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長者跌倒2023詳解!(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長者跌倒

「兩岸密使」中視前董事長、文建會前主委鄭淑敏,前日在美國家中浴室跌倒猝逝,享壽78歲。 根據統計,長者最常跌倒場所第1名是自家住宅,臥室、客廳和浴室則是室內跌倒熱點。 除了做治療及訓練,香港盲人輔導會開辦防跌小組,教導長者防跌的意識,避免「有危險」的行為,例如:不可企在矮櫈上提取放置高的物件,以穿鞋代替拖鞋等。 一般人在攝氏29.4~32.2度時是處於最機警的狀態,當室溫低於攝氏12.8度則精神運動性活動將會發生障礙。

他指一些需要復康的長者,難以親身到醫院進行物理治療,上門提供的治療較為貼身和實用,協助長者在家中掌握實際運用方法,工人亦可從中學習扶抱技巧。 而上門服務人員發現長者住所環境欠佳時,亦可現場提供意見。 楊懌健稱,打側跌落地雖能避免頭部受傷,卻會卸力至髖部,但髖部肌肉少,長者又多骨頭脆弱,以致打側跌落地後易造成髖部骨折;向後跌落地的髖部骨折則風險最低。 他指,有研究發現25%長者會因髖部骨折而在1年內死亡,另有近半長者因要做置換手術,將髖關節換成金屬,從此行動不便,並有情緒困擾。

長者跌倒: 老人為何容易跌倒?

楊提醒,曾跌倒過的長者不可掉以輕心,因他們再跌風險較一般長者高3倍。 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簡定國表示,長者因跌倒送醫的常見受傷部位,包括頭部撕裂傷、胸部挫傷,以及手腕、髖部骨折等。 長者跌倒 他提醒,若長輩跌倒時,不要馬上扶他起來,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長者跌倒

環境因素包括居家與社區環境,例如踩到家中散亂的東西、浴室地板濕滑、缺乏無障礙設施導致的跌倒。 中視前董事長、文建會主委鄭淑敏驚傳在美國摔倒傷到頭部,送醫急救後宣告不治,享壽78歲;資深媒體人周玉蔻也發文悼念。 對於長者跌倒,專家提醒5個預防關鍵,包括平時日常生活環境的安全性,衣著方面,也要盡量穿合身服裝,避免穿拖鞋;同時,肌少症也可能會出現跌倒機率增加,一年跌2次以上一定要提防。 這些感覺的訊息傳入中樞神經系統後,都會影響人體包含平衡、行走、移動等動作功能。 由於老年人的視力、聽力、損失下降,對身體動感和位置都會下降,造成回應的能力下降、時間延長、平衡及協同運動的能力也下降。

長者跌倒: 居家防跌評估,幫您找到改善痛點!

人口老化問題嚴重,政府統計處9月初預計,本港未來會有30年時間有逾250萬長者人口,長者的健康問題迫在眉睫。 中大一項針對長者跌倒的研究,利用兩間加拿大護老院的保安片段,觀察646名長者共2,377次跌倒情況,發現所有因跌倒造成髖部骨折的長者,當時都是站立著,然後無故跌倒,再撞擊後外側或外側骨盆所造成。 該院高級職業治療師高淑蘭強調預防的重要,曾跌倒的長者或失去自我照顧能力,怕再跌倒而減少外出,形成心理影響和惡性循環。 老人家跌一跌,輕則骨折影響行動、頭部創傷,重則或因獨居失救致死。 長者跌倒 有長者曾在家中為拾筷子而跌至左肩骨裂,住院十天令她怕怕;北區醫院和社福機構的合作,以「防跌六寶」改裝家居設備,設扶手夜明燈等,提升防跌意識,使長者安全地居家安老。 同時,體型瘦削的老人家也有較大機會營養不良,骨骼自然脆弱,跌倒後難免問題多多。

一、心理因素 有些長期獨居的長者,易產生沮喪、焦慮或社交恐懼心理,而主動脫離團體社交,封閉自己。 這些心理狀態會導致長者降低對自己本身、周圍環境以及其他人的注意力,一旦跌親無法及時反應過來,加上家中若無親人照顧,不能及時發現送醫,後果會更加不堪設想。 建議社工要多關注獨居老人心理狀況,協助他們從新融入社交群體,或教導他們跌倒後的急救方案及聯絡社工的方式,切勿獨自逞強。 根據國健署在2017年的調查,在過去一年內曾跌傷就醫的長輩中,「環境因素」佔最大比重,其次為老人家的「個人因素」。

長者跌倒: 長輩跌倒怎麼辦?別急著扶他們起來!

楊續說,或因身體的防衞機制優先保護頭部,故研究員觀察到,長者向前跌倒時,有逾4成半人會自然修正為打側落地;又有近4成長者由打側跌修正為向後跌落地。 「家人最擔心(長者),如果跌倒風險高的話,不如你們代替我照顧媽媽,從長者角度出發,如果得到自理(防跌)訓練,相信每位長者都喜歡自己照顧自己」趙達燊說。 因此,機構為院友提供「模擬洗手間防跌訓練」,教導長者如何善用洗手間設備,在安全情況下如廁及洗澡,讓長者不用過度被照顧,重拾自理能力。

  • 由於身體復原能力較慢,跌倒後長者面對漫長的康復訓練過程,需要由家人或護理人員協助解決生活所需,影響他們的生活質素。
  • 診治長者跌倒個案時,骨科醫生除了治療傷患,亦希望避免再次發生同樣情況。
  • 國民健康署推出「老人防跌三部曲」,來避免家中長輩跌倒,生活健康又安全。
  • 中大一項針對長者跌倒的研究,利用兩間加拿大護老院的保安片段,觀察646名長者共2,377次跌倒情況,發現所有因跌倒造成髖部骨折的長者,當時都是站立著,然後無故跌倒,再撞擊後外側或外側骨盆所造成。
  • 長者常見的跌傷地點,有52%發生在室內,包括臥室、客廳、浴室;有48%發生在室外,其中以街道或路邊、公園或運動場排行前2名,長者跌傷的主因則依序為,滑倒或絆倒、失去平衡或頭昏及碰到或撞上物品或人。
  • 她指上一輩較為節儉,會利用舊衣服作地布,即使地板老化致電線外露也不願更換,地上的物件令到他們容易被絆倒。
  • 身體無法伸直、肢體動作僵硬遲緩、靜止時顫抖、走路姿勢與步態不穩定。
  • 攀高彎腰取物、用矮凳洗澡易滑倒等根深蒂固的習慣如難改變。

其實這都是一些不必要的藥物,會令長者混混沌沌,減低警覺性及反應。 像陳伯因跌倒而送院的長者不少,但更多的是跌倒後因沒有明顯損傷,加上獨居,沒有家人照顧,因而沒有意識求醫。 其實長者跌倒是健康警號,如沒有找出原因加以治療或處理問題,日後再跌倒的機會極大,而且有機會一跌不起。 為梁婆婆上門評估家居環境的一級職業治療師盧頴唐稱,會觀察環境和視乎需要為長者安裝「防跌六寶」,包括夜明燈、在門檻或梯級貼上顏色貼、在洗手間和床邊加設扶手等。 林頌凱醫師認為,太長或太寬的衣服褲子、鞋子老舊或磨損嚴重、鞋子的防滑能力太差,都可能造成老人跌倒的風險。 陳提醒,認知障礙症長者也較容易走失,故照顧者在這方面要多加留意。

長者跌倒: 長者家中跌倒手尾長 醫護細心設計「防跌6寶」提升家居安全

上了年紀的長者,難免會經常需要吃藥,還有一些需要服用血壓藥的長者,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血管緊繃,提高爆血管風險,導致中風而行動不便。 還有些精神病藥物可能含有鎮靜、睡眠、幫助肌肉鬆弛的作用,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患者神經傳導系統不穩定、眩暈、精神不振,使長者反應能力和認知能力下降,提高跌倒的風險。 國民健康署推出「老人防跌三部曲」,來避免家中長輩跌倒,生活健康又安全。 例如有些長者表示跌倒時突然眼前一黑,幾秒之後清醒時發覺自己已經跌到,就有可能是心律不正作崇,或是因頸動脈阻塞引致短暫性腦缺血(TIA)。 這些情況都會增加中風的危機,需轉介給心臟科醫生作進一步跟進。

長者跌倒

張穎淇提到,長者家中普遍有較多雜物,因為長者不喜歡或無能力清走住所中的雜物,而過多的雜物令通道變得狹窄,增加跌倒的機會。 家中不同的門檻、梯級也是黑點之一,她指出,如果門檻顏色和地板顏色相近,長者亦會因看不清而容易被絆倒。 而浴缸、企缸也是高危的地方,如果附近沒有任何扶手,行動不便的長者亦容易發生意外。 張穎淇又表示,不少長者習慣在日間不開燈,晚上又會摸黑如廁,都會增加跌倒的風險。 她建議照顧者或家人盡量移走家中不必要的雜物,並在高危地帶加設扶手、智能感應燈和防滑設備,亦可為長者準備稱身衣服和髖關節的保護褲,減低跌倒時受到的傷害。

長者跌倒: 藥物影響反應

個人因素則是受到長輩生理機能退化,像是慢性病、肌力不足、導致的體力不佳或眼睛退化,造成老人跌倒。 國健署「長者防跌妙招手冊」提供9項建議,包括光線要明亮、電線靠牆收、地板保持乾燥、移除平日活動路線上的雜物、浴室加裝扶手、確保樓梯扶手穩固、選擇合適的鞋子及輔具、下床或起身要緩慢、就醫時將正在吃的藥單或藥袋帶給醫師看。 老人家容易跌倒,原因大致可分為兩種,其一例如是絆倒、仆倒或是滑倒;其二是因疾病影響狀態,例如糖尿病或心臟問題等。 相較 1999 年的指數,「浴室/廁所」由原本第三位攀升至最高位。 這是一個必須注意的警訊,因為對於老人來說(事實上於孕婦或孩童都同樣應該注意),浴室廁所是每天必須多次進出的地方,但卻是最常發生摔倒之處,而該處裡通常因為保養維繕方便而多為容易清洗之磁磚和其它的瓶瓶罐罐,危險可想而知。

長者跌倒

為避免以上情況發生,陳建議照顧者能在家中提供一些視覺提示,如大字時鐘、在熱水掣附近貼上「小心熱」等字條提醒長者,也可以選購一些安全機制較佳的電器。 根據2017年衛生署長者健康中心的統計,在四萬五千多名的65歲以上的社區長者中,10.1%曾於半年內至少跌倒過一次,曾跌倒的長者中,有10.2%因而骨折。 長者跌倒可以導致嚴重的後果,影響長者的自我照顧能力及生活質素。 曾經跌倒的長者往往會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害怕會再跌倒而避免外出。 這些轉變可能會使長者感到情緒低落,嚴重的話可導致抑鬱症。 根據2017年衞生署長者健康中心的統計,在四萬五千多名的65歲以上的社區長者中,10.1%曾於半年內至少跌倒過一次,曾跌倒的長者中,有10.2%因而骨折。

長者跌倒: 健康雲

老人跌倒發生機率之密集遠遠超過你的想像,而隨著臺灣社會人口結構的高齡化趨勢走向明朗,「銀髮族跌倒」對於高齡者族群的影響不可小覷。 今天 Crew Taiwan 整理相關數據,告訴你為何在老人照顧範圍裡這樣的情況有多麼應該避免發生。 嚴可倫提到,肌肉量會跟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約在40歲後,每10年減少8%、年過70歲則會加速,每10年約減少15%,若出現相關症狀,可能就是醫學上所稱的「肌少症」。 醫師指出,肌少症可能會造成長輩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甚至是生活無法自理並增加死亡風險。

長者跌倒

香港中文大學在2018年發表的研究指出,長者在兩米以下低處(床、椅、梯級等)跌倒受傷個案,十年間由42宗升至222宗。 長者跌倒2023 在55至70歲的個案中,三成三人曾在低處跌倒,死亡率達7.5%;至於70歲以上的長者,近七成曾經跌倒,因此而死亡的比率更升至17.6%。 七十歲的陳伯與家人同住,去年底某天等候晚飯期間,他在平房內的工作間失平衡跌倒,頭部撞上衣櫃,定神過後摸一摸發現流血,家人見狀立即致電召喚救傷車。 規律運動,定期做運動來加強下肢肌力、身體柔軟度和平衡度。 國人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一個人面對老後,必須對抗「長壽風險」並兼顧醫療、長照需求,保險規畫有助避免落入貧窮,或無人照顧的窘...

長者跌倒: 健康醫療

例如收起外出日用品,和拜託相熟鄰居和保安多加留意,亦可以為長者戴上智能手錶,方便隨時能定位,找到長者位置。 有些藥物可能會引起頭昏眼花的副作用,而增加跌倒的風險,例如降血壓藥、鎮靜劑、安眠藥、肌肉放鬆劑、利尿劑、感冒藥、抗組織胺……等。 建議不要使用浴缸,因為浴缸的高度約45公分,進入時必須單腳抬得很高,很容易跌倒。 若不方便拆除,就一定要在旁邊加裝穩固的扶手,並在浴缸內外做好止滑的裝置。 身體的肌肉會不隨意地收縮,造成肌肉變形,關節出現僵硬現象。 腦部無法準確協調肌肉運動,導致身體動作逐漸失控而難以運動。

本集團將保持審慎及靈活,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不同宏觀經濟及需求情景。 ※ 本平台非長照服務機構,不包含長服法中定義之提供身心失能持續已達或預期達六個月以上者相關之照顧服務。 當傷口大量出血時,也需立即求救送醫,或按照急救人員指示止血;若受傷部位腫脹或劇烈疼痛,可能是已經骨折,在救護車抵達前,不要直接搬動或扶長輩站起來。 如果跌倒的長輩意識不清,可能已經傷到腦部,要盡快求救送醫,並在等待急救期間,量測長輩的體溫、脈搏、呼吸等生命徵象,供急救人員參考。 針對前述的室內外跌倒肇因,Crew Taiwan 提供「內、外功」秘訣,讓你內外兼修,打造老年友善的無障礙空間。 針對前述的室內外跌倒肇因,CREW TAIWAN 提供「內、外功」秘訣,讓你內外兼修,打造老年友善的無障礙空間。

長者跌倒: 避免再次跌倒,紀錄這6項問題:

長者常見跌傷地點,52%發生在室內,包括臥室、客廳、浴室;48%發生在室外,其中以街道或路邊、公園或運動場排行前2名。 長者跌傷的主因,依序為滑倒或絆倒、失去平衡或頭昏,以及碰到或撞上物品或人。 當我們已經知道跌倒對於老人家(其實對於孕婦和孩童也是相當具有威脅性)的傷害力,我們便應該當下採取行動,用心陪伴並挑選出可很快改造自家環境更加高齡友善。 長者跌倒2023 如果你希望能更常時獲得精準而有用的銀髮長照資訊,邀請你加入訂閱《老伴兒》讓我們一起關注高齡這個避無可避的趨勢發展。

長者跌倒

所以應該要多重視骨骼健康,定時做身體檢查,多補充富含鈣質和維生素D的食物。 就算沒有外傷也要小心,除可能造成的體內傷害外,頻繁的小跌傷也可能代表長輩肌力退化,需要平時做好預防跌倒的習慣,定期運動、增加上下肢肌力,同時改善家中環境,避免再次跌倒。 機能方面,老人可能因為膝蓋或盆骨無力而容易跌倒,特別是寒冷天氣令肌肉變得僵硬,而且冬日時較少運動,使肌肉疏於鍛鍊,加上肌肉萎縮及關節痛等種種原因,導致冬天成為長者易跌的季節。 有些人以為跌斷骨是七老八十的長者才會有的問題,其實要視乎體質而定。 明愛賽馬會照顧者資源及支援中心亦指出,過往透過不同渠道向有需要長者和照顧者提供援助。

長者跌倒: 長者易生居家意外 組織揪出家中隱藏跌倒黑點 促照顧者留意

居家長者除了居家安全問題外,還有復康問題,長者普遍離開醫院後,回到家中會無所適從。 一級治療師社良熖表示,現時大多數長者為雙老同住,兩個人也需要被照顧。 即使部分家庭有工人照顧,如工人照顧知識不足或需要同時照顧其他人,也是容易發生問題。

資深媒體人周玉蔻26日發文以「一代傳奇人物」悼念鄭淑敏,透露鄭淑敏在美國華盛頓家中摔倒傷及頭部,急救無效。 長者跌倒2023 針對走路有障礙,可提供的輔具,包含行動用的輪椅、矯正鞋、義肢、特製車輛、助行器、拐杖、足部副木及鞋墊等,種類非常多。

長者跌倒: 長者跌倒或因疾病影響

有組織就居家長者生活質素於今日(21日)發起研討會,提醒大眾及照顧者如何預防以及在意外後照顧長者。 俗語說「年紀大,機器壞」,不少長者因機能衰退變得多病痛,無故跌倒更是常見的「老人病」。 中大一項針對長者跌倒的研究發現,長者向前跌倒時,身體多會自然修正至打側落地,雖能避免撞傷頭部,卻容易造成髖部骨折。 長者跌倒2023 研究人員指,有25%長者因髖部骨折而在1年內死亡,另有近半長者從此行動不便,籲長者佩戴髖關節保護墊,減低跌倒後造成骨折的風險。

根據國健署過去曾做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指出,65歲以上老人過去一年曾跌倒比例為1/6,嚴重跌倒會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 國健署也提出5大預防關鍵,包括「注意周遭環境安全」、「穿著合身服裝和鞋子」、「選擇適合的輔具」、「注意肌力平衡訓練和飲食均衡」。 三、環境因素 浴室地板過滑、路面濕滑、被物體絆倒、褲腳過長、鞋帶過長絆倒、提重物、室內照明較暗等等環境因素,都有可能成為長者跌倒的原因。 若要避免因環境因素而導致的跌倒情況發生,建議可以在浴室地板放防滑墊、勿堆積雜物在地板上、保持路面乾爽、穿防滑的膠底鞋、合身的衣服、室內安裝感應燈等等,預防家中長者跌倒的一系列措施。

香港盲人輔導會應用樂齡科技產品 i-balance,快速測量長者的平衡力及跌倒風險,機構亦會為使用產品了解視障院友的視力缺損程度。 「充足的照明是最基本的要求,」因為老年人的視力漸漸退化,對於光線的調節能力不如當年。 所以,在年長者的活動範圍內保持明亮的光線,是預防跌倒的第一步。 長者跌倒 78歲的中視前董事長、文建會前主委鄭淑敏,26日凌晨在美國華盛頓家中摔倒,傷及頭部,急救無效失去生命跡象,資深媒體人周玉蔻、網友楊朵等人皆於臉書發文悼念。 鄭淑敏一生充滿傳奇,因卓越的經營成功讓中視晉身上市公司,也是第一位女性國際艾美獎傑出經營獎得主,更是已故總統李登輝時代有名的「兩岸密使」。 據調查,跌倒是造成老人事故傷害的常見危險行為,尤其超過一半的跌倒地點皆發生在室內。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