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3必看介紹!(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不經不覺新界五大家族已經介紹了三個,接下來繼續介紹餘下的彭氏。 新界彭族主要聚居在粉嶺,粉嶺的地理名稱一直不見於官方文字記載,至清嘉慶年編制的《新安縣志》才出現過「粉壁嶺」的名字。 廿世紀中期粉嶺曾出現過一個新墟市名「聯和墟」,聯和墟曾經是新界北區的一個重要墟市,今天聯和墟雖已結業,不過仍是標誌著粉嶺發展的里程碑,所以今期來個粉嶺綜合介紹。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特區政府已於2016年1月4日正式將蓮麻坑剔出邊境禁區範圍,並計劃將圍繞蓮麻坑的紅花嶺劃為郊野公園。 蓮麻坑村現時只有一條來往上水的新界區專線小巴59K線,約每半小時一班。 不過蓮麻坑路連接橫瀝至蓮麻坑村一段700米長路段,仍屬邊境禁區,因此進出蓮麻坑村的民眾必須持有有效的禁區紙。

從13世紀已從錦田移居此區,與宋朝皇室淵源最深。 在南宋末年,宋室皇姬逃亡至錦田,嫁與鄧氏族人鄧惟汲,他們的長子在元朝末年移居龍躍頭,先後建立了「五圍六村」,至今有800多年的歷史。 龍躍頭文物徑的14個古蹟裏,包括了其中兩條村:小坑村和永寧村;五圍:新圍、永寧圍、東閣圍、老圍、麻笏圍;及五個古蹟:松嶺鄧公祠、天后宮、石廬、崇謙堂,善述書室、擋煞碑石和社壇。 而那些圍村至今仍保留傳統節日習俗,展現著豐沛的本土生活文化。 屏山文物徑位於元朗坑尾村、坑頭村和上璋圍之間,文物徑內有多幢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如祠堂、廟宇、書室及古塔等,古色古香,置身其中仿如穿越回古代,很好拍照。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3 其中聚星樓更是香港唯一的古塔,已有500多年歷史。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九大看日出好去處

現在,聯和市場早於2002 年停止運作,加上新街市大廈的成立,聯和墟不再是粉嶺的中心點。 但區內已經自給自足,聯和市場完成歷史 使命,舊址將有新的發展。 墟市中心為聯和市場,以三合土建造,設有六十個檔位, 包括肉枱、魚檔、菜檔等。 市場外圍能讓百多商販擺賣, 環繞市場四周則建有九十間當時屬新式的兩層建築,經營各行各業,如售賣洋貨、雜貨、食品、茶樓餐室、影樓、理髮廳及旅店等。 駐守皇后山的英軍也常到聯和墟玩樂,令區內酒吧和舞廳變得十分興旺,同時增加了街市和店舖的生意。 公司由第一任鄉議局主席李仲莊太平紳士、擔任多屆鄉議局主席的彭樂三、粉嶺圍村代表彭富華、打鼓嶺鄉事委員會的陳有才、鄧勳臣等鄉紳組成,籌集了逾二百萬元。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現時大屋日久失修,屋外雜草叢生,露台走廊木板破爛不堪,連外牆也需要木條固定支撐,以免倒塌。 葉定仕故居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香港法定古蹟。 間加建的,後來被填平,現時只有部分被保留了數米寬的河面。 建於清同治7年(1868年),屬三殿廟宇,正殿奉天后娘娘,左邊為慈母殿、右邊為真君殿。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圍村列表

蓮麻坑位於香港新界北區邊境禁區附近,沙頭角與打鼓嶺之間。 由於蓮麻坑曾經屬禁區範圍,所以蓮麻坑一帶的自然環境沒有受到破壞。 蓮麻坑因為當地盛產山橙(當地人稱之為「蓮麻」檸檬 lemon)而得名。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當地有礦山,主要是鉛,廢棄的鉛礦山上有一個蝙蝠洞,為香港重要蝙蝠棲息地之一,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現時保存不少典型中式傳統建築,文物徑可以帶大家遊走古蹟之間,訪尋昔日香港早期居民的蹤跡、歷史和生活。 聯和墟是由粉嶺、沙頭角、打鼓嶺和部分大埔區等地的鄉民集資成立的墟市,建墟主要原因是與上水的石湖墟競爭。 早於1940年代香港政府鼓勵鄉村籌建墟市,經歷二次世紀大戰後及香港重光,1948年由鄉紳成立「聯和置業公司」,當中的「聯和」含有「聯合」、「和睦」之意思。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聯和置業公司於1949年12月22日註冊為有限公司,公司地址為安樂村瑞勝書樓,法定資本為五十萬港元;分三次招股,共集資超過二百萬元。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活動消息

老圍 :龍躍頭鄧族於十四世紀由錦田移居龍躍頭,先後建立「五圍六村」,老圍便是五圍中最早建立的聚落。 原先的圍門是北向,但由於風水理由,圍門被改建為東向。 老圍雖曾經歷多次改建,但其原本的圍牆結構和圍村布局仍基本保存完整。 建築物內外均飾有以吉祥圖案為題材的精緻木刻、灰塑、陶塑及壁畫,充分反映了昔日工匠的精湛技藝。

  • 「客家圍」形制是主要由多間房屋組成的圍屋群,房屋牆身特厚而窗戶特小,部分橫屋的牆壁組成圍村的牆壁,圍屋四角設有炮樓(又名圍斗或瞭望台)。
  • 除了有涼爽的冷氣幫你消消暑,文物館還辦有一個關於鄧族(香港五大原居氏族之一)和屏山發展歷史的展覽,規模雖小但內容頗為詳盡。
  • 十二月邀得蓋鳴暉等著名大老倌演出11台粵劇,供市民免費入場觀賞,平均每日吸引逾千人到訪參與。
  • 粉嶺於1898年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隨新界一併割讓給英國。
  • 現時龍躍頭保存不少典型的中式傳統建築,印證新界早期居民的歷史和生活。
  • 石廬正面矮牆有一半圓形山花,上有「石廬」字樣的灰塑。

由新運路步行數分鐘便到達粉嶺圍;另外由新運路轉往沙頭角公路龍躍頭段,穿過行人隧道便可到達聯和墟,由聯和墟穿過行人隧道到達安樂村黃帝祠。 若不想步行,可在粉嶺車站轉乘巴士或小巴,亦可乘坐巴士直達。 位於粉嶺沙頭角道的黃帝祠前身為「軒轅祖祠」,始建於清末民初,1925年落成,後於千禧年重建。 黃帝祠佔地一萬平方呎,樓高七層,是一座揉合中國儒釋道三教的宗教性建築物,祠外裝飾宏偉華麗,祠內莊嚴。 祠內設有供奉黃帝的「軒轅殿」、尊崇炎帝的「神農殿」、設有孔子尊位的「大成殿」、此外尚有佛教的「三寶殿」及「菩薩殿」、道教的「三清殿」及「三師殿」等。 黃帝祠在每年三月初三舉行祭祖大典,此外會定期舉行祭祖法會與法師超薦等,及提供龕位及神位供市民認購以供奉先人。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天后宮古鐘沾靈氣

當年新界出產的農產品品種優良,如粉嶺鶴藪村的白菜,更是遠近馳名。 鄧族原籍江西吉水,而龍躍頭鄧氏是錦田鄧氏的一個分支,在區內已有六百多年歷史。 相傳南宋初年,錦田鄧氏廣東七世祖鄧元亮公救了皇姑趙氏,其後皇姑嫁給其子鄧惟汲。 鄧元亮六世孫鄧季琇(號松嶺)為龍躍頭鄧氏始祖。 他在元末遷至龍躍頭,建立老圍村,後發展為現時的五圍六村。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廟宇正面飾有精緻的灰塑及壁畫,皆為吉祥圖案及民間故事。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3 後進東面偏殿的兩個古鐘,是廟內現存最古老的文物。 其中一個古鐘鑄於一六九五年,乃鄧氏族人為子投契天后的酬神之物;另一古鐘則於一七○○年鑄造,為村中子弟出門往省城應試,祈求路上平安的酬神之物。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松嶺鄧公祠

右手邊則是一座建於戰前的鄉村學校,拐角處還有一個客家圍村,其外牆至今完好無損,在香港的客家村落中實屬罕見。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3 今期介紹的粉嶺範圍較大,包括粉嶺圍、聯和墟及安樂村,除了自行安排交通道工具外,最方便的就是乘坐港鐵集體運輸系統。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乘坐港鐵東鐵線到達粉嶺車站,由A出口出站,取道粉嶺名都商場,商場入口梯級設有輪椅升降台,穿過商場沿連接商場的行人天橋到達新運路;或由沿粉嶺車站C出口經過斜道出站,上行人天橋到達新運路。

村內每年會舉行齋醮,往往會10年慶祝太平清醮,持續數天。 該村的太平清醮始於1726年,最近的一次在1996年舉行。 曾大屋,又稱「曾氏大屋」、舊稱「山下圍」或「山廈圍」,位於沙田博康邨旁邊,鄰近獅子山隧道,是區內保存得最好的圍村之一,亦是僅存的最大客家式大宅。 時至今日,吉慶圍仍被18英尺厚的城牆包圍,但隨著城市發展,已大為失色。 吉慶圍呈長方形,佔地45畝(長約100公尺,寬約90公尺),設計整齊、對稱,是典型的圍村建築。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發展

安樂村於1915年立村,是一條雜姓村落,包括李、鄧、馮等姓氏。 安樂村是文人道侶聚集及富人修建別墅之區,有李園、本立園、鏡湖別墅、瑞勝書室等,其中於1925年建成的軒轅祖祠最為著名。 聯和墟於1949年由粉嶺、沙頭角、打鼓嶺和部分大埔區村民集資成立。 龍躍頭位於新界粉嶺聯和墟東北面,俗稱龍骨頭,亦稱龍嶺。 由於該處有山名龍躍嶺,相傳有龍跳躍其間,因而得名。

圍村建於清乾隆年間,村門的紅粉石門楣上刻有 「欝蔥」(「欝」為「鬱」字的異體字)二字,寓意春蔥生長茂盛之地。 村內保持著傳統的佈局結構,舊房新屋緊密排列,形成狹窄的格狀,十分特別。 在夏季炎熱的下午,村裡的老婆婆們經常會聚集在涼爽的瞭望塔裡,坐在長椅和板凳上,聊天喝茶。 「在『五圍』中,只有我們村至今還保留著舊村門。」一位婆婆自豪地介紹 。 村大門的門框以花崗岩製成,當中打了幾個圓孔,做插門栓之用。 婆婆說,以前村門會在日落時被鎖上,使居民免遭危險。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粉嶺 / 上水新市鎮

不少圍村至今依然保留傳統的節日習俗,展現著豐沛的本土生活文化。 此外,計劃會在粉嶺聯和墟市場舉辦農墟,讓公眾重新體驗「趁墟」的樂趣。 沿著龍躍頭文物徑,您可以遊走於自然與古蹟之間,在多個保存完好的鄧氏歷史古蹟中訪尋皇族的蹤跡。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3 龍躍頭文物徑位於新界粉嶺,是政府在新界設立的第二條文物徑,覆蓋龍躍頭一帶的五條圍村和六條村落的歷史建築物和遺址。

  • 如今,公主及駙馬的神位能在宏偉的松嶺鄧公祠中找到,這座鄧族宗祠是文物徑上最亮眼的歷史遺址。
  • 元朗、上水、錦田、大埔都是大帽山的山脈龍地,都是風水好的地方,地靈悠厚,隹穴甚多。
  • 與「龍」有關的,還有聚居於此的皇族後人鄧氏,南宋末年,南逃的宋室公主嫁予鄧氏族人,並在這裡開村立業,歷時800多年。
  • 而在啟醮前兩晚,先會進行「祭英雄」的儀式,拜祭的隊伍摸黑到莆上,在荒野燒衣,為保護厦村而殉難的遊魂野鬼送上新衣,當中男衣130份,而女衣則為5份。
  • 建築方面依然保存清代風格,當中保存著極之豐富文物資源。

中西區文物徑有三條路線:中區線、上環線和西區及山頂線,是最長的一條文物徑,貫穿多個珍貴的歷史景點及重要文物地標。 中區線起點為愛丁堡廣場,接上皇后像廣場、和平紀念碑、終審法院,途經景點還包括香港公園、香港動植物公園及古蹟藝術中心大館。 至於上環線,你可以到中環街市欣賞其德國包浩斯建築特色;在西區及山頂線,古色古香的文武廟是荷李活道引以為傲的地標;而佔領角是1841年英軍登陸香港的地方,開啟殖民歷史,但現已變成休憩公園。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古蹟遊 | 遊走於粉嶺龍躍頭文物徑

屏山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為首的鄧族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北宋初。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文物徑路線不長,走完只需半天,就可欣賞到香港的傳統面貌。 政府於1999年開放龍躍頭文物徑,龍躍頭圍村由鄧氏宗族興建,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建築

在港版「大富翁」遊戲中,元朗曾經是版圖上最廉價的地區之一。 雖然該區的地產價格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不斷攀升,但區內的房子與香港絕大多數區域相比還是較為划算且寬敞的。 樸素而低調的元朗以輕鐵、大牌檔和悠閒的氛圍為特色,本土商店也比國際連鎖店要多。 粉嶺圍,位於香港新界東北部,為香港現存的一座廣府圍村,粉嶺圍的圍門和炮樓各塗了三個白色大圓點,呈品字形。 小坑村(Siu Hang Tsuen)總站,位於新界北區粉嶺龍躍頭小坑村停車場,小坑村休憩處側,鄰近小坑新村,為新界專綫小巴56C線的總站。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祠堂村

內外裝飾陳列都很樸素低調,兩口古鐘陳列著天后宮和鄧氏族人的歷史。 經過崇謙堂、石廬一路向北,邂逅的第一座圍村就是麻笏圍(【麻笏圍】前環鳳水後擁龍山的春蔥茂盛之地)。 麻笏圍)初建於乾隆年間,如今圍牆、更樓都已不復存在,只剩由花崗石牆及青磚建築的雙層門樓。 從崇謙堂去向麻笏圍的路旁,在鐵柵欄和雜草後隱約可見的廢棄宅屋,就是被列爲一級歷史建築的石廬(【石廬】荒草背後的棄宅)。 本討論區的宗旨是提供一個平台,讓大家可分享彼此的興趣及經驗。 若登記成功,本網站會顯示於下一頁中,閣下可即時登入討論區發表意見。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