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島第二條跨海行車大橋—青荃橋,於1988年落成。 青衣公立學校,建校於1938年,為青衣島上第一間小學。 在70年代大規模發展之前,島上商業中心為青衣墟,被稱為青衣大街,從青衣島東北面的碼頭伸延至內陸,青衣公立學校的舊校舍便是位於大街街尾。 昔日交通不便,學生多為青衣島上居民,如青衣四村、新福村等。
校網 66 的 涵蓋地區,教育局提供的 學校名冊。 其中 30 所是官立/資助小學(官津小學),1 所是直資/私立小學。
青衣公立小學: 公共設施
3號幹線、青嶼幹線、汀九橋及青沙公路的啟用,接通了青衣至大嶼山、機場、新界西北、沙田、西九龍及香港島的陸路運輸,使青衣島成為香港重要的運輸樞紐。 先於1974年建成青衣大橋,而靠近青衣大橋的長青邨於1977年落成,為青衣首座公共屋邨。 隨後長康邨、青衣邨、長安邨、長發邨和長亨邨等公共屋邨,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陸逐落成。 青衣公立小學2023 除了公共屋邨之外,島上的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例如青華苑、青盛苑、青泰苑和青雅苑也陸逐入伙,同一時期亦建有青衣島首批大型私人屋苑—美景花園、青怡花園和翠怡花園。 中小學、屋邨商場、街市、公共圖書館、公營診所等基本社區設施亦相繼落成。
機場核心計劃於1990年代展開,機場鐵路正式興建,東涌綫及機場快綫均於1998年通車,並在青衣島設青衣站。 從前青衣的運輸依賴單線雙程行車的青衣大橋,該橋原由當地重工業企業投資興建,以便方便工人往來及運送物料,另有青衣碼頭的渡海小輪,後來大橋移交政府,及後因應運輸需求量大橋被擴建。 每當青衣大橋發生事故,或颱風後大量貨櫃車同時駛到葵涌貨櫃碼頭交收,青衣的運輸便告癱瘓。 青衣公立小學2023 1977年港府首先在青衣島所屬的荃灣成立全港首個「地區諮詢委員會」,負責與市民以提問及討論的方式研究政府在地區方面的政策,為日後設立區議會奠定基礎。 1982年港府推行地方行政改革,當時青衣島仍屬荃灣區,荃灣理民府的執行工作由荃灣政務處及荃灣地政處接手,諮詢工作則由荃灣區議會接手。
青衣公立小學: 發展
島上的輕工業區設於青衣鄉事會路以東,長輝路至長達路的近岸,建有多座工廠大廈,除了應付香港製造業於1970年代的急促發展,也是為島上急增的人口提供原區就業,配合當時港府的新市鎮發展策略。 1980年代後期,香港製造業日漸息微,加上9號貨櫃碼頭啟用,島上的工廠大廈大多改作貨倉用途。 另外青衣路、青鴻路及青衣航運路一帶,亦建有物流中心或倉庫,為9號貨櫃碼頭提供後勤物流服務。
- 其中 30 所是官立/資助小學(官津小學),1 所是直資/私立小學。
- 學校肩負起百年樹人的使命,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小學教育,並期望通過教育培養出愛國愛港、敢於承擔的高尚情操的孩子,為未來作出貢獻。
- 註:統一派位學額如有兩個以上數字,第二個開始是分配給其他校網的。
- 學校竭力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使他們健康成長,讓學生掌握兩文三語,並運用資訊科技,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與社會同步前進。
- 此校分拆前為聖公會主恩小學的上午校,於1961年在大窩口邨第12座地下創立,其後於1976年遷入葵盛西邨的「火柴盒」小學校舍,沿用半日制模式辦學[3]。
- 區內重要的公共設施、商場、運輸設施都集中在這裏,如青衣島最大型商場—青衣城、青衣島唯一的鐵路車站—港鐵青衣站、青衣島首個市鎮公園—青衣公園以及青衣海濱公園等。
- 隨後長康邨、青衣邨、長安邨、長發邨和長亨邨等公共屋邨,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陸逐落成。
2000年「殺局」後,島上的市政服務分別由食物及環境衛生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接手。 青衣商會(學校)有限公司於 1979 年成立,積極籌劃發展教育工作,實踐「培育幼小、回饋社會」的辦學理想,自 1984 年開始,商會已全力為區內青少年提供優質教育。。 校舍目前位於青衣長宏邨,為早期版本小學千禧校舍,佔地約7,300平方米[1],樓高7層(不包括基座停車場),設有30間課室及各種特別室,另附一個露天劇場[5]。 本校為聖公宗(香港)小學監理委員會屬下的政府資助小學,以「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為校訓,致力培育學生六育的均衡發展,使學生的潛能得以發揮,日後成為具獨立思考、能關心社會、具備知識和技能、懂得待人處事的良好公民。 在新機場啟用初期,由青衣前往新機場必須經青衣西路進入青嶼幹線前往,由於該路段也有不少青衣區巴士線行走,在繁忙時間就十分擠迫。
青衣公立小學: 新市鎮發展
學校操場除供學生使用外,亦是青衣島上一年一度天后誕及真君誕的神功戲棚所在地。 神誕期間信眾自港九新界乘船而來,鑼鼓喧天,學生則因此可放假十天。 除此之外,青衣亦先後分別興建了連接馬灣的青馬大橋、連接大欖隧道和屯門公路的汀九橋、連接青葵公路和青馬大橋的長青橋和長青隧道、連接西九龍公路和青馬大橋、汀九橋之昂船洲大橋和南灣隧道以及連接青荃橋、青衣站、青馬大橋和汀九橋的青衣北岸公路。 青衣公立小學2023 自此青衣便成為通往香港國際機場、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及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的要道,是連繫大嶼山和香港各區的重要運輸樞紐。 隨着港珠澳大橋和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的興建、香港國際機場和香港迪士尼樂園的擴建以及擬建於青衣島西南面的十號貨櫃碼頭,使青嶼幹線可能因此而出現飽和,政府於2007年開始研究興建第二條青衣至大嶼山連接路的可行性。
青衣(英語:Tsing Yi)是香港島嶼,位於香港新界西南,是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屬規劃署定義的都會區(香港市區)範圍之內,香港房屋委員會劃入擴展市區範圍[1]。 在香港行政區劃中,青衣曾經屬於荃灣區,其後與葵涌一同由荃灣區分拆出來,組成葵青區。 隨着機場核心計劃的開展,加上政府決定改善青衣的橋樑運輸,青衣在10年內從只有2條跨海橋增加至7條行車橋(增建了葵青橋、長青橋、汀九橋、昂船洲大橋及青馬大橋)及供港鐵使用的青荔橋。 從前運輸大癱瘓的情況在青衣已經不復出現,即使現時所有來往青衣的渡海小輪已經停航,也沒有對運輸造成影響。 1997年通車的3號幹線(青衣段)包長青橋、長青隧道、長青公路及青衣西北交匯處。
青衣公立小學: 青衣市中心
區內設有兩個公共運輸交匯處,包括有長亨巴士總站及長宏巴士總站。 青衣公立小學2023 區內設有兩所小學,分別有聖公會何澤芸小學及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 自1970年代起,經過多年來的新市鎮發展,青衣已經成為一個文娛設施、康體設施、大型購物商場、中小學校、大專院校等俱備的大型住宅區。
1996年,原址牙鷹洲的華潤油庫遷走後發展成私人屋苑—灝景灣。 區內設有一個公共運輸交匯處,為青衣區最大的公共運輸交匯處—長安巴士總站。 區內還有領展的重點商場及青衣島上第二大型商場—長發廣場、青衣東北公園、青衣海濱公園等。 區內設有兩所中學及三所小學,分別有中華基督教會燕京書院、皇仁舊生會中學、中華傳道會呂明才小學、地利亞(閩僑)英文小學及東華三院黃士心小學。
青衣公立小學: 運輸
不過中心所排放的氣體、廢水及經處理的化學廢物的渣滓,都會令附近一帶的環境,帶來負面影響,而特別令到附近青衣新市鎮的居民所關注的,就是中心所排放出來的致癌物質—二噁英,會影響到青衣島居民的身體健康。 青衣公立小學 青衣公立小學2023 約19世紀末,當時青衣為屬「荃灣四約」之一,青衣與海壩、葵涌及石圍角,四約首領組成「荃灣全安局」(荃灣鄉事委員會前身),維持荃灣、葵涌及青衣地區的治安。 66校網內共有12間資助小學參與派位,並無官立學府坐鎮。
校網 64 青衣公立小學 的 涵蓋地區,教育局提供的 學校名冊。 校網 65 的 涵蓋地區,教育局提供的 學校名冊。
青衣公立小學: 貨櫃碼頭
1974年後,隨着青衣大橋(青衣南橋)及青荃橋(青衣北橋)先後通車,青衣島的新市鎮發展亦隨即展開。 港府先後在三支香半山、青衣灣、門仔塘、寮肚山等地,進行了土地平整工程,並興建各項運輸基建、公營房屋及社區設施等。 直至到1990年代後期,機場核心計劃及多個大型屋苑完工,青衣公園、青衣運動場、青衣游泳池、青衣市政大廈、大型購物商場青衣城以及青衣站等主要社區設施也都相繼落成啟用,青衣島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比較成熟的新市鎮。 發展區位於三支香北面的半山,青康路及涌美路為幹道,是青衣新市鎮最早發展的區域。
區內設有兩所中學及四所小學,分別有明愛聖若瑟中學、東華三院吳祥川紀念中學、保良局世德小學、聖公會青衣邨何澤芸小學、荃灣商會學校及仁濟醫院趙曾學韞小學。 青衣公立小學2023 基於歷史及地理原因,青衣島的新市鎮發展區域,分散在青衣市中心、門仔塘與牙鷹洲、三支香、寮肚山。 青衣島在新市鎮發展以前,已經有墟市和多個農村和漁村聚落,青衣墟(又稱青衣大街)就是當時青衣島上的墟市,島上現在還有聖多默宗徒堂天主教堂、真君廟、天后古廟和達摩祖師廟及青衣大王伯公廟等宗教建築。
青衣公立小學: 葵青區小學
以下列出過去數年的派位數據(自行分配學額及暫定統一派位學額是教育局公布的數字,小一派位總學額是推算出來的)。 註:統一派位學額如有兩個以上數字,第二個開始是分配給其他校網的。 學校是資助小學,所以要按照政府的「小一入學統籌辦法」收生。 如果未被取錄,就於十二月申請「統一派位」,結果於來年六月公布。 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日軍230聯隊於12月12日登陸青衣島,青衣島也進入日治時期,日軍在現今聖保祿村山上一帶裝設防空探射燈。 畢業生大多升讀區內中學,包括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中華基督教會全完中學、保良局羅傑承(一九八三)中學、東華三院吳祥川紀念中學、樂善堂梁植偉紀念中學等。
官津小學分佈於校網 64, 65, 66 內,請點擊以下連結查看校網涵蓋地區及學校名冊。 此校分拆前為聖公會主恩小學的上午校,於1961年在大窩口邨第12座地下創立,其後於1976年遷入葵盛西邨的「火柴盒」小學校舍,沿用半日制模式辦學[3]。 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英語:S.K.H. Tsing Yi Chu Yan Primary School)為香港一所全日制男女小學,其前身是1961年創校的聖公會主恩小學上午校,於2002年分拆為一所獨立的全日制小學,並遷入青衣現址。
青衣公立小學: 青衣島
由於原校空間不足以將上、下午校合併為全日制學校,上午校遂於2001年申請位於長宏邨的校舍作分拆,並獲批准[4]。 隨着校舍於2002年中落成,主恩小學上午校正式遷入現址;而下午校則留守原址,同樣改為全日制。 2022年,因應2019新型冠狀病毒爆發第五波疫潮,港府決定興建六間社區隔離設施,以應付需要,其中一個社區隔離設施選址青衣航運路。 青衣社區隔離設施於2022年3月1日開運作,由保安局負責管理,同年5月12日因應疫情緩和而關閉。 學校肩負起百年樹人的使命,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小學教育,並期望通過教育培養出愛國愛港、敢於承擔的高尚情操的孩子,為未來作出貢獻。 學校竭力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使他們健康成長,讓學生掌握兩文三語,並運用資訊科技,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與社會同步前進。
發展區位於門仔塘及牙鷹洲,擔桿山路及青敬路為幹道。 門仔塘是青衣島與牙鷹洲之間的海峽,本來是避風塘;牙鷹洲則建有油庫。 1970年代中後期時,該處尚有不少艇戶和棚戶[8]。 到了1980年代中期,政府在門仔塘及龍洲一帶移山填海,將青衣島與牙鷹洲併合起來,平整土地來興建青荃橋,以舒緩青衣大橋的擠塞問題,及興建大量公營房屋並進一步擴大荃灣新市鎮。 1987年,青衣島首個租者置其屋計劃公共屋邨—長安邨入伙,其後青泰苑、長發邨陸續入伙。
青衣公立小學: 葵青區私立直資小學
青衣島是香港重工業的集中地,設有造船廠、船塢、油庫及發電廠等,分佈於北部的樟樹頭、西部的茜草灣以及南部的南環。 1969年,中華電力公司位於青衣南環的青衣發電廠正式開始投產,於1998年停產及拆除,原址只剩下中華電力青衣中心。 1970年代,太古船塢及黃埔船塢原址被改建為住宅項目,原有的船廠分別從鰂魚涌及紅磡遷入青衣島西部的茜草灣,其後在青衣合作開設香港聯合船塢,船廠則位於北部的樟樹頭,設有兩個浮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