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基督教的興趣,甚至懷有宗教熱忱,感召了基督教徒也開始包容一行禪師所代表的佛教傳統。 他促使數以千計的美國人以不同角度看待越戰,透過在竹林樹叢環繞的傳統農莊中耕作維生並撫育子孫的農民的眼睛來看這場戰爭。 當他描述村中風箏工匠的手藝,以及這些看似脆弱的飛船一旦直上雲霄就能迎風呼嘯時,成人心中隱藏的孩童莫不被喚醒。 南傳佛教幾乎是以四念處作為修行的法要。 當一行禪師還是個小沙彌,他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佛法又是如何在他心中萌芽?
如果你能坐下來,靜觀的時候,感覺很苦,把這苦拿出來,我是因為那樣事情才苦,這個事情是真的嗎? 入出息念經 你一觀,沒有了,都沒有了。 這個「觀」完了之後,那時候知道我這個心,本來不生,不生就沒有,不生就不有,不有就是空,空了我還有什麼觀心呢? 空了連能觀的心也沒有了!
入出息念經: 佛教用品七彩蓮花燈長明燈佛燈紅色蓮花燈佛字供燈擺件電供燈供佛 極有家
斷幾品就證幾品,那思惑都斷盡了,就是阿羅漢果了。 再斷煩惱習氣,隨你所修的功用,這就叫修習入出息觀,便能隨順的觀五取蘊,色、受、想、行、識。 入出息念經 定的時候,出入息極細微了,你不能見到。 入出息念經 這個觀不同了,這個觀就是思惟,覺照,照了的時候,就把出入息的念頭轉了,轉成清淨的,沒有了。
開始練習時,修行者應該背枕著薄墊子或毯子躺下,雙臂輕鬆地放在身側,不要墊枕頭。 專注於你的呼氣上,看看它有多長,心中默數:一、二、三……,緩慢地測量它。 這樣,數次之後,你就能知道自己的呼吸「長度」;或許是五。 現在,試著延長呼氣的長度,多數一或兩個數,讓呼吸長度變為六或七。 接下來開始一邊呼氣、一邊從一數到五。
入出息念經: Ānāpānassatisutta 入出息念經 (MN 118, 144-
在此禪那(禪修狀態),非常覺知內心以及它在做什麼。 「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是說,雖然他知道身上有苦生起,但並不捲入這感受中。 他感覺內心增長、變化並擴大,但是,不會從呼吸分心,而又鬆弛內心。
有时比丘为喜意者、身寂、心亦寂者,其时,比丘精勤于轻安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轻安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经安觉支,则身轻安、愉快者心定。 如何广修而令圆满七觉支耶? 有时,于比丘之身随观身,有精专、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
入出息念經: 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感應
在寺院中,人人都學著以呼吸為工具,來克服心思渙散並且藉此增強專注力(定力)。 定力能助人開悟,而這種力量正是修習正念而來。 入出息念經 所以當一個人能控制自己的呼吸時,他就已經開悟了。 入出息念經2023 為了維持長時間的正念,我們必須不間斷地觀照自己的呼吸。
只要他沒有傷害到自己的身體並有足夠的運動,坐得久並沒有錯。 他能夠舒適坐上一式二小時這麼長時間是好的,如果他同樣坐著。 每次都生起疼痛,那麼只使自己生起不需要的肉體不適。 這就不是聰明的作法,因為做姿必須舒適。
入出息念經: 一行禪師講《入出息念經》:一呼一吸間,回...
「修隨」,就把那個數的方法,數數的方法捨掉了,你的心自然的跟那出入息轉;心不跑了,不須再數數了。 數數是防這心,馳散心已經不馳散了,那就不要防備,隨這個心念就隨著出入息。 但是這出入息很細很細的,氣如游絲,像人要斷氣的時候那個樣子。 但是,你這個心已經完全沒有外物了,隨這個氣息,這微細的氣息隨它的緣而運用,這叫「隨」。 「隨」就是隨著那個氣息的緣,極微細的息,令他念住;乃至於到最後「證隨」了,心已經淨了,不亂了,就是隨住了,心已經定了,不亂了。
一行禪師以他最單純的心境,把觀呼吸和四念處的法義,透過簡潔易懂的文字,讓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自如。 如果我們懂得在每一個當下提起正念、念念分明,我們就不會有煩惱,而且可以安住當下,內心中流洩出平靜的自在和喜樂。 最後的輕安、定、捨三個覺支,對內心生起掉舉的人有大的幫助。 掉舉使心想很多事並且在身上生起許多不愉悅的感受,結果,使人想中止禪修並且以不同方式來分心。 入出息念經 至少,它是一種使痛苦更顯著的頑強的心。
入出息念經: 一行禪師講《入出息念經》:一呼一吸間,回到當下的自己【城邦讀書花園】
心一旦開始停留在禪修的對象有夠長的時間,釋放感和喜悅就會變得很強。 一個人自然覺得像在微笑,因為這喜悅是在身、心上如此快樂的感受。 此時,身、心感覺非常的輕,幾乎就像飄空中。 這是非常美妙而快樂的經驗。 有的禪修老師告訴他們的學生,當喜悅生起時,「不可執著!」結果,學生們變成對喜悅有所恐懼而試著志推走它,如此他們才不會有機會變成執著。 但是,這不是正確的做法,因為不管任何種感受的生起,苦受、樂受或不苦不樂受,他們的工作是使心停留在呼吸上,並且開放,而後鬆弛他們的心。
- 但即使你一點也不覺得累,也不要太長時間地練習這種長且平均的呼吸,一次練習個十或二十回呼吸就夠了。
- 這個時候出入息很自然,出入息很細微了,要是到了細微的地方,第一個是能夠捨;第二個是能夠善取入出入息相。
- 然而有個晚上,有一個美國人不但無法理解一行禪師的震耳明鐘,還因而燃起巨大怒火。
- 取這「五取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這個識分別外頭一切的色相,這叫「五取蘊」。
- 看過《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戒》(第一部)的人,一定不能錯過它的續篇--《阿姜查的禪修世:定》(第二部)。
- 所以說輕安有大小程度的不同,真到了廣大的輕安的境界是可以得神通的,身體可以飛了。
此比丘僧團是像這樣的;比丘們! 入出息念經2023 此眾是像這樣的:足以令人為了見如此之眾,自己背著背包走上幾由旬。 此眾是像這樣的:對如此之眾少的施與即成為多;多的施與即成為更多。 此眾是像這樣的:如此之眾應該被奉獻、應該被供奉、應該被供養、應該被合掌,為世間的無上福田。
入出息念經: 一行禪師:《正念的奇蹟》
到目前為止,這種禪修是市內最精彩的節目。 何時,比丘於身隨觀身,精勤、正知、正念,於世間調伏貪、憂而住,其時,彼令念確立而不失念。 有時,比丘令念確立而不失念時,比丘精勤於念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念覺支,由此,比丘修習圓滿念覺支。 每一件事都跟隨著心,快樂或痛苦都是如此。
這是喜悅的興趣和熱心的善良心態。 經由培養這種微笑的心可克服將這心態自我執著認為是「我的」。 走在精神的道路上對我的幽默感是上進的一個好工具。
入出息念經: 2 入出息念經的解釋
實際上,當一個感受生起,要開放心胸,放下控制的期盼,喜悅地接受存在那兒的事實,並且准許它自己在那兒存在。 不要扺抗或推走、要輕柔,這是擁有一顆接受而開放的心的要點,這導致平等心的增長。 任何一絲一毫的扺抗或緊張,意味著仍有一些自我認同對它執著著。
- 而彼等诸长老比丘,即更盛行教授、教诫新学比丘。
- 於此比丘眾中,有精進修習慈,精進而住之比丘。
- 我稱不正念、不正知者非修習入出息念也。
- 故事從明就仁波切的溜出自己寺院的大門,朝向未知旅程的那晚開始。
- 何时,比丘有如是念而住,乃以慧审察、审思其法,遍入思惟时,比丘精勤於择法觉支,其时,比丘修习择法觉支,由此,比丘修习圆满择法觉支。
在佛陀時期,大多數的人都坐在地上,因此,經文說:「盤腿而坐,端正身體」。 但是,今日人們大都坐在椅子、凳子、或沙發,因此,至在地上,是一種非常難以忍受而且痛苦的經驗。 如果他想坐在地上,他可以用坐墊。 事實上,觀察在心中正發生什麼,是遠比坐得不舒服或痛苦的感受來得重要。 要記住:坐在地上並沒有什麼奇蹟,奇蹟是來自一個儘可能清楚、安靜、安詳的心。
入出息念經: 一行禪師講《入出息念經》:一呼一吸間,回到當下的自己Breathe! You are Alive:The Sutra on the Full Awareness of Breathing
「觀照」就是讓正念作主,清楚覺察外在變化,心卻不隨之起.. 要注重在你的心上,別注重形式。 我們很多道友注重形式,看別人也看形式,看他的威儀好不好,坐得端正不端正;說你打坐,先問他會不會跏趺坐。 你問他會不會修心好了,跏趺坐有什麼用呢? 跏趺坐,你只能坐得住,就行了,不要求坐的形相,要求實用。
入出息念經: 這個「捨」真的很不容易
故事從明就仁波切的溜出自己寺院的大門,朝向未知旅程的那晚開始。 此舉的動機是想要拋開界定其人生的各種頭銜和地位,並探索自己存在的最深層、最隱藏面向。 「念」意味著高興地敞開心胸,放下對妄念的認同,而後放鬆頭部與心中的緊張,如此可以靜靜地看清事情。 當一個人試著反抗或控制眼前正發生的,在這一刻他就是與「法」或「當下的真理」相搏鬥。 同樣旳方式用在聞、嗅、嘗、身上的感受,以及思想或任何使心移開呼吸的感官享受。
入出息念經: 入出息念經
那時候你這個肉體,生起厭離心了,每個汗毛孔,就是那個蟲子的,呼吸孔,觀這個是諸蟲戶,內外不淨,從裡頭到外頭,沒有一點乾淨的。 入出息念經2023 與當下的實相搏鬥只會產生大量的不滿足和痛苦。 但是,當他能夠正念並且看清這只是一個生滅的現象,就能敞開而接受它,而不會使內心緊張或以任何方式來抗拒。
入出息念經: 一行禪師講《入出息念經》:一呼一吸間,回到當下的自己(善知識)
此时,恰逢其日是十五布萨日,当自恣,正满月之夜中,世尊为比丘众所围绕,露地而坐。 一时,世尊于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与甚多善善10证悟之长老弟子共住。 何时,比丘如是以舍观察定心时,比丘精勤於舍觉支,其时,比丘修习舍觉支,由此,比丘修习圆满舍觉支。 何时,比丘身轻安、愉快而心定时,比丘精勤於定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定觉支,由此,比丘修习圆满定觉支。
那地下非常滑,年齡又大,他想上洗手間,一走啪摔倒在那兒,起不來了,腿也不能走了,又沒有人來,就倒在地下。 我念念的是阿彌陀佛,我就變成了阿彌陀佛,你已經在極樂世界了,這個深入一點。 不過,大家聽這類語言,聽久了,就能夠入了。 開口罵人聽髒話,熟悉得很,因為無量劫來根器很深,一來就現相,他就熟了。 但你聽這個,不曉得好多劫沒有聞到,你聽到這些話,還是不能進入的;你要從淺處說,別說多了,要一步一步入。 我們講止觀雙運,定慧雙修,要是只定到這兒,不行的。
在妄念較嚴重的狀態下,可以先觀察這些體驗中的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因為感受比較單純,可避免直接覺知所有心的活動但妄念太多時,念頭跟著妄念跑不停。 根據本經所載,五蓋淡薄後修入出息念較容易進步。 覺知一切身:覺知全身,例如呼吸對全身的影響。 「覺知」是覺察知道,也就是體驗的意思。 「一切身」是全身,可解為整個身體,也有解為呼吸的整個過程。 “比丘們,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這是由於內心的緊張會產生身上的壓力,而現在,內心是如此的舒適並且沒有壓力,以致於身上感受的壓力也消失了。 當此發生時,身體變得如此柔軟和舒適,以致於覺得那兒沒東西。 但是,如果有人碰觸他,他會察覺到。
入出息念經: 2 入出息念經的解釋
這是在家居士布施衣服及其他必須品給僧眾以培養福德的時期。 入出息念經 於此比丘眾中,有精進修習慈,精進而住之比丘。 如是類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眾中。 於此比丘眾中,有精進修習四念住,精進而住之比丘。 在一呼一吸、一出一入之中,進一步平靜自身,大大增強在禪定和正念冥想中的練習,重拾內心許久不見的快樂。 你說:「我一定要坐三個鐘頭!」你有時間嗎?
那時候自己能觀的境,能觀的心,跟所觀的境,心跟境只有一個;這個觀照了,那觀照了,看著經文,這時候才能安住心,心跟心沒有別異了。 「轉」,就進一步了,這個「轉」就是「還」的意思。 在你修定的時候,有種種的現象,定會發慧,會發光明。 定一發光明,你對自己的身體、五臟六腑、一切的脈轉經繞、蚤生髮長,你都能知道。 連頭髮一長,你都知道,看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