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通常建立在多次的全血細胞計數檢查並視症狀安排骨髓檢查。 某些情況下某些種類的白血病需要淋巴結切片(英語:Lymph node biopsy)。 有時候血液檢查不能發現病患已經患有白血病,尤其是在疾病早期或是緩解(英語:Remission)期。 血癌白血病2023 白血病有多種類型,白血病的類型主要由血液內不成熟的白血細胞的類型來區分,學術上,有多種分類方法,常用的分類法有FAB分類法,以及由世界衛生組織推動新的 WHO 分類法 。 正常來說,造血幹細胞應逐漸分化至紅血球、白血球、B細胞等血球細胞,若是分化過程發生異常,就會出現異常的血球細胞,這些血球細胞會在骨髓內堆積,進而蔓延至血液內。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白血病是所有癌症中最難以治療的一種,治療的過程也最痛苦。
另外第一型人類T淋巴球細胞性病毒﹙HTLV-I病毒﹚的感染與成年型T細胞白血病有關。 少部分的人會由良性的血液疾病轉變成白血病,但大部分的病人都沒有以上的危險因子,屬於原發性白血病。 白血病(拉丁語:leukemia),是一群癌症種類的統稱,英文名稱來自於古希臘語,λευκός(leukos,白色)與αἷμα(haima,血液)的組合[1]。 它通常發病於骨髓,造成不正常白血球的大量增生[2]。 這些異常增加的白血球都尚未發育完成,稱之為芽細胞或白血病細胞[3]。 症狀可能包含:出血與瘀斑、疲倦以及感染風險增加[3]。
血癌白血病: 骨髓造血功能破壞引起的症狀
隨著醫學的進步,白血病的治療有更多的選擇,包括化學療法、放射治療、幹細胞移植、標靶治療、免疫療法、基因治療等等。 由於不是每種治療方式都適用於每一個病友,最佳的治療方式需由醫師根據檢查,了解細胞的特性,給予適合的治療方式。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20歲及以上的患者5年生存率約為35%,20歲以下的患者5年生存率為89%。 九成的急性白血病剛開始沒什麼症狀,往往一發病就很嚴重,更凸顯若有症狀盡快就醫的重要。 如果出現臉色蒼白、容易疲累、發燒、有出血傾向,例如牙齦出血、手腳皮膚有瘀青或紫斑、女性月經量不止時,趕緊到醫院掛血液腫瘤科檢查。
當血小板偏低時,因凝血功能不良,會出現流鼻血、牙齦出血、皮膚有出血點或瘀青、月經量多或不易止血等症狀。 此外某些類型的白血病細胞也會侵犯組織,而引起牙齦腫脹、淋巴結或肝脾腫大、胸骨疼痛等症狀。 至於慢性白血病起初常常沒有明顯症狀,而常是抽血檢查時意外發現白血球過高才檢查出來。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雖然早期症狀不太明顯,但若沒有積極治療,最終都會轉變為急性白血病,且預後非常差。 血癌白血病2023 以往對於較年輕的患者,常建議高劑量化學治療加上造血幹細胞移植,根治機會可以高達50-65%,但治療過程風險相當大,即使移植成功,仍有不少病人會發生排斥或感染的問題。
血癌白血病: 診斷方法
常用的治療質量方法有化療、放療、激素治療、骨髓移植。 血癌白血病 治癒率存活率和年齡有關,孩童比成人更容易治好。 血癌白血病2023 白血病發生的真正原因尚未知曉,目前相信環境與遺傳因素都扮演了重要角色[4]。 風險因子包括:吸煙、游離輻射、部分化學物質如苯、曾接受化療、唐氏綜合症[4][5]、家族史有白血病[5]。
急性白血病患者通常需要先接受1到2次的引導性化學治療,讓病情得到緩解,使骨髓功能能夠恢復。 血癌白血病2023 某些特殊分型的白血病,可以加上特定的治療藥物。 血癌白血病2023 像是診斷為急性前骨髓細胞白血病(APL;AML-M3),可以加上一種特殊的口服藥物全反式維甲酸(ATRA;all-trans retinoic acid)來加強療效。 若是確診為FLT3突變陽性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可加上口服標靶治療藥物療德妥(Midostaurin)。
血癌白血病: 白血病4大類型與發病原因,最新治療方式介紹
由於惡性細胞的劇增和擴散急性白血病必須立即治療。 血癌白血病2023 2012年,共有35.2萬位新的白血病病患,並造成26.5萬人死亡[6]。 白血病是最常見的兒童癌症,其中80%的病例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5]。 然而,佔比90%的成人病患當中,B細胞慢性淋巴性白血病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最常見被確診的種類[5]。 血癌白血病 在美國,白血病一年的醫療支出為54億美元[5]。
- 白血病即是俗稱的血癌,是因為骨髓造血細胞產生不正常增生,進而影響骨髓造血功能的惡性疾病。
- 骨髓檢查除了可以用一般染色來看不正常血球的特徵外,同時也可以做特殊染色檢查、染色體檢查及細胞表面標記的檢查,進一步區分骨髓性和淋巴性白血病。
- 另外第一型人類T淋巴球細胞性病毒﹙HTLV-I病毒﹚的感染與成年型T細胞白血病有關。
- 白血病患者可能有染色體變異現象,進行檢驗時,若發現「費城染色體 (Philadelphia chromosome)」,就能確診為白血病。
- 白血病可被分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骨髓性白血病、B細胞慢性淋巴性白血病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這四大類型,以及其他較不常見的種類[5][6]。
-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白血病是所有癌症中最難以治療的一種,治療的過程也最痛苦。
目前有另一種稱為「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的療法,捐贈者會注射特殊藥物,只要透過抽血,從血液中就可蒐集造血幹細胞。 上述因子可能會干擾血球細胞分化,造成異常血球增生,影響其他正常血球的數量。 依據增生的血球種類與發病時程,白血病可分為四型。 血液抹片是採集血液並染色的檢驗方式,透過染色辨別血球型態,若發現血液中有異常血球(骨髓芽細胞、淋巴芽細胞等)增生,則可確診白血病。
血癌白血病: 白血病的治療方式
以上症狀可在急性白血病患者身上觀察到,如果是慢性白血病,症狀又有些微不同。 血癌白血病 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來說,早期症狀並不明顯,隨著病程發展,可能出現肝脾腫大、帶來腹脹感,疾病後期症狀與急性白血病相同。 白血病 (leukemia) 俗稱血癌,起因為體內異常血球增加而影響正常血球濃度,患者會出現疲倦、易出血等症狀,受感染的機率也因此提高。 造血幹細胞移植俗稱「骨髓移殖」,醫生會以細針在捐贈者的骨髓中抽取造血幹細胞,再移植到受贈者的骨髓內。
- 至於慢性白血病起初常常沒有明顯症狀,而常是抽血檢查時意外發現白血球過高才檢查出來。
- 胰臟癌之所以稱之為癌王,是因為其不易察覺,發現時大多已屬於中、晚期,且在治療後的五年存活率僅約5-10%。
- 此外日常生活中血癌飲食及照護也是很重要的,還有骨髓移植也有風險,五成病人在骨髓移植成功後可以繼續治療觀察,三成病人會在移植之後五年內陸續復發乃至死亡。
- 這些芽細胞中,骨髓芽細胞 (myeloid blast cell) 能分化為白血球,但對白血病患者來說,數量偏高的骨髓芽細胞不但無法強化免疫,反而是疾病的警訊。
- 2012年,共有35.2萬位新的白血病病患,並造成26.5萬人死亡[6]。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常還需要口服化療藥物來進行維持性治療。 對於復發機會較大的急性白血病病人,若有適合的骨髓捐贈者,應該考慮接受高劑量化學治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以提高根治的機會。 由於白血病細胞主要是從骨髓生長出來,骨髓的造血功能首當其衝受到影響,急性白血病病人常因紅血球、正常白血球和血小板不足而表現出各種症狀。 當正常白血球(特別是顆粒球)偏低時,抵抗力會減弱,病人可能出現發燒不退,或局部因細菌感染出現發炎症狀,嚴重時甚至變成敗血症。 當紅血球偏低時(也就是貧血),病人會出現倦怠、臉色蒼白、體力衰退等症狀。
血癌白血病: 移植造血幹細胞
此外日常生活中血癌飲食及照護也是很重要的,還有骨髓移植也有風險,五成病人在骨髓移植成功後可以繼續治療觀察,三成病人會在移植之後五年內陸續復發乃至死亡。 其餘兩成會因移植的嚴重毒性或合併症,比方肺炎、排斥作用而喪命。 血癌白血病 醫生在檢驗前會為患者做局部麻醉,並將穿刺針經皮膚刺入骨髓、抽取骨髓樣本,這種檢驗法可觀察骨髓中的血球細胞狀況。 白血病患者可能有染色體變異現象,進行檢驗時,若發現「費城染色體 (Philadelphia chromosome)」,就能確診為白血病。 淋巴幹細胞的分化過程則較為單純,它會先分化成淋巴芽細胞 (lymphoid blast cell),再分化為屬於免疫系統的B細胞 (B cell) 與T細胞 (T cell)。
在台灣較常見的皮膚癌可分為三種類型,發生比率最高的「基底細胞癌」,大約佔 45%~50%。 胰臟癌之所以稱之為癌王,是因為其不易察覺,發現時大多已屬於中、晚期,且在治療後的五年存活率僅約5-10%。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攝護腺癌已成為全球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攝護腺癌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 ...
血癌白血病: 診斷
除此之外,現有有一種新骨髓移稙法可以治療血癌。 血癌白血病2023 血液檢查是白血病的另一種檢驗法,重點在於觀察血液中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的數量,若數值異常,排除其他原因(如細菌或病毒感染)之後,就可能是白血病的警訊。 至於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病後並不會有明顯症狀,但疾病中後期可能因B細胞堆積,出現淋巴結腫大、疼痛,患者的免疫系統也可能出問題,造成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或是血小板缺乏症。
白血病依發病時程可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白血病病程快速,患者需及時接受治療;慢性白血病病程緩慢,且初期通常無症狀,需要靠血液篩檢才可發覺。 這些芽細胞中,骨髓芽細胞 (myeloid blast cell) 能分化為白血球,但對白血病患者來說,數量偏高的骨髓芽細胞不但無法強化免疫,反而是疾病的警訊。 這段期間,新的骨髓會遂漸成長,但是病者對病菌仍然是沒有抵抗能力,所以必須住在隅離病房,以免受到感染,要直至骨髓回復正常,又可以重新製造血液之後,病者的抵抗力就會回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