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以外,她一邊騰出空間休息,一邊尋找課程報讀,曾參加心理學、兒童理財等不同的課程,輾轉間首次接觸到園藝治療。 那時陳詠欣的婆婆剛去世,教師稱園藝治療可以服務善終病人,更提到「植物可以聯繫到死者及家人」,陳詠欣指「當時已覺得園藝治療好有意義,但都只係聽完就算。」完成課程後,她拿了一棵合果芋回家;然而誰又料到,這會是改變她一生的植物。 研究亞洲人獨有的LRRK2 基因變異 (已知最普遍可引致柏金遜病的基因變異) 引致腦神經細胞退化,從而演變成柏金遜綜合症的機制。 陳然欣醫生 陳沛然除關注業界的急症室和醫管局監管問題,也會關心樹木保育等議題。
- 柏金遜病及腦小血管病是會引致柏金遜綜合症的常見疾病,研究中心將建立早期柏金遜病及腦小血管病的華人患者登記冊,以助發掘準確的生物標記和診斷方法,預測和監察早期病程發展。
- 1817年,詹姆士柏金遜醫生 (Dr. James Parkinson) 首次發表了一班患者病徵,包括行動緩慢、四肢僵硬、震顫及/或步履不穩。
- 因此,最理想的是柏金遜病能早在運動症狀出現前斷症;例如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 (RBD) 已被視為柏金遜病的其中一個最早期病徵。
- 此研究中心旨在聯合不同專科的專家,研究可延緩柏金遜綜合症的治療及預防方法。
- 研究中心將聯合不同專科的研究員(包括臨床科學家、腦神經科醫生、精神科醫生、腦神經科學家、放射學家及工程師)共同應對這個挑戰。
採用嶄新計算方法,結合已知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大數據庫與細胞基因表達模式,將現有的藥物進行虛擬篩選,以找出可用於柏金遜病的藥物。 2021年8月26日香港特別行政區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認為鄭松泰不符合當然委員身份,宣佈其資格無效,並即時喪失立法會議席。 2016年7月23日,陳沛然宣佈參選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表示倘若當選,最大的目標是重啟醫委會改革[10]。 概況
陳然欣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科技園啟用全新先進療法產品良好生產規範中心
嚴重的腦小血管病不但使柏金遜患者行動更困難,更會大大增加患上認知障礙症及中風的風險。 陳然欣醫生 有見於現時醫學界對柏金遜綜合症的了解和預防方法都十分有限,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以捐款人張金菱女士之名,成立張金菱治療柏金遜綜合症研究中心,旨在與不同學科聯手研究,發掘可減慢柏金遜綜合症退化的治療及預防方法。 陳然欣醫生2023 中大醫學院獲張金菱女士(左六)慷慨捐款,成立治療柏金遜綜合症研究中心,並取意在世界柏金遜日(4月11日)揭幕。
本會於2007年4月成立,是一個專為小腦萎縮症病友及家屬而設的非牟利自助慈善團體,秉持自助互助的精神,鼓勵會員努力活出生命的光輝。 陳然欣醫生 本會現正接受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基督教角聲佈道團及福音研經有限公司的支援。 透過種植,婆婆與伯伯二人增加了溝通,感情也因而昇華,甚至在報告時亦特意帶同丈夫前來,兩人臉上掛上幸福的笑容;能將知識轉化成可以幫助人的力量,陳詠欣表示,當時真正感受到「生命影響生命」,原來治療除了可以幫助老人,更可充實了兩個人的人生及感情。 陳詠欣又提到曾經服務到一位婆婆,自信不高,常以「咩都唔識」推搪園藝工作。
陳然欣醫生: 早期經歷
有見及此,研究中心將設立華人早期柏金遜病及腦小血管病登記冊,以收集早期患者的數據,例如「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已被視為柏金遜病的其中一個前期症狀。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獲張金菱女士慷慨捐款,成立治療柏金遜綜合症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並取意在今天-世界柏金遜日(4月11日)揭幕。 此研究中心旨在聯合不同專科的專家,研究可延緩柏金遜綜合症的治療及預防方法。
她首先慰問及安撫病人遺孀,同時進行觀察及分析,然後向主診醫生了解事情始末及分析形勢,並安排雙方即晚會面。 她安排了八名情緒較冷靜的家屬參與會面,並協助醫生及家屬制定處理問題的緩急先後次序。 陳然欣醫生 遺孀感謝婉珍在過程中全心全意幫忙,明白醫療團隊已盡力拯救丈夫,內心亦開始慢慢釋懷。 亦曾就公共醫療預算問題[7]及醫管局為紓緩公立醫院壓力的議題如藥物重配[8]發表意見。 早年就讀伍華書院中學部(1993年中五)[4]、保良局莊啟程預科書院,2000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後取得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資格。
陳然欣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科技園啟用全新先進療法產品良好生產規範中心
陳沛然(英語:Pierre 陳然欣醫生 Chan,1976年8月18日—),前香港立法會議員(醫學界功能界別),亦為律敦治醫院內科副顧問醫生,出生於香港。 他亦是第六屆香港立法會中,唯一一名中間派和唯一一名非建制派留任的議員[2]。 經歷一年課程、兩年共400小時的實習經驗後,陳詠欣至今已成為註冊園藝治療師近一年,至今已接觸過超過500個人士。 服務使用者可以是小朋友、精神康復者、唐氏綜合症的病人等等,但最主要的使用者仍是年邁長者。
在2018–19球季,他更加入了凱景預備隊參與香港預備組聯賽與及甲組五人足球聯賽,並獲得不少上陣機會。 提供各醫生的診所地址、聯絡方法、應診時間和專業資格等資訊供市民參閱,以便大家能夠選擇自己所需的專科醫生。 生活 Power Up 網站 收錄香港超過 30,000 名註冊西醫及執業醫生(14,000 名西醫、10,000 名中醫、2,400 名牙醫、3,600 名物理治療師)的基本資料。
陳然欣醫生: 早期經歷
暫時已知的柏金遜病理是腦內流失含有多巴胺的神經元,而至今仍未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減慢或遏止多巴胺神經元的退化。 一個可模仿柏金遜病的理想動物模型仍然缺乏,令科學家未能找出能保護腦神經的治療。 因此,最理想的是柏金遜病能早在運動症狀出現前斷症;例如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 陳然欣醫生2023 (RBD) 已被視為柏金遜病的其中一個最早期病徵。 中大醫學院建造了全港首部針對腦小血管病病理研究而特製的「活體多光子顯微鏡」,了解相關發病機制,對將來發展可延緩病程的治療方法尤其重要。
柏金遜病及腦小血管病是會引致柏金遜綜合症的常見疾病,研究中心將建立早期柏金遜病及腦小血管病的華人患者登記冊,以助發掘準確的生物標記和診斷方法,預測和監察早期病程發展。 團隊亦建造了香港首部針對腦小血管病特製的「活體多光子顯微鏡」,將有助發展可延緩腦小血管病的新療法。 基於亞洲和香港於腦小血管病的基礎研究十分缺乏,研究團隊建造了全港首部針對腦小血管病病理研究而特製的「活體多光子顯微鏡」。 中大醫學院成立「張金菱治療柏金遜綜合症研究中心」,聯合跨專科的專家,研究可延緩柏金遜綜合症的治療及預防方法。 (左起) 研究中心執行委員張繼輝博士、中心副主任高浩醫生、中心主任莫仲棠教授,以及中心執行委員陳然欣醫生。
陳然欣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科技園啟用全新先進療法產品良好生產規範中心
估計全球現時有610萬名柏金遜病患者,而在中國及香港,則分別有170萬及12,000名患者。 隨著人口老化,未來20年的患者人數更預計會上升兩倍;而腦小血管病的發病率將更高。 中大腦神經科團隊的研究發現,約有三分一長者的腦內潛伏著腦小血管病,正正能解釋世界各地有很多長者都出現行動緩慢和步履不穩的情況。
最普遍的柏金遜綜合症成因是原發性柏金遜病,亦即第二普遍的腦神經退化疾病,以及腦小血管病。 現時,估計全球有610萬名柏金遜病患者,在中國和香港則分別有170萬及1.2萬名患者;隨著人口老化,預計患者人數於未來20年內將倍增。 而腦小血管病的發病率更高,本港約有三分之一長者的腦內潛伏著腦小血管病,令很多長者出現行動緩慢和步履不穩等情況;腦小血管病更會引致中風和認知障礙症。
陳然欣醫生: 早期經歷
但直到有一次她突然很快就完成園藝手作,才發現婆婆在家中將一枝薄荷分株成八枝,慢慢練習,而丈夫亦為此特意建造一個盆栽架,好讓八棵薄荷都可以「曬太陽」。 她解釋,比起其他的使用者,長者能夠花更多時間及耐性,「如每日唔同時段,因應陽光將盆栽搬去唔同位置,呢啲係你同我都唔會做嘅嘢。」認為園藝正正可以發揮到長者的長處。 曾在大學修讀公共行政,又遠赴澳洲攻讀公共衛生課程,陳詠欣形容自己一直都希望服務社會,但只有方向沒有目標,「點樣幫、用咩幫人,當時係完全唔知。」在銀行工作七年,途中認識到現時的丈夫,後來完成了其中一個人生目標:組織家庭;豈料對工作的熱誠卻慢慢減退。
然而,儘管腦小血管病十分普及,而且對人口老化社會帶來負面影響,有關此病的研究和公眾意識卻仍然不足,而一個理想的動物模型及針對腦小血管病病理的預防性治療更見缺乏。 2014至2016年間,擔任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自2016年起,擔任選舉委員會委員、醫務委員會委員、立法會議員(醫學界)[5]。 獲頒「2019申訴專員嘉許獎-公職人員獎」的威爾斯親王醫院內科副顧問醫生陳然欣和基督教聯合醫院病人關係組高級經理蘇婉珍,正視投訴,全程跟進個案,最終令病人重拾對醫生的信任,也令逝者遺孀釋懷。 由對植物毫無認知,到開始認識園藝治療,然後參加課程成為註冊園藝治療師,現時更視其為終身職業;陳詠欣指除了因為社創基金提供資助,令她獲得一個嘗試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家庭的支持。
陳然欣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科技園啟用全新先進療法產品良好生產規範中心
分別成立華人早期柏金遜病和腦小血管病登記冊,以了解基因和其他假設的疾病相關因子,從而發展準確的生物標記和診斷方法,並用於預測柏金遜病及腦小血管病的早期病程發展。 1817年,詹姆士柏金遜醫生 (Dr. James Parkinson) 首次發表了一班患者病徵,包括行動緩慢、四肢僵硬、震顫及/或步履不穩。 我們知道柏金遜綜合症有很多原因,較為普遍的是原發性柏金遜病 (PD) 及偶發性腦小血管病 (SVD) 。 其他病因則統稱為非典型柏金遜綜合症,包括較不普遍的腦神經退化疾病,例如多發性系統萎縮症。 莫仲棠教授表示,現時應對柏金遜綜合症的最大挑戰,是要研發嶄新及可改變病程的藥物,並於發病的最早階段用藥。 一名病人由基督教聯合醫院轉至另一醫院進行手術後不治,20多名家屬要求即時投訴主診醫生,婉珍接報後即時前往協助。
圖右二起為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石林博士、研究中心執行委員張繼輝博士、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教授、研究中心主任莫仲棠教授、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中大副校長陳偉儀教授、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浩醫生,以及(左二)研究中心執行委員陳然欣醫生。 陳然欣醫生2023 研究中心將聯合不同專科的研究員(包括臨床科學家、腦神經科醫生、精神科醫生、腦神經科學家、放射學家及工程師)共同應對這個挑戰。 研究團隊將集中破解柏金遜病和腦小血管病的病發機制,並研發相關的早期檢測方法和治療,以減慢病程發展。 柏金遜綜合症的病徵於逾二百年前(1817年)由詹姆士柏金遜醫生 (Dr. 陳然欣醫生 James Parkinson) 提出,包括行動緩慢,伴隨四肢僵硬、震顫及/或步履不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