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香港醫療事故15大分析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香港醫療事故

推論愈嚴密,過程中運用的知識和概念愈多,就愈容易取得高分。 ‧ 增加醫療資源,醫院可設立一個更完善的監督制度,有助減少醫療事故發生,如有足夠資源,便將過去的醫療事故進行分析,而且建立一個防範機制等。 香港醫療事故2023 ‧ 資源因素:本港人口老化,醫療人手卻不足,導致工作繁重,或在忙碌中出現疏忽,產生遺漏。

香港醫療事故

要投訴或追究在公立醫院的事故,有不同注意事項,以下會詳細解構。 「公院醫生流失,醫管局要想辦法止血,改善公院工作環境是首要目標,要多聆聽前線中層醫生的意見。」唐繼昇表示,公立醫院醫生的工作和資源存在一定錯配,如何平衡高層醫生與前線醫生的工作量,是醫管局要考慮重要問題。 香港醫療事故2023 2020年醫管局和衞生署欠缺共710名專科醫生和準專科醫生。 2020至2021年度,醫管局專科門診求診人次達747萬,較十年前﹙2010至2011年度﹚增加約84萬。

香港醫療事故: 香港醫療服務每況愈下 前線醫護壓力爆煲揭背後瘡疤

台灣東南部海域今晚已發生連續3起地震,中央氣象局表示,今天晚間8點52分發生芮氏規模4.1地震,最大震度4級,震央在北緯...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 香港醫療事故 6.由於(c)分題是觀點評論題,同學交代本身觀點後,也宜有反駁反方觀點。 一些同學只交代本身觀點,欠反駁對方觀點分析便欠全面。

《風險通報》亦通報22宗呈報的重要風險事件,包括2宗錯誤識別病人身份或資料,其餘全屬藥物事故。 一名過輕患者因肺功能差,而需要進行前哨淋巴清除及全淋巴清除的乳房切除手術。 醫管局設「早期事故通報系統」,系統規定醫院須於廿四小時內,呈報醫療風險警示(SE)或重要風險事件(SUE)。 過去一個年度,即一七年十月至一八年九月,醫管局共通報一百零五宗事故,包括二十二宗SE及八十三宗SUE。 SE中包括十宗進行手術或介入程序後,於病人體內遺留工具或醫療物料;七宗病人自殺個案;兩宗搞錯病人身份或於錯誤部位施行手術;一宗妊娠死亡個案;餘下兩宗分別是擄拐嬰兒事件及其他個案。

香港醫療事故: 香港文匯網

去年11月一名有酒精依賴性患者留院接受治療,出現血氧飽和度下降,後被診斷為吸入性肺炎。 言語治療師認為患者需以鼻胃喉灌食,醫護為他插喉,惟患者兩度拔走喉管。 醫護為患者插第三次鼻胃喉後,未能抽取樣本測試酸鹼度,從而確定插喉管位置是否正確,遂為患者鼻胃喉照X光及抽取樣本測試酸鹼度,認為一切正常。 兩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可增加資源規劃的確定性,有利各醫院工程項目的落實和推展工作,醫管局亦可在人力和其他醫療資源方面及早做好計劃和作出配合。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表示,醫療對民眾而言本來就具有門檻,醫預法經醫改會等單位爭取十多年,終於等到,但醫預法去年6月通過後,原訂今年年初頒布子法,卻拖到8月才公布,預告期僅30天。 香港醫療事故 為解決醫療爭議訴訟衍生醫病關係對立、高風險科別人才流失及防禦性醫療等問題,衛生署(衛福部前身)於2000年即提出「醫療糾紛處理法草案」,2018年再提出醫預法草案,歷經22年,去年三讀通過。 衛福部日前公布施行細則及8項子法草案,預告至月底,最快9月中旬正式公告。 以人均醫生比例而言,香港目前每1,000名人口有兩名醫生,遠遠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包括新加坡(2.5名)、日本(2.5名)、美國(2.6名)、英國(3.0名)和澳洲(3.8名)。 ‧ 如果對有關回覆不滿意,可以向醫管局「公眾投訴委員會」投訴。

香港醫療事故: 手術完始發現遺留金屬墊圈 患者要兩度開刀

醫預法主要原則包括即時關懷、調解先行、事故預防。 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說,未來政府將委託財團法人建立醫療事故自主通報系統,醫療機構也須設醫療事故關懷小組,發生醫療爭議時,由關懷小組對病患、家屬及醫師提供協助及關懷。 「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明年元旦上路,衛福部公布施行細則及8項子法草案,未來醫療爭議事件發生後,將有醫病關懷機制,且須先透過調解,調解不成才能提告。 衛福部長薛瑞元指出,期待醫預法上路後,促進醫病關係;醫改會則表示,子法內容對醫療體系保障仍高於病人或家屬,且預告期僅卅天,恐讓新法上路出現隱憂。 至於24宗重要風險事件中包括21宗藥物事故,較第2季僅9宗上升1.3倍,其中4宗屬已知藥物過敏、2宗涉危險藥物及1宗涉抗凝血劑等,其中一名病人出現紅疹,但經藥物治療後已痊癒。

衞生署監管在《私營醫療機構條例》(第633章)下的持牌私營醫療機構及按《診療所條例》(第343章)註冊的診療所,衞生署會透過巡查及事故調查,監察這些私營醫療機構及診療所在遵守相關法例及實務守則的情況。 所有在本港行醫的西醫均須在香港醫務委員會註冊。 香港醫務委員會屬法定機構,負責註冊及監管西醫的專業操守,以維持專業水平,保障公眾健康。 ‧ 一些醫療事故與醫護人手醫德有關,如曾發生手術期間講電話影響手術等,增加醫療資源也難改善醫療操守,因此增加資源未必有效降低醫療失誤。 現時,政府對私營醫院監管不足,使其缺乏動機從制度或人手上改善醫療水平,因此單純增加資源無助降低醫療失誤的風險。 ‧ 根據資料B可見病房不足,添置資源有助改善醫療硬件,如新建醫院或增加設備有助減低出錯機會:若有更多的醫院,有更多的病牀,有更多的醫療設備,執行醫療程序時更具效率及避免失誤,有助減少醫療事故。

香港醫療事故: 探射燈:港府管治病入膏肓 醫療事故幕幕心寒

醫管局今日(28日)發布最新一期《風險通報》季刊,今年第一季公立醫院曾發生6宗醫療風險事件,當中包括一宗住院病人自殺個案,該病人在評估為自殺風險「低」後,獲護送至警署落口供。 警方其後通知患者正式落案起訴,病人潛逃後自殺身亡。 醫管局表示,該名患者涉及1名腎上腺皮質激素不足患者,患者被遺漏處方口服皮質類固醇替代療法。 院方指,長期無意遺漏類固醇的潛在影響可能危及生命,事件令院方促使臨床文件及電子系統更好的改進; 4宗自殺案件中,2名病人透過病房的膠袋及廁所的支撐桿自殺。

香港醫療事故

醫委會裁定死者的主診醫生黃卓義兩項專業上行為不當成立,判停牌半年。 威爾斯親王醫院就不足28週的早產嬰兒「斷藥」50分鐘後離世的事故見記者。 威爾斯親王醫院行政總監鍾健禮連同團隊鞠躬道歉。 鍾健禮表示,心情非常沉重,院方於臨床情況有缺失,向家屬及公眾致歉。

香港醫療事故: 香港政府將重推「23條」:與《國安法》有何差異?

然而,若欠缺足夠醫生人手,任何服務的改善也難以實行。 長遠而言,通過並實施條例草案具一定效益,新途徑(即特別註冊)將吸引更多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回港執業,以增加公營醫療系統的醫生人手,提升醫療質素和效率,亦可縮短病人輪候服務的時間,紓緩醫生的工作壓力。 現時,公立醫院受制於醫療制度上的限制,如聯網資源及工作量分布不均等局限,即使增撥資源也未必能有效解決醫護人手及資源不足的問題,減少醫療事故發生機會。 威爾斯親王醫院深夜公布一宗重要風險事件,一名不足28週的早產嬰兒,因患有先天性心臟問題入住新生兒深切治療部,接受密切監察及治療,需要使用儀器輔助呼吸及輸注強心藥物。 據悉,政府正着手全面檢討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及管治架構,目標在今屆任期內發表相關可持續發展藍圖。 食衞局局長陳肇始指出,本港基層醫療服務「不足夠、不全面」,以致很多市民視急症室、專科門診為「醫療第一站」,加重公營醫療的服務壓力。

隨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持續,社會對醫療的需求有增無減。 沉重的醫療負擔下,加上公院人手不足,醫療事故不斷。 單是今年首四個月,每月爆出至少一宗矚目的醫療事故,最新一宗是一名老婦因心臟問題及肺部感染,年初進入伊利沙伯醫院醫治,醫護人員涉嫌沒及時發現病人呼吸管鬆脫、延誤施救的黃金時間,導致老婦失救亡。

香港醫療事故: 醫療事故│去年第四季爆八宗 鼻胃喉誤插左肺 事主兩日後不治

在德國,一名護士的行為已經影響8000多名疫苗接種者。 香港政府稱事發接待處職員沒能識別事主的電話預約短訊上標示的不同接種中心名字。 但政府發言人強調,接種者會獲發科興疫苗資料,注射前醫護人員也會再次徵求接種者同意。 香港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成員、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許樹昌直言,難以理解為何有此醫療失誤。 他解釋,如果無出現即時嚴重過敏反應,問題不大。

現屆政府會設立七個地區康健中心,之後會推廣到另外11區,充當基層醫療服務的樞紐。 有智庫在2019年引述本地研究指,政府每投放1元到社康護理,可以節省8.4元急救護理開支。 該名女子已打齊兩針復必泰疫苗,被誤打科興疫苗後血壓高、心跳加速及頭痛。

香港醫療事故: 香港醫療體制簡介

面對隨人口老化不斷需求的醫療服務,醫護人手卻未能相應配合增加,造成前綫醫護人員壓力大增,結果容易出現失誤。 香港醫療事故2023 在二零二三年第一季收到私家醫院通報一宗涉及錯誤處方藥物的重要風險事件。 事件涉及一名病人經錯誤途徑接受強心/升壓藥物。 隨着本港人口急速老化,以及市民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持續上升,醫生人手短缺的問題若不解決,受苦的只會是廣大市民,尤其是基層和長者。

  • 醫護人員在同日晚上及翌日早上為病人餵奶,其後病人心臟停頓,醫護人員為他進行10分鐘心肺復甦,才恢復心跳。
  • ‧ 如果對有關回覆不滿意,可以向醫管局「公眾投訴委員會」投訴。
  • 唐逸文說,患者手術後以負壓傷口治療5天,結束後發現傷口非但沒有裂開,水泡完全消失,手肘周圍組織完全消腫,這段期間病患也不會感覺脹痛,肘關節功能迅速恢復正常。
  • 推論愈嚴密,過程中運用的知識和概念愈多,就愈容易取得高分。
  • 「有時病患只是想尋求心理上的安慰。」儲寧瑋指出,大部分的醫療糾紛並非實際事故,病方可能對醫療結果或醫師態度不滿意,將醫師告上法院。
  • 日本連鎖迴轉壽司品牌「壽司郎」,今年初發生高中生舔杯盤事件,造成股票大跌。
  • 她被診斷出患有精神分裂症,並服用興奮劑依賴綜合症,在住院期間通過藥物治療和無物質環境,精神狀態有所改善。

「有時病患只是想尋求心理上的安慰。」儲寧瑋指出,大部分的醫療糾紛並非實際事故,病方可能對醫療結果或醫師態度不滿意,將醫師告上法院。 醫師選科避免急、重、難、罕的科別已是現況,「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明年上路,醫療糾紛強制先行調解,醫勞盟理事長儲寧瑋表示,醫師不敢開大刀是現在進行式,若最終出現人力斷層,開刀找不到醫師,對病患來說也並非好事。 唐逸文說,患者手術後以負壓傷口治療5天,結束後發現傷口非但沒有裂開,水泡完全消失,手肘周圍組織完全消腫,這段期間病患也不會感覺脹痛,肘關節功能迅速恢復正常。 2個月後,病患手肘活動角度回到正常的8到9成,骨折完全癒合。 高雄榮總於2018年開始,將負壓治療運用在非開放性骨折患者。

香港醫療事故: 醫療事故

一名有酒精依賴性患者因肺炎入院,需以鼻胃喉灌食,醫護人員誤將胃管插到左肺,其後照X光亦未有發現出錯。 鄧桂思換肝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醫管局「成因分析調查報告」指2名聯合醫院醫生,在知道鄧桂思患乙肝下,處方類固醇時沒有同時處方抗病毒藥。 報告指醫生警覺不足,醫管局管理層稱會按人事程序處理,但無提有否罰則。 誠然,一般病人及家屬一旦不幸面對醫療事故,但因為對醫療程序陌生,若懷疑有出錯,應該如何處理? 香港醫療事故2023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幹事彭鴻昌指,方法包括向醫院、醫務委員會投訴,以及民事索償3大渠道。

  • 2個月後,病患手肘活動角度回到正常的8到9成,骨折完全癒合。
  • 住院病人自殺個案方面,一名由藥物引起的精神病、抑鬱症和藥物濫用史的患者,在警方發現其醉酒後,以「管有危險藥物」罪名拘捕,並被強制送入醫院精神科觀察室。
  • 南非去年發生一宗醫療糾紛,一名21歲女子入院接受膝蓋手術,經麻醉清醒後卻發現左腳被截肢,而主刀醫生卻失去蹤影,一星期後才現身致歉、承認是手術失誤。
  • 其實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過長,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很多病人其實毋須專科診治或入院。
  • 如建議的三項擬議醫院工程計劃獲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准,累計核准承擔額將為逾1,095億元,佔2,000億元的54.8%。
  • 2018年5月9日2011年九龍醫院發生一宗「紗布封喉」醫療事故,一名73歲患咽喉癌病人因紗布封喉窒息致死。

外界批評,醫療亂象反映醫管局管理不善,視基層人命如草芥,待醫護人員如機器。 香港醫療事故 天怒人怨,在香港政府管治下,本港的醫療問題已「病入膏肓」。 特區政府銳意改善本港醫療體系和服務,以前瞻性的眼光規劃未來,建立周全穩健的醫療制度及可持續發展。 不過,硬件與軟件的提升,要有足夠的醫護人手配合。 因此,增加醫生人手在短、中、長期來說都有其重要性、必要性及迫切性。 我希望社會各界及醫生組織以客觀、理性及務實的態度處理醫生人手不足的課題,從香港整體利益出發,讓合資格且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執業。

香港醫療事故: 香港法律與醫療事故處理 證書課程 (第三屆)

彭鴻昌指,深切治療部住院醫療紀錄通常最貴,因為深切治療部每小時都會有紀錄,大概住院一個月的紀錄,收費通常超過1000元。 在回答(a)分題時,同學務必留意提問用語是「利用資料B說明資料A」,所以同學分析的現象,都必須以資料B來進行解讀,其他跟資料無關的論點,一概不必交代。 至於去年一至十月,醫管局接獲醫療事故申索個案共八十一宗,九龍西最多,佔二十宗。 二○一五年至去年十月底,共有四百四十五宗醫療事故申索個案,其中六十五宗達成庭外和解及調解中和解,連同三宗調解和解個案,賠償總額五千零四十二萬港元。 然而,四川近日有網民控訴,當地一間醫院操作失誤,產婦4次要求剖腹產被院方拒絕,最終順產失敗,導致孩子在母體時間過長而死亡。 香港醫療事故2023 據內地媒體報道,事發於6月28日,四川內...

香港醫療事故

美國一名18歲少女豐胸手術時突失去知覺,45歲醫生雖有急救,卻禁止工作人員打電話報警,讓該名少女昏迷不醒躺在手術台上長達5個小時,最後更因嚴重腦損傷身亡。 香港醫療事故 內地疑似發生一宗醫療事故,一名74歲王姓老翁前年10月被診斷出末期直腸癌,結果因失血過多身亡,而驗屍報告卻顯示,老翁根本沒有患上直腸癌... 德國地區廣播公司NDR表示,有8557人被要求重新接種疫苗。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