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菁田邨菁善樓平面圖11大分析2023!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菁田邨菁善樓平面圖

祖堯邨由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設計[1],這個屋邨是第三個房協自資興建的屋邨,但在後期的工程因財政問題而向銀行貸款。 本土研究社研究員陳劍青說,政府早年實施山邊殯葬政策,將多幅政府土地劃為「認可殯葬區」,除非涉及極大規模的基建,否則一般發展時亦傾向避開祖墳。 他續稱,居民上樓除改善居住條件外,亦盼改善生活條件,建議政府可加添心思,促進園景相融,避免住戶覺得不吉利。 菁田邨菁善樓平面圖2023 本港深受房屋土地問題困擾,但是房策扭曲,政府規劃無方,屯門菁田邨出現奇景,4個祖墳被插針公屋重重包圍,靈異布局大吉利是,居民先人都不得安寧。

菁田邨菁善樓平面圖

全邨19幢樓宇均散佈於不同高度的平臺之上,高低錯落有致,與毗鄰的荔景山互相呼應,製造獨特的視覺效果。 祖堯邨(英語:Cho Yiu Chuen)由香港房屋協會發展,於1976年至1981年落成的甲類出租屋邨。 位於新界葵涌荔景山麗祖路1至5號、念祖街2及3號、榮祖街2至6號。

菁田邨菁善樓平面圖: 單位設計

此外,菁喜樓地下將設立一所幼稚園,用作遷置同區的保良局易桂芳幼稚園。 祖墳屬謝氏一族,內有至少4個祖墳,打理得井然有序,非常「企理」,部分祖墳更顯示去年仍有孝子賢孫重新修葺。 按照最新的建屋計劃,菁田邨一期預計將於2022年1月落成[7]。 此前,菁善樓其中71伙已經劃入 年度公務員公屋配額,將優先編配予基層公務員。

該舍樓高3層,主要由3組樓群組成,每組的中央位置及外圍設有庭園、花圃,供長者休息和社交之用,在中間的1組更設有斜路貫通各層,使長者出入更安全和方便。 松齡舍單位面積劃一為15.7平方米,單位內設有開放式廚房、儲物間及洗手間連浴缸之設計,更有位置供晾衣之用。 由於松齡舍屋頂是斜面的,所以全部頂層單位樓底較其他樓層為高。 此外,松齡舍設有長者休息室,供長者休息、活動和社交之用。 菁田邨菁善樓平面圖 不過縱使如此,這樣的開放式大堂及錯層式設計也影響到其後的房屋署及房協的公營房屋設計。

菁田邨菁善樓平面圖: 樓宇設計

由於祖堯邨地勢崎嶇,各座大樓位處不同高度平臺之上,部份平臺更相差10至15層樓高,故特設有蓋行人道系統,沿南北軸線連接不同高度的平臺,貫通各座住宅大樓及商業設施之餘,亦使行人道與車道分隔開,好讓居民出入更加快捷、安全、方便。 菁田邨菁善樓平面圖2023 菁田邨菁善樓平面圖 菁田邨菁善樓平面圖 同時,行人道系統也連接大型升降機,很容易地把住客從一個平臺運載至另一個高度平臺,使居民出入時免受徒步上山之苦。 高密度的住宅大廈,圍繞著低密度的商場中心而建,相映成趣。 而中心內更提供了店鋪、街市檔位、酒樓、青少年中心及診所等設施,而園林廣場則環繞該商場中心。 祖堯邨的樓宇高度由3至38層不等,而樓高38層的啟敬樓,更是當時香港及全球最高的公營房屋大廈。

菁田邨菁善樓平面圖

2022年初,香港爆發2019冠狀病毒病第五波疫情,政府曾計劃徵用本邨及和田邨部分大廈作檢疫隔離設施[8],唯最終兩邨均沒有採用。 直至1990年代末,政府決定開發該區域,以提供更多房屋供應,並就此進行環境影響評估[3]。 按照當時的藍圖,菁田邨位置最初擬建一個由12座1999年版本新十字型大廈組成的居屋屋苑[4]。 雖然有關環境許可證已於2001年批出,然而由於孫九招的緣故,54區的基建工程一直擱置,直至2011年才分批動工[5]。 第1期樓宇採用傳統香港公屋的中央走廊式及露臺式走廊設計,單位面積分3款:約37平方米、58平方米、71.2平方米,而啟光樓翼尾的19室,更是兩個洗手間的71.2平方米大型單位。 祖堯邨的名字是用來紀念於1971年12月7日猝死的香港房屋協會始創會員之一的關祖堯爵士(Sir Cho-yiu Kwan)。

菁田邨菁善樓平面圖: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其中於今季落成的菁田邨共有5座,包括菁信樓、菁心樓、菁樂樓、菁喜樓及菁善樓,提供約5,183個單位。 現場可見,5座公屋已成型,臨近完工階段,但最「弔詭」為其中3座,即菁善樓、菁喜樓及菁心樓,包圍數個祖墳,兩者最近只有25米距離,料低層單位開窗即可飽覽祖墳景觀。 而若能搬走祖墳,料足夠可興建多一座樓宇,提供多逾千單位。 祖堯邨整個發展計劃也會包括育嬰院、幼稚園、小學、中學、青少年中心、遊樂場、長者居住單位、花園及泳池的社區設施,以迎合現代基本生活需求。 而祖堯邨更成為房協首個設有游泳池及長者居住單位的屋邨。

菁田邨菁善樓平面圖

當中,第一期樓宇命名已隨屋邨名稱,於2021年3月一併公佈。 至2022年3月,房委會公佈菁田邨二期將由兩座樓宇組成,並將於同年12月以「設計及建造[註 1]」方式,連同鄰近另一個擬建居屋項目進行招標。 菁田邨位於屯門第54區,前身為小坑村和青山醫院之間、1950年代初成立的政府青山試驗農場,2000年代初土地被平整用作貨櫃場之用。 菁田邨菁善樓平面圖2023 房協方面鑑於祖堯邨商場等設施老化,故由2006年年中起,分期為祖堯邨商場作大型翻新。 第一期的翻新工程,已於2008年年中完成,並且命名為「祖堯坊」。 祖堯邨包括多款單位設計,由344平方呎的4人單位至766平方呎的10人單位均有提供,全部單位不設房間,讓住客按自己需要間房。

菁田邨菁善樓平面圖: 興建期間的圖片庫

收地建公屋一般來說都會搬走祖墳,但後人表示,祖墳可追溯至清朝,故不考慮搬遷。 早期的標準設計大廈以「因地制宜模式連同非構件式單位設計」(非構件式設計)為主,但由於組件種類繁多,導致建造成本大增,最後在2008年起由「因地制宜設計模式連同構件式單位設計」(構件式設計)所取代。 由於祖堯邨早在19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落成,當時地鐵荃灣綫尚未通車,故當時葵涌往來市區的交通並不方便,所以房協在其中4座商鋪上層,設置26個居住單位,連下層商鋪一起出租,藉此吸引更多商戶在此創業。 但隨著交通網絡改善,居民外出購物消遣更方便,使邨內多個商鋪及居住單位長期空置,但近年該等單位已改為一般單位出租[4]。

在興建的時候,工程曾為地盤開拓,地基沉箱及上蓋工程進展緩慢等問題而受到延誤,後來房協更建議如承建商能於指定日期前完成工序,即可撤銷以往因承辦此工程因延誤而引致的賠償。 而祖堯邨大廈單位,內部裝修未達房協標準,房協因工程已拖延多時為由,不得不把單位勉強接收。 除了休憩花園及遊樂場外,菁信樓及菁善樓最低兩層將設有商場(名為菁田商場),並附設特殊幼兒中心、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

菁田邨菁善樓平面圖: 落成年份

至於暫未動工、位於菁喜樓東北面的菁田邨第二期,預計將於2024/25財政年度落成[6]。 葵青區南面以呈祥道為界,一些人視為九龍的地區,如華荔邨、荔欣苑、荔灣花園、華豐園等位於荔園原址的住宅以及九華徑及鐘山臺一帶,都是全屬於新界葵青區。 一般來說,若因發展項目而開展清理土地工作,地政總署將為受影響人士設遷移墳墓、金塔、神龕及躉符儀式費用的特惠津貼,並會因受影響墳墓、神龕的種類、大小和建造材料及儀式的費用評估特惠津貼額。

在2015年,此邨第一期連同鄰近的和田邨用地正式開始平整工程,並於2017年交付房委會興建公屋。 在興建前夕,因應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政策,菁田邨的地積比獲准提升,而第一及二期可建單位數目,亦相應增加至約5,200伙及約1,000伙[6]。 菁田邨菁善樓平面圖2023 「松齡舍」是房協首座度身訂造的獨立式的長者單位大廈,主要對象為身體健全的長者。

菁田邨菁善樓平面圖: 樓宇

單位面積分3款:約32平方米、40平方米及44平方米,部份近「凱旋門」的單位會多一個面積如廚房、浴室般大的士多房(儲物室),翼尾多為44平方米的中型單位,結構及路徑十分複雜。 各單元並由每3層的露臺式走廊連接每3層才有1個的升降機大堂及大廈公用設施(如垃圾房等)。 此設計目的是為了加強鄰里守望相助的精神以減低罪案的發生,而開放式大堂也加強了自然通風和採光,各座各翼不同高度令立面更具特色,可以有助減省大廈建築成本及日後大廈設施運作成本。 而其缺點就是由每3層才設一個升降機大堂,要途經由九曲十三彎的走廊和樓梯,才能抵達家門,對於弱勢社群人士十分不便。 最頂層1條的露臺式走廊,是不設任何上蓋,每逢打風或下雨,住客返家時可謂十分狼狽。

  • 而中心內更提供了店鋪、街市檔位、酒樓、青少年中心及診所等設施,而園林廣場則環繞該商場中心。
  • 此外,菁喜樓地下將設立一所幼稚園,用作遷置同區的保良局易桂芳幼稚園。
  • 一般來說,若因發展項目而開展清理土地工作,地政總署將為受影響人士設遷移墳墓、金塔、神龕及躉符儀式費用的特惠津貼,並會因受影響墳墓、神龕的種類、大小和建造材料及儀式的費用評估特惠津貼額。
  • 位於新界葵涌荔景山麗祖路1至5號、念祖街2及3號、榮祖街2至6號。
  • 至2022年3月,房委會公佈菁田邨二期將由兩座樓宇組成,並將於同年12月以「設計及建造[註 1]」方式,連同鄰近另一個擬建居屋項目進行招標。
  • 早期的標準設計大廈以「因地制宜模式連同非構件式單位設計」(非構件式設計)為主,但由於組件種類繁多,導致建造成本大增,最後在2008年起由「因地制宜設計模式連同構件式單位設計」(構件式設計)所取代。

其後由房屋署承建的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第一期的首個屋苑、落成於1980年的穗禾苑以及翠瑤苑,房屋署承建的公屋興民邨及房協轄下出租屋邨及住宅發售計劃屋苑祈德尊新邨也採用了此類設計。 菁田邨菁善樓平面圖 雖然這類設計能大幅節省建築及維修成本,但可惜此類設計要用家上落一至兩層樓梯才能到達目的地,這樣的設計對傷殘人士構成不便,更不符合今日的傷殘人士通道的設計要求,所以時至今日這樣的設計已漸漸淡出全球的公營房屋設計的舞台了。 位於葵涌荔景山路的祖堯邨,佔地799,277平方呎,以市鎮的概念而設計。 祖堯邨設施網絡經過完善的規劃,當中包括商場、學校、運動、娛樂及休閒設施,皆設於屋邨的中心位置,使居民易於到達。 房署解釋,政府在開拓現時菁田邨所處的土地時,經諮詢墓地擁有人後,決定尊重他們的意願,沒有搬遷墓地,並於2017年將土地交予房屋委員會開展公營房屋發展工程。 至於設計布局及園境設計,已糅合現有的局限,提供垂直綠化圍欄,減低景觀影響,同時方便墓地後人供奉拜祭。

菁田邨菁善樓平面圖: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其中10人單位更設有兩個洗手間,以適合不同家庭的需要。 全邨一共設有2,532個單位,總共能容納人口約16,000名。 在建築規劃上,祖堯邨的設計概念是在不同層次中,創造出更多的開放空間,所以地盤覆蓋率只有25%。 而最大的開放空間是運用於社區設施方面,並藉此提升居住環境質素及讓住客生活於寬敞和舒適的環境之中。

菁田邨菁善樓平面圖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