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電話騙案手法2023詳細攻略!(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電話騙案手法

另外,若以宗數計算的話,則比2019年同期上升1.6倍。 過去兩星期,大家於線上、線下都會發現一些引人注目嘅廣告,用不同著數,例如「免費送日本機票」等噱頭,吸引大家掃瞄 QR Code 或者點擊連結,但連結內卻是一個防騙宣傳網站,其實這正是反詐騙協調中心的「全民反詐大測試」其中一個環節。 騙徒扮成「高富帥」透過社交媒體或交友程式向市民搭訕,繼而自稱是投資達人,並向市民展示自己生活無憂的相片,以降低市民的戒心。 警方重申「洗黑錢」乃嚴重罪行, 根據香港法例,任何人知道或有合理理由相信某項財產,全部或部分、直接或間接為犯罪得益而處理該財產,即干犯「洗黑錢」罪;一旦被判罪名成立,最高可被判罰款五百萬元及入獄14年。 事實上,有關做法非屬高科技,但由於電話是從外地打入,電訊商沒有辦法辨別電話真偽,同時由於電話經過不同的服務商,因此追蹤過程亦有難度。

電話騙案手法

騙徒可以透過不同的方法接觸你,向你行騙,其中包括電話騙案。 無論你有沒有收過疑似騙徒的來電,你亦應留意以下電話騙案的手法。 中心於二零一七年七月二十日正式啟用,並設立一條二十四小時電話諮詢熱線「防騙易18222」,為市民提供即時諮詢及為警隊前線單位加強支援服務,以便更有效處理懷疑騙案。 另外,市民亦可瀏覽中心網頁,以獲得最新騙案手法資訊及警示。

電話騙案手法: 電話騙案去年呃8億、5大手法大踢爆

受害人年齡上至94歲下至12歲,同時也反映受害人職業和受教育程度與容易被騙的幾率並無直接關係,反而取決於市民面對騙案的心態。 況且,您對自己的資料和身份安全真的從來沒有疏忽大意嗎? 只要公開、透露或提供過個人資料,就會留下數碼足跡,讓騙徒用「社交工程」的技倆乘虛而入。 看看我們的「甚麼是『社交工程』詐騙?」和「如何防範『社交工程』詐騙」,了解保護自己的方法。 騙徒是捉弄人心的高手,即使您一開始拒絕他們的要求,他們仍然會威逼利誘,要您透露更多敏感資料來「驗證身份」。

電話騙案手法

由於陳的戶口內已無流動資金可用,於是在9月26日及27日,向中國銀行借貸,之後再將200萬元轉入騙徒指定賬戶。 銀行職員發現該筆轉賬異常,於是聯絡反詐騙協調中心,通知陳可能受騙。 電話騙案手法 典型不良財務中介的犯案流程,是先向土地註冊處查閱業主按揭資料,尋找欠債對象;然後以不同方法,從電訊商得知業主聯絡電話,再自稱是銀行或財務公司職員致電,進行騙案。 除了低息貸款,他們還會以較長還款期,勸誘業主加按或轉按。

電話騙案手法: 詐騙手法具針對性

最近,有兩位同學分別接到自稱是電訊公司職員的電話,幸好她們都保持冷靜,最後憑一些線索成功識破騙徒詭計。 警方公共關係科與新界北總區防止罪案辦公室早前聯合製作了一系統的影片,由警方邀請何穎思講述電話騙案心理7大「伏」位,並分成數集上載至「香港警察」Facebook專頁,第一及第二集已分別在本月9日及13日推出。 另外,警方昨日(28日)接獲沙田正街一個商戶報案,指有顧客懷疑使用他人的提款卡消費。 警員到現場埋伏,成功截獲兩名分別21及23歲本地男子及一名25歲本地女子,並在其中一名男子身上,搜出一張不屬於他的大陸銀行提款卡,以及部分已購買的貨品。 警方重申「洗黑錢」乃嚴重罪行, 根據香港法例,任何人知道或有合理理由相信某項財產,全部或部分、直接或間接為犯罪得益而處理該財產,即干犯「洗黑錢」罪;一旦被判罪名成立,最高可被判罰款500萬元及入獄14年。 馬鞍山分區特遣隊人員接報後於現場埋伏,成功拘捕一名16歲男童,涉嫌「企圖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

電話騙案手法

針對當局計劃在外地打入的電話號碼前,添加「+」號,以供市民辨別,梁兆昌認為有關標籤只不過是顯示有關電話是從外地致入,雖然可提示部份用戶,但對於某些經常接收外地長途的市民而言,則沒有幫助。 其實,真正的財務中介,是為客戶提供專業財務意見,助客戶得到更低息、更易批的貸款;而財務公司也不是專門呃人的洪水猛獸,「九出十三歸」、「放火塞匙窿」等情節,大都是電影效果。 電話騙案手法 因此,若財務上有周轉需要,只要事前查清背景,財務公司是可以信賴的幫手。

電話騙案手法: 電騙手法層出不窮 心理學家拆解防騙5招【有片】

本部分可取覽的錄像片段來自香港警務處反詐騙協調中心的防騙資訊平台—童叟無欺。 你可以前往該平台,了解更多由警方提供的最新防騙信息。 過程中,有多位自稱特務的騙徒與受害人見面,並且將不同的Android手機交予受害人。 由於手機已安裝惡意木馬程式,可以截取由銀行向受害人發送的一次性密碼(one-time password) ,因此騙徒可以匯走其賬戶內之存款,而受害人毫不知情。 警方提醒市民保持警覺,切勿隨便將個人資料交予他人,應透過可信賴的求職途徑尋找工作,提防不拘學歷或工作經驗而報酬優厚的招聘廣告。 另外,求職時如被要求繳交行政費或申請貸款,應加倍小心。

  • 警方搗破一宗電話騙案及一宗跨境騙案,拘捕3男1女,年齡介乎16至25歲。
  • 有專家就透露騙徒所售的所謂“濾水神器”既沒有牌子、也沒有認證,只值約100至200港元。
  • 警方指出,這類騙徒善於捕捉市民貪便宜的心理,利用各種優惠等藉口吸引市民點擊連結,從而進行轉走款項。
  • 政府現時最需要穩定人心,香港市民心理質素差,源於香港社會動盪,但政府未能好好處理,令香港人生活在懷疑和恐慌中,影響到生活質素,令騙徒有機可乘。
  • 不少騙徒會假扮賣家,以優惠、限購、減價、外地代購等作招徠,吸引買家。

2020年首9個月宗數已突破過去2年全年的數量,分別是615宗及648宗,因此警方表示,他們估計2020年全年數字勢破千。 警方公布香港在1月至9月整體罪案有逾4.7萬宗,當中電話騙案錄得895宗。 電話騙案手法2023 而且涉及金額達4億元,被騙金額比較上年更劇增近4倍。

電話騙案手法: 騙徒以假冒官員行騙為多 受害人最少只有14歲

案件中,騙徒以本地男性對首要目標,透過不同社交平台、假扮不同國籍人士去尋找目標。 在認識受害人後會迅速展開追求攻勢,建立網上戀人關係。 隨後再偽造各種故事,如陷入財困、染病或繼承遺產等,用不同藉口去騙取受害人金錢。 其後騙徒會施以甜言蜜語,令市民以為自己是網上情人後,便游說市民下載一些虛假的投資應用程式,並聲稱可提供內幕投資貼士。 騙徒又會要求市民將投資金額存入騙徒提供的個人銀行戶口或電子錢包。 7月20日,騙徒透過WhatsApp再聯絡陳,指示他提供其中國銀行的戶口資料,並將其存款轉入指定戶口作「保證金」,待調查還其清白後才歸還。

網絡媒體令公眾知道有新的電話騙案,但若果受害人心理質素差,加上求助無援,未必可以阻止騙案發生。 電話騙案手法2023 相反,若個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即使收到騙徒電話,仍可以冷靜思考去分析,不會輕易相信騙徒說話。 初步調查顯示,有犯罪集團利用青少年於暑假期間 「搵快錢」的心態作招徠,招募年青人參與收取「保釋金」的詐騙罪行或以他人的提款卡到商店消費以清洗不同詐騙案的犯罪得益。 就林小姐遭遇的被偷餐、復遇電騙事件,foodpanda今日回覆《香港01》稱正在調查相關個案。 有關詐騙的情況,foodpanda一直有採取不同措施及定期檢視現有流程以避免同類情況發生,我們將盡快完成調查並與相關用戶作出跟進。

電話騙案手法: 投資優惠

胡展鵬指出,騙徒懂得掌握受害人心理,並展開連串「心理戰術」,包括「建立權威」、「要求保密」及「定時報到」等,目的是要在受害人心目中建立一個有可信性、威嚇性的形象,令受害人產生恐懼,同時孤立受害人,防止他們同其他人聯絡;令受害人感覺被監視、增加心理負擔。 警方就電話騙案至今拘捕了46人,當中有30人聲稱自己是「特務」,部份身上帶有假搜查令、凍結資產令等,估計這群聲稱「特務」經手金額逾2,000萬元。 電話騙案手法 受害人年齡由14歲至92歲,案件損失金額由200元至2,000萬元不等。

電話騙案手法

同類騙案在中港時有發生,內地警方於去年10月曾破獲跨境「微信女」行騙集團,涉案金額超過2億人民幣(2.44億港元)。 警方最近搗破一個網上情緣詐騙集團,並檢獲一份「網上交友心理攻略」,相信是騙徒用來教授黨羽如何在網上尋找獵物及建立關係的另類教學。 要保護自己,就要時刻保持警惕,以及留意騙案新聞及騙徒手法。 如懷疑受騙,可致電警方反詐騙協調中心「防騙易熱線18222」尋求協助。 2021年6月,一名受害人收到自稱中聯辦人員的騙徒來電,聲稱其在內地發布虛假新冠疫苗資訊,觸犯內地法律。 受害人先後與三位自稱內地執法人員的公安、檢察官及法官的騙徒通話,對方稱其涉及之案件嚴重,需要詳盡調查。

電話騙案手法: 香港文匯網

據了解,該名受騙的62歲姓陳男子為大學教授,住在沙田區。 今年7月5日,他在手機上接到一通電話,對方自稱是香港衞生署職員,稱陳違反廣州市公安局的檢疫規定,稍後會有公安人員致電向他查詢。 同日,另一名騙徒透過WhatsApp致電陳,指控他涉及內地「洗黑錢」案件。 近月有騙徒透過偽造來電顯示號碼的手機軟件,假扮銀行或受害者朋友以騙取財物。

電話騙案手法

警方懷疑有犯罪集團在暑假,利用青少年 「搵快錢」的心態,招募年青人參與收取「保釋金」的詐騙罪行,或以他人的提款卡到商店消費,以清洗不同詐騙案的犯罪得益。 林小姐更收到另一名姓陳苦主私信稱,同樣於周四(27日)收到該騙徒傳訊息,冒充警員向其恐嚇勒索「保釋金」,手法如出一轍,但不同之處是陳小姐沒有叫外賣,只是一宗樂園門票騙案的受害者,揭發案中有案,不排除有更多曾被騙的受害者。 電話騙案手法 除了提防騙徒的來電,你亦要留意一些稱為「自己來電」的騙局。 騙徒會利用更改來電顯示的技術,讓你以為收到自己電話號碼打來的電話,如你接聽來電,你會聽到一段要求你輸入信用卡號碼或其他財務資料的電話錄音。 如你不虞有詐,輸入資料,你的資料就可能會被用作不法用途,例如盜用信用卡。 雖然互聯網和智能電話皆是我們日常不可或缺的通訊工具,但其提供方便的同時,亦為不法之徒大開方便之門。

電話騙案手法: 銀行服務及支付

警方會監察及分析騙案趨勢並作出風險評估,即時更新案例和發出警示,市民可經電郵接收最新的騙案信息,不斷增強防騙意識及作好心理準備,一旦接到騙徒來電和短訊,就可以沉着應對。 警方周四(27日)接獲一名65歲男子報案,指收到來電聲稱他的兒子被捕,需要10萬元「保釋金」。 不過,其後他再收到來電,要求再支付15萬元「保釋金」。 另外,沙田正街一商戶於昨日(28日)報案,指有顧客懷疑使用他人的提款卡消費。 沙田分區特遣隊及沙田警區刑事部人員到場埋伏,截獲兩名分別21及23歲男子及一名25歲女子,並於其中一名男子身上搜獲一張不屬於他的內地銀行提款卡及部分已購買的貨品。 經初步調查,相信該內地銀行帳戶牽涉一宗於境外發生的詐騙案,帳戶內的存款相信為犯罪得益。

  • 警方初步調查顯示,有犯罪集團利用青少年於暑假期間 「搵快錢」的心態作招徠,招募年青人參與收取「保釋金」的詐騙罪行或以他人的提款卡到商店消費以清洗不同詐騙案的犯罪得益。
  • 最後,警方重申,據香港現行法例,大部分針對現實世界用來防止罪行的法例,均適用於互聯網世界,呼籲市民切勿以身試法。
  • 儘管香港警方的反詐騙宣傳在社交媒體廣傳及不斷更新,宣傳海報也遍布大街小巷,惟本港電話騙案仍居高不下,僅最近兩個月已增加300宗,其中又以假冒衞生署職員的騙案為主。
  • 有社工表示,騙案多是針對人心,發動心理攻勢,呼籲親友關注被騙的受害人,尤其是長者被騙去大量金錢時應多加安慰及包容。
  • 騙徒會先於社交媒體刊登招聘「點讚員」或「下單員」廣告,以「在家工作」、「彈性工作時間」和「不需學歷經驗」等字眼作招徠,當求職者上釣後,他們會在社交媒體為求職者「面試」,要求求職者在網購平台上將貨品放入購物車,再將購物車的截圖傳送給騙徒。
  • 網絡媒體令公眾知道有新的電話騙案,但若果受害人心理質素差,加上求助無援,未必可以阻止騙案發生。

警方經調查後亦發現,該名少女共涉在4宗電話騙案中押送受害人取錢,再將款項存入自己銀行戶口。 其後少女亦與警方透露,自己亦被騙走5萬元,疑似亦是受害人,惟案件仍調查中。 A:與社會氣氛有關係,受害人心理質素差被騙徒利用。 加上現時中港矛盾愈來愈大,騙徒假扮中聯辦、公安,利用受害人怕權威機構,同時又對中國內地國情不了解,以為中聯辦真的會致電給自己,故容易被騙徒攻陷這個弱點。 同時智電手機先進,不少手機應用程式可以假冒電話號碼,令人更易受騙。 警方稱,本周四(27日)一名65歲男子報案,懷疑收到騙徒來電,對方聲稱其兒子被捕,急需10萬元保釋金。

電話騙案手法: 外賣用家促平台加強保護客戶資料

同場的民主黨議員黃碧雲也曾收到懷疑騙徒電話,對方假扮是親戚,其後發覺不對勁就掛線了。 而本月17日,警方亦接獲一名47歲本地男子報警,指早前透過網上社交平台facebook認識一名人士,遭對方游說下載懷疑虛假的手機應用程式,並利用該程式投資泰達幣(USDT) 。 受害人其後根據對方指示,多次轉賬合共約1623萬元到16個銀行戶口。 受害人其後未能取回本金,而騙徒亦失去聯絡,受害人始驚覺受騙。 此外,警方於28日接獲沙田正街一商戶報案,指有顧客懷疑使用他人的提款卡消費。

甚至由今年4月起,已經有騙徒冒認“易通行”計劃,提醒市民收到來歷不明的短訊要小心,不要胡亂進入短訊附有的連結。 電話騙案可謂近年最常見的騙案之一,騙徒會先以預錄語音致電市民,聲稱為速遞公司/銀行/政府部門或其他機構等,然後要求市民按鍵選擇收聽語音。 警方初步調查顯示,有犯罪集團利用青少年於暑假期間 「搵快錢」的心態作招徠,招募年青人參與收取「保釋金」的詐騙罪行或以他人的提款卡到商店消費以清洗不同詐騙案的犯罪得益。 儘管香港警方的反詐騙宣傳在社交媒體廣傳及不斷更新,宣傳海報也遍布大街小巷,惟本港電話騙案仍居高不下,僅最近兩個月已增加300宗,其中又以假冒衞生署職員的騙案為主。 調查也反映,X世代(40-55歲)傾向服從權威人物,在電子支付、網上情緣、身份盜竊、冒充官員、求職騙案及詐騙電話六大常見騙案中,比較容易墮入冒充官員和電話騙案陷阱。 根據警方數字顯示,今年首7個月,電話騙案已有2,371宗,較去年同期增加976宗,涉及金額1.76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6.7倍。

電話騙案手法: 聯絡滙豐

外賣平台單據上的用家名字和電話號碼,成為電話騙徒尋找獵物的最新途徑? 警方提醒市民,在結識新網友時要查看對方帳戶的朋友圈是否有異常,如對對方身份有懷疑,可嘗試與對方視像通話。 同時,切勿下載不明來歷的應用程式,以及提防回報高得不切實際的投資計劃。 如果新結識的網友要求你付款、提供個人資料、或者利用自己的個人戶口轉帳,要時刻謹慎,隨時警覺,以免成為騙徒目標。 警方亦表示騙徒會訛稱受害者涉及內地刑事罪行需受調查,然後把其電話接駁至假冒內地執法官員與受害人進行視像通訊。 更像真的是騙徒會穿上制服,訛稱自己是某個省份的官員,並展示其證件令人誤以為真。

(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儘管香港警方的反詐騙宣傳在社交媒體廣傳及不斷更新,宣傳海報也遍布大街小巷,惟本港電話騙案仍居高不下,僅最近兩個月已增加300宗,其中又以假冒衞生署職員的騙案為主。 受害人中不乏受過高等教育或專業人士,但仍被騙徒的「讀心術」操控於股掌之間。 最新案件為一名大學教授接到冒充衞生署職員的電話,行騙內容和手法「新瓶舊酒」,有自稱「公安」者指控其涉及內地「洗黑錢」案件,要求他透露其個人身份資料和住址,其後指示他將巨款轉入指定戶口作調查期間的「保證金」。 教授由於手頭資金被騙光,竟向銀行借錢後再轉賬,結果被銀行揭破騙局,但教授已痛失約384萬元。 執法當局未有透露被捕人士身份,但有消息指出,涉案人士包括龍皇集團創辦人「幟哥」黃永幟,他疑涉及「微信女」唱高散貨被捕。

電話騙案手法: 網上情緣: 騙徒交友12式

警方指,今次騙案中出現新手法,騙徒要求受害人寫“自白書”,以助騙徒掌握更多資訊,了解他們的家庭背景、經濟狀况、弱點等,以方便日後編造故事操控事主騙財。 電話騙案手法 警方呼籲,已經交了“自白書”或正進行“秘密行動”、“特務工作”的人士請立即停止行動,盡快報警。 警方重申,所有公安機關對違法行為必定追究,絕不可能有將功補過之說法。 警方指出,這類騙徒善於捕捉市民貪便宜的心理,利用各種優惠等藉口吸引市民點擊連結,從而進行轉走款項。

電話騙案手法

當時僅有王婆婆與外傭在家中,騙徒入屋後不斷以各種理由游說王婆婆安裝“濾水神器”,一會聲稱大廈水質多細菌,一會又訛稱其他單位已經安裝,誤導王婆婆。 惟王婆婆指自己沒有錢時,騙徒更威逼利誘,要求王婆婆在家中抽屜、保險箱、手袋中搜出現金。 網上騙案四伏,當中裸聊勒索案近年有上升及年輕化趨勢。 警方在去年上半年便接獲了708宗裸聊勒索案舉報,當中逾6成受害人為30歲以下,有25%更是學生。

沙田分區特遣隊及沙田警區刑事部人員趕至及埋伏,成功截獲兩名分別21及23歲本地男子及一名25歲本地女子,並於其中一名男子身上搜獲一張不屬於他的內地銀行提款卡及部分已購買的貨品。 經初步調查,人員相信該內地銀行帳戶牽涉一宗於境外發生的詐騙案,帳戶內的存款相信為犯罪得益。 人員以「處理已知道或相信為代表從可公訴罪行的得益的財產」(俗稱串謀「洗黑錢」)罪名拘捕3名男女。 本月27日,警方接獲一名65歲本地男子報案,懷疑收到騙徒來電,對方聲稱其兒子被捕,急需港幣10萬元保釋金。 報案人信以為真,根據騙徒要求於住所附近將騙款交予一名男子。 其後報案人再收到騙徒來電,要求他再給予港幣15萬元保釋金。

騙徒不會提及公司名稱及地址、實際職位或工作內容,僅提供即時通訊軟件或手機號碼聯絡方法。 騙徒更會在受害人初次存款後,發放少量佣金以獲取受害人的信任。 騙徒在社交平台或二手買賣網站貼文或開設專頁出售商品,而商品的價錢一般比市價低,或以「特別優惠」/「限購」/「外地代購」等字眼吸引買家。 在收到購買查詢後,騙徒會要求買家透過銀行轉帳、轉數快或儲值支付工具先付款,之後才會送貨。 暑假期間有犯罪集團利用青少年 電話騙案手法 「搵快錢」心態作招徠,招募年青人參與收取「保釋金」的詐騙案或以他人的提款卡到商店消費作洗黑錢用途,警方作出部署並加強打擊,過去兩天,沙田警區搗破1宗電話騙案及1宗跨境騙案,共拘捕3男1女,年齡介乎16至25歲。

最後,警方重申,據香港現行法例,大部分針對現實世界用來防止罪行的法例,均適用於互聯網世界,呼籲市民切勿以身試法。 電話騙案手法2023 人總有本性上的弱點,騙徒就是掌握人性的弱點,重複施行相同的伎倆行騙,歷久不衰。 而每個詐騙集團的營運中心,都有一個小編撰寫劇本,當中對白字字珠璣,針對人性恐懼、貪婪、怕麻煩、不甘寂寞的弱點,編撰近乎無瑕的佈局,堪稱千錘百煉。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