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勵德邨重建15大分析2023!內含勵德邨重建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1969年1月,香港房屋協會宣佈在大坑山邊興建廉租屋邨,後來以1963年至1969年出任工務司,同時身兼房協執委會委員的鄔勵德(Alec Michael John Wright,1912年-2018年)命名。 本來預算在1972年便可落成的勵德邨,因為地勢問題,平整地盤工程受阻,加上建築工程期間發生山泥傾瀉,令居民入伙時間延遲三年。 在2011年8月,香港特區政府位於金鐘添馬艦的新政府總部落成啓用,而各個政府決策部門則陸續由中區政府合署等地遷到新政府總部。 對於在1950年代落成的中區政府合署不再成為政府總部,港府只同意保留中座和東座,但認為西座較遲落成,與中座和東座關聯性較低,因此提出建議拆卸西座,以便騰出空地,讓私人地產發展商興建最高可達32層的甲級商業樓宇。 港府有關決定引起社會上不少保育團體反對,這些團體認為包括西座在內的政府山極具歷史價值,應該加以保育,不應把西座重建成商業樓宇。

灣仔區本來沒有公共屋邨,因為灣仔區和東區界線重劃所以勵德邨才成為灣仔的一部分。 我對這次分區界線重劃是十分反感的,完全搞亂了人口歷史數據的完整性,又帶不來實際好處,反而打破社區完整。 這個獨特的建築設計,近年吸引不少本地居民以至訪港遊客前往打卡。 2018年4月14日,房協向城規會遞交最新發展方案,擬建4座公共房屋(包括在建兩座)、1座長者屋及3座資助出售房屋,共3,919伙。

勵德邨重建: 香港房屋協會屋苑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鄔勵德在1952年曾署任助理工務司,1956年初復署任助理工務司(工務),同年10月再獲正式擢升為助理工務司。 鄔勵德是香港建築師學會創會會員,並曾在1958年至1959年出任會長,他也有份設計曾經是中環地標之一的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 勵德邨重建2023 勵德邨重建 位於大坑的勵德邨,即為紀念鄔勵德對香港的貢獻而以他命名。 既然要拍下舊屋邨,相信底片比數碼化的紀錄,更真實,更適切吧。 勵德邨重建 勵德邨的勵潔樓和德全樓在當時以至現在,也是香港唯一的「圓筒形廉租屋大廈」。

受父親的影響,他對建築工程產生興趣,求學期間除了在一所建築師行當實習生外,畢業後又先後在1934年和1937年考取資格成為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會員(ARICS)和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會員(ARIBA)。 日後,他還取得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院士(FRICS)和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特許會員(RIBA)的榮銜。 曾經有不少廣告及電影如:香港政府全城清潔運動(09年)、可口可樂廣告(06年)、三更二之餃子(04年)在此取景進行拍攝。 然而,在政府政策下,舊屋邨的清拆行動日益加劇,我們可以用甚麼保留沒能力挽救的? 梁競徽(前名梁烈唯)近年專注內地發展,好少參與香港劇集及電影嘅拍攝工作,雖然荷包有進帳,不過名氣就似乎仲爭啲,話說近日有網民喺香港巧遇梁競徽,仲好開心咁將合照上載到小紅書同網民分享,不過就有網民表示唔識佢。 條邨一共有2,000幾個單位,但係得1,600幾個接受公開申請,皆因房協保留一啲單位畀舊屋邨(好似明華大廈A座同埋漁光村嘅擠迫戶)用嚟調遷。

勵德邨重建: 出租單位面積及編配標凖

在1967年,社會上還有聲音建議在興建水塘的同時,港府可以引入海水化淡作食水的技術,不過鄔勵德指出,興建海水化淡廠需動輒花費上億港元,而產出的淡水不多,直指建議等如把金錢“投入溝渠”。 一直到多年以後,港府終在1972年決定興建海水化淡廠,並且在1975年啓用。 但一如鄔勵德所料,由於海水化淡的成本高昂,化淡廠投產僅三年,便在1978年宣告停產,最終更在1982年正式關閉。 在1956年9月3日,包括鄔勵德在內的27位本地建築師正式成立香港建築師公會(1972年改名為香港建築師學會),鄔勵德遂成為公會的創會會員之一。 在1958年,鄔勵德復接替徐敬直成為公會的第二任會長,在任一年,至1959年卸任。 另外,在鄔勵德的策劃下,他的母校山頂學校在1954年獲港府安排遷往賓吉道新址。

  • 電影《淪落人》感動了不少觀眾,戲中一幕幕動人場面,例如菲傭站在癱瘓漢輪椅飛馳,皆取景自何文田愛民邨。
  • 房協決定預留八十億元計劃重建旗下全部二十個出租屋邨,除了繼續提供出租單位,還考慮興建長者單位以至資助房屋,但最終是否落實還須與政府商討。
  • 中國與中美洲國家洪都拉斯尋日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相互承認並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 邨內食店頗有名氣,例如小炒馳名的品香樓及巧製端午糭的嘉潮。
  • 鄔勵德在戰後參與不少公務員宿舍和公共房屋的興建計劃,並由1953年起擔任非牟利組織香港房屋協會的執行委員會委員。
  • 香港經濟屋宇會:原本起同管理大角咀葛量洪夫人新村,之後因為起西九龍走廊,1977年1月1號開始部分單位要由政府接管同拆卸。

不少舊公屋由於設計具特色而成為本土電影常見的取景地點,例如彩虹邨、湖景邨等,甚至成為市民及遊客的打卡勝地。 香港營造師學會理事李國煥稱,有代表性的舊公屋絕對值得保留,這是香港歴史的一部分,但必須將內部間隔裝修作出重大更改,配合現時生活所需。 勵德邨重建 勵德於1938年返港,加入香港的義勇軍團,及後在香港守衛戰因不敵日本而成為戰俘。 1941年聖誕節香港淪陷,對他而言,關押於深水埗戰俘營的記憶仍十分鮮明。

勵德邨重建: 路線數目

呢個屋邨最特別嘅地方係,第1至4座外型是以圓柱體設計,第5至8座外型為長方體,令到唔少單位都可以睇到維港嘅景色,同時亦都有唔少經典廣告同電影借呢度取景,就好似2006年可口可樂廣告、2017年嘅攻殼機動隊等,真係諗起返啲畫面。 其八組合成之三座大廈,由當時1963至69年間之工務司鄥勵德(Michael 勵德邨重建2023 Wright)作為命名,以「勵潔樓」、「德全樓」與「邨榮樓」組成。 雖然已落成於四十多年前之1975至76年,但因為勵德邨正好代表並象徵其設計理念,成為傳奇之「鄔勵德原則」(Wright Principle)。 香港屋邨外形大多以四角柱體設計,位於大坑的勵德邨則是罕見的圓柱體設計。

勵德邨重建

他在1973年退休前一直擔任公職,除了工務司外,亦是香港建築師學會創會會員,曾參與設計已清拆的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 殖民時代遺下的建築逐漸消逝,我們是否正經歷所謂「後殖民」時期? 直至1975年,英國戴卓爾夫人帶領的右翼政府上台,認為香港「做得太多」,用作房屋的資源比例遠超英國當地。 另一方面,房委會亦控制公共房屋的發展規模,早期的新市鎮如沙田與後期建設的新市鎮如天水圍已大相逕庭。 勵德邨重建 70年代入伙的瀝源邨是沙田區首個公屋,歲月洗禮下,外牆斑駁殘舊,設計亦不如新式屋苑般花巧摩登,但她早年竟入圍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 (RICS)頒發建築獎。 勵德邨重建 有別於密集的新式樓宇,這裏重視空間感,即使地方有限,但樓房與樓房之間保持寬闊開揚的空間,陽光清風輕易進來。

勵德邨重建: 時間:2022-10-06 04:23:53來源:大公报

政府檔案處facebook介紹,大坑勵德邨於1975至1976年間陸續落成,共提供逾2600個居住單位。 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特色,就是邨內勵潔樓及德全樓採用的圓筒形設計,兩棟大樓由中間的電梯大堂連接着,而大樓中央就設有圓形大天井,加強空氣流通和天然採光。 勵德邨落成初期,邨內已設有商店、超級市場、市場攤檔、銀行、診所及幼稚園等,配套齊全。 香港房屋協會1969年1月公布,將虎豹別墅旁的馬山寮屋區清拆,興建廉租屋邨,擬於1972年完工。 然而,地盤平整工程受阻,加上建築期間發生山泥傾瀉,令全數8幢樓宇竣工時間延遲了3年。

勵德邨重建

邨內有多家家庭小店,包括榮樂茶餐廳及盛記麵家,甚具特色,保留懷舊裝潢,個性鮮明。 最吸睛的是平台空地的舊式兒童遊樂場,已經成為中外遊客的打卡勝地。 但因為空地三面被大廈圍繞,塑造出獨特的空間感,非常適合拍攝取角度。 邨內食店頗有名氣,例如小炒馳名的品香樓及巧製端午糭的嘉潮。

勵德邨重建: 設計

位於銅鑼灣大坑的這個公共屋邨,一共有8座,其中第1至4座(勵潔樓和德全樓)有27層,並分為單雙數座,外形採用圓柱體設計,中間是中空的,是現時本港唯一的圓柱體設計的公共屋邨──勵德邨。 房協發言人補充說,大部分出租屋邨都很殘舊,翻新和維修支出愈來愈多,故要研究發展路向,若只重建為出租公屋,財務上並不可行,房協希望有空間加設長者單位或資助房屋。 勵德邨另一特色有如藝術館建築,整體環境可以讓人靜下來思考生命價值。 透過多角度構圖,提供不少想像空間;樹木在旁、天空在前、和風迎面,有助了解自己心靈需要。

勵德邨重建

電影《淪落人》感動了不少觀眾,戲中一幕幕動人場面,例如菲傭站在癱瘓漢輪椅飛馳,皆取景自何文田愛民邨。 而執導演筒的陳小娟正正在此邨成長,電影故事養份亦來自她的真實經歷。 由於位處高地,又接近海岸,邨內有部份單位可眺望維港景色,故又有九龍版華富邨之稱。 勵德邨的名字是用來紀念港府前工務司及自1953年起擔任香港房屋協會的執行委員會委員的鄔勵德(Michael Wright)。

勵德邨重建: 香港大廈搜尋

勵德邨有8座,第1至第4座有27層,分開單雙數座,外型係圓柱體,而第5至第8座有28層,每座有17個單位,外型為長方體。 大部份嘅單位可以睇到維多利亞港景色,係一個景觀非常好嘅公共屋邨。 大部分出租屋邨都很殘舊,翻新和維修支出愈來愈多,故要研究發展路向,若只重建為出租公屋,財務上並不可行,房協希望有空間加設長者單位或資助房屋。 勵德邨因為擁有全港唯一的圓筒型設計,所以也算是香港其中一條廣為人知的公共屋邨。 勵德邨以前公務司鄔勵德命名,鄔勵德對香港公共房屋的質素提升有很大貢獻,勵德邨落成時也是當時質素最高的公共屋邨。

  • 港府後來在1954年起興建徙置屋邨,但早期的徙置屋邨也只設有共用廁所和廚房,因此由鄔勵德參與設計的房協屋邨,質素都要比這些徙置屋邨好。
  • 該邨在落成之時是十分出名的,因為勵德邨是當年眾多廉租屋邨之中,租金最高的一個,而且勵潔樓和德全樓在當時以至現在,也是香港唯一的「圓筒形廉租屋大廈」,是香港罕見的圓柱體建築之一,但樓梯間就以三角形設計。
  • 這個水塘的建造工程在鄔勵德卸任工務司後的1971年才正式展開,到1978年落成,是為萬宜水庫。
  • 在1958年,鄔勵德復接替徐敬直成為公會的第二任會長,在任一年,至1959年卸任。
  • 勵德邨最特別之處在於,它屬於全港唯一圓筒形公屋大廈,中間採用天井型設計,走廊空氣流通之餘亦能自然採光,加上單位互相對望,就算小孩在走廊玩耍,其他人都能充當保安。

50至70年代入伙的模範邨有別於大部分公屋,並非獨由政府包辦,而是由志願建屋團體香港模範屋宇會興建,並由政府撥地及匯豐銀行資助。 雖然鄰近港鐵站,又位處繁忙的英皇道,但邨內環境旺中帶靜。 之前阿史都介紹咗唔少賣豬仔嘅故事,仲講過响十九世紀末個陣澳門係「豬仔」貿易中心,真係無陰公。 不過其實响澳門成為「豬仔」貿易中心前,其實福建廈門市係比澳門發展「豬仔」貿易嘅地方。 近年韓國文化响香港非常流行,連帶韓式美食都普及起嚟,當中唔少人都鍾意食韓式炸雞。 上次阿史同史友們介紹過,部隊鍋呢款韓式食品同美國軍隊大有關連,原來韓式炸雞都同美軍有一定關係。

勵德邨重建: 重建

條邨落成嗰時好出名,因為勵德邨係當年廉租屋邨之中租金最貴嘅,而且勵潔樓同埋德全樓嚮當時,甚至而家,都係香港唯一嘅圓筒形廉租屋大廈。 1969年1月,房協宣佈嚮大坑起廉租屋邨,同時由徙置事務處安排受影響嘅木屋區居民搬入徙置區。 本來預算嚮1972年起好嘅勵德邨,但係由於地勢,平整地盤工程受阻,加上起緊嗰時冧山泥,搞到條邨遲咗三年起好,1975年第一橦樓先至落成。 西環邨是一條很老而又未被重建的屋邨,只是入口在約十年前增加了升降機,通往後面山上的其他樓宇。 樓宇的其他位置也有明顯翻新過,大堂更有一幅馬賽克地磚牆畫,十分亮麗。

勵德邨重建

坐擁二百七十一億元資產、並剛在投資市場勁賺逾二十億元的房協,決定預留八十億元計劃重建旗下全部二十個出租屋邨,除了繼續提供出租單位,還考慮興建長者單位以至資助房屋,但最終是否落實還須與政府商討。 運輸及房屋局發言人說,得悉房協在未來五年計劃重建個別甲類屋邨,細節仍在研究中。 勵德邨是房屋協會轄下的出租屋邨,與虎豹別墅為鄰,於1975年至1976年間陸續落成。 勵德邨重建 屋邨內的三幢公屋,由八座樓宇組成,共提供2675個單位。 勵德邨內處處可見不同的幾何圖案設計,有兩幢圓筒型大廈、一幢長方形大廈,大廈內還有三角樓梯。 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有意將唯一出租屋邨大坑西邨分3期重建,頭兩期然會攞嚟做租住房屋,第三期就會作為住宅出售,以抵銷興建廉租屋嘅虧蝕。

勵德邨重建: 勵德邨以他命名 105歲公屋之父鄔勵德 房屋標準影響幾代港人

房協相信分判商為趕工偷步用未檢測的鋼筋,事後已暫停相關工程,並要求總承建商俊和建築將問題鋼筋全部拆走,事件導致20噸鋼筋被棄用。 英治時期,興建公屋時會考慮如何改善居者的生活水平,着重周邊環境設計,設身考慮人的尊嚴。 勵德邨重建 反觀現在,設計每況愈下不在講,周邊配套及設施都不齊全,簡直只是把人掉進公屋便算,不考慮任何其他的需求。 以前公屋有外形設計可言,可見對居住環境的重視程度高,現時不論公屋,哪怕是私人樓也追求住戶數量為主,外形平平無奇,欠缺特色。 「城市日記」策展人黎穎詩,2015年赴英訪問鄔勵德,攝製紀錄片《勵德年記》,指鄔對花巧建築無好感,只鍾情平實設計。 1998年中巴專營權結束,自此城巴和新巴在寶馬山競爭愈演愈烈,勵德邨位處往返寶馬山的要道之上而受惠,途經的巴士路線班次有所提升。

勵德邨重建: 香港人‧語

圓筒設計造就富玩味的視角,仰天觀望像走進不知通往天堂還是地獄的隧道。 建於70年代,住戶門口依舊是拉摺式鐵閘,掛上不同式樣的遮布,繞有趣味。 有趣的外觀令勵德邨多次成為電影廣告的拍攝場地,荷李活電影《攻殼機動隊》就是好例子。 這條邨最標誌性的設計莫過於七彩繽紛的屋邨外觀,抬頭一望,再壞的心情也放晴。 富心思的設計令此邨於60年代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銀牌獎。 九座大廈及道路均以顏色命名,緊扣邨名之餘,亦富詩意,紫薇、丹鳳、碧海……邨內仍有多家舊式小商店,其中最具特色的為金碧酒家,依舊提供已沒有多少新式酒家還會炮製的懷舊手工菜,例如錦鹵雲吞、八寶鴨等。

勵德邨重建: 設計資訊

於2013年9月10日在東區區議會中通過「維園」及「天后」兩選區由2016年1月1日開始,改撥為灣仔區範圍,意味屬於天后選區範圍內的勵德邨,將成為從未有興建公共房屋的灣仔區有史以來第一條公共屋邨。 勵德邨重建2023 與虎豹別墅為鄰的勵德邨,於1969年1月由房協興建,原本預算於1972年落成,可是因地勢問題,加上興建期間發生山泥傾瀉,最終於1975年才落成第一座。 由於當時要保留大部分單位予受明華大廈重建及漁光村海港樓改建影響的租戶,故只有部分申請人能成功入住該邨。

在供水事務方面,鄔勵德任內見證中國內地與香港兩地推動東深供水工程,另又負責督建在新界大埔修築的船灣淡水湖。 船灣淡水湖在1968年落成啓用,是當時全港平面面積和儲水量最大的水塘(儲水量後來被萬宜水庫超越)。 船灣淡水湖透過興建堤壩圍堵海灣而改造得來,也是全球首座在海中建造的水塘。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