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趙善策醫生好唔好12大著數2023!(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趙善策醫生好唔好

擦好以後,她好高興、好得意:「I am a lovely old lady(我是個可愛的老太太)!」 那時是午餐時間,她說:「好舒服,我想睡覺,午餐先留著。」然後,又跟我說了一聲:「再見。」等我服務其他病人用餐回來,她已經在睡夢中過世了。 深受感動的她,為了讓臺灣的臨終病人,也可以在備受呵護的環境下,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趙可式奮鬥了十年。 2000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臨終病人可以依照個人意願選擇緩和性醫療。 因為「不求長生不老,但求平安舒適」是末期患者的心願,曾經擔任過護士的趙可式十分清楚。 早在就讀臺大護理系時,擔任實習護士的趙可式,就曾為了「是否告知絕症病人實情」一事,與主治醫師發生口角。 1981至1983年,在榮總重症病房服務的趙可式,看著病人接二連三因受不了病痛折磨自殺;醫護人員做急救,只是為了家屬看了安心,卻讓病人在臨終前痛苦萬分,她覺得很挫折。

蔡醫師9/10後又不看診要出國做研究,十月才會回來,你大約10/7打去問看看何時回國看診?

趙善策醫生好唔好: 聯繫方式

比起醫生,身為一位護士必須終日服侍病人在側,看著病人痛苦卻幫不上忙,她認為醫療的本質不該是這樣。 靠著自修,趙可式在文獻上接觸到「hospice(安寧緩和醫療)」,她知道這將會是她一生要做的事。 趙善策醫生好唔好 為了接受完整的「安寧緩和醫療」訓練,1987年,趙可式決定出國進修。 1993年回臺後,在一群志同道合的醫師、護士與社工人員幫助下,趙可式逐漸建立出臺灣安寧緩和醫療系統。 趙善策醫生好唔好 當年那位「敢跟大醫生頂嘴」的小護士,走上專門照顧末期病患的「安寧緩和醫療」,護士出身的趙可式將「護理」專長發揮到極致。

趙善策醫生好唔好

家庭醫生所具備的經驗,能夠為病人與家庭於不同階段提供適切的支援,協助家庭度過艱難時期。 舉例來說,家庭醫學的專科培訓著重持續照顧和與病人建立長遠關係,讓病人得到全面醫療服務,一站式處理各種醫療問題,達致全人關顧。 家庭醫生為病人診症的同時,亦會考慮其生活和人際關係的影響,例如病人的信仰、家庭結構、家族病史、工作和社交等,以加強疾病管理效果。

趙善策醫生好唔好: 家庭醫學在醫院擔任甚麼角色?

事實上,無論任何病人及患上甚麼疾病都需要家庭醫生,並可從中受惠。 一位好的家庭醫生不但為病人治療疾病,更會以友善而專業的方式,與他們渡過每一個康復階段,並因應不同的情況提供適切的協助。 以往他的身體狀況良好,沒有慢性疾病,最近一次求醫已是兩年前。 基本上,對於醫生來說這是個簡單的個案:一個身體強健的人,沒有其他既有疾病,並只有輕微症狀。 大部份醫生可以透過基本診斷、處方藥物和簽發病假紙來處理這個案。

趙善策醫生好唔好

家庭醫生亦會留意病人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提供預防和預測性的醫療建議,並保存適當的醫療記錄,於有需要時聯繫相關的專科或專職醫療人員。 當病人尋求醫療或保健護理服務時,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通常就是他們首個接觸點。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與普通科醫生同樣提供基層醫療服務,因而難以完全區分,但兩者之間確實存在差異。 一位好的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遠不止於對症下藥,更以人為本,從病人的角度出發,真正了解病人的需要。 家庭醫生除了處理您的病情,還會細心聆聽您的感受,了解您的苦惱和煩憂。 趙善策醫生好唔好 除了為病人提供專業和持續的醫療護理外,更加會體貼、細心了解您所需,這是大多數病人於生病和不適時都希望得到。

趙善策醫生好唔好: 專業治療

那是一位罹患乳癌、快80歲的老太太,我和另一位護士一起幫她洗澡、洗頭與吹髮。 老太太沒有幾根頭髮,卻說要上捲子,護士說:「好。」老太太還要求往內翹、往外翹、要瀏海,我們就照她說的方式,拿出捲子幫她捲好。 趙善策醫生好唔好 等老太太身體擦乾後,護士又打開櫃子、拿出一盤各式各樣的香水,「昨天我用這種,今天我要用這個,不錯」老太太自己噴香水,十分滿意。 換好衣服,護士問她:「滿意嗎?」她拿著鏡子邊看邊說:「很滿意,可是我的腳太醜了。」這下可真考倒我,沒想到那位二十多歲的年輕小護士,馬上端出一盤各式各樣的指甲油出來,老太太選了一個銀紅色指甲油,我幫她擦上。

如今趙可式更教導醫生、護理人員,要學習醫「生」也要懂得醫「死」,因為即使醫學日新月異,死亡仍然無法避免。 家庭醫學為社區提供基層醫療服務,因此,有不少人誤以為醫院最重要是配備先進的醫療設施,而忽視了家庭醫學在當中的角色。 事實上,家庭醫生具備全面的知識和臨床經驗,能夠協調各個專科之間的合作。 尤其當病人患上危疾或面對死亡時,無可避免會感到悲傷,家庭醫生正正因為受過專業培訓,能夠妥善處理這些情況和緩解病人的情緒傷痛。

趙善策醫生好唔好: 專業治療

在病人重投社會的復康路上,家庭醫生亦可以一直扶持,給予病人所需的支援。 因為家庭醫生具備專業的溝通和協調技巧,能夠大大提高臨床成效。 在某些情況下尤其重要,例如當病人患上慢性疾病而需要改變生活方式或患有精神健康疾病時,他們都特別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