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天文台警告信號2023詳細攻略!(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香港天文台在10月25日發表「天氣隨筆」,表示以現時較西的路徑可能性而論,尼格對本港構成直接威脅的機會仍然偏低。 天文台特別提醒進行戶外工作、水上活動或行山的市民應留意天氣變化。 隨後再於晚上7時15分更新特別天氣提示,指尼格已進入本港800公里範圍,天文台會在當晚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天文台在晚上10時10分發出一號戒備信號,當時尼格集結在香港之東南偏南約800公里。 天文台警告信號 11月3日凌晨12時45分,天文台表示八號信號會維持至凌晨5時,並呼籲市民早上出門前留意最新風暴消息。 尼格於凌晨2時最接近香港,在天文台總部之西南約40公里掠過。

天文台警告信號

此外,天文台亦提供一小時閃電臨近預報服務,市民可透過「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區域自動分區天氣預報」網頁或「我的天文台」上的「定點降雨及閃電預報」功能,預早獲知閃電的資訊。 在不穩定及潮濕的大氣中,雲層內的水滴及冰粒在對流活動中產生電荷。 當電荷累積而形成的電壓過大時,雲與雲之間或雲與地之間就會出現閃電放電現象,放電通道周圍的空氣會急劇膨脹而產生隆隆雷聲。 簡單來說,在看見閃電後三秒才聽到雷聲,表示雷暴距離觀察者約一公里,真正的距離依時間長短按比例計算。

天文台警告信號: 酷熱天氣警告頻率及生效日數

雹在雷暴中充分發展的積雨雲內生成,主要在春天出現。 較大的冰雹會破壞農作物,打破窗戶,溫室玻璃和汽車擋風玻璃。 天文台警告信號 天文台警告信號2023 由於過往傳媒經常忽略不報,故天文台在2011年起,亦會在天文台網頁的主頁中顯示,成為「陣風預報」或「陣風報告」,並在2013年被「特別天氣提示」取代,而在天文台官方新浪微博及Twitter仍會顯示為「陣風預報」或「陣風報告」。 天文台警告信號 富裕小輪有限公司宣布,因風浪較大,往來屯門-東涌-沙螺灣-大澳的渡輪服務將於今日上午9時起不停大澳並於上午11時起暫停服務。

在活躍天氣系統如低壓槽等附近,積雨雲可以連綿不絕地產生,雷暴影響的範圍較大及持久。 若天文台收到冰雹報告、陸龍捲/水龍捲報告,亦會在雷暴警告的天氣稿上加插相關字句,並以「特別天氣提示」顯示。 天文台在 2007 年起,就引入「八站」風速作為掛波指標,他們分別位於長洲、赤鱲角、青衣、啟德、西貢、沙田、打鼓嶺,以及流浮山,以流浮山站在 2013 年被「濕地公園站」取代。 市民經常在風暴消息當中見到的大老山、橫瀾島、青洲等高地或離岸測風站,並不屬於「八站」。 教育局宣布,上午班及全日制的幼稚園、肢體傷殘兒童學校及智障兒童學校今日繼續停課。 最多寒冷天氣日數的冬季:1884至1885年冬季,共有51日。

天文台警告信號: 發出最多暴雨警告的日子

但天文台事後亦因應不因地區的雨量差異,在同年7月28日起推出「局部地區大雨報告」服務。 由於新界北部已有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提醒該區(包括北區及元朗區東部)市民大雨可能引發之水浸風險,因此「局部地區大雨報告」只適用於香港其他地區。 香港暴雨警告信號是香港出現暴雨或預測將有暴雨時,由香港天文台發出的警告信號。

上午 9 時,強烈熱帶風暴馬鞍集結在香港之西南偏西約 280 公里,即在北緯 21.1 度,東經 111.8 度附近,預料向西或西北偏西移動,時速約 28 公里,大致移向廣東西部沿岸。 隨着東北季候風緩和,除二月十九日早上有幾陣雨外,二月十八日至二十日本港天氣乾燥及相當溫暖,日間部分時間有陽光。 二月十九日下午天文台氣溫上升至全月最高的26.6度,亦是有紀錄以來最溫暖的「雨水」。 受一股達強風程度的東北季候風及其補充影響,二月餘下時間本港大致天晴及乾燥,早上天氣清涼。 按照現時預測路徑,馬鞍明早(8月25日)最接近香港,在本港西南偏南約200公里範圍內掠過。

天文台警告信號: 一號信號新增定義

氣象局在11月1日凌晨3時發出三號風球,當時「尼格」集結在澳門東南約500公里,預料三號風球將在上午維持。 天文台警告信號 並在上午8時把八號風球預計發佈時間提早至2日下午至晚間,可能性仍為中等;而11月2日上午發出藍色風暴潮警告的機會較高,預料11月2日晚間至11月3日清晨內港地區預料會因風暴潮出現水浸,預料水浸高度約0.5米。 氣象局於下午5時表示預料三號風球將在晚間維持,並同時發出藍色風暴潮警告,指預測2日凌晨12時至5時低窪地區會出現水浸。 氣象局表示,「尼格」採取比預期更偏北及更接近澳門的路徑,並將於2日下午至3日初時在澳門約100公里範圍內掠過;由於「尼格」的移動路徑及減弱程度仍存在不確定性,所以2日日間改發8號風球的機會為中等至較高。

10月28日凌晨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 晚間8時,中國國家氣象局率先將其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 同時,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將其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 黃色及紅色暴雨警告信號兩欄中,括號內左為第一發出的數字,右為取代更高信號的數字,括號前的為該年總數。 在某些有利環境裏,雷暴可能伴有強勁的柱狀渦旋,以漏斗雲的形態出現,渦旋接觸地面時叫陸龍捲,接觸海面時叫水龍捲。

天文台警告信號: 天文台料南海熱帶氣旋與港保持300公里以上距離 澳門密切監察發展

即使新界內陸和北部地區天氣寒冷甚至嚴寒(7℃或以下),天文台預測市區最低氣溫13℃或以上而不發出寒冷天氣警告的情況仍時有發生;更有數次是預測保守導致最終失誤,天文台需於凌晨急發寒冷天氣警告。 2011年12月2日,在一股冬季季候風影響下,香港氣溫在黃昏前已開始下降,午夜前已降至預計的最低氣溫13℃,可以肯定12月3日早上天氣寒冷,但天文台在當天凌晨1時20分才發出寒冷天氣警告,在當天更有7人凍死。 類似情況於2014年12月13日、2016年1月18日及2022年12月31日再次發生,天文台更要到凌晨4時許才發出寒冷天氣警告。 而2022年12月31日更要到早上6時許才發出寒冷天氣警告。 熱帶低氣壓山貓於十一月十二日凌晨在威克島之東北約21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並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

天文台警告信號

上午 5 時,強烈熱帶風暴尼格集結在香港之東南約 260 公里,即在北緯 20.4 度,東經 115.6 度附近,預料向西北或西北偏北移動,時速約 10 公里,靠近珠江口以西一帶。 天文台指,雖然尼格會逐漸減弱,但其減弱速度仍存在變數。 按照最新預測路徑,尼格會在今日稍後非常接近珠江口一帶,於本港以南約 150 公里以內掠過,屆時本港將由吹偏北風逐漸轉為吹東風,原本受遮蔽的地方可能會變得當風,本港風勢將進一步增強。 下午 2 時,強烈熱帶風暴尼格集結在香港之東南偏南約 170 公里,即在北緯 21.0 度,東經 115.0 度附近,預料向西北移動,時速約 10 公里,靠近珠江口以西一帶。 下午 4 時,強烈熱帶風暴尼格集結在香港之東南約 140 公里,即在北緯 21.3 度,東經 115.0 度附近,預料向西北移動,時速約 10 公里,靠近珠江口一帶。 預料尼格會進一步減弱,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維持的時間,會視乎尼格的減弱程度。

天文台警告信號: 發出最多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年份

(4+2) 天文台為颱風玉兔懸掛了整天的八號信號,但因其烈風圈細小,加上較預期偏西,故未能為香港帶來廣泛烈風。 天文台因而被商界批評錯發八號信號,造成經濟損失,導致天文台對翌年八月的熱帶氣旋處理態度極度保守,更引發熱帶氣旋黃蜂事件及埋下派比安事件的導火線。 年內有5個熱帶氣旋令天文台懸掛八號或以上信號,平1964年紀錄,成為二戰後發出最多八號信號的年份之一。 (6+3) 強烈熱帶風暴愛娜斯是天文台於二戰後惟一一次為同一熱帶氣旋懸掛所有方向的八號信號,但並非連續懸掛。 事實上,隨着1980年代至1990年代,政府在新界大量發展新市鎮及遷入大量人口,市民的活動範圍早已遠超維港兩岸,「唯維港」的測量標準已經過時,天文台繼而裝設了多個測風站,採集它們的數據作為發出信號標準。

這三天本港普遍錄得超過40毫米雨量,而市區及東部地區的雨量更超過100毫米。 遠足及其他戶外活動人士,應隨身帶備收音機或裝有「我的天文台」的手機,不斷留意天文台發出的最新天氣消息。 天文台警告信號2023 閃電擊中物體後,電流會經地面傳開,因此不要躺在地上,潮濕地面尤其危險。 雷暴警告生效時,室外運動場、球場或泳池的管理人員及救生員應隨時留意天色的變化,以便向場地使用者及泳客作適當的指導。 每塊積雨雲覆蓋範圍一般直徑只有數公里,高度約十餘公里,遠看就如空中的一座塔。

天文台警告信號: 發出最少暴雨警告的年份

由1999年起,天文台盡可能會在廣泛地區下大雨之前,在「每小時溫度濕度報告」指出短期內/未來一兩小時/未來數小時香港廣泛地區可能會受大雨影響。 2011年起透過「特別天氣提示」顯示,而天文台微博及Twitter則顯示為「大雨預報」。 龍捲風、水龍捲及雹暴在香港並不常見,平均每一至兩年才出現一次。 猛烈陣風是指瞬間風速達每小時88公里或以上的陣風(亦可理解為瞬間風力達暴風級別或以上的陣風),香港每年都有機會發生,頻率不一,像2019年較多共出現八次,而之前一年較少只有一次。 閃電可能對電力設施造成損毀,引起火警;又或因電殛導致人命傷亡。 除直接電殛外,接觸受雷電影響的導體或電器,亦會因電震而受傷。

颱風圓規襲港,創以下紀錄:繼熱帶風暴獅子山後再次以三號信號取代強烈季候風信號,是為1957年以來天文台首次需於同一年內兩度直接以三號信號取代強烈季候風信號;之後更需再次改發八號信號。 在影響香港前,距離香港約1110公里已需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是天文台首次針對距離香港1000公里外的熱帶氣旋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天文台指,上述熱帶氣旋會在未來兩三日橫過呂宋海峽至南海東北部一帶,但其發展及移動路徑仍存在變數,與其相關的不穩定天氣會在本週中至後期影響廣東沿岸。 上午九時,馬鞍集結在碧瑤之東北偏東約 250 公里,預料向西北移動,時速約 22 公里,橫過呂宋北部至呂宋海峽一帶。 天文台指,按照現時預測路徑,馬鞍會迅速靠近珠江口一帶,今晚本地風力將會增強。 預料馬鞍會在明早(25 日)最接近本港,並可能在本港約 200 公里範圍內掠過,屆時本港風勢將會進一步增強。

天文台警告信號: 發出紀錄

上午 1 時,強烈熱帶風暴馬鞍集結在香港以南約 200 公里,即在北緯 20.5 度,東經 113.8 度附近,預料向西北偏西移動,時速約 28 公里,大致移向廣東西部沿岸。 上午 2 時,強烈熱帶風暴馬鞍集結在香港之西南偏南約200公里,即在北緯20.6度,東經113.7度附近,預料向西北偏西移動,時速約 28 公里,大致移向廣東西部沿岸。 在上午 4 時,強烈熱帶風暴馬鞍集結在香港之西南偏南約190公里,即在北緯20.8度,東經113.3度附近,預料向西北偏西移動,時速約 28 公里,大致移向廣東西部沿岸。 上午 6 時,強烈熱帶風暴馬鞍集結在香港之西南約 220 公里,即在北緯 21.0 度,東經 112.6 度附近,預料向西北偏西移動,時速約 28 公里,大致移向廣東西部沿岸。 受風暴潮影響及時值天文漲潮,鰂魚涌的海水高度會在未來一兩小時上漲至海圖基準面以上約 3 米,海水上漲可能會引致低窪地區出現水浸,市民應儘量避免進入可能受影響的低窪地區及遠離危險地方。 在過去一小時,昂坪、長洲及橫瀾島分別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 91、77 及 72 公里,最高陣風分別為每小時 126、94 及 84 公里。

  • 在正午十二時,馬鞍集結在碧瑤以東約 380 公里,預料向西北移動,時速約 10 公里,大致移向呂宋海峽至呂宋北部。
  • 1964年、1971年及2017年,全部不同信號(包括所有方向的八號信號)均需發出,當中1964年亦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歷時最長的一年,全年共維持570小時15分鐘(23日18小時15分鐘)。
  • 隨著高空反氣旋在本週中至後期增強,中國東南部天色逐漸好轉。
  • 而寒冷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18年2月1日,錄得6.8℃。
  • (3+1) 首次連續12年發出八號信號(1970年-1981年),成為自1946年有紀錄以來連續最多年發出八號信號的年份之一。
  • 氣象局發出三號或以上風球長達52小時,小學因而停課三日,但期間市面情況卻十分平靜,使不少人質疑當局對於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標準為何,更甚令一眾停課學生的家長十分頭痛。
  • 黑色在過去兩小時或更短時間內,香港境內錄得超過100毫米雨量。

10月31日上午8時,中國國家氣象局率先將其升格為颱風。 10月27日上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給予熱帶氣旋編號26W。 同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給予國際編號2222,並命名「尼格」;台灣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輕度颱風,香港天文台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熱帶氣旋「獅子山」襲港時,天文台被質疑太遲發出黑色暴雨警告,而發出8號風球的時間亦引起市民熱議。

天文台警告信號: 最高全年雨量紀錄

海面有非常大浪及湧浪,市民應遠離岸邊並停止所有水上活動。 事件後不久天文台建立新一套暴雨警告系統,取代1967年起使用的舊警告,最初分綠色、黃色、紅色及黑色四個級別。 第一階段的綠色及黃色暴雨警告具有預報成份,但與舊警告一樣,只會向政府部門及公共服務機構發出;而第二階段的紅色及黑色暴雨警告則根據香港境內實際錄得的雨量而發出,向市民公開發佈。 其中首三個級別的顏色是源自交通燈的綠、黃、紅三色組合,當中黃色燈號實際上呈橙黃色,英文以amber表示,因此黃色暴雨警告的英文名稱亦對應採用Amber,與黃色火災危險警告採用Yellow有所不同。 起初天文台為此設立了4個級別,綠色及黃色暴雨警告帶有預報成份,只向政府部門及公共服務機構發出;而紅色及黑色暴雨警告則會根據香港實際錄得的雨量而發出,並向市民公開發布。

天文台警告信號: 入秋最涼季候風周日襲港 天文台料低見19度新界或16度

表 1.1 至 1.3 載列本月發出及取消各種警告/信號的詳情。 而香港天文台所提供的熱帶氣旋名字充滿香港特色,包括:鴛鴦、珊珊、萬宜、玲玲、鳳凰、白海豚、彩雲、獅子山、馬鞍、榕樹。 在過去一小時,昂坪、大老山及橫瀾島分別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04、75及72公里,最高陣風分別為每小時135、107及83公里。 在過去一小時,昂坪、橫瀾島及塔門分別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61、60及60公里,最高陣風分別為每小時101、74及67公里。 在過去一小時,長洲、橫瀾島及塔門分別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80、72及67公里,最高陣風分別為每小時94、88及81公里。

天文台警告信號: 寒冷天氣警告頻率及生效日數

因此,當時天文台建立了一套新的暴雨警告系統,最初是分綠色、黃色、紅色及黑色四個級別。 天文台於2020年雨季起加強向公眾發放雷暴資訊,並會按情況在雷暴警告及預測中加入「強烈狂風雷暴」、「猛烈陣風」等信息,提醒公眾留意強雷暴可引發具重大影響的天氣情況。 根據民間氣象組織「MET WARN 天氣預警」預計,天文台發出三號強風信號機會極高,認為尼格未來數日高地風力達八達烈風程度,近海平面風力亦會至少達強風程度。 受尼格及東北季候風的共同影響,本港離岸吹強風,高地間中吹烈風。

校車司機應確保接載學生到安全地方(通常為就讀的學校),除非前面路面或交通情況不許可。 校方應安排學校開放,並有足夠人手照顧已抵達學校的學生,直至情況適宜學生回家為止。 黑色暴雨警告信號表示香港廣泛地區已錄得或預料會有每小時雨量超過70毫米的豪雨,且雨勢可能持續。 天文台警告信號 由於道路嚴重水浸及天氣情況惡劣,市民應留在安全地方暫避。 在黑色暴雨警告仍然生效及交通情況未改善之前,不應外出。 空曠地方工作的人士應停止戶外工作,並到安全地方暫避。

天文台警告信號: 天氣警告及信號記錄

政府提醒返家路程偏遠、轉折或居住離島的市民,現應啟程回家。 香港天文台在本港時間,2022 年 08 月 24 日 19 時 00 分最新發出的香港國際機場天氣預報。 馬鞍現時最接近本港,在香港西南偏南 200 公里左右掠過,本港多處吹烈風,高地間中吹暴風,同時,與馬鞍相關的驟雨正移近本港,並可能帶來猛烈陣風。

中國中央氣象台傍晚 6 天文台警告信號 時發布的天氣預報提到,預計馬鞍在周四(25 日)登陸前可達到颱風級別,風力達到 12 級(33 米 / 秒),並在當日早上到中午在廣東惠州至電白一帶沿海登陸。 天文台指,馬鞍會在今晚(8月23日)至明早(8月24日)與香港保持超過500公里距離,本港風力不會顯著增強。 天文台指過去數小時,馬鞍穩定地靠近珠江口一帶,與馬鞍相關的外圍雨帶會在今日稍後為本港帶來狂風驟雨及雷暴,入夜後本港風勢將會迅速增強。

十月二十九日凌晨尼格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並橫過菲律賓。 十月三十一日下午尼格再次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10公里。 十一月二日尼格持續靠近廣東沿岸,但因受東北季候風影響,下午尼格減弱為熱帶風暴。 當晚尼格在香港以南水域掠過,翌日早上在珠海登陸,隨後在廣東西部減弱為低壓區。

天文台警告信號: 香港天氣警告及信號

氣象局總結「尼格」對澳門的影響,指「尼格」是繼1972年後,50年來首個於11月發出的八號風球。 「尼格」的路徑及強度輾轉多變,這與「秋颱」的特點如出一轍。 另一方面,參考不同數值模式對3日凌晨的預報,各模式皆預期「尼格」會於珠江口附近登陸。 同時,參考中國氣象局針對2日晚上8時至3日晚上8時的大風預報,亦預期珠江口附近將出現最高達9級的風力。 參考3日凌晨3時的觀測資料,「尼格」於到達香港以南海域時,確曾為該區帶來8級、甚至更強風力,如「尼格」按預測路徑掠過澳門上空,預計亦很大機會帶來8級風力。

在下午5時,強烈熱帶風暴馬鞍集結在香港之東南約340公里,即在北緯19.8度,東經116.1度附近,預料向西北偏西移動,時速約25公里,大致移向廣東西部沿岸。 天文台會視乎本港風力減弱的程度,考慮改發一號戒備信號,或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天文台在凌晨零時05分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表示香港廣泛地區已錄得或預料會有每小時雨量超過30毫米的大雨,且雨勢可能持續。

天文台警告信號: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資料

受風暴潮影響及時值天文漲潮,鰂魚涌的海水高度會在明日上午5時至9時期間上漲至海圖基準面以上約3米,即比正常升高1米左右,海水上漲可能會引致低窪地區出現水浸,市民應儘量避免進入可能受影響的低窪地區及遠離危險地方。 此外,教育局宣布,所有日校今日停課,如果天文台於下午5時前取消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夜校今日將恢復上課。 但本港仍普遍吹強風,離岸及高地仍間中吹烈風,三號強風信號會在今晚午夜前維持。 在下午4時,颱風暹芭集結在香港之西南偏西約330公里,即在北緯21.5度,東經111.1度附近,預料向西北移動,時速約16公里,移入廣東西部內陸。 隨著暹芭逐漸遠離,香港風勢會逐漸緩和,但本港仍普遍吹強風,離岸及高地間中吹烈風,三號強風信號會維持至明日(3日)早上4時。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