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膀胱尿路上皮癌6大著數2023!(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占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而在西方其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居第2位。 膀胱尿路上皮癌2023 2012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膀胱癌的发病率为6.61/10万,列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9位。 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发年龄50~70岁。 既往将膀胱黏膜上皮称为移行细胞,1998年WHO与国际泌尿病理学会联合建议用尿路上皮一词代替移行细胞一词,以区别于在鼻腔以及卵巢内的移行上皮,使尿路上皮成为尿路系统的专有名词。

  • 即:不同肿瘤类型和疾病分期的患者面临着不同的临床问题,相应的,也就需要做出不同的临床治疗选择。
  • 该研究招募了 45 名患者,未达到其主要终点。
  • 对于膀胱癌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早期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必要时需要配合膀胱化疗药灌注治疗,以延长复发的期限提高局部的生存,而对于中晚期患者是以化疗、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 他们表明基因扩增并不是增加 MIBC 中 ErbB2 高表达的唯一因素。
  • 但如果肌肉層的切片標本有癌細胞侵犯,則分期朝為T2期。

如果是乳头状尿路上皮癌,或者侵犯到固有膜,术后一定要辅助膀胱灌注治疗,否则术后有45%的患者会复发。 如果术中发现膀胱肿瘤是多发的,甚至是原位癌,或者术后报告的是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浸润到肌层,这时要建议患者进行根治性的膀胱全切。 切除以后,根据病人的年龄和状态,选择输尿管皮肤造口,回肠输出道或者原位膀胱等方式来控制肿瘤。 膀胱肿瘤患者首发症状一般是无痛性肉眼血尿,区别于结石患者的有痛性血尿。 无痛性肉眼血尿患者一定要积极到医院检查,通过泌尿系统彩超检查或者膀胱镜检查来确诊是否有膀胱肿瘤。 大部分膀胱肿瘤患者往往对无痛性肉眼血尿认识不足,以为是一种普通炎症或者前列腺增生,从而延误疾病的最佳诊断和治疗时机。

膀胱尿路上皮癌: 血尿与尿路上皮癌

这些突变的相对频率确实增加了靶向治疗的潜在产量。 一些假设认为,染色质调节的遗传改变可能会创造机会,通过有针对性地抑制额外的染色质调节剂来利用合成致死性 。 当两种基因/蛋白质的同时破坏仅在组合使用时导致细胞死亡时,才会发生合成致死 。 通过添加合成致死抑制剂,可以在已经携带基因改变的癌细胞中利用这一原理。 例如,通过在体内抑制 EZH2 甲基转移酶,已在 ARID1A 突变癌症中证明了合成致死性 ].

膀胱尿路上皮癌

對於膀胱根除手術後是否需接受化學藥物治療以增加存活率? 由於目前尚無隨機分配的第三期的研究成果得以證實,但一般相信對於手術後高風險如pT3b, pT4期或淋巴結轉移的病人一定有一些正面的意義。 T1期的治療:T1期膀胱癌的手術刮除治療後的復發率高達80%,因此手術後一劑的化學藥物灌注膀胱治療是必要的,T1期的病人除了高復發率之外,另一個威脅是腫瘤惡化機率3年內可高至35至45%。 對於高分級T1的病人,在無BCG灌注下治療追蹤36至84個月的結果惡化機率平均是33%,在BCG灌注治療後追蹤22至78個月的結果惡化機率可降至12%。 雖然如此的BCG的良好反應,但是否會減少病人的死亡率仍持續有爭論。

膀胱尿路上皮癌: 癌症会传染吗?

但如果卡介苗灌注治疗失败,从标准治疗而言,即便患者仍属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但还是建议这部分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因为正如前面所言,膀胱灌注治疗可以延缓肿瘤的复发,但对于阻止肿瘤进展转移并无帮助。 膀胱尿路上皮癌2023 总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手术治疗不是问题,重点在于术后如何去预防肿瘤的复发。 当前仍在继续探索中,包括新型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膀胱灌注化疗药物、卡介苗的联合,目前均在研究中,等待着结果。 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男性中,其发病率名列前十,同时膀胱癌有缓慢上升的趋势。 由于晚 期膀胱癌治疗手段有限,过往数十年间,膀胱癌长期生存率未有太大进步。 在膀胱癌的诊疗上,首先需要将膀胱癌区分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据两者的临床特点,其治疗原则完全不同。

该亚型在诊断时常常已有肌层浸润,且20%伴淋巴结转移,根治标本中淋巴结的转移率可达64%。 不论微乳头状成分是局灶还是弥漫分布,均提示预后较差。 一些学者建议,活检标本在固有层中如有微乳头成分,但未明确有肌层累及时,应再活检;甚至建议不论是否有肌层浸润,都应早期行膀胱切除术,以提高生存率[7-9]。

膀胱尿路上皮癌: 膀胱癌預防方法

索拉非尼和长春氟宁组合的 I 期临床试验值得注意的是,铂类治疗后转移性 UC 患者的总体反应率为 41% 。 一项 II 期试验评估了索拉非尼联合吉西他滨和卡铂作为转移性或不可切除 UC 的一线治疗 。 虽然这项研究报告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 9.5 个月,但该方案存在显着毒性,导致 65% 的队列停止治疗 . 有必要对索拉非尼联合长春氟宁或吉西他滨/卡铂的 III 期研究进行进一步评估。

膀胱尿路上皮癌

但是都知道化疗的进行当中,会给身体带来很强得副作用,因此建议在接受治疗期间,可以尝试参百益的辅助,不仅能缓解治疗过程中副作用的危害,还能起到增效减毒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膀胱肿瘤一般包括两大类,第一大类就是局部化疗情况。 一般根据病人病理情况,首先术后头两月,也就是两个月之内,每周膀胱灌注一次。 两个月之后是每个月膀胱灌注一次,要灌注一年的时间。 这一年时间里,每3-6个月都要进行一个泌尿系统的彩超和膀胱镜的复查,来判断局部膀胱的情况。 第二就是要评估一下全身的情况,要做腹部CT和肺CT,看看膀胱外以及肺脏情况。

膀胱尿路上皮癌: 膀胱【尿路上皮病变】浸润之前那些事儿

有研究发现,机器人手术较腹腔镜手术能更好地暴露前哨淋巴结所在的位置,增加实行淋巴结清扫的比例,使得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 此外,机器人手术操作系统因其具有生理学震颤过滤和运动缩放功能,可增加腔镜器械的移动自由,降低手术中肿瘤种植转移的风险。 在BC和UTUC的患者中,男性BC的发生率是女性的3-4倍,而诊断为UTUC的男女性别比接近2:1。 此外,性别与BC和UTUC的病理特征和结果的关联性是不同的。 在患有BC的人群中,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肿瘤特异性较差,生存期较短。 例如,女性患者更有可能表现为肌肉浸润性膀胱癌,并且女性患者通常年龄较大,这本身就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预后较差的一个风险因素。

膀胱腫瘤未侵犯膀胱壁肌肉層,通常稱為表淺性膀胱癌,只須施行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手術,術後定期經導尿管將化療或免疫藥物(例如卡介苗BCG) 灌注進入膀胱內,浸泡一小時。 膀胱內灌注化療藥物可直接殺死癌細胞,免疫免疫藥物在膀胱內則可刺激免疫系統而增加正常免疫細胞的數量,以殺死可能殘餘的癌細胞。 出血程度不一,重度血尿肉眼就可看出血尿,尿液呈現淡紅、鮮紅或紅褐色;輕度血尿無法由肉眼分辨,需經顯微鏡檢查才可檢視出血尿 ,因此有些病人完全無症狀,是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的。

膀胱尿路上皮癌: 膀胱癌的治疗原则

導管在腹部的出口,叫造口,將會放置一個防水的袋子,用特殊的黏膠固定在身體上以接收尿液。 1.需询问病史,做体格检查、超声、泌尿系CT/MRI检查或CTU/MRU检查、胸部X线/或胸部CT检查。 被称为芳香胺的化学物质,如联苯胺和β-萘胺,有时在染料工业中使用,会引起膀胱癌。 10例达到完全缓解(9.9%),15例达到部分缓解(14.9%),客观缓解率为24.8%,疾病控制率为38.6%。

其中最常见的是膀胱尿路上皮癌,约占膀胱癌患者总数的90%以上,通常所说的膀胱癌就是指膀胱尿路上皮癌,既往被称为膀胱移行细胞癌。 膀胱尿路上皮癌2023 尿路上皮癌有时可以在膀胱的不同部位形成,也可以在肾脏、输尿管和尿道的内壁形成。 在尿路的任何一部分有癌症,在尿路的另一部分患上第二个癌症的风险就大大增加。

膀胱尿路上皮癌: 相关

风险因素讲述的是某种可能性,但不一定是真正的原因。 例如我们说乱闯红灯是增加死亡和伤残的风险因素,但实际上衰老或疾病可能是某个人的真正死因,而不是乱闯红灯。 如果家庭中曾有人患膀胱癌,那么直系亲属患膀胱癌的风险更高。 有时这可能是因为家庭成员暴露在相同的致癌化学物质(如烟草烟雾中的化学物质)中。 膀胱尿路上皮癌2023 它们也可能共享一些基因的变化(如GST和NAT),这些基因使它们的身体很难分解某些毒素,从而使它们更容易患膀胱癌。

膀胱尿路上皮癌

这一领域的研究旨在开发通过发现DNA变化的早期筛查发现膀胱癌。 例行的多絮叨几句:癌症患者接受规范的治疗非常重要的,不必要的治疗不仅多花钱、副作用多、也可能人为的增加继发性癌症的风险。 优可易系列产品基于RNA-Seq平台进行人类全转录组表达检测,基于超过3万个转录本的表达量分析,提供MIBC分子分型(TCGA五分型、EU共识六分型)和TMIT免疫分型的分类结果。

膀胱尿路上皮癌: 尿液无创筛查、精准诊断及复发监控膀胱癌研究初步成果在ASCO年会重磅发布

一些miRNAs的异常不仅在肿瘤组织中存在,也能在血液、尿液中检测到,尤其尿液中miRNAs的检测具有无创、便捷的特点,有很好的临床诊断应用前景。 利用尿液miRNAs检测诊断泌尿系统肿瘤如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尿液miRNAs分子检测可望成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无创性诊断的新方法。

有研究分析表明,术后辅助化疗(adjuvant chemotherapy,AC)能改善膀胱癌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 但是,在既往UTUC的研究中,AC在预后中的作用存在矛盾。 相对于BC,肾功能是限制UTUC患者术后化疗的最大因素,中国很多患者的发病与马兜铃酸肾病有关,术前就存在肾功能不全,根治术后肾功能将进一步下降,无法耐受化疗。 因此,发展高度准确、经济有效、无创的膀胱癌诊断和监测测试是临床诊断的一个需要领域,特别是早期和低度的尿路上皮肿瘤。 普通膀胱镜检患者依从性差,而无痛膀胱镜检查会有麻醉风险,收费较高,且无法避免尿路感染风险。

膀胱尿路上皮癌: 膀胱癌的原因

已经开发了几种有效的和 FGFR 特异性的第二代疗法。 Erdafitinib 是一种口服生物可利用的选择性强效 FGFR1–4 抑制剂 。 值得注意的是,erdafitinib 的剂量是由通过抑制 FGFR1 引起的高磷酸盐血症的脱癌靶向诱导来指导的。 那些在 ~ 2 周内没有≥5.5 nmol/L 的高磷血症的患者在没有其他禁忌毒性的情况下将剂量增加到 9 mg 每天一次。

膀胱尿路上皮癌: 膀胱癌诊断

Tipifarnib 是一种法呢基转移酶抑制剂,已被证明可抑制 RAS 功能 。 在具有 HRAS 突变的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中进行的一项 II 期临床试验对替比法尼进行了评估 。 在接受评估的 21 名患者中,19% 的患者在 6 个月时无进展生存,这表明活动不佳。 尽管在晚期尿路上皮癌的治疗中引入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抗体药物偶联物,但这种疾病通常无法治愈。

膀胱尿路上皮癌: 膀胱低级别尿路上皮癌能活多久

对于40岁以上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应考虑到泌尿系肿瘤的可能性,特别是膀胱癌。 综合患者既往史、家族史,结合症状和查体做出初步判断,并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 检查方法包括尿常规检查、尿脱落细胞学、尿肿瘤标记物、腹部和盆腔B超等检查。 根据上述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行膀胱镜、静脉尿路造影、盆腔CT或/和盆腔MRI等检查明确诊断。 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身十大常见肿瘤之一。

膀胱尿路上皮癌: 泌尿上皮癌的介紹

涉及核苷酸切除修复途径的组分 ERCC1 和 ERCC2 。 其他 DDR 基因改变包括 BRCA1/2(分别为 6% 和 14%)、ATM (12%)、RB1 (13–17%) 和 FANCC (2%) 。 一般而言, DDR 基因改变与对化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反应改善以及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反应改善有关 [ 4、153、154、155、156 ]。 Pemigatinib 是 FGFR1-3 的选择性抑制剂 。 在转移环境中的初步结果证明了疗效,在 64 膀胱尿路上皮癌 名患者的队列中总反应率为 25% 。

膀胱尿路上皮癌: 膀胱癌如何诊断?膀胱癌诊断方法

另一常见的症状是膀胱刺激征,即尿频、尿急、尿痛,这类情况常见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或者原位癌。 其他症状包括肿瘤阻塞输尿管所致的腰部不适、下肢水肿等。 晚期患者在就诊时已出现体重减轻、肾功能不全、腹痛或者骨痛等晚期表现。 膀胱尿路上皮癌2023 膀胱尿路上皮癌 膀胱内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及长期异物刺激(留置导尿管、结石)与发生膀胱癌关系密切,主要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确诊时多为晚期,预后差。 既往接受过环磷酰胺化疗、盆腔放疗、滥用非那西汀等均可增加患膀胱癌的风险。

随着各项二线ICI单药研究公布,免疫治疗已经成为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二线标准治疗。 膀胱尿路上皮癌2023 结合国情,目前在国内,只有自主研发的替雷利珠单抗和特瑞普利单抗获批了晚期尿路上皮癌的治疗适应证,2021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尿路上皮癌指南也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二线治疗推荐。 FGFR3的突变频率在膀胱癌中最高,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分子预测标志物之一。

减少环境和职业暴露可能会降低发生尿路上皮癌的危险。 约70%的患者经尿道电切术后复发,术后膀胱内灌注卡介苗或化疗药治疗可使复发率降为25%~40%。 常用的灌注化疗药物有丝裂霉素、阿霉素、噻替派、羟基喜树碱等。 膀胱尿路上皮癌2023 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全膀胱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60%~70%。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