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歷史的分區之中,鰂魚涌是北角的一部份,包括早期分區、市政局分區以及校網分區。 但現根據規劃署劃分已獨立發展,不過部分人仍說北角是舊稱呼。 鰂魚湧得利樓平面圖 鰂魚涌的西部前稱麗池,因已結業的麗池夜總會而得名。 東區的鰂魚涌@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8,140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47,856人。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鰂魚湧得利樓平面圖 南豐新邨,康景花園,康蕙花園,栢蕙苑,華蘭花園。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8,000,年齡中位數為 42.9歲。
屋苑共有 1 座物業,合共提供 617 鰂魚湧得利樓平面圖 個單位。 得利樓位於鰂魚涌英皇道993號,入伙日期由10/1971開始。 得利樓共有1座,提供617個單位,單位實用面積由183呎至942呎。
鰂魚湧得利樓平面圖: 鰂魚涌南豐新邨中層兩房單位 月租16000元 業主可享3.4厘租金回報
鰂魚涌公園亦是居民常到的休憩地方,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亦置於園內。 1883年太古洋行於鰂魚涌設立太古船塢、太古糖廠及香港汽水廠,使鰂魚涌成為當時香港最龐大工業區。 同年太古公司亦於鰂魚涌旁康山設有水塘,為各廠房供應淡水。 1892年太古興建全港首個吊車系統,接駁鰂魚涌至柏架山,以接載太古員工和附近居民,直至1932年停駛[9]。 到了1959年,為配合英皇道擴闊工程,鰂魚涌的溪流被覆蓋,變成了暗渠。 鰂魚涌(英語:Quarry Bay)位於香港島東區。
鰂魚涌的範圍隨着時代的變遷亦有所不同,而且在政府的規劃圖及學校網,鰂魚涌一帶的地區一直都歸入北角的範圍。 因此現時鰂魚涌站旁的北角官立小學亦因而為名。 自從地鐵港島綫開通之後,鰂魚涌的範圍不斷西移,而原本屬於鰂魚涌的東部,則被稱為「太古城」。 但現時香港郵政局內的分區,這個地區仍然是鰂魚涌的一部份。 鰂魚湧得利樓平面圖 至於筲箕灣道開始的地帶,過去一直都被認為是西灣河的一部份,但在2005年地政署提交的「鰂魚涌分區發展大綱」及現時,卻包括嘉亨灣所在的地段。
鰂魚湧得利樓平面圖: 人口籍貫
【盛滙商舖增值基金】是全港首隻開放式商舖基金。 由2019年8月成立以來,已買入44間街舖,合共港幣7億9000萬。 鰂魚湧得利樓平面圖 鰂魚涌的具體位置,西起英皇道與渣華道交界,東至英皇道與康山道交界靠近康山道天橋。
然而很多時市民或會以區內著名地點如麗池、太古坊等地標作指示。 交通方面,由得利樓步行至鯽魚涌港鐵站約 4 分鐘,附近設有 102、102P、106 等等的巴士路線,往來不同地區。 得利樓(Tak Lee Building)位於香港鰂魚涌英皇道993號,於 年 10 月 入伙。
鰂魚湧得利樓平面圖: 交通
二戰後香港人口大增,而在逃港潮因逃避國共內戰而由大陸抵港而至今仍留在香港的人口及其後代,成為香港人口的主要成份,但隨住香港社會越來越富庶,佔全港近半數的逃港人口,雖然第一代居於木屋區,但他們的部份下一代亦成為香港中產,亦有能力在港島置業,更有成為富有人仕,特別在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亦有部份中產因為在附近工作而遷入北角以及鰂魚涌區。 二戰後香港人口大增,而在逃港潮因逃避国共内战而由大陸抵港而至今仍留在香港的人口及其後代,成為香港人口的主要成份,但隨住香港社會越來越富庶,佔全港近半數的逃港人口,雖然第一代居於木屋區,但他們的部份下一代亦成為香港中產,亦有能力在港島置業,更有成為富有人仕,特別在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亦有部份中產因為在附近工作而遷入北角以及鰂魚涌區。 鰂魚涌的人口主要來自北角人口以及企業的擴展,除了在這些企業工作外,因為地理位置上遠離廣府人聚居的深水埗區一帶以至其餘族群聚居地,外區中產較少遷入,很多閩籍富豪亦經常在鰂魚湧上班[6]。 不少以閩南話為母語的台灣人以及新加坡人亦很喜歡在鰂魚涌置業,區內也有些價格較低的住宅,也有筲箕灣以及柴灣人口的第二代置業。 鰂魚涌的人口主要來自北角人口以及企業的擴展,除了在這些企業工作外,因為地理位置上遠離廣府人聚居的深水埗區一帶以至其餘族群聚居地,外區中產較少遷入,很多閩籍富豪亦經常在鰂魚涌上班[6]。 淸代嘉慶二十四年刊行的《新安縣誌》尚未出現鰂魚涌地名,可以推測當時本區人煙稀少。
鰂魚涌在香港島的交通可說是非常便捷,除了因為該區有多條巴士路綫及兩條港鐵路綫經過以外,在康山的屋苑還有4條小巴路綫。 又因19世紀七姊妹一帶設有花崗岩礦場,後以海運輸出而得英文名稱Quarry Bay(採石灣/石礦灣/打石灣)之名。 鰂魚湧得利樓平面圖 然而前述之溪流與海灣俱於填海工程後消失殆盡,轉型成為商住區。 盛滙專注投資香港商舖,讓客戶以較低資金購入基金參與商舖投資(低至港元300萬),相對於購入單一商舖動輒過千萬元,投資基金的客戶等同以較低門檻投資多間商舖,更可分散風險。
鰂魚湧得利樓平面圖: 鰂魚涌南豐新邨本月暫錄2兩宗成交 中層兩房戶以580萬元獲用家承接
港府在開埠以來集中資源發展商業中心中環以及在南洋商家聚居的銅鑼灣(如新加坡首富的信和廣場)。 戰後的1950年代,由於出現中國可能收回香港的不確定性,很多東南亞企業遷出香港,但有不少在1960、1970年代陸續回流。 隨着戰後銅鑼灣以及北角人口已達到飽和,區內的需求帶動起原屬北角東部的鰂魚涌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商業及住宅區。 因為北角以及鰂魚涌有大量閩籍商人和中產聚居,區內有不少閩籍商家的企業,包括南洋首富郭鶴年的嘉里中心亦設於鰂魚涌,開始帶動苦力聚居的鰂魚涌發展成港島第三個商業中心,而區內居民以早期北角居民以及其後代為主,包括商人以及中產,以及早期因郭春秧而聚居在北角的日本人。
這問題的成因,相信是由於過去的都市規劃,都以市政局的選區劃界作標準,而當時整個東區只被分為「銅鑼灣」、「北角」及「筲箕灣」三部份,「鰂魚涌」和「柴灣」是到了比較後期才出現的分區。 但直到現在,香港的學校網在東區依然是分成「北角及鰂魚涌」(14區)和「筲箕灣及柴灣」(16區,原屬第15區的筲箕灣於2007年併入第16區)。 鰂魚湧得利樓平面圖2023 鰂魚涌附近有大型商場康怡廣場及太古城中心,亦有大型百貨AEON STYLE,購物非常便利。 鰂魚涌美食亦多不勝數,尤其太古坊商業區及太古城大型屋苑,有多間食肆。
鰂魚湧得利樓平面圖: 大廈資料:寶利大廈
鰂魚涌芬尼街22-46號海暉大廈地下G, H號舖,建築800呎,實用面積約311呎+277呎,註冊成交2680萬,樓齡32年。 對正鰂魚涌港鐵站B1入口及對面多寶樓太古重建。 太古水塘原址變成了康景花園;太古船塢原址則變成了大型私人屋苑太古城。 至於太古糖廠位置,現在則變成了太古坊商業區,而汽水廠則變成康蕙花園。 相對核心商業區的中上環,鰂魚涌早期是一個偏遠的商業區,但鰂魚涌地理位置鄰近北角,近年來吸引不少企業進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