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高功能邊緣型人格2023必看攻略!(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高功能邊緣型人格

最後,相比起一般人來說,BPD 患者一旦出現情緒波動,一般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平靜下來,而不像常人那樣能相對快速地整理情緒。 有時候我前一秒完全陷入混亂和自怨自艾,怎樣想辦法阻止負面情緒也沒有用,下一秒就突然完全沒事了,就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有時候卻是相反,我明明前一秒還是非常快樂的,下一秒卻因為一些小事而突然崩潰了。 因為 BPD 會帶來強烈的負面情緒,所以患者容易實在因為無法承受下去,最後選擇傷害自己,甚至了結自己的生命。 因為患者的情緒、身份和人際關係非常不穩定,以致不少患者很難追求有意義的目標,亦難以建立深層次的親密關係,所以很容易感到空虛、感覺人生沒有意義、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等等。

然而,他們很快發現了,有一群人好像是在輕性和重性精神病之間——這些人好像沒有出現像精神分裂症那麼嚴重的功能退化,但同時有著異常的思考模式、容易自我傷害,甚至有時候還會出現思覺失調徵狀。 因此,心理學家把這些人稱為「邊緣組別(Borderline Group)」,精神分析學家 Gregory Zilboorg 更描述他們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邊緣精神分裂症(Borderline Schizophrenia)」。 從以上的成因、症狀和社會對患者和疾病的誤解,可想而知患者背負着不開心的經歷之餘,又要面對疾病帶來的改變生活一點都不輕鬆,而要幫助和改善患者的情況,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適當的治療。 現時治療師主要使用心理療法和藥物治療,在特殊情況下醫生也可能會建議住院治療。 研究發現患者的大腦中與情緒調節、衝動和攻擊性有關的區域發生了變化,研究人員使用磁共振成像 (MRI) 來研究患者的大腦時發現杏仁核 (Amygdala)、海馬體 (Hippocampus)及眶額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 出現變小或出現了異常活動。

高功能邊緣型人格

衝動邊緣型表面上精力充沛、魅力四射、愛跟異性調情,很想要得到別人的關注,但同時又好像只能進行比較膚淺的互動,無法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整體氣質會有點像表演型人格障礙(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 高功能邊緣型人格2023 他們很容易興奮,但也同時很容易生氣,所以只要別人讓他們有一點點不高興,他們就會出現很激烈的反應,以致經常捲入衝突。 最後顧名思義,衝動邊緣型真的非常「衝動」,往往不考慮後果就輕舉妄動,進行各種冒險行為,所以很容易會做一些令人後悔的事,例如物質濫用、跟別人打架、犯法行為等等。

  • BPD 患者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想,要不就是覺得對方很喜歡自己,關係美好像童話一樣,要不就覺得對方完全討厭自己,一輩子都不想見到對方。
  • 灰心邊緣型,又稱為安靜邊緣型(Quiet BPD)和高功能邊緣型(High-functioning BPD),是最難被察覺的邊緣性人格障礙類型。
  • BPD 患者也常常搞不清自己是誰,總是感覺自己不停在偽裝,或感覺自己的身份受到周圍環境影響,始終沒有獨立而固定的人格。
  • 因為他們很渴望被認可和接納,所以他們很少會表達自己的 BPD 症狀,以免受到他人批判。

現時最常用來治療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方法,是一個叫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ural Therapy,簡稱 DBT)的心理治療。 不少研究顯示 DBT 能有效幫助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比方說,根據德國的長期研究,他們發現當患者接受了 一年多的DBT 之後,患者在自殘行為(self-harm)、住院住院次數和症狀的嚴重程度都有顯著改善,有約八成的患者更已不再符合 BPD 診斷標準。 邊緣型人格障礙通常被認為是生理和環境因素造成的,除了童年創傷以外,基因變異、高敏感度、家族遺傳等等生理因素,都會增加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風險。 因此,即便你沒有遇過創傷,你也可能擁有足夠誘發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生理因素。

高功能邊緣型人格

然而,藏在他們平靜的外表下,卻是焦慮、抑鬱、憤怒、自我批評和對被拋棄的嚴重恐懼。 因為他們很渴望被認可和接納,所以他們很少會表達自己的 BPD 症狀,以免受到他人批判。 當面對負面情緒時,所以他們很容易會自殘或用其他方式傷害自己,如果他們始終得不到所需的幫助,他們最終可能會選擇自殺。 然而,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並不會在抑鬱發作和躁狂發作之間轉換,而躁鬱症的其他症狀(例如精神亢奮、睡眠減少、語速變快、食慾改變等等)也不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的一部分。 反對的一方認為,一個人的「人格」要到二十多歲後才會穩定下來,即使現在未成年患者符合診斷標準,很有可能沒多久後就不再符合了,比方說,根據Psychiatric Times的一個實驗,他們測試了一群患有 BPD 高功能邊緣型人格 的15-18歲患者,發現兩年後有 60% 已經不再符合標準。 更何況,不少典型青春期行為(例如情緒波動、衝動行為、感覺空虛、不知道自己是誰)跟邊緣型人格障礙是有一定相似度的,過早診斷反而容易將正常行為污名化,為患者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高功能邊緣型人格

支持的一方則認為,對於實際上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但卻一直被蒙在鼓裡的患者來說,不單單會感到困惑和無助,更可能因為一直找不到真正的病因而對前路失去希望。 對於本來就容易情緒波動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來說,這只會加重他們的病情,甚至令他們產生結束生命的念頭。 最重要的是,要是我們一直避免人格障礙的診斷,患者很可能會被誤診為其他情緒病(如抑鬱症和焦慮症),並因而接受了多年的心理和藥物治療,最後才發現原來這些治療並沒有帶來幫助。 灰心邊緣型,又稱為安靜邊緣型(Quiet BPD)和高功能邊緣型(High-functioning 高功能邊緣型人格 BPD),是最難被察覺的邊緣性人格障礙類型。 他們表面上行為跟常人沒有太大差別,頂多就是好像有點粘人和依賴性重,但很少在別人面前展現出太過激烈的反應。

高功能邊緣型人格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更加敏感、不懂怎樣管理情緒,而身邊人也會變得越來越不耐煩,最後為 BPD 埋下種子。 記得之前我們在聊混亂型依附風格時,提過一個叫自我破壞(Self-sabotage)的行為嗎? 自我破壞是指當事情正往好的方向前進時,當事人卻突發做出一些破壞性的行為,例如一個學生明明想考取好成績,卻因為怕失望而寧可不溫習。

這次之所以病發,是因為我感覺自己失去了生命中重要的人——這是一種對孤獨的恐懼,以及懷念自己失去了的一切。 我感到被撕裂,扭曲,無用,噁心,感覺快要靈魂出竅,但同時又感覺好像整個人都被負面情緒吞沒了。 當我病發的時候,我會感覺自己內心最害怕的每一件事都成真了,但這不是真的。

高功能邊緣型人格

然而,邊緣性人格障礙並不是只會出現於女性身上,男性也有機會患上,比例為3:1。 事實上,美國喜劇演員 Pete Davison 、NFL 高功能邊緣型人格2023 美式足球員 Brandon Marshall 和 Ricky Williams 都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男性患者的例子。 環境這個因素在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中比較普遍,例如患者曾經是情感、身體或性虐待的受害者、小時候長期處於恐懼和痛苦之中或與另一位有嚴重心理健康狀況的家庭成員一起長大,例如躁鬱症或、酗酒或吸毒問題等,所以長期處於不穩定的環境中有機會是患病原因之一。 當這兩者同時出現時,就會很容易導致一個惡性循環:因為孩子一出生就比常人敏感,所以也會容易變得非常情緒化,但是父母卻傾向批判這種情感表達,認為孩子只是太脆弱或誇大了自己的痛苦;他們總是要求孩子要學會堅強起來,卻從來沒有教過孩子該怎樣做才能「堅強起來」。

曾經聽過這樣形容,BPD患者的負面情緒就像只有0和100,要不就沒有負面情緒,要不就一下子變得超級負面,中間完全沒有緩衝時間或空間。 這些負面情緒很多時候都是由小事誘發的,即使患者理性上明白這些事情無足掛齒,也會陷入突如其來的情緒崩潰。 從小的時候開始,她就常常會感到很不開心,即使是別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她也會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 然而,當別人問她想事情為甚麼如此極端、為甚麼非要反應這麼大時,她總是說不上來——她也不知道自己為甚麼要這樣啊,只知道突然間情緒就出現了,她根本無力抵抗。 這些歌曲來自是我少年時很喜歡的樂隊,能夠誘發一些正面的情緒,讓我脫離這種非常負面的狀態。 高功能邊緣型人格 事後她總是感到非常羞愧,覺得自己是個糟透了的家人和朋友,但卻又停不下來。

相信大家看到這裡,可能會很好奇一點:「為甚麼一個人會無緣無故變得這麼不穩定?是天生跟別人不一樣,還是成長過程遇到甚麼事了?」要理解這一點,我們可以一起了解心理學家 Marsha Linehan 的生理社會理論(Bio-social Theory)。 正如剛剛所說,BPD患者有著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常常要不就覺得自己過得不錯,要不就覺得自己一文不值,一點價值都沒有。 BPD 高功能邊緣型人格 患者也常常搞不清自己是誰,總是感覺自己不停在偽裝,或感覺自己的身份受到周圍環境影響,始終沒有獨立而固定的人格。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覺得,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和 Bipolar Disorder 的英文名稱有點相似? 相信我,誤會的絕對不只你一個,很多西方國家的人都會誤以為 BPD 是躁鬱症的簡稱,但其實兩者除了名字有點像之外,從疾病類別到病因到診斷標準都是沒有關係的。 總的來說,小朋友和青少年是可以患上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不過在進行任何診斷時,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都必須十分謹慎,不僅要清楚分辨症狀和典型青少年行為的差異,還有花長時間觀察患者,以確認症狀是穩定不變、不會隨著青春期過去而消逝。

比如說,Brittany 的發作是來自於對遺棄的恐懼,而且情緒波動非常大,一件小事就能令她完全陷入情緒崩潰。 她的自我形象也是非常不穩定的,明明前一秒還是很開心的,下一秒卻開始覺得自己無用、噁心,即便並沒有任何證據支持這一點。 首先,如果單單就「未成年會不會患上邊緣型人格障礙」這個問題而言,其實答案非常簡單:「YES」。 在DSM-5的診斷標準中,歲數並不是其中一個判斷準則,即使是青少年甚至兒童,只要持續、穩定地出現了最少五個邊緣型徵狀(通常是超過一年),都是可以被診斷為邊緣性人格障礙的,這一點並沒有什麼爭議。 雖然沒有完整的證據表明存在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基因,但與患病的直系親屬相似的基因的確會令我們增加患病風險,例如有研究指如果一個同卵雙胞胎中其中一個患病,那麼另一個同卵雙胞胎也有二分之三的機率患上邊緣性人格障礙。 不過,由於直系親屬不只會有相似的機因,還會有相似的環境因素(因為一起在同一環境長大),所以這方面仍在研究中。

身邊人也無法理解她的感受,總是常常說「不要那麼玻璃心」、「你實在太自我中心了」,讓她感到既孤單又無助。 在大學的時候,她瘋狂地愛上了 Jack,一個溫柔體貼的男大學生,雖然她狀況非常不好,但他一直都很願意支持她。 高功能邊緣型人格2023 然而,她卻一直擔心他想拋棄她,例如當 高功能邊緣型人格2023 Jack 有幾天沒跟她見面時,她就立即會擔心他會出軌,或是以為他已經厭倦了她,於是事後對他大喊大叫,威脅要跟他分手。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