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至1960年,改屬青山道聖母諸寵中保堂區。 由於墳場安葬不少城中名人,名人的親屬得知消息後匆匆趕到現場查看,發現幾位名人的墓碑遭受輕微破壞,包括首位華人政務司曹廣榮、香港復康會創辦人方心讓及社會福利署署長李春融,他們的墳前均被泥濘濺滿[16],或被推跌假花和雲石花瓶[16]。 部份家屬認為兇徒「變態」[15]、自私及對先人不敬。 神職人員墓地則未受牽連,事後警方翻查現場門外及附近的閉路電視,又將損毀情況逐一拍照存檔及套取指模搜證。 由於墳場貼近黃泥涌道,圍牆僅約2.4米高,即使關上閘門,不法之徒亦可輕易潛入墳場,警方懷疑有人在18日晚關閘後至19日開閘期間潛入墳場破壞。
全邨共有13座大廈,屬於早期的政府廉租屋邨,單位面積和設計與工務局興建的徙置大廈相似,而且沒有獨立的廁所,並要一至兩戶共用一格設於室外的公共廁所[3]。 長沙灣廣場位於長沙灣,不是荔枝角,但因該處的港鐵站稱為荔枝角站,卻使民眾被誤導。 其中位於長沙灣道789號的第3期地盤,被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於2000年以8300萬元購入,並自資興建播道會恩福堂新址,名為恩福中心,樓高19層,於2004年5月啟用。 此站因鄰近元州邨、幸福邨等公共屋村和長沙灣工商業區,故在上下班繁忙時間人流頗多,而其餘時間只屬一般。 長沙灣站是荃灣綫的中途站,乘客可在此站乘搭荃灣方向或中環方向的列車,往返荃灣、葵涌、九龍西部、九龍中部及港島北岸等地。 聖辣法厄爾或譯為拉斐爾(希伯來語:רָפָאֵל,Rāp̄āʾēl,阿拉伯語:رافائيل,Rāfāʾīl),名稱意為「神治癒了」,是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信仰中一位天使長的名字。
長沙灣天主教墳場地鐵出口: 港鐵路綫圖
香港近年開始面對人口老化問題,死亡人數亦逐年遞增,現有墓園已不足應付所需;隨著選擇火葬者人數上升,骨灰龕位的需求與日俱增。 香港教區的墓園亦面對同樣問題;個別墳場的龕位或於未來數年內編配完畢。 為應付所需,教區急需透過不同計劃擴建墓園,增加龕位數量。 大部份港鐵站內的大堂都設有街道圖,指示出港鐵站鄰近的酒店、文娛設施、購物中心、主要大廈及其最近港鐵站出入口。
由於墳場規章列明了修墳的責任,教區表示不會負擔墓地所擺放財物的損毀責任[17],墳場方面亦不會代為維修受損毀的墳墓,但強調有需要人士可要求協助,墳場方面會按個別情況作出考慮。 經過是次事件後,天主教墳場委員會會考慮加設多部閉路電視、加裝照明系統,又會研究安排工作人員在墳場通宵留宿[17]。 每日由上午7時至晚上7時,位於汝州西街、大南西街、瓊林街(介乎汝州西街及大南西街的一段)及永康街(介乎汝州西街及大南西街的一段)的所有路旁泊車位(包括傷殘人士及電單車泊車位)將暫停使用。 位於汝州西街、大南西街、 介乎汝州西街及大南西街的一段瓊林街,以及介乎汝州西街及大南西街的一段永康街的所有路旁泊車位(包括傷殘人士泊車位及電單車泊車位)將於每日上午7時至晚上7時暫停使用。
長沙灣天主教墳場地鐵出口: 鄰近
墳場於1990年代已被葬滿,因此較少接納新的下葬申請,若批准亦要先騰出其他人的墓地。 墳場的地皮是1842年由香港政府租給天主教香港教區作墳場之用[1],起初在灣仔的聖佛蘭士街設墳場,以每年1港元租用999年,墳場早期葬有不少香港開埠初期到港的澳門葡人。 後來政府要發展灣仔,當時的田土廳長哥頓(A. T. Gordon)亦鑑於黃泥涌地段屬沼澤地,擔心瘴氣環境不宜居住,決定在該處建墓地,1848年天主教墳場正式遷到跑馬地近黃泥涌現址[1]。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香港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iii) 於2021年4月2日至6日,每日上午7時至下午5時,永德路的入口通路將會封閉,禁止所有車輛行駛(靈車、送殯行列車輛、緊急車輛及持有經由運輸署署長發給許可證者的車輛除外)。 長沙灣站(Cheung Sha 長沙灣天主教墳場地鐵出口2023 Wan Station)是荃灣綫的中途站,位於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東長沙灣道長沙灣遊樂場旁地底,於1982年5月17日啟用。 長沙灣站主要服務周邊鄰近多個住宅區[註 1]及學校,因此使用該站的客流量流都是居住於鄰近住宅區的居民、中小學學生或於鄰近辦公室上班的市民。 除了平日繁忙時間外,利用該站出入閘的客流量僅屬一般。
長沙灣天主教墳場地鐵出口: 月台
據在深水埗區議會擁有最多議席的政黨民協立法會議員馮檢基,在1990年代末於《東方日報》專欄中透露,幸福邨地段本來是用來興建休憩公園的,長沙灣邨本計劃原地重建,惟在區議會與房屋署多次商討下,為使長沙灣邨居民不用搬離原有長沙灣生活圈,決定將原擬建公園的用地改為興建公共房屋。 及後,香港房屋委員會亦於舊長沙灣邨原址重建長沙灣邨二期,由安保工程負責興建,工程預計於2019年落成,並易名為麗智邨;2018年4月,房委會將其中四座樓宇撥作綠置居屋苑出售,並再將整個屋邨更名為麗翠苑。 長沙灣天主教墳場地鐵出口 香港政府在1995年承諾,於2001年完成清拆全港296座無獨立廚廁設施的公屋,改善居住環境[4],長沙灣邨於2001年1月31日起拆卸,大部分居民均安置於鄰街新興建的幸福邨。
- 由於是香港5大天主教墳場之一,而且位置便利,位於港島鬧市附近,因此不少城中名人教徒均下葬於此,前香港主教胡振中樞機[26]、影星林黛[27]等均葬於這個墳場,其中林黛石碑的遺照多次被盜[1]。
- 亦因此有不少市民誤以為建築物名稱有「長沙灣」即等如在長沙灣站下車。
- 此站1號及2號月台的月台幕門分別於2003年及2004年完成安裝。
- 長沙灣邨(英語:Cheung Sha Wan Estate)是香港一個公共屋邨,項目編號為KW01[2],於1963年至1964年間陸續落成,位於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新填地。
- 據在深水埗區議會擁有最多議席的政黨民協立法會議員馮檢基,在1990年代末於《東方日報》專欄中透露,幸福邨地段本來是用來興建休憩公園的,長沙灣邨本計劃原地重建,惟在區議會與房屋署多次商討下,為使長沙灣邨居民不用搬離原有長沙灣生活圈,決定將原擬建公園的用地改為興建公共房屋。
- 拉斐爾的傳說極其紛亂,他既是大天使,又是力天使,卻有熾天使的六翼,又同時屬於智天使、主天使、能天使三位階。
2022年7月,有附近居民指出車站環境十分侷促,感覺沒有空調,特別是C2出口通道。 有網民更在站內記錄及拍攝溫度計照片,結果車站最高氣溫達攝氏31.8度。 長沙灣天主教墳場地鐵出口 其後港鐵因收到乘客的反映而在站內通道加設超過十部吹風機[18]。 長沙灣站位於九龍深水埗以北至美孚新邨以南一帶的一片於19世紀末填海土地上的南面,該處原為一長長的沙灘及海邊,故此地名為長沙灣[10]。 本站於規劃初期被稱為蘇屋站[11],而「蘇屋」一名本來是指當時位於現今李鄭屋邨一帶的一條村落[12],但最後落成前改為現名。 長沙灣站除一般車站設施外,亦設有牽引變電站及中央製冷系統各一座,分別位於車站A1出口地面[6]及B出口附近地底[7]。
長沙灣天主教墳場地鐵出口: 車站佈置
墳場於夏季每天掃墓時間為朝8晚7[3],冬季則為朝8晚6[3],其餘時間關閉,開放期間有一名保安員及一名辦事處職員當值。 根據教區墳場規則,只有教友、慕道者及神職人員才可埋葬於此[4],每個墓地收費約1萬5千5百港元[4]。 由於墳場內的建築、藝術雕塑和宗教味道蘊含大量殖民地歲月痕蹟[4],成為墳場考察活動及攝影愛好者的到訪熱點[5][6],同時是香港電視劇拍攝殯葬及悼念片段的主要取景地。 聖辣法厄爾墳場小堂(英語:St. Raphael’s 長沙灣天主教墳場地鐵出口2023 Cemetery Chapel)是一座香港天主教小堂,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 1953年至1955年,由寶血堂司鐸統理,屬深水埗寶血堂;1956年至1957年,屬於深水埗聖五傷方濟各堂區。
墳場在2009年前並無僱用保安[14],1990年代原本有一對母女在墳場留宿,後因被非法入境者打劫已搬離,及至2009年墳場被人輕微破壞,年中開始聘請一名保安員看守,每日巡邏4次,但保安員下班後,仍有露宿者等闖入。 過往有一些南亞人士闖入辦事處飲酒和度宿,辦事處也曾遭人爆竊[2]及打破門窗[15],並有人向墳墓潑水幸被保安制止。 長沙灣天主教聖辣法厄爾墳場(英文:St. Raphael's Catholic Cemetery (Cheung Sha Wan)),簡稱長沙灣天主教墳場,法定名稱為新九龍第2662號內地段墳場,是天主教香港教區屬下的私營墳場,位於香港九龍長沙灣,由天主教教區墳場委員會監督管理。 場內有墓穴、骨庫及骨灰龕位等,用作安葬逝世的天主教教友。 長沙灣邨(英語:Cheung Sha Wan Estate)是香港一個公共屋邨,項目編號為KW01[2],於1963年至1964年間陸續落成,位於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新填地。 2001年拆卸後,原地皮租予亞洲高爾夫球會(英語:Asia Golf Club),因此,屋邨改於前長沙灣警察宿舍地盤興建,於2010年8月23日動工興建、並已於2013年3月28日完成並於同年8月入伙。
長沙灣天主教墳場地鐵出口: 使用情況
當中,製冷廠通過三條水管,自大角咀海帆道的抽水站取用海水作冷卻[8]。 墓園內充滿宗教氣氛,象徵感慨生命無常的斷柱、歐洲教堂常見的骷髏骨佈置雕像、十字架、聖人、天使、半裸石像隨處可見,充滿藝術氣息,與一般墳場較深沉的感覺迥異。 大門位置的聖彌額爾門樓建於1848年[12],及至1977年因道路工程,門樓搬到現時的中央位置。 [12],位於墳場西面,屬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風格,小堂與門樓於2009年一同被列為二級古蹟[1]。 房委會於長沙灣警察宿舍舊址重建長沙灣邨,由中國建築負責興建,工程於2013年落成。
- 墳場築有8呎高的圍牆[2],大閘門外及辦事處範圍設有閉路電視監察,惟覆蓋範圍不包括墳場內墓地,晚上關門後亦沒有亮燈,容易成為不法之徒藏身之所。
- 經過是次事件後,天主教墳場委員會會考慮加設多部閉路電視、加裝照明系統,又會研究安排工作人員在墳場通宵留宿[17]。
- 長沙灣站位於九龍深水埗以北至美孚新邨以南一帶的一片於19世紀末填海土地上的南面,該處原為一長長的沙灘及海邊,故此地名為長沙灣[10]。
- 有網民更在站內記錄及拍攝溫度計照片,結果車站最高氣溫達攝氏31.8度。
- 神職人員墓地則未受牽連,事後警方翻查現場門外及附近的閉路電視,又將損毀情況逐一拍照存檔及套取指模搜證。
- 2022年7月,有附近居民指出車站環境十分侷促,感覺沒有空調,特別是C2出口通道。
- 為應付所需,教區急需透過不同計劃擴建墓園,增加龕位數量。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長沙灣天主教墳場地鐵出口 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香港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
長沙灣天主教墳場地鐵出口: 英語站名
聖彌額爾墳場小堂(英語:St. Michael’s Cemetery Chapel)是一座香港天主教小堂,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 初建於1868年,於1916年改建;1954年至1965年屬跑馬地聖瑪加利大堂司鐸統理[13]。 長沙灣邨於1963年落成,並由工務局興建,由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管理,稱為長沙灣政府廉租屋邨(英語:Cheung Sha Wan Government Low Cost Housing Estate)。 及後,屋邨附近的土地亦開始發展成為此廉租屋邨的第二期,後因管理方便而在落成前將第二期分拆為元洲街政府廉租屋邨。
而本邨各座地下入囗大堂均設有中式書法不銹鋼蝕刻橫幅一塊,以修飾屋宇裝備控制櫃的空間,它們分別為長欣樓的「物盛民欣」;而長泰樓則為「保泰持盈」。 2000年6月,地鐵公司宣布在當時3條營運中路線的地底車站加裝月台幕門。 此站1號及2號月台的月台幕門分別於2003年及2004年完成安裝。 本站設有14間商店/自助商店/自動售賣機(截至2020年2月),最新商店資訊可瀏覽港鐵網站「商店搜尋器」。 月台及大堂的牆身及柱身皆採用啡黃色紙皮石,大堂兩旁的牆身亦採用啡色焗漆板。
長沙灣天主教墳場地鐵出口: 車站用途
1967年發表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及1970年發表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均建議於現時長沙灣站的位置設置「蘇屋站」(So Uk Station)。 連接大廳及月台電梯曾於2017年9月16日起暫停使用,以更換為較新型號,並已於2018年6月末重投服務[15]。 連接大堂及月台升降機曾於2017年9月16日起暫停使用,以更換為較新型號,並已於2018年6月末重投服務[15]。 聖辣法厄爾或譯為拉斐尔(希伯来语:רָפָאֵל,Rāp̄āʾēl,阿拉伯語:رافائيل,Rāfāʾīl),名稱意為“神治癒了”,是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信仰中一位天使長的名字。 長沙灣邨於2001年清拆後曾經空置一段時間,2004年10月租予亞洲高爾夫球會(Asia 長沙灣天主教墳場地鐵出口2023 Golf Club)作為高爾夫球練習場[5]、直至2014年4月30日[6]。
拉斐爾為第二天的支配天使、力天使的君主、伊甸園生命之樹的守護者、經常站之在神的御座前的七名天使之一。 長沙灣天主教墳場地鐵出口2023 拉斐爾的傳說極其紛亂,他既是大天使,又是力天使,卻有熾天使的六翼,又同時屬於智天使、主天使、能天使三位階。 拉斐爾的形象一直都是愉快的,除了治癒人的疾苦,還傳授諾亞建造方舟的知識與技巧。 舊約記載與雅各摔角、解除亞伯拉罕老年行割禮的痛苦的天使亦相傳是拉斐爾。 (iii) 於2020年4月4日及4月5日, 每日由上午7時至下午5時,永德路的入口通路將會封閉,禁止所有車輛通行(靈車、送殯行列車輛、緊急車輛及持有經由運輸署署長發給許可證者的車輛除外)。
長沙灣天主教墳場地鐵出口: 長沙灣邨
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轉交房委會管理並更名為長沙灣邨。 長沙灣站設有不同類型的車站商店,包括便利店、麵包糕餅店、外賣店、時裝店等。 站內亦設有各樣自助服務,包括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及自動照相機等[2]。 此外,站內亦設有香港郵政郵箱[3][4]以及港鐵「會員服務站」[5]。 由於是香港5大天主教墳場之一,而且位置便利,位於港島鬧市附近,因此不少城中名人教徒均下葬於此,前香港主教胡振中樞機[26]、影星林黛[27]等均葬於這個墳場,其中林黛石碑的遺照多次被盜[1]。 下葬者亦包括六七暴動期間被暴徒燒死的商業電台播音員林彬與其堂弟林光海[1],「沙頭角槍戰」與越過邊界中共民兵駁火殉職的警員(共5警死亡)江承基,以及於西環鎮壓左派群眾身中流彈死亡的警員林寶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