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螺旋刀治療2023必看介紹!(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螺旋刀治療

3.弧形刀(VMAT)、銳速刀(RapidArc):弧形刀及銳速刀,會在治療過程中,以360度旋轉來治療,故適用全身各部位腫瘤,但其治療範圍為40公分左右,多用於頭頸癌、攝護腺癌、肝癌、肺癌、骨盆腔腫瘤等。 治療前須先到醫院,確認治療的部位,並標示出照射範圍、製作固定器具等等,由於療程不只一次,所以在開始治療後,須定期回診追蹤病況,並持續治療,但因各個放射治療所需流程不全然相同,故實際仍須依醫生判斷為主。 除乳癌外,螺旋刀亦適合肺癌、肺膜腫瘤、前列腺癌、鼻咽癌、食道癌等。 螺旋刀治療 對於複雜外形腫瘤,多病灶轉移,腦及脊髓神經系統電療,或腫瘤復發需要作二次電療,尤為適合。

可是,鈷60機器對輻射防護有一定要求,而且其半衰期約為五年,需定時更換鈷60源。 TomoTherapy所具有的優勢,主要來自放射物理的層面。 至於近距離放射治療,是指放射源頭與治療靶區的距離為 5mm-5cm 螺旋刀治療 以內的放射治療,近距離放射治療通常將放射物質擺放到體內一段時間,以高劑量近距治療癌症。 由於近距離放射治療其劑量分佈有“平方反比”的特性,故能以最高的劑量對付腫瘤細胞,而鄰近的正常組織的電劑量隨距離以平方反比大大減少,副作用得以減低。 近距離放射治療,主要用於子宮頸、子宮體、鼻咽、氣管、食道等腫瘤作主要或輔助性治療。

螺旋刀治療: 影像導引螺旋刀~TomoTherapy的初步介紹

1922年Regaud和Coutard用X射線成功治癒了一例喉癌,並提出連續分次放射治療方法。 可以說從那個時候開始誕生了臨床放射治療學,放射治療成為腫瘤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 1895年,德國科學家倫琴 螺旋刀治療2023 (Roentgen)發現了X射線,就是今天醫學診斷用的X光( X-Ray),揭開了現代醫學的新篇章。 同時期,貝克勒(Becquerel)發現天然的放射性物質,居禮夫婦 螺旋刀治療2023 (Curie)又發現了鐳,並用鐳治療惡性腫瘤。 是將一般針灸針的針尖改為寬度 0.45mm 的扁形刀刃,融合「針」與「刀」兩者特色及優點,利用手法於特定部位進行軟組織的鬆解和治療,是衛生福利部所認定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方法。

江科郁醫師說,組織沾黏的案例在臨床上相當常見,接受針刀治療並配合復健伸展,通常症狀就能明顯緩解。 另外,若遇長期復健進度停滯時,針刀治療也能協助患者突破瓶頸。 只不過由於多數民眾工作忙碌,並未養成良好的治療習慣,常常讓小毛病發展成如影隨形的慢性疼痛,醫師也呼籲民眾若有身體不適仍應及早就醫,並定期接受治療。 而一般要解決肌肉軟組織的沾黏,都需要透過「開刀」或是「復健」的方式來鬆開,比如五十肩、網球肘等,但動刀畢竟要考慮比較多面向,包括身體的接受程度等,任東輝表示,如果是以下的疾病、疾病,醫師建議開刀治療或長期治療但效果不佳之痠痛,都可以做小針刀鬆解術試試看。 任東輝說,這種因長期生活緊張、姿勢不良和氣血筋骨活動失調而引起的慢性頑固性痠痛,在中醫屬於「勞損」的範圍。 如果因為長期姿勢不良、過度使用肌肉,或是受傷等原因造成發炎,身體就會滲出微細血管及組織液,如果液體過多、來不及吸收,就會造成軟組織沾黏,形成疼痛。

螺旋刀治療: 放射治療小知識

本文的主角-影像導引斷層式治療儀(TomoTherapy),又稱螺旋刀-則已有18台裝設完成。 TomoTherapy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放射技術團隊歷經十多年研發,於2002年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可成為正式之腫瘤放射治療儀器。 主要的特色以及優勢,在於結合影像導引及螺旋式照射的治療方式。 細部構造可分為:

螺旋刀治療

1.直線加速管(linear accelerator):利用電腦斷層掃描影像(CT)達到即時定位,再以螺旋旋轉方式提供臨床高精確的放射治療。 2.環圈式機頭(ring gantry):可提供360度精緻細密的治療射線。 3.病患治療床(Patient couch):病患於擷取定位影像與治療的時候,治療床能提供病人以水平漸進的方式前進移動。 4.多葉準直儀(Multi-leaf collimator):精密調節與整塑由直線加速管產生的射束,避免病患接受到不必要的射線,降低副作用的產生。

螺旋刀治療: 關節沾黏動彈不得 中醫微創針刀深入筋膜解痛

1.製做固定模具,決定治療姿勢及部位。 3.在電腦治療計畫系統中描繪治療標的(腫瘤), 周邊正常組織。 理想放射線治療目標,是希望同時達成:腫瘤治療效果好,以及週邊正常組織副作用低。 然而,這兩者間常存在著衝突與矛盾,因為在技術與設備相同的前提下,腫瘤劑量的提高,勢必代表更高的正常組織的劑量。 放射治療醫師必須在治療效益和副作用之間尋求平衡,而許多新式放射治療技術與設備,亦是朝此一目標不斷突破與發展。 截至2012年,國內的放射治療儀器,共有5台電腦刀(cyberKnife),7台加馬刀(Gamma Knife),45台近接放射治療機,140台的直線加速器(LINAC),其中直線加速器是標準放射治療的主力設備。

Tomotherapy除了這些步驟外,最大的特色是影像導引技術。 奇美醫院最新引進腫瘤治療儀器─ TomoTherapy 「螺旋刀影像導引系統」,藉由直線加速器與電腦斷層的完美結合,提供獨特且先進的剋癌技術,降低副作用,提升癌症治癒率。 首部醫學用的直線加速器於1953年在 London Hammersmith醫院使用,直線加速器是利用微波加速電子,能產生4 – 25 MV的能量。 而且,直線加速器輸出較為穩定,在機器關閉時,也不會有任何輻射。 現今的直線加速器,通常有兩種能量的X光線和多種能量的電子線選擇,可應對不同位置及類型的癌症。

螺旋刀治療: 弧形刀、螺旋刀...一次看懂「癌症放射治療」,最高要花35萬!

一般來說,螺旋刀治療會需要比傳統治療長一些的治療時間,約花費 10 至 30 分鐘。 治療中經由紀錄能瞭解腫瘤大小的變化軌跡,累積記錄腫瘤與周遭組織的劑量,作個人化劑量修正,達到目前其他放射線治療技術無法做到的劑量分佈與精確性。 TomoTherapy沒有絕對之禁忌症或條件限制,但須經過醫師依專業之評估與判斷,來決定確實適合治療對象。 適合進行一般放射治療的病患,除了因呼吸困難或躁動無法平躺20分鐘左右者外,皆可以接受TomoTherapy。 某些不適合接受一般放射治療的情況,例如腫瘤生長形狀特異,貼近重要的危急器官,仍有機會透過TomoTherapy進行治療。

提供更理想的劑量分布 放射治療技術數十年的演進,從最簡單的前後、左右對照的二維放射治療,到多角度的三度空間順形治療,再進化到可以產生凹形劑量分布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劑量分布的精緻程度不斷提升。 結語

螺旋刀治療: 癌症護理貼士

TomoTherapy於乳癌治療的應用 乳癌手術後使用輔助性放射治療,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明顯減少局部復發率,但是慢性副作用,包含肺部纖維化、心衰竭及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以及第二原發癌症(second 螺旋刀治療2023 primary cancer)的機率增加,則是主要的顧慮。 而這些慢性副作用的產生,除了病患本身的體質外,與放射線的範圍與劑量也有很大的相關,因此在進行放射治療的規劃與準備時,就需要同時考慮到正常器官的保護,包括肺臟、心臟與對側乳房。 有時因為病情因素,治療範圍需要同時涵蓋內乳淋巴結或是兩側胸壁時,簡單的放射治療計畫常無法達到預期的標準,此時就會採用較複雜的治療計畫,如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已有多篇文獻指出,跟傳統治療計畫相比,Tomotherapy可以有效降低心、肺等器官接受到中等放射劑量照射的範圍,理論上可減少慢性副作用的發生,但是因為Tomotherapy本身的特性,低劑量的範圍可能會更廣,因此實際的臨床治療結果,仍有待大規模、長期的追蹤研究來驗證。 標準的放射性治療,流程有:

螺旋刀治療

4.螺旋刀(Tomotherapy):螺旋刀是所謂的螺旋光子刀系統。 螺旋刀治療 其可治療的範圍為全身約160公分,因此適用於全身各部位的腫瘤,如腦瘤、頭頸部的鼻咽癌、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肺癌、肝癌、婦科癌症、攝護腺癌等。 江科郁醫師提醒,雖然微創針刀治療適合所有年齡層,但因屬侵入性治療,需透過專業中醫師診斷與操作。 若有發熱症狀,或處於嚴重內科疾病急性期、血友病、嚴重糖尿病、身體虛弱、怕痛怕針灸的人,以及病灶部位有皮膚感染、紅腫灼熱、肌肉壞死或深部膿腫者,則應避免接受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30多歲的張先生,因運動傷害造成肩關節發炎沾黏,活動角度大減,每天穿脫衣服都疼得齜牙裂嘴;50歲的陳阿姨,因車禍進行腰部椎間盤手術,但術後傷口部位沾黏,從腰部到臀部整片肌群宛如架著鐵板,連彎腰穿鞋繫鞋帶都做不到。 所幸經中醫幾次的「微創針刀」治療後,兩位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恢復,再也不用含淚穿脫上衣、梳頭髮和穿鞋了。

螺旋刀治療: 放射治療小知識

而小針刀是特別訂製的針具,且屬於技術性治療,醫師是需經嚴格的訓練與臨床實習,所以並非每位中醫師都會小針刀,需要注意施針的中醫師是否有專業證照。 任東輝說,小針刀的治療時間短,約數分鐘,不需留針在身上,醫師會以專業的手法和快速的動作處理痛點,所以局部會有一些痠脹痛感,建議治療完之後應服用藥液包「消腫退癀湯」4 至 6 包,效果更好,可以促進軟組織修復,預防傷口發炎。 目前最常使用的放射源(光束來源),為直線加速器所製造的X光或是電子射線,以及鈷60治療機的加馬射線,最新的質子治療機,則可釋放質子射線,其放射治療對於病灶週邊正常細胞傷害較小。 「體外放射」是利用儀器將放射源照射於病患身上;「體內放射」則是將放射源置入體內,治療完畢再將放射源取出,用此方式治療,可避免大範圍的正常細胞受到影響。

  • 體內器官的位置,如胃腸道、膀胱的蠕動、填滿、排空,又如肺部的吸氣、吐氣,心臟的搏動,時時在變動之中。
  • 治療中經由紀錄能瞭解腫瘤大小的變化軌跡,累積記錄腫瘤與周遭組織的劑量,作個人化劑量修正,達到目前其他放射線治療技術無法做到的劑量分佈與精確性。
  • 2.環圈式機頭(ring gantry):可提供360度精緻細密的治療射線。
  • 而小針刀鬆解術就是直接鬆解沾黏處,疏通氣血,恢復關節運動功能。
  • 1922年Regaud和Coutard用X射線成功治癒了一例喉癌,並提出連續分次放射治療方法。
  • 某些不適合接受一般放射治療的情況,例如腫瘤生長形狀特異,貼近重要的危急器官,仍有機會透過TomoTherapy進行治療。
  • 但是皮膚是具有彈性的組織,加上雷射線加皮膚標記都有一定的寬度,因此對位上可能出現誤差,所以標準放射治療還會定期拍攝驗證片,即X光片,和模擬攝影定位時的影像作比對,確定骨骼構造也擺設於正確的位置。

2.諾力刀(Novails):諾力刀的特點是,其需配合一對互成固定角度的X光機,進行定位,其治療範圍,是全身10公分內的腫瘤,如腦瘤、胸腹腔、脊椎腫瘤等。 1.質子刀(Proton knife):質子治療適用於全身不同部位腫瘤,以越局部、靠近身體單側越佳,其治療範圍是全身10公分以內的腫瘤,常見的可用於腦瘤、頭頸癌、鼻咽癌、肺癌、肝癌、兒童腫瘤等等,目前臺灣已有引進,尚無健保給付,其治療費用依癌症不同,自費至少需30萬元以上。 任東輝說,因為把肌肉組織沾黏鬆開,所以小針刀施針後的 3~7 天,傷口會有一些疼痛或瘀青,瘀青自行消退後就會改善痠痛;痠痛症狀輕的,治療 1~3 次就會有 80% 以上的效果,嚴重的則需較多次治療,做完一次小針刀,會建議觀察 7 天左右,再做第二次。 此外,由於螺旋刀無須使用等中心(ISO-Centric)的概念,以及360度全方位調強的特性,劑量均勻分佈,比傳統IMRT更加優勝,對重要器官影響也更少。 以下圖的乳房治療為例,螺旋刀能造出更好的弧形劑量分佈,以適合胸部 / 乳房的形狀,而肺部,心臟的劑量更少,以減低後遺症。

螺旋刀治療: 癌症護理貼士

上世紀初,由於技術的限制,只能產生大約 500 KV的X光能量,只可治療4 – 6厘米深的腫瘤,但以當時來說,已達到“深層”的級別。 可是,對於身體深處的腫瘤,例如肺癌、腹腔癌等,就無能為力了。 及至上世紀五十年代,由於核能技術的發展,鈷60 (Co-60)機器,漸漸取代了“深層”X光機。 鈷60機,是以鈷60同位素作為放射線的源頭,它的能量有 1.25MV,能治療更深入的腫瘤。

  • 近距離放射治療,主要用於子宮頸、子宮體、鼻咽、氣管、食道等腫瘤作主要或輔助性治療。
  • 任東輝說,這種因長期生活緊張、姿勢不良和氣血筋骨活動失調而引起的慢性頑固性痠痛,在中醫屬於「勞損」的範圍。
  • TomoTherapy於乳癌治療的應用
  • 結語
  • 標準放射治療的擺位,主要靠的是病患皮膚上的標記線,與治療室的雷射定位線,兩者重合以確定治療座標的準確。
  • 所幸經中醫幾次的「微創針刀」治療後,兩位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恢復,再也不用含淚穿脫上衣、梳頭髮和穿鞋了。

香港現時所有的遠距離治療機器,包括螺旋治療機(Tomotherpy)、數碼導航刀(Cyberknife)、TrueBeam機等,都是直線加速器。 “深層 ”X光機,鈷60機及直線加速器治療時因其放射源頭與病人距離都有 10cm 以上,射線經皮膚進入體內,故稱為遠距離放射治療,(又稱體外電療)。 放射治療可分為遠距離放射治療(Teletherapy)和近距離放射治療(Brachytherapy)兩大類。 倫琴發現的X射線,是通過高速的電子撞擊重金屬所產生,其原理應用於上世紀 30 – 40年代,使用的“深層”X射線治療機及當今廣泛使用的直線加速器。

螺旋刀治療: 關節沾黏動彈不得 中醫微創針刀深入筋膜解痛

放射治療為治療癌症的方法之一,利用具有穿透力的光束,照射病患腫瘤部位,使被照射的癌細胞無法再生、增殖,甚至是殺死癌細胞,而非謝太太認為是以某種實際的刀切除,其治療目的大多有三種:治癒、輔助、緩和。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中醫科江科郁醫師表示,中醫針刀結合了針灸針和微型手術刀的特點,從1980年代發展至今針體愈來愈細薄,刃狀的針尖直徑從0.6~1.2毫米不等,針口很小,又稱為「微創針刀」。 對組織傷害低,且不需麻醉、縫合,就能進入患處撥開緊繃沾黏的軟組織,達到鬆解拘攣肌肉筋膜的功效,是中醫獨有的特殊療法。 肩膀痠痛雖然不是大問題,但卻會影響身體的活動,久而久之肌肉也會變得僵硬、引發更多的疼痛,甚至變成軟組織的發炎。 根據衛生福利部健保署統計,國內肩頸痠痛的盛行率為 55%,成年的台灣人中有 80% 曾有一次的肩頸、腰背痠痛的經驗。 奇美醫院中醫部骨傷科主任任東輝表示,大部分的肩頸痠痛其實是來自肌肉的沾黏,如果能讓肌肉鬆開,其實就能解決疼痛不舒服的問題,「小針刀」就是其中一種方式。

螺旋刀治療

TomoTherapy最大的特色有二:斷層式治療技術提供更精緻、更均勻的放射劑量分布,每日進行的影像導引技術則可明顯降低治療位置的誤差。 螺旋刀治療 相對於一般放射治療,TomoTherapy無疑提供了更高品質的選擇,但可別忘了標準放射治療的發展,不論是設備、技術、觀念,亦是日新月異,與時俱進。 病患在決定治療方式之前,可先於門診或會診,接受放射腫瘤科醫師專業的評估,並進行充分討論,了解不同治療技術的利弊得失之後,再做出最理想的選擇。

螺旋刀治療: 影像導引螺旋刀~TomoTherapy的初步介紹

5.影像監測器(Imaging detector):藉由影像監測器可擷取電腦斷層影像,以確認病患的擺位與實際接受劑量。 6.射束阻擋器(Beam stop):減少非必要的放射線外漏,降低治療室輻射防護需求。 由於每次治療時病人的體型與生理狀態不可能完全相同,體內腫瘤與器官間之相關位置也會產生誤差。 傳統強度調控放療 IMRT 頂多利用二度空間影像進行導引,無法立即且精確進行腫瘤修正定位,因此醫師在進行放療時,常會擔心放射線是否完全涵蓋癌細胞或給予健康組織過高劑量的問題,致使放射線劑量的給予相對比較保守,如此治療效果相對也就比較不理想。 相較之下螺旋刀每次治療前,會先對病患進行 360 螺旋刀治療 度電腦斷層掃描,與原始治療計畫的影像作比較,找出相關三度空間的誤差,立即修正為最精確位置後,再由電腦操控對腫瘤細胞做多角度的照射,藉此有效地校正體位與體內腫瘤及器官的變動確保治療的準確度,提昇治療品質與效率。 螺旋刀的精確度與光子刀、加瑪刀等機種相近,可是對於大於 4 公分 、體積過大而不適合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的腫瘤,螺旋刀仍能完成精準治療。

螺旋刀治療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