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食肉菌症狀2023懶人包!(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食肉菌症狀

食肉菌感染個案時有聽聞,惟未必每宗個案均能及時發現病因,最終延誤治療的時機。 有醫生指出,人類若感染食肉菌,毒素有可能在24小時內擴散,患者需在發現病徵如發燒、傷口疼痛程度與傷口大小不成比例時,盡快求醫及確診,患者或有需要切除傷口或傷肢保命,一旦錯過了治療時機,食肉菌有機會引致敗血病或多重器官衰竭,情況很難逆轉。 食肉菌症狀2023 通常感染通過受損的皮膚(如割傷或燒傷)進入人體[1],其風險因子包括例如糖尿病、癌症、肥胖、酗酒、靜脈藥物注射(英語:intravenous drug 食肉菌症狀 use)以及周邊動脈阻塞等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2]。 此疾病很少會在人群間傳播[1],壞死性筋膜炎可依照所感染的病原體物種被分為四種類型。 食肉菌症狀2023 50%到88%的病例由一種以上的細菌感染造成,有將近三分之一的病例是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 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孔繁毅指,患者在入院後短時間內離世,送院時其中一處傷口發黑,顯示細菌在病人體內已發酵了一段時間,有機會已蔓延至全身,若在感染的後期再做傷口處理可謂「一啲用都無、無彎轉」。

食肉菌症狀

早期徵狀為皮膚紅腫、發熱、變硬,腫脹呈紫紅色片狀,邊界不清,且伴有強烈疼痛感。 病人可伴有流感徵狀,包括發熱、寒顫、腹瀉、嘔吐、四肢無力、心動過速及肌肉酸痛。 此時皮下組織已經壞死,因淋巴通路已被迅速破壞,故少有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

食肉菌症狀: 徵狀

血管硬阻的結果導致皮膚出現乾性壞疽和表皮分離,出現四周繞以紅暈的壞死黑色焦痂,類似於三度燒傷。 當中毒徵狀逐漸加重時,多數病人終因敗血症或休克而死亡。 局部徵狀類似於一般組織感染,常因發病較輕且隱匿,得不到病人注意,使感染在24小時內波及整個全身。

要確診感染食肉菌,孔繁毅稱需抽血及種菌測試,亦有可能要由骨科醫生抽組織化驗,以及安排病人做磁力共振檢查,確診後視乎情況,盡快切除傷口或傷肢保命,而且必須送病人入住深切治療部留醫,以免演變成敗血病,或者多重器官衰竭,最終不治。 食肉菌症狀 食肉菌症狀 食肉菌症狀 孔繁毅續解釋,人體感染食肉菌後,細菌毒素可於24小時內在體內極速擴散,要保住性命,求診速度尤其重要。 他提到,食肉菌感染的特徵是,傷口或許很小,但帶來的疼痛與傷口大小會不成正比,病人亦會發高燒,若發現這些病徵應盡快於幾個小時內求醫。 良好的傷口護理(英語:wound care)和洗手方式有助於預防壞死性筋膜炎[1]。 耽擱手術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更高的死亡風險[3],即使經過完善的治療,壞死性筋膜炎的死亡率仍達25%至35%[2]。

食肉菌症狀: 食肉菌感染可由多種細菌引起

當病灶部位的感覺神經被破壞後,則早期感染局部的劇烈疼痛可被麻木或麻痹所替代,疼痛緩解,患部出現麻木感。 該病病情進入中期時,感染局部變得更加鮮紅,皮膚顏色逐漸發紫、發黑,由於血管栓塞和營養血管被破壞而導致的含血性液體水泡和大疱逐漸增多,疼痛和腫脹加劇,全身徵狀變得嚴重。 到了病情三期或終末期,表現變為持續高熱,白細胞明顯升高,全身有明顯的毒血症,低血壓、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中毒性休克、反應遲鈍或意識喪失、酸中毒和多器官衰竭(如腎)。

壞死性筋膜炎的治療關鍵是早期診斷和徹底手術清創,迅速切除壞死組織,同時對腫脹組織給予多次廣泛切開達深筋膜並充分敞開引流,必要時進行多次擴創。 創面用雙氧水紗布濕敷,以阻止厭氧菌繁殖,同時聯合應用大劑量敏感抗生素。 其他治療方法包括糾正休克及多器官損傷、抗凝劑、免疫球蛋白、高壓氧、營養支持療法、傷口修復以及擇期行植皮術等。 食肉菌感染即壞死性筋膜炎,可由多於一種細菌引致,其中甲類鏈球菌感染是最常見的原因,細菌一般通過皮膚上的傷口進入體內。 衞生防護中心網頁顯示,患者的病徵包括肢體疼痛、發熱或發冷、疲倦、嘔吐等,受感染的皮膚會發熱、紅腫,患處可能有潰瘍、水泡或黑點。

食肉菌症狀: 治療

壞死性筋膜炎(又稱「食肉菌感染」)可由多於一種細菌引致,包括甲類鏈球菌、創傷弧菌、雷伯氏桿菌屬、梭菌屬、大腸桿菌、金黃葡萄球菌和嗜水氣單胞菌。 食肉菌症狀2023 食肉菌症狀 陳女士透露,丈夫入院前一天開始發燒,翌日手指傷口發黑,惟多次要求護士清創傷口均未獲處理,她質疑醫護人員未有及時處理丈夫的傷口,未有提供適當治療,令丈夫失救致死。 陳女士的44歲丈夫2016年入住仁濟醫院前,手指及腹部分別有傷口,入院4小時內離世,驗屍報告證實該兩處傷口分別驗出金黃葡萄球菌及甲類鏈球菌。

食肉菌症狀

由2013年至今,本港共錄得82宗由創傷弧菌引起的食肉菌感染個案,其中20人死亡,死亡率約24%,每年平均有十多宗個案。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副教授高一村表示,以往個案顯示,不少患者都是在有傷口時接觸過海產或海水,令細菌隨傷口入侵,而鐵及其他金屬等物料亦有需要注意,因為較「污糟」的地方存在較多細菌。 食肉菌症狀 高一村續指,有些傷口例如被魚鈎鈎到的傷口,表面面積雖然很小,但有一定深度,即使為傷口消毒都只能消除表層細菌,他坦言若見到傷口發黑,相信「見唔到嘅嘢有更多」,患者一有懷疑應立即求醫。 壞死性筋膜炎每年在十萬人中就有0.4到1人罹患[3],男性與女性罹患概率相同[2]。 本疾病的患病概率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而孩童很少患病[3]。 食肉菌症狀 壞死性筋膜炎早在遲至公元前四百年的希波克拉底時期即有描述[2],但該術語首次廣泛使用是在1952年[3][4]。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