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鄧氏宗祠內部2023必看介紹!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鄧氏宗祠內部

鄧氏宗祠是鄧族的祖祠,建築內部設有神樓靈位,供奉歷代鄧氏先祖。 據鄧氏族譜所載,宗祠由五世祖福建方伯馮遜公興建,至今已有723年歷史,在200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在屏山鄧氏宗祠中,聽到有人帶團講解祠堂的功用,介紹是村民供奉先祖之用。 個人認為,祠堂往往是一條圍村的社區會堂,除了供奉先祖,也有些祠堂供奉村中義士。 鄧氏宗祠內部2023 鄧氏宗祠內部2023 祠堂地方廣闊,往往兼任書室學校,更練團總部,村童的嬉戲場,鄉民辦活動及食盆的場所,青年人習武練麒麟醒獅的武館,它又是一個展示場,炫耀族人的功名或事蹟。

鄧氏宗祠內部

上水廖氏對教育的投入在新界五大族中尤爲突出,近100年來在北區先後出資建立了三所中學、三所小學和一所幼稚園,其中還包括全香港校園面積第二大的鳳溪第一中學。 鄧氏宗祠內部2023 屏山有三圍六村: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洪屋村及新起村,鄧氏宗祠就坐落於其中心的位置。 鄧氏宗祠是鄧族的祖祠,為三進兩院式建築,正門前兩旁是鼓台,各鼓台有兩柱支撐瓦頂,內柱為麻石,外柱則為紅砂岩,最具特色是宗祠正門沒有門檻,前院卻有砂岩通道,顯示鄧氏族人中曾有人身居當時朝廷要職。

鄧氏宗祠內部: 上水廖氏

一般來說,除了嚴重案件要上呈寶安縣衙門,一般村與村之間紛爭歸鄉管,屏山鄉與其他鄉事情由屏山約(達德約)負責,屏山更練團則管理地方治安。 廈村鄧氏宗祠是元朗廈村鄧族主要的祭祀及節慶活動的場所。 每年的春秋二祭,以及點燈等宗族傳統習俗,仍然在該祠內舉行。 此外,該祠也是舉行十年一屆的廈村太平清醮的重要場地。 友恭學校以青磚築砌,有兩組屋脊,綴有吉祥及幾何圖案的灰塑。

鄧氏宗祠內部

其後香港政府在新界登記地權,發現五族名下之土地甚多,故此稱他們為「五大族」(英語:The Five Great Clans)。 由兩大宗祠向坑尾村方向前行,會到達文物徑內另一建築群—覲廷書室和消暑軒。 覲廷書室是一所私塾,於1870年落成,是屏山鄧族廿二世祖香泉公為紀念先父覲廷公而興建。 鄧族設立書室的目的是培養族中子弟考取科舉,進身仕途,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

鄧氏宗祠內部: 鄧氏宗祠廣場 屏山街市

風水先生頓然悟出鹿鳴與功名有關,昔日舉人於鄉試中考中後,會在開考之試場舉行鹿鳴筵宴慶祝,這時屏山此地發出鹿鳴聲,即寓意鹿鳴宴,喻此地鄉人讀書考試考上功名,日後會出達官貴人。 跑遊元朗 屏山鄧氏宗祠,先站在祠堂外,點算前進屋頂上的瓦坑,由左至右數了兩遍,宗祠坑數比起愈喬二公祠多兩坑,高度亦稍高一點,切合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尊卑有序。 鄧氏宗祠為三進兩院式建築,正門前兩旁是鼓台,各鼓台有兩柱支撐瓦頂,內柱為麻石,外柱則為紅砂岩,最具特色是宗祠正門沒有門檻,前院則有砂岩通道,顯示鄧氏族人中曾有身居當時朝廷要職者。 居 石 侯 公 祠 是 河 上 鄉 村 民 祭 祖 和 舉 行 傳 統 儀 式 的 場 所 , 所 以 入 內 參 觀 時 要 保 持 公 德 。 新界五大氏族,又稱新界五大族、新界五大家族、新界五大望族或新界五大宗族。 是指新界原居民中錦田鄧氏、新田文氏、上水廖氏、上水侯氏及粉嶺彭氏[1]。

鄧氏宗祠內部

侯氏原籍廣東番禺,其先祖侯五郎為北宋進士,而六世孫侯卓峰則為河上鄉侯族始祖[13]。 侯族在上水一帶人數近2000人,聚居地集中在上水古洞。 侯氏爲上水最早發跡的大族,曾於上水建立隔圳墟和天岡墟兩個墟市,但其勢於清代衰落,爲較晚遷居到梧桐河畔的廖氏取代其於上水的領導地位。

鄧氏宗祠內部: 元朗廈村鄧氏宗祠及其鄰接土地和建築物列為歷史建築物

所謂「呦呦鹿鳴」,是中國人用呦呦形容鹿的聲音,可以上網搜索鹿鳴的影片,你會稱讚風水師的豐富聯想力。 鄧氏宗祠內部2023 這個傳說告訴人,屏山這個地方是一塊福地之外,在鄧氏遷入前已經有農民居住,據說屏山坑尾及塘坊一帶有馮、林、蘇三姓原居民,比鄧氏更早在屏山定居,還有黃氏。 屏山鄧氏族人,奉鄧元禎為屏山始祖,鄧元禎是宋六世祖鄧瑞長子,而鄧元禎兒子鄧從光 (號萬里),則被奉為屏山開基祖。

居 石 侯 公 祠 屬 三 進 二 院 式 建 築 , 正 面 的 鼓 台 和 門 框 , 以 紅 砂 岩 建 造 , 外 觀 甚 具 氣 派 ; 橫 樑 和 斗 拱 均 飾 以 吉 祥 圖 案 , 雕 工 精 細 , 是 祠 堂 建 築 的 表 表 者 。 參 觀 祠 堂 時 , 務 必 留 意 掛 在 正 門 上 的 一 幅 「 居 石 侯 公 祠 」 匾 額 , 上 面 刻 「 清 乾 隆 廿 七 年 」 的 字 樣 , 是 祠 堂 現 存 最 具 歷 史 價 值 的 文 物 。 鄧氏宗祠是三進兩院式的建築,橫樑刻有各種動物和吉祥圖案,屋脊飾有石灣彩瓷。 宗祠之最大特色是正門沒有門檻,而屋內天井則有紅砂岩通道,由此可知鄧氏族人曾有身居朝廷要職者。 在文物徑西北方入口,觀賞聚星樓後,繼續沿路向前,便會見到文物徑內另一景點—供奉土地公的「社壇」,再繼續向坑頭村方向前行,便可到達文物徑內的一大建築群,此建築群主要由鄧氏宗祠和愈喬二公祠所組成。 為何這一張白毛照照片出現在橫洲,可能與洪佛派盧榮錫曾經在東頭圍教授功夫有關。

鄧氏宗祠內部: 屏山鄧氏宗祠功用

農村社會,有禾田種米,也有人種植蔬菜和飼養禽畜等,屏山於1955年在達德農場成立屏山養豬合作社(豬社),同年也成立了屏山區蔬菜合作社(菜站),為菜農向外銷售農作物,而菜站理事長灰沙圍鄧煖勳先生 MH,自 鄧氏宗祠內部2023 1997年起擔任新界菜聯社主席,他十六歲開始耕作,是香港農業界的老行尊。 昔日,屏山鄧氏宗祠對開昔是一片廣濶農地,從鄧族文物館裡展示的高空圖看,可以看到祠堂前有農地,然後是一片大漁塘,再看屏山地形風水圖,屏山鄉前有一條水彎彎曲曲流出去后海灣。 屏更練團的巡邏範圍,以屏山鄧氏九條村為中心,東至永寧村外緣、南達唐人新村金蘭觀、西界洪水坑白沙仔、北至天水圍(包括錫降圍、輞井、沙崗圍)。 直至八十年代,更練團仍然會於秋收前在鄧氏宗祠舉行「開館禮」,依照屏山鄉例,開始進行巡夜,基本上以八人為一組,輪班由晚上八時至翌早八時進行夜巡,因為秋未冬初的時候,正值屏山鄉民晚造收割時期,由更練團保護農作物及維持治安秩序。

鄧氏宗祠內部

覲廷書室於1991年完成修繕工程,書室回復昔日光彩。 時至今日,鄧氏宗祠仍是厦村鄧族重要的祭祀和節慶活動場所。 鄧氏宗祠為三進兩院式建築,正門兩旁皆設有鼓台,每邊鼓台之上各有兩柱支撐屋頂,內柱為花崗岩,外柱則為紅砂岩,門前仍保留着一對由廣東著名書法家陳景舒所寫的木堂聯:「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 宗祠的不少裝飾構件都極為精美,有各種動植物和吉祥圖案,亦有屋脊上的石灣鰲魚和麒麟。 至於寶華國術學院,最初在屏山鄧氏宗祠設立正院,後來另在塘坊村設第二分院,由鄧灼華門生鄧植球(即鄧承祖)擔任代表。

鄧氏宗祠內部: 屏山第五世祖鄧馮遜

校舍最初是一座三開間建築,至1952年成為政府資助學校時,曾加以擴建。 廈村鄧氏宗祠於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年)立基上樑,並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式落成。 元朗廈村的鄧族興建該祠的原因,是希望能夠紀念鄧洪贄及鄧洪惠兩位祖先的功勞。 該祠曾分別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及光緒九年(1883年)進行大規模的修葺。 而鄰接鄧氏宗祠的禮賓樓和友恭學校,相信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之前已建成。 建築物三進大廳上的樑架雕刻精美,刻有各種動植物和吉祥圖案,屋脊皆飾有石灣鰲魚和麒麟。

新界鄧氏祖籍江西吉水,在五族中最早居住新界,人口土地最多,為新界五大家族之首。 先祖鄧漢黻四世孫鄧符協於北宋初年入元朗錦田[2],至今新界鄧氏子孫後代人數多達十萬人。 鄧氏五大房中有兩房仍居今日新界,其餘各房已遷返內地。 其中元禎房聚居元朗屏山[3],而元亮房則繼續聚居錦田。 其後,元亮一房更分支到元朗的廈村、輞井、屯門的紫田村、粉嶺的龍躍頭、沙頭角的萊洞及大埔的大埔頭一帶[4],為新界鄧氏主要一支,更為南宋皇姑趙氏之後[5]。

鄧氏宗祠內部: 新界五大氏族

中進懸有多塊功名牌匾,展示鄧族祖先在清朝取得的顯赫功名。 習武人會設有祖師神位,例如道派或周家會設周龍先師神位,白眉派會供奉張禮泉先師,洪佛派門人會懸起白毛照祖師照片紀念等。 在元朗橫洲書房裡,保存了一幅珍貴的白毛照人像照片,照片上由香港酒樓工會寫了一段白毛照老技師的生平,文章以我師作稱呼,可能白毛照曾經是香港酒樓工會的教頭,如是者可能是三十年代的事。 其建築結構以青磚建造,牆身支撐著由檁條及椽子構成的金字瓦面屋頂。

廖 萬 石 堂 建 於 鄧氏宗祠內部2023 清 乾 隆 十 六 年 ( 即 1751 年 ) , 距 今 二 百 多 年 歷 史 。 祠 堂 取 名 「 萬 石 」 , 其 典 故 可 追 溯 至 宋 代 , 相 傳 廖 氏 遠 祖 廖 剛 父 子 , 均 為 朝 廷 大 官 , 官 祿 鄧氏宗祠內部2023 加 起 來 合 共 萬 石 , 後 人 遂 以 此 名 紀 念 之 。 提到當中最能顯示當時鄧族顯赫地位的,當然就是屋內天井有紅砂岩通道連接宗祠的前進及中進,除了反映他們當時的財力,同時亦都彰顯鄧氏族人中曾有身居重要官職者,而這一點在懸掛於宗祠內的功名牌匾「同治十年辛未科 欽點 翰林院庶吉士 臣鄧蓉鏡恭承」亦能得知。

鄧氏宗祠內部: 歷史

1899年,英軍接收新界時,丙崗侯氏聯合鄰近姓族反抗。 到1908年,港英政府及香港哥爾夫球會開始與侯氏爲首的村民進行談判,最終得到村民同意於金錢村與丙崗村之間的侯氏祖墳山地一帶興建粉嶺哥爾夫球場,故侯族在新界境內地位甚高[6]。 新田文氏祖籍江西吉安,先祖文天瑞為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堂弟,於南宋末年逃避元兵移居東莞。 七世孫文世歌明朝永樂年間遷入元朗新田立村,人數超過5000人,分佈於仁壽圍、東鎮圍、石湖圍、蕃田村、永平村、安龍村、新龍村、青龍村和洲頭村等九條村落。 其他文氏族人分遷至新田區內米埔村、壆圍和屏山欖口村。 新田文氏全盛時期曾坐擁落馬洲一帶四千萬呎土地[7],在新界西北甚有影響力。

據屏山鄧氏族譜一篇由東彥通公撰寫之《田賦記》記述,「鄧氏先祖吉水人,始祖承務公自未開寶六年入嶺南創業,於東莞之岑田落檐 …… 八世祖萬里公始遷屏山之業世居屏山」。 鄧氏宗祠是屏山鄧族的宗祠,由位居元朝(一二七一至一三六八年)福建方伯(又稱閩侯)的五世祖馮遜公興建。 看鄧氏幾個著名名穴「玉女拜堂」、「狐狸過水」等,會發現附近也會有屏山鄧氏之祖墓,比如倡建鄧氏宗祠之福建方伯鄧馮遜,他與妻子合葬於丫髻山程坑,即鄧漢黻「玉女拜堂」祖墓之左上方。 在橫洲丫髻山鄧符協「仙人大座」下,也有屏山第七世祖明朝寧國府侯公鄧彥通(字通叟,號東)與夫人合葬之墓,而鄧彥通正是屏山聚星樓之興建者。 宗祠現時仍用作祭祖、慶祝節日、舉行各種儀式及父老子孫聚會等用途。

鄧氏宗祠內部: 建築

憲報今日(十二月七日)公布,位於元朗廈村的鄧氏宗祠及其鄰接土地及建築物將於二○○八年二月一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列為歷史建築物。 鄧氏宗祠又名友恭堂,是廈村鄧族為了紀念鄧洪贄和鄧洪惠兩位祖先開基勤勞之功而興建。 據置於宗祠中進的「鼎建贄惠二公祠配享碑」所載,現時的鄧氏宗祠於乾隆己巳年(即一七四九年)立基上樑,並於乾隆庚午年(即一七五○年)竣工,翌年正式進伙。

鄧氏宗祠內部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