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蘆筍莖枯病5大優勢2023!(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蘆筍莖枯病

清園最好提前到11月底進行,結束後再用500倍45%多菌靈藥液、0.4%波爾多液(即0.2公斤硫酸銅+0.2公斤生石灰+50公斤水)進行土壤消毒。 為避免病原菌產生抗藥性,可選用其中二至三種藥劑,輪流使用。 有效的經濟防治應以田間衛生工作為主而配合適時適當的藥劑施用為輔,在長滿雜草、堆滿枯老病株的蘆筍園中,一味地加重藥劑的用量,增加施藥的次數是無法有效地防治莖枯病,反而徒增生產成本。 一塊較鄰園提早約十至十五天留母莖的筍園,在適合發病的環境下,莖枯病將迅速蔓延而不易以藥劑控制,因尚未割除枯老病株的鄰園存在大量感染源,使剛留母莖之筍園新長出的幼筍極易受到侵染而蔓延,且不易控制。

要適時中耕除草並及時清除病莖,控制筍田的母莖留量,一般1.2莖粗的母莖每15平方米不超過120個,多餘的要疏掉。 定植後第二年的筍田切忌套種其它作物,以防田間郁蔽、通風、透光不良。 合理調整採收期,使嫩莖大量出土與梅雨期錯開,多餘的或病劣嫩莖應及時拔除,從而減輕病菌感染和推遲發病。 3.要合理施肥,要重視有機肥和適量鉀、磷肥的施入,控制氮肥施用量,促使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抗病能力。

蘆筍莖枯病: 發病原理

據我們多年試驗,增施鉀肥和鉬肥,對增強寄主抗病性和提高產量有顯著作用。 蘆筍莖枯病的致病病原菌為天門冬莖點黴菌,廣泛的存活在自然界中,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就會廣泛傳播。 莖枯病的大量發生要有幾個條件相互吻合,大量的病原菌是發病的首要條件;病原菌的侵染和傳播需要濕度,包括降雨和澆水;另外空氣流通情況和溫度高低對病原菌的侵染和傳播影響很大;最後病原菌的侵染的最初載體是大量的蘆筍嫩莖和實生幼苗。 開始在莖上出現水浸狀斑點,擴大成梭形或線形暗褐色斑,最後呈長紡錘形或橢圓形,中央赤褐色,凹陷,其上散生許多黑色小粒點,病斑繞莖一周后,病部以上的莖葉乾枯,嚴重地塊,似火燒狀。 通過對崇明島蘆筍莖枯病的症狀及生物學特性研究,初步確定該病原菌為(PhomopsisasparagiSacc.)。

蘆筍莖枯病

嚴重衰產田宜廢耕轉作其他作物3~5年以上為佳。 蘆筍莖枯病 蘆筍莖枯病2023 嚴重衰產田宜廢耕轉作其他作物3~5年以上為佳。。 蘆筍莖枯病 1.莖腐病(Stem rot) 病徵及發生生態:莖腐病主要發生於高溫多濕的季節,7至9月病株在土壤含水量較高的筍園極易發生。

蘆筍莖枯病: 蘆筍病害生態及防治介紹

1.減少病原菌是防治蘆筍莖枯病的首要,一般來說新筍田發病較輕,老筍田菌源基數大,發病早而重。 蘆筍莖枯病2023 新筍田的病菌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種子帶菌;二是老筍區的病菌隨風或雨水傳播而來。 因此保持蘆筍田間的清潔衛生,去除田間老的莖梗和患病的植株,並將病株迅速曬乾、燒毀,對於減少病原菌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是最重要的疾病控制措施。 蘆筍莖枯病2023 已感染了莖枯病的地塊,要特別注意冬季的清園和根茬滅菌。 由於莖枯病病原菌能在病殘株上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因此,為了減少病源,冬季清園時,一定要徹底、乾淨,將病枝落葉清除出筍田,晾乾並集中燒掉。

生物學特性研究表明,該病原菌菌絲生長的適宜溫度範圍為15~30℃,最適溫度20~25℃,最適pH值為6。 分生孢子在水滴中不萌發,致死溫度為49℃10min。 用平板法和紙疊法對10種殺菌劑進行抑菌效果測定,結果表明75%達科寧700倍液抑制效果最好,其次是65%好生靈500倍液,而12.5%的力克菌3000倍液效果最差。 4.藥劑防治應貫徹"防重於治"的原則,嫩莖抽發後要及時噴藥,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噴藥一定要均勻,以噴灑嫩莖、莖枝為主,切不可只噴枝葉。

蘆筍莖枯病: 蘆筍莖枯病

主要危害幼筍,易侵入幼嫩組織,當幼筍出土時即受危害,首先於莖表出現水浸狀斑駁,漸漸擴大,進一步侵入莖幹,使莖部組織腐爛、崩潰,水份運輸受阻,地上部呈枯萎狀,後期於莖表組織可見病原菌的白色菌絲。 防治方法:1.田間殘留及堆放田埂的病株,為莖枯病主要感染源,須清除並搬離田間,減少田間病原菌密度。 2.要搞好夏季筍田的管理,減少發病因素,雨季要注意排澇,防止大田積水。

蘆筍莖枯病

病斑圍繞莖枝,使得病斑上部乾枯而死,呈火燒狀。 雨水、濃霧、露水及枝葉繁茂所造成高濕度均使成熟的柄孢子由柄子殼釋放傳播、發芽而侵入健全組織。 莖枝病斑釋放出之柄孢子可隨雨水順莖枝往下流,往往在地面莖基部造成大面積病斑,而葉部病斑主要發生在有濃霧及露水的氣候;母莖受莖枯病危害,嚴重影響蘆筍產量與品質。 本病原菌為兼性寄生真菌,可於活寄主或死寄主組織上繁殖,也可棲息於非寄主組織,以厚膜孢子殘存於土壤中多年,遇寄主之根再行侵入。 蘆筍莖枯病 病徵及發生生態:植株黃化、矮化、萎凋而枯死,黃化後易落葉,冠腐病株較不易落葉。

蘆筍莖枯病: 發病規律

當立枯病病原菌由1或2根營養根侵入,根表面上出現紅色局部病斑,根部維管束褐化,病原菌在根圈蔓延,植株生長勢漸衰,出筍率降低,筍枝細小,直到根系完全受害植株死亡。 蘆筍莖枯病2023 為土壤傳播性病害,病原菌長期棲息於土中,遇寄主根部侵入,此外病原菌可依附在蘆筍種子凹凸不平的表面,藉種子傳播。 蘆筍種植後約3-5年後才顯現病徵,壤質砂土及砂土中病原菌密度較高。 發病初期病原菌感染植株,形成紡錘形的深棕色的傷痕,病斑梭形或短線形,周圍是親水的邊緣,呈現水腫狀。 隨後病斑傷痕不規則地擴展開來,逐漸擴大,中心部凹陷,呈赤褐色,斑中最後變成灰白色,其上著生許多小黑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在雨季,從成熟的分生孢子器上放出的器孢子被雨水衝出,對緊靠土壤的蘆筍莖基部造成繼發性感染。

由於器孢子的大規模感染,整個莖的基部馬上就布滿了傷痕。 蘆筍莖枯病 蘆筍莖枯病 患病的植株一下子就突然變黃了、枯萎了並最終死掉了。 蘆筍莖枯病2023 防治方法:可選用抗病性品種,而注意田間排水、衰產田行適當客土、注意有機堆肥的添加等處理,對土壤物理、化學性質的改良、肥份的增加及減少病原菌的密度均有助益。

蘆筍莖枯病: 發病原理

發病初期5-7天噴一次,發病高峰期1-3天噴一遍。 為避免產生抗藥性,可選用2-3種藥劑輪換使用。 2.標示加註「致腫瘤」及「貝芬替、免賴得、甲基多保淨等三種農藥在同一作物上僅能使用其中一種產品」等注意事項。 另免賴得對水生物毒性高,標示應註明魚毒警告標誌,禁用水域。

蘆筍莖枯病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