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兒童退燒藥6大優勢2023!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高燒持續,一定令家長們分外憂心,但原來不一定愈高溫情況愈嚴重。 張解釋,發燒的溫度只是其中一個指標,孩子的精神狀態如何也很重要。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體溫較高,但精神狀態可以,一般不用太擔心,相反,如果孩子體溫只是稍高,但是精神狀態很差,我們反而要小心跟進。 發燒是身體在調動自身的免疫系統,讓它更好地工作,以防止進一步感染。 張醫生指一般發燒本身是不會燒壞腦,但是,如果出現發燒的原因是由於大腦受到感染如腦膜炎或腦炎,大腦便可能會受損,建議如果孩子有不適 兒童退燒藥 兒童退燒藥2023 ,尤其是年幼者,最安全還是看醫生,以找出病因、評估與治療。 暫時未有可以有效治療新冠病毒的藥物;撲熱息痛類型的退燒藥都只是針對新冠病毒引起的症狀上的治療藥物,並非服用撲熱息痛後,就可以根治新冠病毒的感染。

通常口服藥和塞劑二擇一即可,除非使用口服藥兩三次之後依然高燒不退,可以接著使用塞劑,但每次用藥之間一定要間隔4-6小時,一來高燒需要時間才會消退;二來頻繁使用退燒藥可能導致體溫降太低或異常升高。 陳俊仁表示,Ibuprofen (20 mg/mL)類藥物的退燒、止痛效果較佳,通常服用一至兩小時就會退燒,最多每六小時服用一次,不過,此類藥物缺點為比較傷胃。 許多家長則會選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的塞劑,陳俊仁說,一顆塞劑含有12.5mgIbuprofen,13公斤以上的孩童一次約可以使用一顆,間隔八小時,可再使用一次。 孩子半夜哭鬧,一量溫度,超過38度,許多家長都有過類似的驚險經驗,兒科醫師建議家長,家裡應備妥幼兒退燒藥物,適時適量用藥,千萬不要在短時間重複用藥,以免讓體溫下降太多。 家長們對服用退燒藥的做法兩極化,有父母讓孩子過度服藥,有些爸媽則堅持孩子再燒都不給藥,這是因爲對退燒時間不了解所致。

兒童退燒藥: 藥物形式

每種藥都有合理的使用範圍,爸媽們還是要遵守醫師的建議。 食藥署提醒,一般口服退燒藥需要1至2個小時,若未退燒,可間隔1小時以上再考慮使用第二種退燒藥,不過Acetaminophen需間隔4小時以上,Ibuprofen需間隔6小時以上,以免造成體溫偏低或腸胃道出血等症狀。 食藥署提醒,一般口服退燒藥需要1~2個小時,若未退燒,可間隔1小時以上再考慮使用第二種退燒藥,不過Acetaminophen需間隔4小時以上,Ibuprofen需間隔6小時以上,以免造成體溫偏低或腸胃道出血等症狀。

退燒藥瘋搶,令炒價一浪高於一浪,網絡最新流傳有本港藥房一盒「必理痛特效」索價798元,香港藥劑專科深造學院執委、資深藥劑師鄺耀深接受本網訪問,教路智購退燒藥的攻略,原來經痛配方亦可退燒,如發燒沒有藥亦有方法處理。 香港兒科醫學會、香港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學會、香港兒科護理學院及香港兒科護士學會提供資料,建議家長及照顧者毋須過份憂慮,感染新冠病毒患者大多數會慢慢康復,大多數病童毋須服用抗病毒藥。 她解釋:「通常服用必理痛,英文藥名『paracetamol』」,最好做法是跟前一次兒科醫生開的份量,或體重(公斤)x 10mg,「例如BB重10公斤,必理痛食的份量是100mg左右,最温和藥份」。

兒童退燒藥: 發燒有助減低病菌的存活能力

發燒是一種生病徵狀,亦可能是接受免疫注射後的一種反應,表示身體的免疫系統在正常地操作,以對抗外來的病菌。 退燒藥需1-1.5小時左右才開始作用,並非15-30分鐘。 兒童退燒藥2023 」此外,並非退到37度以下,才算有作用,很多時候在急性期,吃了退燒藥,可能只有降溫一些些,隔一兩個小時後,又會開始燒上來,反反覆覆。 對於疫情嚴峻,許多兒童確診後都發高燒,黃瑽寧在YT頻道說明,肛溫大於38度、口溫大於37.5度、腋溫大於37.2度,就算是發燒,也強調「發燒不會燒壞腦袋」,反而因為高溫不利於病毒存活,代表身體正在跟病毒對抗,有助於增強免疫力。

兒童退燒藥

我希望每個孩子都不需要用到這些藥物,但也希望爸媽別因為太害怕藥物而讓孩子因為發燒而受苦,病症若未改善就要盡早就醫。 若服用完退燒藥水(或是錠劑)兩小時後體溫仍在三十九度,也可考慮使用退燒塞劑,因為這時口服退燒藥的效果也差不多沒有了,間隔兩個小時再使用,也能避免因為使用退燒藥物太密集,當多種藥物效果加乘起來時,反而會使體溫降太低的後果。 目前常用於孩子的退燒藥物有兩類,一類是口服藥水(或是錠劑),另一類是肛門塞劑,因為使用後退燒效果出現時間不一,請爸媽們務必要注意使用的原則。 人體溫度一般為37℃,正常的情況下,身體的活動、情緒的變化、進食、多穿衣服、高濕度的環境,也會使體溫上升,尤其小孩更為明顯。

兒童退燒藥: 使用兒童傷風咳藥前應注意的其他事項

他又提醒,兒童發高燒或會伴隨抽筋症狀,但就不會咬傷自己舌頭,因此家長無需放手指入其口腔,他建議在發燒的不同階段用不同方法退燒。 兒科專科醫生趙長成表示,不建議家長為6歲以下子女自行配藥,因藥房的藥劑師未必清楚幼兒的病歷。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太小的小朋友有時候也會因為水分攝取不足,發「脫水熱」的狀況,只要能好好多補充水分,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要補充120~150cc的水,就不需要去打營養針。 如果無法一次餵喝很多水的話,也可以用小朋友們喜歡的甜甜舒跑以1:1的方式調配,讓他們比較有意願攝取大量的水分。 近日市面出現退燒止痛藥搶購潮,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表示, 內地放寬防疫措施, 鼓勵輕症患者在家休息, 服用舒緩... 聽到這句話,我忍不住想:「吃退燒藥是解決『造成』孩子發燒的原因,還是解決父母緊張的心情?這樣真的是對孩子好嗎??」 吃退燒藥,不應該是為了緩解爸媽緊張的心情,而是應該在孩子真的需要時才服用。

兒童退燒藥

但用藥首要是根據病人本身情況,例如布洛芬,對本身有哮喘、蕁麻疹,或對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 敏感的小朋友,並不適用,所以千萬不要一概而論。 首先,小朋友退燒藥常見有撲熱息痛(Paracetamol)和布洛芬(Ibuprofen)。 兩者兼備退燒止痛功能,常被醫生採用,後者布洛芬更具備消炎效果。 吳醫生提示家長,若小朋友出現呼吸困難,不要讓其躺下,最好是坐起身微向前傾,期間不要餵食以免因嗆到進一步妨礙呼吸。

兒童退燒藥: 不要給小孩穿太多

我們當然不能掉以輕心,要細心觀察患者情況會否變差,留意有沒有重症問題如肺炎、腦炎和心肌炎等。 還要觀察他們有沒有呼吸困難、心口痛、神志不清、手腳抽搐(俗稱發羊吊)和嘴唇發紫等嚴重症狀。 飲食突然間比之前大幅減少,或者肚瀉、嘔吐得太過厲害而影響進食,這些都是需要入院治療的嚴重跡象。 當然我們自己或者屋企人,尤其是小朋友、老人家感染新冠病毒,我們難免擔心他們會得到重症。 但其實很多人,尤其在接種過疫苗之後,都會康復過來。

  • 坊間眾說紛紜,甚至簡單地將 Paracetamol 和Ibuprofen 分為低燒藥與高燒藥,任何人讓兒童(特別是 6 歲或以下幼童)服用藥物前,應先向家庭醫生查詢清楚。
  • 而當發燒很多天帶去看醫生的時候,18歲以下的孩子一定要找「小兒科醫師」,無論是小兒科,或是小兒耳鼻喉科、小兒感染科都可以,因為如果不是受過小兒科專科訓練的醫師,很難在第一時間就判斷出小孩特有的疾病,反而會錯過治療黃金時間。
  • 這也不對,一般來說體溫在39℃以下又沒有特別不適的話,退燒藥不是必要的。
  • 至於坊間流傳有孩子因為高燒把腦子燒壞,其實是因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而留下神經後遺症,並不是燒壞的。

正常的體溫度數會隨着每日不同的時段、當時的活動狀況和所量度的身體部位而稍有差異;年齡及健康狀況亦會影響身體的溫度。 醫管局昨(8日)在疫情記者會上,表示近期較多確診兒童出現「嘶哮症」入院,建議家長應留意,若染疫子女出現相關症狀,應盡快帶同子女到急症室求診。 發燒即身體溫度比正常高,是差不多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必會經歷的。

兒童退燒藥: 藥劑師:可轉購「布洛芬」藥 功...

歐陽卓倫提醒,小孩發高燒時,因腦電波被擾亂,有20%機會伴隨抽筋症狀,每次抽筋會維持20秒左右便停止。 他建議家長在小孩抽筋時,讓其打側躺臥,以免嘔吐物進入氣管,導致「濁親」。 崔俊明提醒18歲以下兒童,不應服用藥物「阿斯匹靈」(Aspirin)來退燒,因有機會患上雷伊氏綜合症,流感病毒加上阿斯匹靈有關藥物而引致腦部受損。 臺北榮民總醫院小兒過敏感染科主治醫師陳俊仁撰文指出,兒童常見的退燒藥主要有兩種,分別是安佳熱以及消熱炎(又稱伊普芬、疏抑痛)。

除此之外,亦要其他家人或朋友立即幫忙召喚救護車,清晰地告訴救護員小朋友是失去意識地抽搐或發羊吊,並需要救援。 若小朋友出現流鼻水、打噴嚏、鼻塞的徵狀,家長可配「抗組織胺藥」處理。 崔俊明建議家長到具有「Rx」標誌的藥房,向藥劑師查詢,勿只叫店員推介藥物。 他續指外國常用另一種藥物「布洛芬」(Ibuprofen),同樣有退燒、止痛的功效。 此藥物在香港須由藥劑師出售,家長可到具「Rx」標誌的藥房向註冊藥劑師查詢。

兒童退燒藥: 以下症狀必須去急症室

近日不少家長搶購必理痛(兒童配方),崔俊明表示,必理痛主要成分是「撲熱息痛」(Paracetamol),具有退燒、止痛的功效。 市面上除了必理痛之外,還有幸福醫藥、痛熱適等牌子,都有兒童適用的「撲熱息痛」藥物。 他續指食藥只是處理病徵,不是處理疾病,康復要靠小朋友自己的免疫力。 若家長或小朋友確診而暫未獲送院,須在家等候安排的話,趙醫生提醒患者要喝充足水份,可安排少食多餐,緊記切勿外出,以減低傳播風險。 確診者最好留在自己的房間,若與家人共用廁所,只蓋上廁板沖廁並不足夠,下一位人士使用前須消毒廁板,才能減低傳播風險。 普遍市民一般有痛症或發燒的時候都會服用撲熱息痛(Paracetamol)紓緩症狀。

發燒會對小孩的活動力、睡眠與飲食造成影響,而適當退燒能減輕病人不適,減少水分流失;但不當的使用退燒藥除了會造成潛在病因被忽略,也會產生藥品不良反應。 使用退燒藥品如acetaminophen或ibuprofen時,應特別留意劑量與用法,以達到最安全有效的臨床反應。 以前有裹棉被出汗來退燒的說法,並不正確,發燒時其實需要通風,因此除了先使用藥物退燒,其他比較適當的物理輔助退燒法,應該是多喝水、或是洗溫水澡,水可以幫助把熱帶走。 退燒藥不應過量使用,以免產生副作用,一般建議肛門塞劑應至少間隔8小時、口服退燒藥應至少間隔4至6小時。 發燒會燒壞腦袋其實是迷思,兒科醫師指出,退燒並不是處理發燒的首要步驟,重點是觀察有無危險病徵、找出發燒的原因。

兒童退燒藥: 小朋友發燒誤解 1:以為發燒是一種病

例如:如果38度以上,但是孩子精神活動力很好,醫生也判斷這是一般的感冒,本身沒有熱痙攣的病史,則的確可以考慮不用吃退燒藥。 常見商品名是「依普芬」、「舒抑痛」、「炎熱消」,這一類的藥物退燒跟止痛效果比較好,不過比較會有腸胃道的副作用。 ◆ 使用劑量:劑量算法是體重除以2(例如體重為10公斤,一次服用的劑量為5 C.C.),4-6小時一次。 他強調,新冠病毒與其他病毒感染一樣,都有機會令兒童出現併發症,當中最嚴重要是腦炎、呼吸系統發炎,以及可致器官衰竭的多系統發炎綜合症,一旦出現這些情况應盡早求醫接受治療,例如以類固醇及免疫球蛋白控制炎症。 吳醫生表示,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的死亡率只有約0.1%,遠低於成人的2%,反映兒童染病後整體情况一般較為輕微,惟一至兩歲幼兒的入院率則較高,而本港接連出現幼兒死亡確實「不尋常」,有需要關注。

兒童退燒藥

指揮中心公布兒童腦炎重症有8大前驅症狀,提醒家長若觀察到兒童出現體溫大於41度、持續昏睡、持續嘔吐、抽搐、意識不佳、持續頭痛、肌躍型抽搐、步態不穩症狀,請立即就醫。 打點滴或喝水只會增加體內水分,對於發炎性疾病引起的發燒並無退燒效果。 退燒時人體必須流汗以散發體內多餘的熱量,所以如果發燒與退燒過程反覆太多次,容易因為大量流汗而導致脫水,此時才需要特別注意水分、電解質的適度補充。 進入散熱期,會開始大冒汗,這時可以繼續補充水分,但也不能退燒,因為身體本來就在散熱,又外加一個退燒藥或是退燒方法,可能會造成身體溫度太低而失溫。

兒童退燒藥: 兒童退燒冰枕、散熱貼片、退燒藥哪個效果好?3錯誤退燒法最常犯

此言一出,導致家長紛紛搶購兒童適用的必理痛,令超市及藥房瞬間缺貨,而藥劑師提醒市民,必理痛只是一個品牌,要找替代的方法是不困難的。 所以,如果發燒不會死人,不會留下後遺症,且不能確定原因,那建議先不要吃退燒藥。 因為退燒藥不能治療引起發燒的疾病(起碼它不能治療便祕、腸胃炎和鼻竇炎吧),它只能緩解症狀以及爸媽緊張的情緒。 「退燒需要時間等待」陳俊仁說,口服退燒藥之後,必須一至兩小時才會發揮藥效,而服用兩次退燒藥,應至少間隔六個小時,如果短於六小時,又服用第二次,就容易引發藥物中毒或副作用。 更多人則是過度用藥,例如,體溫超過38度的小朋友,吃了退燒藥,體溫降回37至38度之間,其實已經退燒,但家長卻心急,擔心持續發燒,小孩腦子會燒壞、變傻,而持續讓小孩吃藥。 這是普拿疼的成分,此類退燒藥成分會經由肝臟代謝,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也較溫和,但對高燒較不易退燒,通常吃完藥後1小時內會退燒,每次服用1/2體重的CC數 (如:體重是10公斤,一次服用的劑量為5CC),最多每4個小時服用1次。

兒童退燒藥: 小朋友發燒誤解 7:酒精抹身涼浸浸去降溫

含撲熱息痛成分藥物搶購潮由「必理痛」蔓延至其他品牌,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建議,市民可購買含同一成分的退燒止痛藥水... 有些孩童耳溫超過攝氏(下同)38度發燒時吃退燒藥,體溫降回37至38度間已算退燒,但因未降到36至37度,家長繼續讓小孩吃藥,就是過度使用。 兒童退燒藥 有些家長則是讓孩童吃了退燒藥30分鐘後,發現還在燒,又急忙給了第二種退燒藥,體溫反而降到35度以下。 兒童退燒藥 Ibuprofen雖然具有較佳的退燒止痛消炎作用,但相對的副作用也容易發生,傷胃、傷腎且容易誘發過敏,因此許多醫師會以安佳熱糖漿為優先使用的退燒藥物,而炎熱消則是在有較厲害的發燒、發炎疼痛才使用此藥,避免空腹使用可減少副作用產生。 有些孩童耳溫超過攝氏38度發燒時吃退燒藥,體溫降回37至38度間已算退燒,但因未降到36至37度,家長繼續讓小孩吃藥,就是過度使用。

兒童退燒藥: 小朋友染疫發燒個案趨增 專家解構7個問題 父母照顧注意

選取量度的結果:由於使用耳溫計量度左右耳時會有溫度的差異,所以在觀察體溫期間,都要認定以同一邊耳朵來探熱。 若寶寶在接受免疫注射後發燒,他通常都會在兩、三天後復原。 你只要悉心照顧寶寶和細心監測他的體溫便可以了,毋須過分擔心。 其他退燒法可分為物理退燒法(包括冰枕、低溫毯、貼於皮膚表面的散熱貼片、溫水拭浴)與藥物退燒法(包括口服、肛門塞劑、注射之退燒藥)兩種。 這時免疫系統正式開始對抗病菌,所以會覺得整個身體都在發熱,這時可以多喝水來補充流失的水分,除非溫度飆高到攝氏39度以上,否則不需要特別退燒。

兒童退燒藥: 孩子發燒了?學會正確測量法

發燒時只需穿著平常的家居服,以長袖鬆身為主,容易穿上的單件衣服為佳。 要知道造成發燒的原因很多,可能因為腸胃炎、尿道炎、鼻竇炎、甚至是便祕而發燒,而上述原因即便用最好的退燒藥,只要症狀存在,藥效過了還是會發燒。 請各位家長務必有正確的觀念,退燒藥不能治療引起發燒的疾病,它只能緩解症狀以及爸媽緊張的情緒,若發燒兒童沒有合併嚴重的症狀,同時精神、活動力與食慾正常,就不需要積極服用退燒藥。 退燒需要時間等待,口服退燒藥的作用時間大概要1至2小時,有家長因為擔心小孩發燒,忽略了兩次退燒藥要間隔6個小時以上,若未間隔6個小時又發燒了,家長就給了第二次,很容易出現藥物中毒或副作用。

兒童退燒藥: 傷風咳嗽的症狀

如果有嚴重嘔吐、小孩拒絕吃藥等情形時,才考慮使用肛門塞劑。 有些人認為體溫要達到某個標準以上才可以使用口服或塞肛門的退燒藥,這種看法並沒有理論根據。 當小孩子發燒的時候,爸媽應該要覺得有點高興,因為這代表小朋友免疫力很不錯,身體才會對感染有反應,所以短暫的發燒,而且不是高燒的時候,其實真的不需要太擔心。 兒童退燒藥2023 為此,食品藥物管理署特邀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過敏感染科約聘主治醫師、親子診所院長陳俊仁說明。 以退燒藥來說,就是要告訴身體調節體溫的中樞,是該讓溫度下降的時候了。

兒童退燒藥: 退燒藥

至於塞劑(非炎),一般1顆塞劑是12.5毫克,13公斤以上的孩童,一次約可以使用1顆,間隔8小時可以使用一次。 病理上,腦細胞遭到破壞最大可能,是腦膜炎或其它感染的併發症。 而一般6個月至5歲的小朋友,只有幾個 兒童退燒藥2023 percent 兒童退燒藥 的小朋友會有機會因發燒誘發抽搐,而這種抽搐大多只是短暫性的,小朋友愈大自會慢慢好轉,所以也不是甚麼需要特別緊張的問題。 塞劑內的成分與某些口服藥差不多,劑量的使用則視體重而定,乃是藉由直腸後端的黏膜直接吸收來達到退燒的目的。 有助于散熱,但對較小的幼兒並不建議,因幼兒不易轉動身體,冰枕易造成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低。

兒童退燒藥: 退燒方式有哪些?小孩退燒藥怎麼吃?醫生:「先別急著吃藥!」

對於過度迷信藥到病除,又或完全不依賴藥物、講究自然療法這兩種極端的人,做醫師的就必須以極大的耐心來說明孩子的病症以及用藥的安全性。 九龍樂善堂於九龍城開辦「樂善堂社區藥房」,並由2020年第一季度起正式對公衆開放,而太子始創分店於今年2月初開始投入服務。 藥房由社區藥劑師主理,務求向普羅大衆提供多元化、優質及相宜的藥劑服務,加强社區的基礎醫療服務支援。 成年人常用、氣味刺鼻、俗稱「馬尿」的咳水,具排痰作用,但不宜給予小朋友使用。 強哥是位五十多歲的的士司機,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和痛風症。 專科門診覆診時,醫生估計他藥物依從性不好,所...

依據臺灣兒科醫學會「兒童發燒處置建議」,發燒的定義為中心體溫≧38℃,而中心體溫介於37.5℃~38℃時,根據個人基礎體溫與環境溫度的變化,可能為正常現象,也可能是低度發燒,必須參考前後測量的體溫與其他臨床現象判斷是否為發燒。 兒童退燒藥2023 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且人體對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有調控機制,所以體溫不會無限上升。 至於坊間流傳有孩子因為高燒把腦子燒壞,其實是因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而留下神經後遺症,並不是燒壞的。 若你的孩子出現任何懷疑服用傷風咳藥有關的副作用或症狀,例如:不尋常的睏倦、腹脹或尿滯留,請儘快求醫或尋求藥劑師的意見。

兒童退燒藥: 小朋友有一般兒童新冠的徵狀

吳醫生表示,發燒容易引致缺水,故此家長要確保孩子飲用足夠的開水,宜較平日多10至20%,例如年幼的孩子要飲4至5杯開水,10歲兒童就要喝約10杯,維持每日小便6次左右。 同時,還要確保孩子吃得夠,胃口不佳可以液體營養液補充。 此外,維他命C及D對抗病很重要,前者可經由每日進食兩份水果攝取,後者則要透過進食深海魚或補充劑攝取。 樂善堂社區藥房服務豁下位於九龍城及太子分店,提供服務包括:自費藥物SFI處方配藥、傷風感冒配藥服務、藥劑師一站式小病管理 (例如 皮膚癬,濕疹,肚痛肚瀉)、免費健康/ 藥物諮詢服務、平安藥包(部分處方藥物及服務暫未能提供)。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