的特點在於採用高度統一的設計,預製組件佔很高比例,包括使用預製樓梯、預製乾牆、預製廚房工作檯、預製外牆面板,以至半預製樓板,大大加快興建過程及減低成本,興建過程如工人把預製組件吊上樓層,再移動至預定位置安裝。 現行以標準模組單位發展出的構件式單位設計大廈,於2012年陸續落成,1/2P單位亦保持在14平方米的水平。 總括而言,可見這30年來一人小型單位的變化,由改建到出現標準設計,由共用設施到獨立配套,人均居住面積由約10平方米升至17平方米再回落至14平方米。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房委會更稱,若公屋申請人若未能負擔獲編配的新單位的租金,可要求改配租金較廉宜的翻新單位,如符合申請資格,他們亦可透過租金援助計劃,就舊大廈類別單位申請援助。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如上所述,上世紀90年代末期到本世紀頭幾年持續的樓價下滑,對業主來說或是噩夢,但對還未「上車」者來說是難得機會。 1996到2006年間,全港住戶居於自置私人房屋比率由35%升至38%。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以下單人公屋申請者近半大學畢業 居屋首置成功率極低

他表示,希望新一屆政府提出的「公屋提前上樓計劃」、重啟私人參建模式,及精簡發展程序等能盡快落實,以縮短公屋輪候時間。 康和一型、新十字型及部份和諧一型大廈原本是為居屋計劃而設計,但有部份項目(尤其是居屋第二十三期乙)因政府決定停售居屋而改為公共屋邨出租。 房委會又指出,目前根據公屋住戶資助政策和維護公屋資源合理分配政策(「富戶政策」),住戶在公屋住滿十年,便須每兩年申報家庭入息及資產一次。 凡在公屋住滿十年或以上而收入水平超出規定限額的家庭,須繳交額外租金;凡入息或資產超出所定限額(分別訂為超逾公屋入息限額5倍及100倍),或在本港擁有私人住宅物業的家庭,則須遷出公屋。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碧如表示,今日會上通過了多項修訂,包括加強打擊濫用公屋、改善富戶和加戶政策方案。

  • 根據不同的單位結構,採用不同的空間佈局,再運用不同的設計風格,如北歐風、工業風、簡約風、日系風和現代風等,配搭不同的物料,公屋和居屋也可以非常優美。
  • 所以你朋友的公屋最多是可住3人,而现在只住两人的情况下,感觉就变得没有那样侷促了。
  • 自1997年至2002年間落成的後期/第三代和諧式大廈起,供水、排污及座廁通風喉由以往設於露台,改為設於大廈外牆。
  • 總括而言,可見這30年來一人小型單位的變化,由改建到出現標準設計,由共用設施到獨立配套,人均居住面積由約10平方米升至17平方米再回落至14平方米。
  • 而在設備及公共設施方面,只有居屋設計的同類大廈在入伙時已備有熱水爐,而出租公屋及綠置居屋苑(除駿洋邨為特例)需由租戶/業主自行購買。

新和諧式單位廚廁牆身採用彩色磁磚,而2010年左右開始落成的非標準設計單位則採用白色磁磚,同時廁所洗手盤亦從附設人造石枱面及較大的鏡面簡化為僅有洗手盤配一塊標準尺寸的鏡。 非標準設計大廈所採用的交樓標準,主要是廚房的洗碗盆及灶頭以及浴室廁所門,因不少住戶不喜歡或覺得設計不合用或不實用,質素亦欠佳,最終當作垃圾拋棄。 其中將軍澳雍明苑更出現「垃圾山」,擺放大量建築廢料、裝修及家居垃圾[9]。 裝修師傅及室內設計師亦指其設計有問題,妨礙安裝配備,亦未能以「顧客為本」出發,認為房屋署需多向公屋戶做意見及滿意度調查,了解他們對公屋附送的基本裝備有何意見,從而作出改善[10]。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公屋大翻新】一家三口55萬翻新544呎奇則單位 設計師化心思修飾角位 靚到好似換新屋咁

2019年1月接受申請的「煥然懿居」共收到2萬多份申請,出售450個單位。 在設計要求和風格上,户主希望能採用和風木系風,顏色方面要求以藍色和灰色為主。 去到2020年4月為止,香港總共有251個公共屋邨同超過85萬個單位。 呢個表以地區劃分,再以首次入伙年份排(「一邨」、「二邨」等等有細分嘅屋邨會當係唔同屋邨同埋由原址分拆而成嘅,個表入面會放埋一齊,方便比較)。 截至3月底,公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6.1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4.1年。 房委會指,現時約有147,500萬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97,700萬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即共有245,200萬宗申請。

所以你朋友的公屋最多是可住3人,而现在只住两人的情况下,感觉就变得没有那样侷促了。 一般來說,我們不會主動就戶主夫婦離婚後,要求任何一方遷出公屋單位。 不過,如果雙方因離婚而未能就公屋的租住權達成協議,我們會按現行離婚政策處理。 戶主可申請其家人或親屬在公屋單位內作有條件暫住,以便戶主獲得照顧;或讓戶主能照顧極需依靠戶主的近親。 設計師在間隔2房的同時做了一趟隱形門,有望通全屋的感覺,輕巧亦透光,同時拉闊全屋視野。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移民新加坡方法(三)創業投資移民

此外,於新和諧一型大廈裡,亦引進了退台式設計,但僅屬美田邨及葵涌邨之特別設計,直至非標準設計大廈取代此款設計後,才獲得廣泛採用。 和諧三型的設計為了取代新長型及相連長型大廈,尤其針對應用於市區/擴展市區的舊屋邨呈長型,並設有高度限制的重建地盤及應用於一些呈長條型的地盤剩餘位置,靈活地把屋邨地盤可建單位極大化。 和諧二型的設計是希望取代1980年代的Y型大廈設計,但因外型龐大且擁有Y型設計低靈活性的先天缺陷,令屋邨規劃缺乏靈活,未能把地盤潛力極大化地發揮出來。 所以按統計數據顯示和諧二型由1989年面世開始,為少數負責公共房屋設計的建築師所採用,所以房屋署已經決定率先於1999年5月1日正式淘汰和諧二型設計,而最後一批建成入伙的和諧二型大廈就是位於馬鞍山90區第五期的錦豐苑錦荷閣及錦蘭閣(亦是僅有兩座採用和諧二型設計的居屋大廈)。

而港府是香港土地的「唯一擁有者」、大業主和發展商,掌握土地發展的步伐與方向。 1980年代起,包括公屋和以「居者有其屋計劃」為主的資助出租和出售的房屋便成為差不多一半香港居民的住所。 資助房屋能使市民每月省下數千元生活費,亦助市民更易實現置業階梯。 網民都認為樓主可照用其父住址申請公屋,因已購入單位,住戶人數應不受限制,「買咗冇人再理住幾多人」、「除非業主喺未補價前未經批准出租俾人,實際上業主和家庭成員喺唔喺度住,又或者俾咗其他人都無罰則」、「公屋買咗等於私樓,邊個理你住咩人」。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廚房門其實可以拆?網友抖音分享新居被公審

隨著啟德機場關閉令市區建築物高度限制放寬、完成整體重建計劃、新型的大廈建築設計型號面世等因素,現時不再興建和諧三型,並由新和諧一型、單方向設計大廈及小型單位大廈的逐步取代其。 和諧式大廈(英語:Harmony Block[1],簡稱「HR」)是香港公共房屋大廈的一種重要的設計,於1987年開始起草,1989年正式發表,在1992年至2009年間所落成的香港公共屋邨大廈及居者有其屋計劃大廈中廣泛採用。 千禧年代的新公屋有一段時間同時有標準設計及非標準設計出現,以2009年落成的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二及三期為例,1/2P單位室內樓面面積亦維持在17平方米左右。 由1954年至1984間落成的公屋,亦絕大部份是編配給三人或以上的家庭,當時單身人士和二人家庭只有在例外的情形下先可獲配公屋。

  • 另外亦有非標準設計大廈不以大廈其中一翼作退台式設計,而以一翼尾端其中一個單位作退台式設計,例子有牛頭角下邨貴亮樓。
  • 此現象特別可見於天水圍北的各屋邨,如天悅邨、天逸邨、天華邨等,直至2000年代初八萬五計劃失敗,公共休憩設施面積才得以逐漸增加。
  • 公屋戶主去世或遷出後,單位的租約可無條件地批予在單位內居住亦是認可成員的戶主配偶;倘若戶籍內並無戶主的在生配偶,有關的租約亦可批予在單位內居住的其他認可成員,但他們須接受「全面經濟狀況審查」(包括入息及資產審查)及「住宅物業權審查」,以釐定他們批出新租約的資格及應繳的租金水平。
  • 換言之,現行的非標準設計大廈交樓標準,在短、中期內將維持「不能高於新和諧一型大廈」的規律。
  • 1996至2006年全港住戶住在公屋之百分比有所下降,但配合其他數據綜合來看(自置資助出售房屋和自置私人房屋的住戶比率上升,以及租住私人房屋的住戶比率下降),可看出公屋住戶百分比的減少,是因為更多擁有香港居民身分的住戶(包括本地出生者和內地出生並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者)能「上車」。

若公屋居民收到房署的遷出通知書便須遷出,設1年寬限期,亦設有上訴機制[16]。 香港公共屋邨(簡稱公屋)是香港公共房屋最常見的類別,由政府或志願團體興建,出租予低收入市民。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現時香港提供出租公營房屋的機構有三個,分別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香港房屋協會(房協)及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去年一項調查,訪問了173名現正或曾獨居在不適切居所的人士,當中近9成(89%)人表示,他們因住屋開支而節衣縮食,有8成人因租金昂貴、擔心被加租而感到普通或極度困擾。 此外,有近7成半受訪者已經或正在申請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為4.6年,最長輪候時間為18年。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index == 2 ? (!commercialSteps ? '住宅' : '商業') : null titles .title

立法會一份最新文件顯示,私樓價格高昂,雖然政府推出多項對青年人的房屋支援,惟都收效甚微,30歲以下人士購買居屋及首置單位的成功率,分別低至0.58%及1.8%。 而18-29歲的公屋申請者更因年長申請者優先的編配安排而難以獲配單位。 數據亦顯示,30歲以下循配額及計分制申請公屋的人士中,擁大學或以上學歷人士所佔比例近年不斷上升,由2012年的27%,增加至2018年的接近五成。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2023 有關注房屋團體認為,30歲的青年人一般已有一定的工作年資及積蓄,開始考慮置業無可厚非,然而較少人能夠負擔私樓,認為政府可增加資助房屋中的相應配額。

而弟弟的房間則運用了上方睡床、下方儲物的設計,可放置一張較大的書枱。 單位舊有間隔客、飯廳分佈並不明確,沙發位並非正面向著電視櫃,看電視時觀感並太好。 Innergy Design Studio的設計師將大廳重新規劃後,將飯廳拉到近玄關位置,比起之前亦更近廚房。 政府提供的文件提及,人員在封區行動中未能接觸的住戶,大部份是圍封時並不在單位中、外出工作、圍封時段後才回家等,強調若房委會懷疑有濫用公屋單位的個案,包括單位長期無人居住或被丟空,將會嚴厲跟進及調查,若證實住戶違反租約,將會採取適當的租約管理行動,包括收回其公屋單位。 帖文引來網民熱議,大部份人都支持政府做法,認為是正常安排,「根本移民就應該交返間屋啦,唔值得可憐喎」、「咁係理所當然嘅事」、「既然移咗民,即是無住屋需要,交還公屋合情合理」、「早應該收番啦,人都走咗,仲霸住間屋」、「而家交返間屋出嚟,畀真正有需要嘅人,好事!」、「走咗就唔好留戀喇」。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公共出租房屋

房屋署現時未有為公屋的聾人或弱聽住戶加裝火警閃燈,有住戶主動申請亦被拒絕[30],工黨及一群聾人於2017年12月到平等機會委員會投訴房屋署違反《殘疾歧視條例》[31]。 工黨主席郭永健指出,聾人不應因為先天障礙而被剝奪基本生存權利,他批評房屋署作風官僚,不應以資源為由拒絕聾人或弱聽住戶申請火警閃燈[32]。 聾人機構「龍耳」創辦人邵日贊估計,至少一千戶的公屋有聾人,過往曾經多次向房屋署反映要求加裝火警閃燈裝置,但當局推說沒有這政策,他認為房屋署現在才研究,進度太慢[33][34]。 例子1 - 油塘邨的項目編號「KL34RR」,代表是九龍第34個房委會項目,並按整體重建計劃興建;此編號在更改修飾詞為「RH」後,亦同時對應同一項目內的油美苑及油翠苑。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亦包括之前各種設計的結構優點,並而能夠採用最新的建築方法[2][1];第四是每層單位的住戶分組成聚居,並成為一個小型社會,使鄰居的關係更為密切。 同時每位住戶的居住較為清靜,並不受外來的影響[2]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然而,以上的優點亦帶來一定程度的問題,例如住/訪客無法互通各座的升降機大堂和需佔用頗多土地。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新和諧附翼大廈一至四型於1995年發表,為基於第一代和諧附翼大廈改良而成的新設計,主要改動是與相連的和諧式大廈共用屋宇設備[25]、加設警報系統,並接駁至主大廈之警衛室[26]以及面積由17平方米增至22平方米,從而將每座大廈的標準高度由15層增至為21層[26]。 因應2人家庭反映1-2人單位面積過窄,故此新和諧附翼大廈除了改良原有的1-2人單位設計的廚廁使其更實用外,亦設計了一款全新的2人單位,面積約20平方米,專供2人小家庭入住。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不過,聯會提到,目前房委會的調租機制存在滯後問題,例如今次以2019年與2021年間公屋租戶家庭入息作參考,未能顧及今年年初第五波疫情大爆發的影響。 聯會又指,房委會於2020年作租金檢討時,已經加租9.66%,現時再連續第二次建議加租,擔心未能符合公眾對於政府紓解民困的期望。 《房屋條例》訂明現行的公屋租金調整機制, 規定每兩年要檢討公屋租金一次,並以公屋租戶家庭收入變動,作為調整公屋租金的基礎。 退台式設計不屬非標準設計大廈的型號之一,而是指大廈其中一翼(或多於一翼,例子有彩福邨彩歡樓)由特定樓層起減去尾端的單位,外型大多與和諧式大廈的附翼大廈或和諧二型各翼尾端的單位相似,但作退台式設計的部份本身為大廈主體的一部份,並不是與非標準設計大廈相連。 十字長型設計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外觀與十字型、和諧三型以及帶有附翼三型的和諧一型相似,但其中一翼或更多的翼較長。 例子有德朗邨德珮樓、德珊樓、德瑩樓、德瓏樓;洪福邨洪歡樓、洪樂樓、洪昌樓、洪盛樓以及新蒲崗景泰苑。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政府擬寬減22/23年度四季差餉 綜援公屋戶亦有份

值得一提,由於和諧附翼大廈興建時期極短,故此所有大廈均為第一代或第二代和諧式單位設計,並沒有採用第三代設計的和諧附翼大廈,即使主樓已改用第三代設計亦依舊不變。 值得一提,2001年落成的秀茂坪邨秀暉樓屬單方向設計大廈,它採用了此款大廈的單位設計,但單位不設露台,窗戶形式、去水渠位置等亦仿照第三代設計,為全港唯一有此設計的大廈。 由於層數較和諧一型少,令1A型大廈減少二至三部升降機,且升降機服務不到樓宇頂層,原本規劃作升降機的位置則改為垃圾房及電錶房(採用第三代設計的白田邨潤田樓除外[註 4]),再將原本劃作垃圾房及電錶房的位置騰出改作住宅單位用途。 故此,和諧1A型的單位總數較少,但單位間格靈活性與第二及三代和諧一型大廈相若,而且兩座大廈可選擇於1B單位的翼尾位置相連,相較只能於2B單位相連的和諧一型更有彈性[15]。 而隨著啟德機場於1998年關閉,相關高度限制範圍亦已更改,加上近年已經採用非標準設計,此等樓宇亦不再興建,最後一座落成的和諧1A型大廈為白田邨潤田樓,於1997年落成竣工,並為唯一一座採用第三代設計的和諧1A型大廈。 早期和諧式大廈的曬衣設備設置在廚房窗外,本意乃因該處位於大廈的凹位,遠離地面行人通道,可減少衣物從高處墮下所引致的意外。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