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後運輸署於報章指出,此舉是擔心中環至坪洲航線沒有承投營辦的情況,於是特意與乘客量較高的此航線合組,確保不會坪洲在改為牌照後沒有渡輪服務[59];最後油蔴地小輪投得經營牌照。 其後計劃於1973年3月獲交通事務處通過[23],並同時批准調整船隻班次及航班時間表。 過去,梅窩碼頭是梅窩以至整個大嶼山重要交通樞紐,市民必先在中環碼頭乘搭渡輪到梅窩,然後轉乘新大嶼山巴士前往天壇大佛、大澳等目的地,故此該碼頭遊人絡繹不絕,尤以假日為甚[5]。
50年代,政府興建石壁水塘,截去灌溉用水,當地農業亦因而式微,而曾用作耕作的黃牛和水牛亦放歸自然。 店面沒有明顯的招牌,純白的建築超有氣氛,店內裝修清一色以白色作為主調,連桌子和椅子的木都塗上了白色配上簡單的小植物,店內掛滿唔同編織掛飾,無論邊個角度打卡都好靚,店內的氣氛寧靜寫意,適合享受休閒的一個下午。 最近為了吸引食客,竟破格推出「港女3層架下茶」,由餐牌設計到餐點都充滿冰室氣息,新穎破格地迎合顧客逐漸改變的口味。 頂層提供布丁等特色甜品;中層鹹食則茶記下午茶美食,炸蝦餅、春卷、咖喱角和薯條;底層就有皇牌公司三文治來取替英式鬆餅,夠晒貼地。
中環往梅窩: 使用航線數目
建於1930年曾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2009年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建築群共包含主屋、前屋、穀倉、東更樓、西更樓及鄰接東更樓的小屋。 不過政府一直未有理會大樓日久失修,主樓頂層已塌下 。 中環往梅窩 中環往梅窩 因銀礦洞內藏有鉛礦,而洞內的鉛礦石含有少量的白銀,因此被命名為銀礦洞。 曾是村民採摘銀礦之地,但後來因石含銀量過低就停止生產,入口已經封閉起來,只可於洞口窺視及拍照。 但站在洞前也可俯瞰梅窩樹林 和田野的景色,建議可在銀礦瀑布放低單車徒步而上。
從大嶼山大澳出發,在大澳巴士總站搭大嶼山巴士1號,總站可到達梅窩碼頭,途徑上長沙海灘。 新渡輪會密切檢視疫情、乘客需求及復課時間,以及於此安排實施14天後再作檢討及公佈。 1950年4月2日港外線渡輪班次調整為夏令時間,增設尾班班次途經長洲之安排;至1955年5月1日取消。 中環至梅窩渡輪歷史悠久,由1920年代開始運作,經歷多年變遷,由迴航到直航、班次由來回各4班到今日30多班,以至由小型渡輪到三層渡輪,甚至引入快速船,見證梅窩交通變遷。 有一年秋季仍颳起颱風,將一個農場已經打釘的帳篷吹毀,原個吹到另一間屋;同一夜,農場又有水牛侵襲,將圍欄撞破。 又試過為另一個農場的水浸問題,聯絡鄉委會、漁護署進行考察,然後申請政府資助解決問題。
中環往梅窩: 大嶼山的一角
在梅窩碼頭路有一所隱世麵包店 Village Bakery,主打歐洲式麵包,例如冬甩、牛角包等。 麵包採用天然材料製作,標榜沒有防腐劑,質感較一般麵包鬆軟。 店內採用歐洲風格的設計風格,設有堂食位,你可以選擇拎走品嚐,又或者坐在麵包店內,一邊品嚐咖啡,一邊細嚐麵包之味。 店主推介牛角包及自家製酸種麵包,兩者均是即日製作,當然店內也有我們常見的菠蘿包和雞尾包。 銀礦瀑布分為上下銀礦布鄰近大嶼山梅窩白銀鄉,因景色怡人而著名。 銀礦瀑布旁邊是銀礦灣瀑布公園,內有一個中國式的涼亭,供遊人休憩及遠觀流水滔滔不絕之美景。
- 乘客如需攜帶物品登船(體積少於32吋闊 x 23吋高 x 12吋深的手提行李喼或行李袋除外),須攜同該物品到碼頭貨票售票處購買貨票並乘搭普通渡輪(高速船不設運貨物服務)。
- 1945年,聯合運輸公司和香港油麻地小輪公司董事楊俊達先生一起引入往來香港至梅窩渡輪服務。
- 由中環開往長洲的新渡輪由中環六號碼頭開出,分別設有普通渡輪及高速船航班,普通渡輪分為普通客艙及設有冷氣設備的豪華位客艙。
- 這些黃皮樹都是由正職視光師的 Danny ,在週末時間兼職打理。
- 一批人在 22萬平方呎的果樹林裏,採摘一串串雞心黃皮;另一些人在帳篷下,修剪黃皮串的樹葉和枝節,放進禮盒,然後送往山下的地舖,和各區的零售店。
- 此行程先後遊覽更樓、廟宇、沙灘、瀑布與蓮花山,可謂集歷史文化與自然風景於一身。
雖然自己之前未曾接觸過農務,但 Yoyo 因為受到姐姐邀請,與教會朋友一行五人來摘黃皮。 70、80 年代,內地蔬菜大量輸入香港,加上政府推動工業發展,香港農業日漸式微。 各農場皆有其主營的作物,包括何氏果園的黃皮和菠蘿,也有冬瓜、椰菜、金盞花、蝶豆花、貓鬚草等。 15 位義工,從梅窩碼頭走過 45 分鐘山路,齊集在一個有過千棵樹的果園。 一批人在 22萬平方呎的果樹林裏,採摘一串串雞心黃皮;另一些人在帳篷下,修剪黃皮串的樹葉和枝節,放進禮盒,然後送往山下的地舖,和各區的零售店。 香港最大的離島是大嶼山, 當中有一個角落擁有跟香港市區有不一樣的生活節奏 – 梅窩。
中環往梅窩: 巴士
由中環開往長洲的新渡輪由中環六號碼頭開出,分別設有普通渡輪及高速船航班,普通渡輪分為普通客艙及設有冷氣設備的豪華位客艙。 然而上述安排遭地區人士和居民反對,並就以上各方對初步建議所表達的意見,運輸署再進行一次的更廣泛的意見收集,包括與不同團體及地區人士見面,以聽取他們的意見。 中環往梅窩2023 該署亦於8月再與梅窩、坪洲和長洲鄉事委員會和離島區議會舉行諮詢會議。
- 猶記得前年5月製作無障礙專題的時候,網友Hubberto曾經留言查詢是有否可以一起試行路線。
- 此外,運輸署重申政府不會直接補貼渡輪服務的日常營運開支。
- 義工們處理伸手可觸及的果實之際, Danny 則將長得過高的樹叢劈下,讓義工們從中採收在樹頂的黃皮。
- 大船約需一小時,碼頭的出入通道、船隻跳板和輪椅的停泊位(可容納3至4部輪椅)等都很方便暢通。
- 走過右方另一道行人橋觀賞涌口更樓(袁氏大屋)後,便要左走沿著銀河的海傍徑前進,經過梅窩政府合署(郵政局)後便可接回海傍徑走回碼頭完成行程。
- 梅窩曾是大嶼山數個產鹽地點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宋代。
在乘搭高速船(快船)時,他的輪椅無法在船艙通道轉彎,故他需要起身稍作步行。 慶幸船公司的職員也很樂意協助和配合,順利把問題解決。 若是所用的輪椅較大,或有多名輪椅使用者同行,建議還是選擇船艙空間較大的普通渡輪(慢船)比較穩妥。 油蔴地小輪於1973年計劃採用六十座的客車渡輪接載乘客,而此款渡輪只需要簡陋的碼頭即可[98];其後派出已増建豪華客艙的客車渡輪(民恭及民儉號),以便在假日有需要時作支援此航線的加班船之用。 該等船隻只開第三層並收取豪華位收費,同時設有牌子表示該等船隻為加班船。
中環往梅窩: 航線及收費
下午茶由下午2點半開始供應,包飲品3杯,似摸似樣。 橫塘河紅樹林是漁護署認可的兩棲類熱點,能找到盧氏小樹蛙及虎紋蛙,多於 80 中環往梅窩 種蝴蝶可在此找到,包括十分罕有的百娜灰蝶及罕有的黃裳眼蛺蝶,大家能夠短暫逃離鬧市高樓感受大自然的寧靜,探索這個生態價值相當高的地方。 袁氏大屋,又名「餘德利圍」,位於梅窩涌口橋頭村的特色古屋,外貌猶如堡壘。
面對「好硬頸」的創造者,要獲得他們和區內居民信任,一同推展各項計劃,阿龍強調要以「人家的語言」來溝通。 「好老土」在梅窩從事「社區營造」約三年,至今在 Facebook 累積五千多追蹤。 機構曾經為當地農夫制訂產銷計劃,將農產製成時令菜包寄送到家或在區外的小店售賣;與餐廳合辦「Farm to Table」,透過菜式推廣本地生產;出版《食通信》,向消費者介紹農場的歷史和栽種過程。 中環往梅窩 義工首先集齊重一斤的黃皮,排列好、用橡根綑綁起來,再連同一本介紹果園的《大嶼食通信》放進紙盒。 一眾義工綑綁時顯得手忙腳亂,要 Danny 再次向他們示範。
中環往梅窩: 中環搭船
對 Danny 繼續經營果園,婆婆形容是本着「唔好嘥咗佢」,所以繼續栽種黃皮、菠蘿、龍眼等作物。 至於孫兒有否興趣繼續經營,婆婆説「哎!合埋隻眼就睇唔到㗎啦」,她對在場的一羣後生義工說:「都係你哋先會咁」。 婆婆出生於愉景灣,後來跟隨丈夫搬到梅窩,至今仍住在果園所在的窩田。 Danny 的父親在 70 年代,參加漁農署的黃皮改良計劃,成功研究出皮薄、肉厚而清甜的雞心黃皮,獲得《英女皇嘉許狀》。 阿龍將黃皮禮盒放進紙皮箱,然後再搬上鄉村車運到山下。
以往「連餸都唔會買」的 Jo 形容,自己第一次「認識番茄啲核係點」,計劃令她了解農作物中牽涉的努力,和農夫守護當區水源、土壤的決心。 即使學徒計劃已完結半年,而採摘黃皮的也不是她所屬的農場,她仍選擇與其他學徒一同回到梅窩。 電動輪椅使用者Hubberto:對於喜歡行山的朋友,大嶼山梅窩是個好地方。 不論是對健全人士還是輪椅友都是一個方便好行的地方。
中環往梅窩: 班次
路程大部分都比較平坦,推住BB車都可以輕易去到瀑布,可以輕鬆到達欣賞美景,絕對是一家大細假日好去處。 實際航行時間會受維多利亞港範圍的航速限制、海上交通,天氣及海面情況等因素所影響。 2020年10月1日起,一艘購自珠江船務的澳洲Austal船廠製造的高速雙體船(新輝拾捌號)正式啟航,並行走中環來往長洲航線及此航線。 新渡輪在2000年接辦此航線時,仍然以上述船隻航行。 阿龍指,港英政府委託代理人,諸如鄉事委員會,代為管理鄉郊地區,時至今天,讓鄉郊比較有空間,能推行自己的計劃。
這天摘下的黃皮,多數會送到在區外的小店售賣,而收成亦會在「好老土」的梅窩門市售賣。 她說經歷社會運動和疫情,自己開始注視香港發生的事情,發覺自己認識太少,偶然在社交網站上看到計劃,讓參加者了解梅窩地區特色和學習務農,於是參加。 之後,五、六個義工開始一手拿着利鉗,另一手抓住有一個半人高的樹叢,採摘黃皮。 義工們處理伸手可觸及的果實之際, 中環往梅窩 Danny 則將長得過高的樹叢劈下,讓義工們從中採收在樹頂的黃皮。 負責採摘的一半人,跟着 Danny 和「好老土」創辦人龍子維(阿龍)的步伐,帶着竹籃和膠箱到樹林。 樹林裏每棵黃皮樹在高處青綠的枝條掉下一束束黃色的果實,有些過度曝曬之下「燶咗」,變成深褐色。
中環往梅窩: 營運資訊
畢竟除了輪椅本身的差異外,不同人的身體狀況、年紀、對各種設施的需要以及對路況的觀感都不盡相同。 中環往梅窩 他們的參與及提供的意見能讓整合出來的資料更具參考價值。 大船約需一小時,碼頭的出入通道、船隻跳板和輪椅的停泊位(可容納3至4部輪椅)等都很方便暢通。 中環往梅窩 最後需要人車分離,由幾位朋友和水手協助把輪椅推過之後再扶我上電輪。
其中將往來中環與長洲、坪洲和梅窩及横水渡航線合成一個組合,由同一個渡輪營辦商來營運;同時將中環至坪洲和此航線於非繁忙時間合併運作,並將非繁忙服務時段減至每60分鐘一班,惟遭地區人士和居民反對(詳見本條目相關段落)。 由於坪洲的人口由1996年的6300人,下降至2006年的5100人,而梅窩的人口則仍維持5000人左右,導致持績嚴重虧蝕,使乘客人數下跌和增長呆滯[178];而上述航線的乘客量長期偏低。 每日平均乘客量由2001年的5,300人及6,900人,下降至2006年只有4,900人及6,400人。 中環往梅窩 以這個低乘客量而言,要維持兩線獨立運作,同時保留既有服務水平不變,在財務上並不可行。 若要勉強維持坪洲與梅窩兩條航線獨立運作,而同時達至財務上可行,運輸署估計即使有渡輪營辦商願意競投,從商業角度出發,這兩條航線的票價平均可能會有數成的加幅。 渡輪服務對坪洲及梅窩的居民十分重要,尤其對於坪洲居民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對外公共交通服務。
中環往梅窩: 航線資訊
由此繞行酒店,在到達另一小橋前離開東灣頭路,左轉小徑並再在涌口村公廁左走。 其後左走,越過梅窩涌口街,再右轉經梅窩市政大廈走至盡頭的洪聖古廟。 在梅窩與東涌之間,有一條東梅古道,為昔日往來鄉村的通道,今又名香港奧運徑。 古道兩端多立村落,當中部分更興建更樓作保安防盗之用。 現存更樓共計六座,包括位於梅窩的袁氏大屋東西兩座更樓(涌口更樓)、鹿地塘更樓、蝴蝶山更樓,以及白芒更樓和大蠔更樓。
機構之後在 2022 年舉辦學徒計劃,與梅窩五個農場或手作職人合作,用兩屆各 11 個星期、培訓共 77 名主要為區外或初搬到梅窩的居民,然後舉辦農墟和出版手記分享成果及當中經驗。 在一直灑水降温的膠帳篷下,義工圍着膠籃,坐在矮凳,細心察看一串串的黃皮。 他們首先要摘去樹葉,除去「燶掉」、黏着雀糞或過小的黃皮,然後將枝節修剪得平整、美觀。
中環往梅窩: 梅窩復耕|黃皮樹下 從收割到覓傳承 記一場三年的「社區營造」
這種包裝水果的方法,是他移居台灣工作時,從當地的農户學習,能令農產看起來更精緻、美觀。 一籃籃採摘得來的黃皮,一併收集到藍色大膠籃裏,由阿龍用手推車推到帳篷下;另一羣義工再挑選和修剪黃皮串,然後綑綁在一起,放進出貨的長方紙盒。 穿螢光黃色背心的Jo動作敏捷,儘管要走到砂石地上陡峭的斜坡,仍是「義不容辭」,收穫一籃籃的黃皮,還經常提醒其他義工飲水、休息。 她在 2022 年秋季,擔任「草原農場」學徒,學習種冬瓜、葫蘆瓜等作物。 走上一段斜路,經過銀礦瀑布和銀礦洞,拉起閘桿,阿懵和阿黃以吠聲迎接果園訪客。
油蔴地小輪於1983年進行開源節流以抵銷加油價開支,其中一項是將中環至梅窩及中環至坪洲航線於平日非繁忙時段合併為中環經坪洲至梅窩航線,繁忙時段及假日則維持直航航線。 [167][168]而油麻地小輪總裁劉定中更表示此舉是權宜之計[169];卻遭離島區議會各區議員強烈反對[165]。 中環往梅窩2023 1998年中環填海區四個碼頭上蓋發展磋商失敗後,政府決定公開招標競投包括此航線在內共16條航線。 並於同年9月18日刊憲公開招標承投離島渡輪航線,其中此航線納入為第2組[57],油蔴地小輪及愉景灣航運[58]有入標競投。
中環往梅窩: 義工細心修剪黃皮串
1987年,油麻地小輪加開週末與假日提供服務的尖沙咀至梅窩航線[6],以疏導中環航線假日龐大客量。 為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於1976年將中環至梅窩及中環至坪洲航線合併為中環經坪洲至梅窩航線;在平日採用迴航模式,而星期日及公眾假期則維持採用直航模式。 因為身體的緣故及所用的輪椅較大,Hubberto平時難以乘坐巴士,只能乘搭港鐵或渡輪等交通工具。 這次選擇了渡輪可達的梅窩,很高興邀得Hubberto同遊。 他的輪椅寬度雖達76 cm,但仍能通過途中較狹窄的村徑,相信這路段也適合一般輪椅使用者。
還好電池箱是鐵製的(很多電池箱以塑膠製造),不然車底的電池定會給撞破。 1997年青嶼幹線開通與地鐵東涌綫通車,乃梅窩渡輪服務轉捩點。 此後,從市區出發的遊人不用依賴渡輪經梅窩登島,而是乘搭巴士或地鐵直達東涌新市鎮,再轉乘新大嶼山巴士前往大嶼山各地。 中環往梅窩 尖沙咀至梅窩航線,更於2006年11月13日起永久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