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長短腳復健10大優勢2023!(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長短腳復健

林聖傑表示,在相關研究文獻中,2公分以內的長度落差,對於之後的生活及功能影響不會太大,並且可以透過鞋子內的鞋墊來調整。 我們的頭骨是由脊椎骨所乘托,盤骨連接著第五節腰脊椎成為整條脊骨的底層平台,把整條脊骨平平穩穩地乘托着。 雙腿的功能尤如大厦的樁柱,成為我們盤骨,脊椎骨和頭骨的基礎。

  • 如深蹲、八字行走路,甚至跳躍、跑步、折短跑…等等, 尤其對於年輕患者,提升復原目標,以期恢復正常功能。
  • 幸好這些情況是屬於很罕見的現象,一般成年人雙腿都是生長得一樣長。
  • 「醫師,我走路一跛一跛,是不是長短腳。」陳俞志說,這是民眾在門診常提出的疑問,後天因素造成的長短腳較常見,若沒根治,可能產生後遺症。
  • 通常足踝的旋前(或足弓塌陷)、膝蓋微彎且內轉(X型腿)、骨盆後傾等因素會造成下肢較為縮短;反之則下肢較為增長。
  • 成年期的結構性長短腳可能伴隨疼痛,若發現症狀則建議及早就醫治療。
  • 結構性的長短腳是指兩腿的骨頭長度不一,這有可能為先天性或後天造成,若成長時骨頭生長板有問題,使兩側骨頭發展不對稱,就會成為先天性的長短腳,不過這種情形很少見,大部分都是因為骨折,癒合後的長度跟原本不同,才會造成結構性的長短腳。

楊哲魁說,林小弟長期姿勢不良造成骨盆歪斜,變成長短腳,較長的右腿因長時間承重,右大腿後肌僵緊,引起右膝疼痛、跛行,如果穿上鞋墊矯正,在短腳加高鞋墊,反而會讓骨盆歪斜得更嚴重、膝蓋更痛。 這邊就必須由『醫療專業人員』去釐清這兩者是否有關連,因為長短腳確實可能改變生物力學,讓其中一側的組織受力過大、進而造成慢性的疼痛。 但請勿過度腦補,確認是由醫療人員提出這個關聯性,同時『針對失衡做的處置確實有效』,才能確認是要調整的。 例如右腳墊了鞋墊後,左腳就不會痛了,一般我們也會調整到『沒有不適』即可,而不見得要調整到兩邊分毫不差。

長短腳復健: 下背痛都與脊椎有關 醫師:超過1個月的腰痛不可掉以輕心

但是在1988年有一份權威的治療學雜誌指出長期使用腳跟托,會較容易令患者的腰骨及薦髂骨關節出現痛楚。 如果患者是需要比較長時間的腳部承托,度身訂造鞋墊是較為理想的選擇。 結構性長短腳常常是因為脛骨,股骨或盤骨曾經出現骨折,癒合之後,長度減少了。 在有些特殊情況下,長短腳的形成是因為成長時下肢有不對稱的生長現象。 幸好這些情況是屬於很罕見的現象,一般成年人雙腿都是生長得一樣長。

長短腳復健

同樣低於2公分以內(有症狀)的長短腳,可以先藉由物理治療師評估,接受物理治療(包含姿勢調整、肌肉伸展或肌力訓練等)及足底鞋墊來改善症狀。 學者Reid與Smith早在1984年就建議將長短腳的差異分成三種嚴重程度,分別為輕度:3公分以內、中度:3~6公分與嚴重:大於6公分。 長短腳復健 若為輕度則通常可以使用非手術性治療來介入,甚至這類別的個案因為沒有症狀,不會特別尋求治療。 中度的個案通常需要依據個人狀況來決定治療方式,除了物理治療之外,若有更嚴重的症狀也建議採取手術的方式介入。 另外,Moseley在治療手法上同樣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雙腳長差異在2公分以內的無症狀個案通常不需積極治療,長度差異2~6公分以內則可以採取提高鞋底高度,或者採用長肢生長板破壞融合手術治療。 在足踝的物理治療門診中,許多家長時常擔心家裡小朋友的雙腳長度是否不等長,是否需要積極治療,甚至使用鞋墊矯正。

長短腳復健: 健康網》糯米其實好消化! 中醫揭原因:吃冷粽易脹氣

但是一旦超過2公分,會對於骨盆高度及脊椎壓力有比較多的影響,鞋墊也只能改成外露式,必須黏貼在鞋子之外,對於行走上也會有較多的影響。。 小娟前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求診,林聖傑先在門診為她拍攝了下肢的全長片,門診追蹤後當時長短差距已經有2.9公分,並且經過長短腳的軟體計算,在青春期生長結束後這個落差甚至會到5.8公分。 文獻統計的長短腳有30%左右,但根據臨床觀察,其實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因為很多人的長短腳差異不大,頂多有點背、腳部的痠痛,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有長短腳,也有一些估計表示,可能達到70%以上。 思考不平衡或不對稱背後的意義,在盲目追求平衡之前,先確認是否真的需要。

在復健科常常看到患者術後兩個月才來求診, 反而得花更多的心力和時間來扭轉已經造成的種種併發症, 而且還未必能夠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大家不得不慎 ,務必把握最佳骨折術後的復健時機。 原本是大腿小腿的骨折,但常常膝關節跟踝關節活動度卻也都明顯受限,必須及早介入。 如果骨折的位置靠近膝關節,之後引起膝關節攣縮的機率更高, 復健科醫師會評估可以施做膝關節活動度訓練的安全可行角度,來施做復健治療。

長短腳復健: 骨折跛行 是手術有問題嗎?

除了小兒麻痺,盛行率為千分之1.5的先天性髖關節脫臼或發育不良,若疏忽不理,也容易引發長短腳、髖關節病變與脊椎側彎。 由於該毛病在嬰兒時期不痛不癢,家長很容易忽略,常等到孩子開始學站、學走路時,發現有一跛一跛、走路單側不穩或單側墊腳走路,才意識嚴重性,緊急到小兒骨科就醫。 「結構性」指的是脛骨、股骨或盤骨曾經出現骨折,癒合之後,長度減少所形成;或是在成長時下肢有不對稱的生長,但情況很罕見。 「功能性」則指因腰部、臀部肌肉狀態不良引起,特別是髖關節伸展肌肉群力量不足或腰大肌太過緊張導致兩隻腳長度不一樣。 楊哲魁指出,超過8成的長短腳屬於功能性問題,大多是姿勢不良造成,青春期未結束前是矯正的黃金治療期,成效好,否則長期長短腳會出現脊椎側彎;另一種長短腳屬於結構性問題,如骨折、外傷造成,因雙側腿骨不等長,可能要手術治療。 台大醫院骨科部小兒骨科主任王廷明醫師更明白表示,有些看起來為長短腳,實際上卻很正常,像單側臀部肌肉纖維化(俗稱青蛙肢),由於髖關節無法正常內縮,走路時必須提高對側骨盆。

長短腳復健

王廷明醫師也指出,許多下肢骨折的病患常擔心骨折癒合後,會有長短腳的問題。 的確,在過去沒有骨科醫師手術復位的年代,股骨骨折因無合適固定的方法,導致骨折復原後,留下長短腳的後遺症,讓人有種長短腳等於「殘障」、「跛腳」的感覺,而無法接受。 6個月以下的幼兒,會採用穿戴帕氏吊帶治療,時間通常長達3~6個月,直到髖關節穩定後方可停止。

長短腳復健: 醫學辭典/長短腳

原來這名林姓小六生長期站姿、坐姿不良,造成他的骨盆歪斜,右腳比左腳長2.5公分,經矯正姿勢和物理治療復健1個月後,雙腳幾乎恢復等長,重新回到田徑場,而且跑得更快。 不管是肌肉量、柔軟度、外觀等,普遍人似乎習慣追求平衡,兩邊要一致、對稱似乎代表『美觀、健康、理想的』。 從肩膀受傷是因為圓肩,到身體組成量測出來左右邊肌肉量不一樣,仿佛這些『不平衡』是罪大惡極的。 長短腳復健 現代人因為生活型態,90% 可能都有圓肩,但不見得圓肩一定造成肩膀痛。

我的左腳比右腳短了0.5公分,差不多是一支原子筆的寬度,卻足足讓我左大腿外側及膝蓋反覆痛了三年多,要不是阿部勳老師,到老我可能都不會知道自己有長短腳問題。 「做一雙鞋墊最困難的部位是橫弓墊,也就是蹠骨墊。」李思慧說,有些功能鞋墊,只採用雨滴形狀強化設計黏上,幅度或許不符合自然人體,因此若能配合專業醫師評估,透過開模客製,做出來的蹠骨墊才能符合個人使用。 陳子敬治療師指出,醫學文獻對於長短腳的差距公分仍有討論空間,若差距在嚴格定義的0.5公分,10個人裡面就有4〜6個人有長短腳;若是相差2公分以上,則比率下降至1%以下。 台灣旅美好手張育成4月動手術後,一度復健進度超前,提早回到小聯盟場上進行復健賽,不過反而造成「二度傷害」,即使多次傳出練打消息,都因為傷勢復原進度不佳而喊卡,29日終於傳出好消息,外媒報導張育成在美國時間週六會到小聯盟2A重啟復健賽。

長短腳復健: 高雄孕婦產下「人魚寶寶」 醫師:早產兒體積小較有機會

二、骨盆傾斜 長短腳復健 車禍、撞擊、姿勢不良、肌肉無力等,都可能產生骨盆傾斜,也就是說,從髖關節開始,兩腿就不一樣高。 在長短腳的案例中有極高的比例,是以下三個原因造成的,並非是腿骨不一樣長:

長短腳復健

如果有人說『你就是不平衡,所以一定要XXX』,可以先思考不平衡或不對稱背後的意義,在盲目追求平衡之前,先確認是否真的需要,以及他人所說的是否合乎邏輯、能說服你。 現代人因為生活型態,90% 可能都有圓肩,但不見得圓肩一定造成肩膀痛。 功能性長短腳的情況有很多,可能是因下肢、骨盆、腰部的問題所引起,例如急性腰痛時,可能會出現腰部附近部分肌肉痙攣,兩側肌肉不平均,使骨盆呈現傾斜;或是在某些狀況之下腳踩空,造成骨盆處的關節錯位;其它像是不對稱的扁平足也可能會造成長短腳。 長短腳復健 復健科門診當中,常常看到許多患者在骨折開刀完之後,常常自己覺得骨頭已經固定,之後長好就沒事了!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 才發現日常生活或是走路步行的功能為什麼一直沒能夠完全恢復?

長短腳復健: 改善腰痠背痛,核心復健運動怎麼做

上述因骨盆以上的結構造成雙腳看起來不等長,就是雙腳的代償。 另外一種情況是肌肉張力不平均所致,可能因腰部、背部或腿部的肌肉使力不均勻,造成兩側骨盆高度不對等。 另外一種就是生活習慣不好造成姿勢異常,運動姿勢不對也會導致脊椎或骨盆發生錯位等。 找出功能性長短腳所造成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功能性長短腳的狀況才能改善。 長短腳是否要立刻接受治療,取決於人體的骨骼發展是否已經成熟。 骨骼若在發展中,且左右腳相差的長度低於2公分以內的長短腳(無症狀),個案通常不需馬上治療。

但有些失衡的情況,會讓醫療人員必須先做處理,來預防後續的疾病、疼痛。 長短腳復健 例如長短腳超過2 cm可能需用鞋墊、或是脊椎側彎超過25度建議穿背架等。 但目前對於一般人兩邊肌肉量差異到多大,需要做矯正或調整並沒有定論,除非是因為有做手術,會希望患側(手術的那側)能練到至少健側(沒手術的那側)90% 的能力。 台灣車禍機率很高, 因機車騎士帶安全帽已經蔚為風氣,大大的減少了頭部外傷的機率,但是大腿小腿骨折, 卻仍然是臨床常見到的意外傷害。

長短腳復健: 量身訂做鞋墊 矯正足弓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腳是人體行動的第一個受力點,若有長短腳的人更不可輕忽其對健康的影響。 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李思慧表示,生活中,如果常常不自覺三七步、不自覺翹腳、睡覺固定一邊側躺,就要提高警覺,小心長短腳找上你。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長短腳,可以從以下3種方法判斷: ■繫皮帶:在穿皮帶時會發現兩端無法平衡,總有一高一低的感覺。 ■鞋墊:檢查雙腳的鞋墊,若發現其中一腳的鞋墊磨損較多,可能是長短腳所引起。 ■褲長:穿長褲時,可以檢查雙邊的長度是否一樣,若差距太大,代表可能兩隻腳不平衡。

足部問題也會影響上半身,如骨盆旋轉、下背痛、腰椎滑脫、頸椎滑脫等。 事實上,長短腳不等於殘障,更與跛腳不同,大部分的人雙腳都不一樣長,就像兩眼視力會有些許差距,只要差距不會太明顯,或對身體有立即性的傷害,不用過於緊張,急著找醫師治療,更不要自己嚇自己,以為身體出了什麼大問題。 林聖傑表示,在骨科當中有相當特殊性的兒童骨科治療,兒童骨科囊括了先天性的異常,有肢側發育短缺、脛骨假關節病變、生長板處的骨軟骨瘤;另一部分,包含可能來自於成長過程中生長板的受傷或長骨骨幹的骨折造成的腿部生長長短不一。 小娟因長短腳問題,需要穿著特殊的鞋墊外墊,除了外觀上還有沈重的鞋重都讓她覺得受到限制,骨盆跟脊椎部分,也因為長短腳的落差開始造成不適感。 張育成4月底在大聯盟比賽中因揮棒導致左手鉤骨骨折,立刻手術治療預計休息6週,不過他僅休息一個月就進行復健賽,但揮棒仍有不適緊急暫停,第3場復健賽又因為手部疼痛臨時退場,6月多次傳出練打及守備消息,但最終都因傷勢考量臨時喊卡。

長短腳復健: 長短腳 (Leg length discrepancy)

已經開始學站、學走的幼兒,活動力高,會採髖關節復位的治療方式,在全身麻醉下,徒手設法將髖關節復位,再用石膏固定約3~6個月時間。 拆除石膏後,常因髖關節尚未恢復正常,仍需穿支架達1年左右。 若髖關節復位失敗,或復位後仍然不穩定,就要考慮進行手術矯正,但年齡需在1歲以上。 長短腳復健2023 至於8、9歲以上的孩子要治療髖關節脫臼,此時會視症狀採行鞋墊、骨骼延長術或其他治療方法。 但結構性長短腳就需要透過「矯正鞋墊」來達到身體的平衡狀態,這部分需要透過「專業的足部評估檢測」才能對個案的問題做鞋墊高度及角度的調整。 一般來說,常見的物理治療方式如電熱療等儀器治療,可以減緩患處疼痛並促進附近組織的血液循環;治療性運動可以改善身體兩側肌肉不平均的現象;徒手治療方式可以處理肌肉痙攣、關節錯位等問題;而足部問題如扁平足則可視情況使用特製鞋墊來加以矯正。

單側阿基里斯腱縮短造成不平衡、肌肉無力或因少用而萎縮、疾病感染等,使兩腿肌肉不對稱發展。 『截骨延長手術』主要在斷骨處形成骨痂並加以延長,這些骨痂可以透過特製的延長器,每天短距離的拉長,最終固定在適當的位置上。 『微創生長導引手術』,主要是透過鋼板或是螺絲等植入物,在長肢的生長板上下進行加壓,讓其生長速度減緩,對側的短肢也可以逐步趕上。 長短腳復健2023 長短腳復健2023 幸好長短腳現象的初步檢查是十分容易,並不需要甚麼高科技醫學檢驗,只要讓患者坐着,躺臥著及俯伏著,在患者的腳端察看便可以【如圖】。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