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地壺球器材6大優勢2023!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地壺球器材

地壺球一套12個壺,三人一隊,兩隊輪流發壺,每場六局,地壺最近紅心為勝。 賽道全長9.7米,寬1.6米,有兩個營壘,設三個發球點予不同年齡及能力的參賽者。 透進行地壺運動、動腦思考策略與技術並重,刺激手腳神經連結,透過運動鍛鍊軟弱的肌肉使其強健。 地壺比賽不到最後一刻都難分輸贏,前一秒自己的壺還在最中心點,勝望在即,下一秒可以被對手的壺擊出計分圈,反勝為敗,刺激無比,熱血沸騰。 地壺球又名地板冰壺、旱地冰壺、陸地冰壺,是由冰壺所演變過來的一項新興運動。

地壺球器材

地壺球對體能要求較低,適合不同年齡及能力人士組隊參加。 小至幼兒園學生,大至退休長者,包括殘障及智障人士,均可一同參與,確實體現傷健共融精神。 地壺球器材2023 發壺可在發壺線任何位置開始,準備發壺時可以把壺向後拉離發壺點,以便增加發壺動力,發壺時隊員身體及地壺都不能碰到發壺線,否則發出的壺為無效壺。

地壺球器材: 香港書展2023︱田叔叔夏日啟航開學禮 受惠小朋友分享感受 現場氣氛熱烈!

冰壺起源於16世紀的蘇格蘭,是當時人們在冬天玩的一種石球遊戲。 在17世紀的比賽中,參加者用的石頭被加上一個手把。 18世紀時,冰壺由蘇格蘭與英國傳至北美洲,尤其是加拿大。 20世紀期間,室內運動場出現,冰壺變得更現代化。

地壺球器材

參加成員須遵守動作規範,包括推壺、控制壺的方向和速度、保持平衡等。 此外,地壺比賽還需要隊員之間的良好協作和戰術策略,以最大化得分和限制對手的得分。 此外,地壺還需要運動員具有良好的戰術思維和策略能力,以制定最佳的戰術策略。 Danny更把地壺球帶進社區,讓學生走進弱勢社群,擔任地壺球小導師。 泳儀憶述:「教導長者的時候需要有耐性,講話速度要慢點,也要比較大聲。」除了教長者,還教過學障兒童。 地壺球器材 「他們比正常小朋友更難控制自己,而且很快就忘記規則,所以需要控制他們的秩序,而且要耐心地不斷重複解釋。」泳儀表示還會繼續參加這類社會服務。

地壺球器材: 地壺球器材套裝

John發現大眾對冰壺如此有興趣,香港有不少體育運動,卻沒有冰壺。 既然沒有,就不妨成立「香港冰壺協會」,與太太遠赴冰壺發源地蘇格蘭考察十日,由零開始學冰壺,並加入「世界冰壺聯盟」。 回港後,礙於「冇人知、冇資金、冇場地、冇器材、冇教練」這五大問題難以推廣冰壺,繼而萌生在平地上玩的念頭。

地壺球器材

1966年,國際冰壺總會在英國帕斯成立,在1980年正式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運動。 其後,冰壺在1998年長野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中,首度成為男女子的比賽項目。 地壺球器材 計分:比賽分為多局,每局比賽每隊6-8個地壺球,輪流投擲地壺,投擲的目標是將地壺投到中心圓圈的靠近中心點的位置。

地壺球器材: 得分規則

每個隊伍由4名成員組成,每名成員輪流將地壺推向對方區域,試圖將其盡可能靠近中央的得分環。 蹲下,雙腳一前一後,左腳踩在腳踏上,右手握石壺,左手持冰刷,眼睛望前方。 兩兄弟今年中一,年紀輕輕已是香港冰壺男子青少年代表隊成員。 加入冰壺隊之前,他們在地壺球創立首年就開始接觸地壺,現在同時是香港地壺球青少年代表。 身為香港冰壺代表隊,他們曾赴韓國、芬蘭和日本等地參加比賽,但由於缺乏資助,每次到外地作賽都需要自費,全賴家人支持,兩人不斷在比賽中成長。 冰壺需要在 44.5米長 x 7.5米寬的冰面上比賽,而地壺球只需要在 9.7米長 x 1.6米寬的平坦且光滑的地面便可進行比賽。

  • 每個隊伍由4名成員組成,每名成員輪流將地壺推向對方區域,試圖將其盡可能靠近中央的得分環。
  • 每局3名隊員出賽,每人可以投擲兩次,次序不限,一局比賽6人,共投12壺結束。
  • 地壺球讓不同能力的人相聚,享受共融的運動樂趣。
  • 地壺球又名地板冰壺、旱地冰壺、陸地冰壺,是由冰壺所演變過來的一項新興運動。
  • 訓練和比賽中,隊員互相接觸和認識,從中得到啟發和提升,與眾同樂。

而每個地壺球底部都有3個軸承,重量為1.235 公斤,相對容易推動,也毋須刷子協助地壺球滑動。 賽道:賽道長8.8米、寬1.6米, 地壺球器材2023 發壺線(分3個發壺線:6歲以下、6-12歲或65歲以上或傷健人士、12歲以上)、計分圈、中心點、邊線、欄線。 投擲:球員可以站在發球線上投擲地壺,投擲的手法和過程有一定的限制。

地壺球器材: 規則

「地壺球」正正由冰壺演變而成,而為「地壺球」正名的是香港人李石椿先生。 地壺球器材2023 李先生決心將地壺球發展成一項運動,也希望更多人認識這項香港原創運動。 地壺球器材 李先生為地壺球爭取認許可謂不遺餘力,與多國代表支持成立「世界地壺球聯會」,並建立培訓及統一的比賽體制,為向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申請認許地壺球為體育運動做萬全準備。 新加坡地壺球協會及香港地壺球協會將於2023年9月20日於新加坡舉辦「雙城獅子盃地壺球錦標賽」。

地壺球器材

兩城各派出三對地壺球隊(共九人)進行團隊隊制賽,爭奪首屆「雙城獅子盃」。 每場比賽兩支隊伍,每隊3名出賽隊員及1名後備隊員。 每局3名隊員出賽,每人可以投擲兩次,次序不限,一局比賽6人,共投12壺結束。 原本冰壺運動中,使用的是由花崗岩打磨而成的「石壺」,重量為 42 磅(約 19.1 公斤),小朋友絕對推不動!

地壺球器材: 賽道

訓練和比賽中,隊員互相接觸和認識,從中得到啟發和提升,與眾同樂。 地壺球是一項紳士團體運動,與對手的球員沒有身體碰撞。 在比賽的過程中,隊員之間需要通過團隊合作,溝通及策略研究,找出致勝的方法。 地壺球器材 所以大人和小朋友都可以在過程中學到不同技能,例如專注力、團隊合作、逆境智能等等,加上地壺球需要組隊與其他隊伍比賽,也是認識新朋友,拓寬社交圈子的好機會。

每局開球由首球手發球,然後是第二球手,最後是隊長。 每局結束時,地壺球最靠近中心點的一方贏得比賽。 獲勝隊的得分是比對方球隊的任何地壺球靠近中心點的地壺球數量。 每推出一個地壺都會影響賽果,稍有不慎有機會不慎將自己隊友的壺擊出賽道。 因此,隊員之間要有溝通默契,排兵佈陣,通過每次的訓練溝通學習良好溝通技巧,提升與人對話能力和團隊合作性。 冰壺運動員拿著冰刷在冰上「刷刷刷」的畫面成為一時熱話,隨後出現模仿潮,人們紛紛在家上演「冰壺賽」。

地壺球器材: 器材

John補充道:「比賽時曾遇見一些隊伍三代同堂。」地壺球設計貼心,為不同年齡組別設下不同發球點,長者及殘障人士更可以坐在輪椅或椅子上,透過輔助推桿發球。 地壺球讓不同能力的人相聚,享受共融的運動樂趣。 地壺球賽前擲亳決定哪支球隊先發球,持後手的隊伍通常有優勢。

地壺球器材

儘管缺乏政府資助,John還是不遺餘力發展和推廣地壺和冰壺。 「盡我們所能,尋找不同合作,製造不同機會。」短短幾年,已有不少本地及國內的地壺活動和比賽。 2022年更會在北京舉行首屆「世界地壺球青少年錦標賽」,趁冬奧之際,讓更多人認識這項共融運動。 完成6局後,根據6局總和的分數分出勝出隊伍。 任何一方隊員在比賽期間有意或無意用身體或器材碰撞或接觸在賽道上的地壺,會視作嚴重犯規,當局將直接判輸。 地壺一種室內運動,在一張長方型的地圖布進行,長度通常為8.8米,寬度為1.6米。

地壺球器材: 中國香港地壺總會

由於場地相對縮減,而隊員人數也因此有所調整。 地壺球比賽中,每隊隊員有3名選手,即「一壘」,「二壘」和「隊長」,在一局之中,各隊各有兩次投擲地壺的機會。 你有看過冬季奧運的冰壺運動員在比賽時的英姿嗎?

地壺球器材

地壺運動 (Floor Curling),是香港新興的全民體育運動,不分男女,長幼,傷健,等等均可齊齊參與。 玩法簡單又充滿挑戰性,是一個講求專注,技巧和策略的運動。 小朋友可以贏大人,傷健老幼可以一起組隊,玩法多變,突破年齡及體能限制,長幼傷健,都能享受箇中樂趣,老少佳宜。 中國香港地壺總會是一個致力於推動地壺運動的非牟利組織。 透過地壺運動,推動老幼傷健共融,地壺不分男女、長幼、傷健,由3歲至103歲,均可齊齊參與,是一項真正適合不同能力人士的「全民運動」。 讓參賽者從運動中得到樂趣,提升隊員間的默契、領導力和專注力。

地壺球器材: 香港書展2023︱大粒MAC「語文的生命」計劃大使委任禮 淨緣慈善基金推動學生學好中文

透過重覆的練習,加強大腦與身體就能建立流暢的連繫,達致動作有良好的協調表現。 地壺是一種非常有趣和具有挑戰性的室內運動,需要運動員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準確度和平衡感,以及良好的戰術思維和策略能力。 也是一種有助於提高團隊協作和戰術策略的運動。 地壺球改良自冰壺,於2015年面世,但有別於較早出現的英國地板冰壺。 英國地板冰壺主要為教授冰壺的輔助教具,一套八個壺,且賽道有不同規格及長度。 地壺球的賽例、賽道、器材等標準均由香港人李石樁(John)改良、研發和設計。

改良、研發和設計地壺球的過程約一年,隨後於2016年成立「香港地壺球協會」。 地壺球器材 地壺球既成為獨立的運動,又可以藉此推廣冰壺。 透過進行地壺運動可以認識很多新朋友,促進社交活動和大眾參與。 地壺球器材 隊友們可以全程投入地壺比賽,過程中透過地壺運動放鬆身體、抒緩情緒,工作和生活上壓力。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