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西貢龍尾村2023詳細介紹!(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西貢龍尾村

而前述安置居民的萬宜灣新村、沙咀新村[8],以及將軍澳新市鎮,不少土地均是填海造地而來,大大影響西貢墟、將軍澳、坑口等地的地貌。 而政府亦繼續為該批鄉村舉行鄉郊代表選舉(或稱村代表/村長選舉)。 雖然香港政府沒有公佈新界各村的原居民、居民選民數字,但西貢墟內萬宜灣新村、沙咀新村仍有舉辦原居民村代表選舉去估計,西貢墟仍有不少新界原居民居住。 但是香港水上人並未納入新界原居民的法律定義之中,故此難以準確估計西貢墟有多少人口及其祖先,於1898年之前已經居住西貢一帶。 1887年(光緒十三年),清朝與法國簽訂邊界條約,劃分中國與法屬印度支那邊界。 對於海上邊界的劃分,法國提出以北侖河河口所在的東經108度03分向南延伸,作為海上島嶼及北部灣的劃分界線。

西貢龍尾村

但這一分界方法沒有被中國接受,1887年的《中法續議界務專條》並未劃定此海域的歸屬,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一些中國及美國地圖上(Goode's World Atlas, Rand McNally, 1933),白龍尾島仍在中國一側。 亦有美國學者認為白龍尾島直至1950年代移交越南前被中國控制[3]。 再者西貢一帶漁農業式微,據稱西貢一帶的村民部分已於1960年代到如英國、美國、馬來西亞等地出國謀生[20]。

西貢龍尾村: 歷史爭議

法國殖民力量在1954年8月劫持島民71戶、269人到越南南部。 1877年(光緒三年),文昌縣符建明、符懷積等人經商,運送貨物到西貢、海防、泰國,常在浮水洲躲避颱風,他們在島上修建了海寶廟,祭祀馬伏波公、天后娘娘[2]。 近年,西貢市陸陸續續進駐了許多特色小店及精品小食,集中在西貢海濱公園、舊墟、宜春街及市場街一帶,漸漸發展出一個充滿歐陸風情的悠閒文化。 塔門位於西貢北邊,擁有一大片草地,綠草如茵,四周都有自由自在的牛走來走去。 由於草地面積大,加上一年四季都有涼風,好多人都會選擇到草地上露營。

西貢龍尾村

西貢墟附近設有碼頭,受到避風塘所保護,停泊有不少香港僅餘的蜑家戎克船(即中國帆船)。 西貢龍尾村 1957年1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將白龍尾島移交給越南民主共和國。 同日,越南總理簽署49/TTg號決定,白龍尾島設立社級行政單位,直接隸屬海防市管轄[6]。

西貢龍尾村: 西貢被不少離島環繞,如果想趁天氣好,外出郊遊的話,小編就推介大家5個西貢靚景的離島,包括綠蛋島、東龍島、橋咀島、吊鐘洲及塔門,環境優美之餘,遊客可以進行浮潛、划獨木舟、玩飛索、野餐、露營等體驗。不過記得郊遊都要保持社交距離,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兩者現僅存於地名油麻莆、灰窰下(位於西貢墟灰窰里)。 據李德潮所著《白龍尾正名》一書聲稱,越南先後抓扣在白龍尾島周圍捕魚的中國漁船,損害了中國數十萬漁民的生計。 西貢龍尾村 1954年,根據印支和平的日內瓦協議,越南敵對雙方以北緯17度線為界。

然而基於來往香港市區的交通因道路發展而變得方便,吸引不少外來人口遷入,當中不少為外籍人士[21](非華裔人士)。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西貢市中心選區的9,623人之中,有191人報稱為白人(約2%西貢市中心人口;比全港平均值略高),而菲律賓人、印尼人則各有207及279人,雖然後兩者未知有多少為外籍家庭傭工。 報稱其他種族或多過一個種族的人士共有248人。 而華人(統計不分籍貫)則佔90%或 8,698人[19],比全港平均值92%略低[22]。

西貢龍尾村: 越南記載

例如新界環迴公路系統、西貢公路的建立,令到西貢墟來往香港市區大大方便。 西貢龍尾村 而在二戰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後,據稱西貢墟亦曾受惠,曾經成為走私熱點之一[8][10]。 為興建萬宜水庫、設立火石洲、牛尾海操炮區等等,殖民地政府更搬遷水陸居民到西貢墟、對面海、白沙灣一帶居住,例如萬宜灣新村[8][11]、沙咀新村[8][12]、官門漁村、萬宜漁村[8]、滘西新村[13]等等,使西貢墟發展為西貢的市中心,直至近年才被將軍澳新市鎮所取代。 而原新界理民府之一的西貢民政事務處(中文名曾名為西貢理民府,現屬民政事務總署,但英文名Sai Kung District Office不變),曾位於西貢墟內的親民街34號西貢政府合署[14],但現已搬到位於將軍澳坑口的西貢將軍澳政府綜合大樓。

綠蛋島由高空看上去似一隻綠色蛋黃的荷包蛋而命名,島上四周水清沙幼,不少人因而去浮潛體驗及划獨木舟。 遊客如果要前往綠蛋島,需要由龍蝦灣或大坳門行山抵達,或自行租船前往。 一般要涉水或游水才可到達綠蛋島,只有在大潮退的時候,就可以經沙堤步行到達。 不過行山前往綠蛋島的路徑比較難行,遊客要先自行衡量風險。 1950年海南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少數中華民國國軍進駐該島。

西貢龍尾村: 交通

另外西貢亦有巴士和小巴路線通往北潭涌、黃石碼頭和海下灣等西貢鄉郊地方。 西貢市亦有兩個主要公眾碼頭,有定期和租賃的船隻,前往西貢海的多個島嶼。 由於西貢人口並不多,一般都是靠巴士和小巴來往,主要集中來往港鐵彩虹站、鑽石山站、坑口站、烏溪沙站,乃市區進入西貢的中轉站。

將軍澳新市鎮發展前,該處是西貢區最主要的已建區,因此區內重要公共設施,如西貢政府合署、西貢街市等亦位於此。 相反西貢市分區計劃大綱圖內的範圍,與西貢市中心選區剛好接近。 故此以西貢墟與對面海兩社區所組成的西貢市中心選區,可以用來估算西貢市的人口。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19],西貢市中心選區人口9,623人,是整個西貢區議會所有選區之中,人口最少的一個選區。

西貢龍尾村: 西貢市

1955年,解放軍占領了浮水洲島,並在該島成立政府機關——儋縣人民政府浮水洲辦事處。 隸屬廣東省海南行政區儋縣,成為中國近代以後正式行使管轄的記錄和標識。 據李德潮《白龍尾正名》一文記載:「1955年解放時,(島上)有居民64戶,249人(男127人、女122人)。居民全部是中國漢族人,講澹州(海南澹縣)話。島上有廟宇一座,奉祀天妃娘娘和伏波將軍(馬援)。」島上有兩個村莊,大村名「浮水洲村」,小村名「公司村」。 位於西貢海的吊鐘洲,因東海四大名洞之一的「吊鐘洞」而聞名。 從山上看似一條魚的尾巴,因此叫做「金魚擺尾」,從山崖底就可以看到完整的海蝕洞—吊鐘洞。

白龍尾島面積3.045平方公里,位於中國海南島與越南海岸的中間,距海南島120公里,距越南海防市也是120公里。 西貢龍尾村2023 1992年12月9日,越南政府將白龍尾島單獨劃出,設置白龍尾島縣。 西貢市(英語:Sai Kung Town)又稱西貢墟(英語:Sai Kung Market)或西貢市中心(英語:Sai Kung Town Centre),是位於香港新界東部西貢區的小型市鎮,靠近西貢半島,面向西貢海。 西貢市位處鄰近地區各鄉村的中心,所以附近的地區亦稱為「西貢」。 越南戰爭期間,1965年,中國領導人為中越兩國抗美援越共同目標[12],將位於廣西欽州地區的「京族三島」之一的同名島嶼白龍尾(半島)租借給北越[13],建一個雷達站,以便提前偵查到美國軍機。

西貢龍尾村: 西貢

吊鐘洲沒有公用碼頭,只能自行租船前往,加上行山路線非常陡峭而且不顯眼,想去的遊客要先自行衡量風險。 美國之音表示,美國海軍專家預計,長期來看美國最終將以越南盟友的身份重返金蘭灣基地。 白龍尾島(並非廣西欽州白龍尾)坐落於北部灣的中心位置(北緯20°1′,東經107°42′),又稱夜鶯島(法語翻譯)或浮水洲島(中國漁民俗稱)。

西貢龍尾村

1992年12月9日,越南政府通過15/NĐ/CP號決定,白龍尾島設立白龍尾縣,隸屬海防市管轄[6]。 1965年,隨著美國對北越的轟炸愈演愈烈,白龍尾島居民全部撤往大陸,從此直至1992年,白龍尾島只有越南軍隊駐守,沒有常住居民[6]。 1921年8月,廣寧省姑蘇縣Giap Nam村的居民提出了一項允許在該島低地種植的申請。 從那時起,法國保護國加強了對夜鶯島的監視[4],法屬印度支那時期的法國海軍的巡邏路線一直包括白龍尾島[5],除日本占領時期外始終對其進行管轄[6]。 而早年立墟時存在的油麻莆村、灰窰下村,早已消失[20],村民改為居住多層大廈。

西貢龍尾村: 村民虐待動物案

香港開埠初年來往西貢一般只能利用海路,直到1940年代日佔時期日軍興建西貢公路連接至清水灣道,最初只有自行車道般闊度,1955年才擴闊至現有闊度。 東龍島又稱東龍洲,位於西貢最南的島嶼,設有露營場地,可以與三五知己去個camping。 另外亦提供空中飛索體驗,有專業教練從旁指導,可以飽覽整個東龍島的美!

  • 而政府亦繼續為該批鄉村舉行鄉郊代表選舉(或稱村代表/村長選舉)。
  • 1877年(光緒三年),文昌縣符建明、符懷積等人經商,運送貨物到西貢、海防、泰國,常在浮水洲躲避颱風,他們在島上修建了海寶廟,祭祀馬伏波公、天后娘娘[2]。
  • 一般要涉水或游水才可到達綠蛋島,只有在大潮退的時候,就可以經沙堤步行到達。
  • 1931年,海南儋縣峨蔓鎮人蒲公才、蒲文江、陳有德等集資巨款成立公司,買了耕牛10多隻到島上墾種高粱、番薯和瓜果等,農閒時就釣捕鮑魚和魷魚,在浮水洲村以外發展起公司村[2]。

無論西貢墟的原居民,或是由西貢一帶被政府重新安置於西貢墟的水上人,均有不少人以捕魚為生。 因為經濟發展,西貢墟亦逐漸跟隨漁民轉型,發展成一個進食海鮮的勝地[8],供西貢本地及非本地居民享用。 今日西貢公眾碼頭沿街都是這些擺賣海鮮的攤檔,並且有一些海鮮菜館。 而周遭的海域亦設有養魚排,例如政府指定的麻南笏、雞籠灣、滘西、大頭洲、吊杉灣、糧船灣魚類養殖區,提供海鮮予西貢墟及其他香港魚市場。 現時仍有漁民於牛尾洲一帶潛水捕捉海膽,以供開設於西貢墟的自家海鮮菜館出售[18]。 由於西貢半島大部分地方未開發,是香港的「後花園」;而西貢市位於市區和西貢半島之間,交通便利,故此成為遊客往返西貢半島等郊野地方的重要中途站,因此食肆商店林立,每逢假日遊人如鯽。

西貢龍尾村: 歷史

西貢市作為中文地名較少人使用;現代中文「市」多指城市,較少指《康熙字典》所指的市集。 西貢龍尾村2023 西貢龍尾村2023 而英文名Sai Kung Town,意譯應為西貢鎮,但西貢墟並未視為香港新市鎮之一。 西貢龍尾村2023 值得一提,西貢墟別稱西貢市中心,而西貢墟、西貢對面海所在的區議會選區,亦名叫西貢市中心,但英文名為Sai Kung Central。

西貢龍尾村

海南特別行政區儋縣縣長王煥、中國國民黨黨部書記阮中歧、某團團長梁為林、大隊長李本蕃等率40餘人等登島,先後委派梁帝烈、薛承運、李勝日、陳現瓊等為里長,王家榮、陳卓全等為副里長[2]。 1934年(民國二十二年),廣東省政府派專員到該島視察,了解島上水產資源和居民的作業及生活情況,寫成調查報告並發表於廣東省的「漁訊專號」[2]。 1931年,海南儋縣峨蔓鎮人蒲公才、蒲文江、陳有德等集資巨款成立公司,買了耕牛10多隻到島上墾種高粱、番薯和瓜果等,農閒時就釣捕鮑魚和魷魚,在浮水洲村以外發展起公司村[2]。

西貢龍尾村: 歷史建築

除此之外,島上蘊藏香港法定古蹟—東龍石刻,是香港最早有文獻記載的石刻,行山遠足之餘,可以觀賞本地歷史文物。 橋咀島位於西貢牛尾海,又名橋咀洲,遊客可以從西貢坐街渡到達。 於碼頭旁有一個名叫橋頭的小島,由一條連島沙堤連接橋頭及橋咀島,潮退時可以步行前往橋頭。 島上亦有形形色色的史前岩石,包括火成岩、可英二長岩等,遊客可以觀賞大自然奇蹟。

  • 除此之外,島上蘊藏香港法定古蹟—東龍石刻,是香港最早有文獻記載的石刻,行山遠足之餘,可以觀賞本地歷史文物。
  • 白龍尾島面積3.045平方公里,位於中國海南島與越南海岸的中間,距海南島120公里,距越南海防市也是120公里。
  • 近年,西貢市陸陸續續進駐了許多特色小店及精品小食,集中在西貢海濱公園、舊墟、宜春街及市場街一帶,漸漸發展出一個充滿歐陸風情的悠閒文化。
  • 因為經濟發展,西貢墟亦逐漸跟隨漁民轉型,發展成一個進食海鮮的勝地[8],供西貢本地及非本地居民享用。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