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周兆祥博士2023必看攻略!(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周兆祥博士

當我去英國之前,有機會深入虎穴,看看電視這種媒介有無得救,可否把它變得對人類有貢獻,我利用公餘時間,為佳藝電視「教學電視」製作節目,做了4年「電視人」。 因此,我是親身了解過電視台運作,才寫成《廢除電視?》這本書。 本來出版此書的是另一間叫平價書屋的出版社,是我好朋友林查理開辦的,他亦是《現代青年人周報》的創辦人。

周兆祥博士

嫁了去英國,她的兒子患了末期癌症,在絕望中,決定兩母子都全素食生。 三個月後,愛兒康復了,逃出生天,奇蹟還不斷在生命中出現。 她決定了回流香港,開食生餐廳……本地食生先鋒祥哥帶她來,分享感恩的神奇故事。 想不到,我們竟可以成功將全港人的觀念改變,使大家相信味精是「奸」的,不是「忠」的,盡量不要吃。 原來兩個人都可以搞出一個社會文化大革命,這令我很鼓舞。 山邊社出版的《味精的爭論》幫助很大,我們用這本書四處宣講,發揮了影響力,此書字數不多,但開本尺寸特別大,我們就是刻意做到大大本,要它產生影響力。

周兆祥博士: 好莱坞明星都在追捧,香港「周兆祥博士」“食生”完全指南!

周:回到香港後,我加入當時最老牌、差不多是唯一的環保組織長春社,擔任執行委員,之前該組織最興盛時有2000、3000名會員,但到我加入時剩下不足10人,一圍飯桌已包攬全部既是幹事又是會員,我覺得長春社這樣繼續下去不是辦法。 周兆祥博士 當時我受到一本外國書的啟發[6],它說電視是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發明,將來人類大災難是由電視引起的。 周兆祥博士2023 原來電視是冷媒介,即是「有它說、沒你說」,是一種洗腦工具,可以中央集權,控制人民的思想。

  • 「經此一役,我相信大家也意識到,若要地球持續發展,綠色生活才是未來出路,而素食和『食生』,正是綠色生活中重要一環。」這也是周博士及他的團隊多年來的堅持,希望更多人加入素食及「食生」行列,一同達致「綠色覺醒」。
  • 我想何紫寬宏大量,並對我相當有信心,現在回想,真不知道原因,其中一個可能是這些書沒有虧蝕多少錢,能夠回本,我猜想是這樣,否則他總共出版我12本書定會虧蝕很多。
  • 這是成全自己、生命圓滿唯一的門路,也是人生存在的目的。
  • 她得到一位自然疗法的医生帮忙,设计了包括排毒治疗、臭氧治疗、呼吸练习、带氧运动、瑜伽、静心、观赏, 更全面食生,喝大量果菜汁(包括小麦草汁)的疗法。
  • 那時爸爸鼓勵我投稿,《兒童報》則鼓勵了我寫作,其實不知自己寫什麼,只是有種發表慾,知道寫的東西有人看。
  • 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兩者都有許多問題,是否有第三條路?
  • 那時我什麼都寫,忙得瘋癲,天天傳真交稿,有時忘記了哪篇稿何時要交。

此外,我編譯一本叫《藥物問題揭秘》[4],發現西醫藥廠千瘡百孔,包括收買醫學界去用他們的藥,背後有許多黑幕,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原來這個世界是這樣的,香港人竟然不知道? 周:我去英國前,《信報》的林行止先生對我說:「你現在去英國,幫我留意一件事,就是蘇格蘭爭取獨立,你有什麼消息便盡快報道。」這句話給了我啟發。 我是主修翻譯的,不懂政治,但我覺得我有一種比別人不同的訓練,看到翻譯不是搬字過紙那麼簡單,翻譯工作是文化溝通的橋樑,我認為自己有更加多的任務。 於是,我將自己的工作定位,就是將全世界最好的東西,帶給我們的民族。 那時是七十年代末,文革之後,中國太封閉了,看不到外國雜誌Times、Newsweek,什麼電台也接收不到,更加沒有電視。

周兆祥博士: 樂天復康中心

近年致力研究靜心、氣功、按摩、生機飲食、斷食、手療等,並出任綠色生活教育基金創會主席,定期主持「綠色茶座」、「禪食午餐」、「高能量晚會」、「Club O幸福日營」、「愛心圈」、「LifeFlow 斷食營」等活動[6]。 那時這個海臭得厲害,整個吐露港都臭,出現紅潮。 當時林村附近養豬養雞的人把禽畜糞便排進河、沖入海;沙田的豆腐廠,把豆腐渣傾倒下海;火炭的染布廠,令城門河天天不同顏色。

”想到这里,徐俊平果断抛弃了杂念,离开校园来到杭锦后旗科技小院,这一待就是四年多。 出版了230种书籍光盘, 周兆祥博士2023 年届70仍未退下火线,战意更浓,不断早晚主持课程工作坊会议、电台电视节目、发表文章言论,生活节奏未曾放慢半点。 周兆祥博士是香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后来留学英国5年取得翻译理论博士学位,回到香港一边当大学讲师教授主任,一边做社会倡议工作, 竭力推动人类文明绿色转化。

周兆祥博士: 環保教主周兆祥 女兒棄牛津赴美升學

周:那時候,如果我有現在對癌症的知識就很不同了,近年我支援了許多患癌病的朋友呢。 回看我編譯的那本《癌症透視》,它是我寫的200多本書中唯一我不贊同的,覺得這本書的內容不夠前衛,它所講的是從西醫的角度來看,現在我認為西醫的學說不夠好。 我還編寫了一本很特別的書,叫《廢除電視?》[5],書名有個問號,引發人們思考。

  • 報社位於北角,最初在電車路那邊,後來搬到近碼頭,我隔兩星期便去一趟,去了許多次。
  • 周:我和何紫很投緣,他在《兒童報》擔任編輯時,我大約讀小六,他比我年長10歲,可謂亦師亦友。
  • 校內的中國文化研究所設有翻譯中心,宋先生請我在那裏做副編輯,擔任他助手,第一天上班,他跟我說:「我能請你來,你支筆是不錯的,不過,你還欠一樣東西──欠100萬字。」這句說話我一生牢記。
  • 食生(即英文living food),吃仍然有生命的、含丰富酵素的食物。

意粉則是用翠玉瓜刨成麵條形狀,比起真正意粉,卡路里自然低得多。 加上所有raw food皆不經高溫處理,能保留食材中大部分營養及酵素,自然對身體更健康。 只可惜,2020年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綠野林」已在同年年中完結她的歷史任務,惟餐廳結業後,會改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推廣raw food。 《陽光之家》作為一份青少年讀物,我覺得它很正氣,很健康,內容充實,很能夠給教育界接受,看得出編者是很認真和用心去做好,並非為了商業價值而一味追求銷量。 我想何紫寬宏大量,並對我相當有信心,現在回想,真不知道原因,其中一個可能是這些書沒有虧蝕多少錢,能夠回本,我猜想是這樣,否則他總共出版我12本書定會虧蝕很多。 周:有的,在此之前,我在《號外》月刊、《70年代》雙周刊等刊物寫過,後來我寫的專欄數目愈來愈多。

周兆祥博士: 沒有一本書需要翻譯

一般未经加热的食物,例如干冬菇、已过期不能再发芽的豆、白米都失去了几乎全部的酵素,毫无生命力,对人的益处远远不及食生。 凡是种子(例如糙米、杏仁、腰果等)的酵素都处于睡眠状态,最好先浸水开始发芽才吃,这样酵素就活化,对人体更有益得多。 曾在這裏擔任兼職廚師的「素食教煮」Ken Kwong,也藉著邊做邊學,親身體驗raw food的好處。 綠野林是周兆祥 Fan Club,讓志同道合的有緣朋友得到機會齊齊鑽研生命的奧秘,交流心得交換愛心,享受天地正氣的祝福,歌頌宇宙造化恩情,細味人生旅途的驚喜欣悅。

周兆祥博士

近日,香港疫情稍為緩和下來,不過大家仍不能鬆懈。 周博士認為,新型冠狀病毒來襲,無疑是地球向我們發出的警號。 「經此一役,我相信大家也意識到,若要地球持續發展,綠色生活才是未來出路,而素食和『食生』,正是綠色生活中重要一環。」這也是周博士及他的團隊多年來的堅持,希望更多人加入素食及「食生」行列,一同達致「綠色覺醒」。

周兆祥博士: 推廣食生

這是成全自己、生命圓滿唯一的門路,也是人生存在的目的。 只可惜,受到近月來疫情影響,「綠野林」即將完結她的歷史任務,餐廳部分會在本月底結業,改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推廣raw food。 周兆祥博士2023 「餐廳的壁畫,都是我一筆一筆畫下來的!」但換個角度看,這也是學習如何「斷捨離」。 我在小院做的科研更能直接帮助到农民,也让我更加明白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徐俊平带领科技小院的成员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村委会以零距离的方式开展线下专题农民培训会105场,累计培训人数达到5400余人;建立300余人杭锦后旗科技小院技术服务群;以零费用、零门槛的方式解决农户田间问题30余项。 如何让创新技术有效覆盖和传播,如何让农户能够从这些技术中受益,是徐俊平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他与导师和当地基层领导探讨创新型农民培训的方法,提出了“科技小院全覆盖农民培训”的方案。 杭锦后旗科技小院建立当年,当地暴发了玉米红蜘蛛。 对此,徐俊平提出了“高效低毒化学药剂阿维螺螨酯”防治玉米红蜘蛛的技术手段。 杭锦后旗是河套灌区典型的农牧业旗县,农业基础优势比较明显,但也有“卡脖子”问题。

周兆祥博士: 綠色理念

那年代沒有地鐵,未有海底隧道,我由深水埗前往北角,要乘船又轉車,很不容易。 那時爸爸鼓勵我投稿,《兒童報》則鼓勵了我寫作,其實不知自己寫什麼,只是有種發表慾,知道寫的東西有人看。 回望我的寫作路,有兩個很重要的人,如果沒有他們,便沒有今日的周兆祥。 周兆祥博士2023 我的爸爸喜歡拿兒子來炫耀,所以鼓勵我投稿,當時的報紙有兒童版,日報、晚報都有,例如《大公報》、《華僑日報》、《新晚報》。 我第一次投稿已成功,刊登在《大公報》兒童版,是一幅圖畫之類,大概是1958年,那時我十歲,稿酬是一支鉛筆,我從深水埗的家乘船到上環領取。 此後,我不斷投稿,小五、小六時寫的文章都很簡單,是散文之類。

周兆祥博士

出乎意料,文章發表後,我們竟然在十數天之內,日日接受訪問,天天上電台,傳媒大肆報道,人人談論這話題。 我們還鼓勵餐廳不用味精,哪間餐廳不用味精,我們便給它「沒有味精」的標籤以示推廣。 周兆祥博士2023 過了一段日子,香港消費者委員會也跟進,呼籲市民少吃味精,結果「味之素」的銷量大跌,我估計那時全港的味精用量減了一半。 樂天復康中心成立於2000年,由資深註冊社工創辦,具備管理大型政府津貼院舍的專業經驗。 憑著一份對服務質素的堅持,對殘疾人士的真誠關愛,樂天復康中心於2007年榮獲「香港優質顧客服務大獎」。 院舍自2007年開始,推動綠色生活教育,並以綠色飲食為基礎。

周兆祥博士: 健康素食科學抗癌 牧師籲茹素顯愛心

回想80年代中後期,我全職任大學講師,竟可以同時寫13、14個專欄,有些是每月一次,有些是每周一次,有些例如《信報》是每日一次。 當年,我不時到山邊社,但我們難得會停下來聊天或請教正經事,因他太忙了,我看着他走來走去,忽而聽電話,忽而指揮工作,或是埋頭苦幹改稿排版,所以我不敢多去打擾他,從未邀請他去喝下午茶,因為他根本沒有時間。 周:想起何紫先生,我首先要表達對他的尊敬,並感到有點遺憾。 他生命中最後的幾年,正值我的事業起飛,加上我們生活的地區相距較遠,我住大埔,他住港島,所以見面傾談的機會不多,其實我內心非常感激他。 近月在這裏擔任兼職廚師的「素食教煮」Ken Kwong,也藉著邊做邊學,親身體驗raw food的好處。 他尤其欣賞「食生純素」版的芝士蛋糕,「不告訴你,你真會以為它跟一般芝士蛋糕無分別!」製作這款甜品,先以蕎麥及杏仁打製成餅底,面層的「芝士餡」就以腰果及椰子油,再配搭不同口味攪拌好,然後放進雪櫃冷藏,吃進口同樣香滑美味。

周兆祥博士

那時我關注這些環保問題,寫下一些文章,現在看來很有紀念價值。 沈:周博士從英國回港後,繼續編寫社會議題的書,其中一本是山邊社出版的《味精的爭論》[7],掀起香港人對味精問題的關注和討論,請分享此書的出版經過。 我在中文大學翻譯系做助教時,受到一位先生賞識,就是宋淇先生(筆名林以亮)。 校內的中國文化研究所設有翻譯中心,宋先生請我在那裏做副編輯,擔任他助手,第一天上班,他跟我說:「我能請你來,你支筆是不錯的,不過,你還欠一樣東西──欠100萬字。」這句說話我一生牢記。 你可以算一算,我寫的《信報》專欄每日每篇1100字,一年也有30多萬字,與此同時我還要寫13個專欄。

周兆祥博士: 活動場地:

周:這是我的建議,希望這系列的書有助山邊社刷亮招牌,令人覺得他的出版物更多元化,事實上,出版關懷社會的題材,亦是一種功德。 另一方面,何紫真是有很大的胸襟提攜後輩,我那時是無名小卒,他可能不甚了解我寫些什麼,也照樣出版。 周兆祥在1948年生於九龍深水埗[1],少時於該處的唐樓居住了13年[1]。 直至就讀中一時[1],因住處清拆而遷居一間位於沙田大圍[1]、由父親租回來的山邊石屋[1]。

周兆祥博士

香港大學中文系碩士、蘇格蘭愛丁堡大學語言學博士、英國語言學會院士。 曾從事中學教師、大學講師、專欄作家、編輯、美術設計、特約翻譯、教學電視節目製作等工作。 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香港浸會大學英文系翻譯課程。

周兆祥博士: 生命覺醒   讓愛流動

我譯的《鮮紅的女人》就是我在翻譯課用的好例子[10]  。 它是一本超現實小說,作者Michael Bullock是加拿大詩人,他是中文大學翻譯系金聖華教授的好朋友,當時金教授是我的上司,經她介紹,我認識了這位作者,他願意給更多人讀到其作品,同意我翻譯他的書。 當我翻譯其中一篇時,讀到故事裏有個女孩子,很浪漫,很神秘,她有黑色長頭髮,作者把她描寫得很東方式,但我認為直接翻譯不對勁,因為對於香港讀者,黑色長髮女子在香港到處都是,沒有特別,我認為應改為金色長髮,那時香港還未流行染髮,金頭髮才突出。 我向作者提出建議,卻馬上遭拒絕,說我沒有權改,我怎樣也說服不了他。

周兆祥博士

可否將兩者最好的、東西方最好的,結合成一條新的出路? 這書就是探討這問題,提出的想法都頗烏托邦的,但我覺得現在再提出也不遲,我們仍可按這個基礎去發展。 另一本我編譯的《核能與現代生活》[3],告訴香港人核子發電是危險的,希望有一日傳到中華大地,讓更多人知道核能不是好東西。

周兆祥博士: 味精的爭論

我曾經在英國劍橋的某一天,忽然想到,原來全世界最多人的母語是中文,而全世界最多人用的語言是英文,我的角色是掌握這兩種全世界最重要的語言,讓這兩種語言在溝通,一方面輸入,另一方面輸出。 周:1979至1984年我在英國,5年間,我投稿到香港的報章,後來,我覺得文章不輯錄成書很浪費,於是經過修飾編排後,把稿件影印寄給何紫,他幫我出版一本又一本書,期間出版了4、5本,數量可能更多。 我去英國之前,1978年的某天,突然有人約我吃晚飯,原來林行止夫婦想約我在《信報》寫專欄,林先生給我非常大的寫作自由度。 從此,我在《信報》寫了23年專欄,由1978年至2001年為止。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