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大腸癌香港11大分析2023!(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以上原因導致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受阻或令附近的組織變弱,引起血管腫脹及組織突出。 大腸由結腸、直腸和肛門組合而成,大腸癌即結腸或直腸部分的癌症。 癌症是由於身體細胞生長失去控制,異常生長並形成惡性腫瘤。

都市人生活和工作壓力大,食無定時,多肉少菜,缺乏運動,患腸病甚至腸癌的風險增高,而且近年年輕腸癌患者數量增加。 大腸癌香港2023 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統計數字,大腸癌在2015年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中排首位,腸健康早已受大眾關注。 一般癌症若出現「遠處轉移」,即使技術上可以外科手術切除,亦不能將癌症根治,因新的「遠處轉移」其後多會顯現。 但腸癌的「遠處轉移」若可完全切除,外科手術仍有可能將癌症根治。 若果「遠處轉移」不能完全切除,合適的化療或「標靶藥物」可延長生存時間和提高生活質素。 亦有不少個案,原來不適合切除的「遠處轉移」,收縮至可以切除;甚至有少數個案,「遠處轉移」經化療及「標靶藥物」治療後完全消失。

大腸癌香港: 腸癌:香港癌症首位 化療+標靶藥縮小腫瘤

HPV是全球最常見的生殖系統性傳播病毒感染,可引致子宮頸、陰道、外陰及肛門的癌前病變及癌症。 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由於持續感染其中一種致癌(或高風險類型)的HPV所致。 人類乳頭瘤病毒(又稱HPV)是一組包括150多種類型的病毒,其中約40種會感染人類的生殖器官。 有證據顯示,食用鹹魚等醃製食物而攝入當中的亞硝胺會增加患上鼻咽癌的風險。

中心由經驗豐富的大腸科顧問醫生駐診,配合設備先進的綜合內鏡微創手術室,為病人提供全面的優質服務。 大腸鏡檢查以內窺鏡檢查腸內情況,用於診治腸道病因,以及可以移除瘜肉,避免細胞異變,變成癌症。 腸鏡檢查是詳細及有效的腸道檢查,如檢查期間發現有瘜肉或發炎,可以立即切除及抽取組織作進一步化驗。 專業的醫療服務能為我們解決健康問題,但昂貴的醫療費用並非人人有能力負擔。 有見及此,信諾誠意為您提供全面的醫療保障計劃,減輕您的醫療支出負擔,讓您專心接受治療,早日回復健康。

大腸癌香港: 需要協助處理索償?

如果大腸內窺鏡檢查過程中如發現瘜肉,會即時利用內鏡儀器切除,並即時抽取組織樣本作化驗。 在進行大腸鏡檢查前,必需留意有沒有限制事項,例如禁食、飲用大量開水、服用瀉藥以助排清腸道等等。 在預約檢查時,醫護人員會提醒你注意相關事項,如有任何疑問,應該向醫護人員詳細查詢。 另外,可以記錄相關徵狀的情況,例如徵狀維持多久、排便習慣、體重改變等等,甚至是與大腸癌無關的徵狀也可以記錄,譬如壓力來源、憂慮情緒、生活上的變化,以及列出正在服用的藥物或補充劑等。

大腸癌香港

在診斷的過程中,醫生會利用內視鏡細心檢查大腸每一部份,如果發現大腸腫瘤時,醫生更會從腫瘤中抽取組織作病理化驗,確診大腸癌。 大腸癌香港 如果可以在大腸瘜肉發生癌變前先進行切除,就可以避免大腸癌發生,現時已經有足夠証據証明定期的大腸鏡檢查可以預防大腸癌及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這亦是現時國際大腸癌篩查計劃的依據。 檢查前必須清潔腸道,讓醫生能準確地觀察大腸壁之病變,應診者需按醫生處方服食瀉藥。

大腸癌香港: 準確度高 - 大腸內窺鏡檢查

外科專科醫生劉卓靈指出,大腸癌並非老人專利,根據中大研究發現,大腸癌在亞洲區有年輕化的趨勢,五十五歲以下的大腸癌患者不斷增加,香港年增百分之一點七。 香港專科於二〇一六至一八年的大腸鏡統計數據中,五十五歲以下發病的大腸癌患者逾一成半,最年輕的患者年僅二十二歲,並指患者年輕化原因或與肥胖相關,建議大腸癌篩查應降至四十五歲。 大腸癌香港 醫生可能會問你一些相關問題,以便更了解你的病況,例如: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徵狀? 預先準備好回答這些問題,除了可以讓檢查更順利進行,醫生也更容易、直接了解和找出你的病因,安排適當的治療,而且多出來的時間還可以讓你詢問你所關注的問題。 適用於初步檢查結果異常人士,或有較大風險罹患大腸癌的高危一族。 此方法利用連接小鏡頭的幼軟管,由肛門進入直腸,並為整條腸道進行檢查。

  • 大腸癌的成因有肥胖,因為肥胖者體內易生腺瘤,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 此檢查透過前端置有鏡頭的導管檢查直腸和結腸下半部分的情況,如發現瘜肉(良性增生可演變為癌症)就會同時移除。
  • 病人如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瓣膜性疾病或懷孕等,須告訴醫護人員並聽從其指示服藥。
  • 他又指,大腸癌篩查有助減低癌變率,香港亦有推出大腸癌篩查計畫。
  • 結直腸癌又稱為結腸(大腸最長的部分)、直腸(肛門前的最後幾吋大腸)或大腸癌。
  • 肺癌連續6年為本地癌症整體發病率第2位,於2018年是癌症死亡率的第一位。
  • 「CpG島」是指在基因啟動點,「核苷酸」「鹼基」順序為「胞嘧啶」 、「鳥嘌呤」 頻率特別高的區域。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天最少食用400克的蔬果(約為5份蔬果)以預防各種慢性疾病,例如心臟病、高血壓、腦血管病、糖尿病及部份癌症。 肥胖會增加患上部分癌症(例如乳癌、前列腺癌、結腸直腸癌及子宮內膜癌)及一些慢性疾病的風險,包括高血壓、心臟病、高膽固醇、糖尿病、腦血管病、膽囊病、骨關節炎、睡眠窒息症等。 癌症個案增加主要是男性胰臟癌和膀胱癌、女性乳腺癌和子宮體癌,及整體甲狀腺癌的數目增加。 胰臟癌為2018年整體死亡數字的第5位,外科醫生夏威指出,胰臟癌一旦出現擴散,5年存活率低於5%,因此在死亡數字中排行第5。 此外,男性患癌比例較女性為高,不過隨著現時患癌趨勢及本港人口結構的變化,預料三數年內女性患癌的新症數字將會超越男性。 而有一半癌症在65歲或以上發病,男性確診癌症的年齡中位數為 68 歲,女性為 62 歲。

大腸癌香港: 痔瘡高危人士 (按圖看清)

在醫生制定治療方案之前,患者一般需要接受影像掃描檢查,例如正電子電腦掃描(PET-CT)檢查,以確定癌症的期數和癌細胞的擴散範圍,從而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大腸癌香港 醫生為病人選擇治療方法的考慮因素包括:年紀、身體狀況、癌腫瘤期數、類型、位置、擴散程度等,所以即使是相同期數的病人也有可能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如果患者對自己的治療方案有疑問,建議向醫生查詢清楚。 在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及服用瀉劑來清潔大腸,檢查前或需要注射鎮靜劑及止痛藥,以減低病人的焦慮及檢查時所引起的不適。

  • 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和服用瀉劑清潔大腸,並須服用造影劑。
  • 根據癌症登記年度統計顯示,大腸癌發生人數於2006年首次超越肝癌,成為發生人數為最多的癌症,同年度已增至10,248人。
  • 簡稱「化療」,針對癌細胞分裂比正常細胞更快的特點,利用藥物來殺死它們。

當中在飲食習慣方面,註冊營養師楊盈希Hayley(Nutri Life 營養顧問中心)受訪時亦指出以下食物具有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都市人因為飲食不定時、多肉少菜的飲食習慣,而導致腸胃不適的情況十分常見,嚴重者甚至因此患上大腸癌。 據醫管局最新資料顯示,大腸癌是全港癌症的第2號殺手,2017年共有2138人死於大腸癌,佔整體死亡數目的14.9%。

大腸癌香港: 大腸癌治療方法

若家族中有人患大腸癌,女性要小心,因會增加患乳癌風險。 假如父母均有大腸癌病史,子女患大腸癌機率高4倍。 至於乳癌、子宮內膜癌、甲狀腺癌、肝癌等,因常有相同的基因異常。 對於市民可如何自保,竺表示,胰臟位於胃部後方,如市民經常胃痛,但照胃鏡無法找出成因,可透過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以了解有否胰臟癌。 若沒肥胖、遺傳等高危因素,突然出現糖尿病或控制血糖不穩,不排除是腫瘤壓着胰腺影響胰島素分泌,曾有胰臟癌病人接受治療後,同時根治糖尿病。

大腸癌香港

瘜肉通常為良性,但有些會慢慢演變為癌症,這種變化可以歷時10年或以上。 若不及早治療,癌細胞會侵入和破壞附近的器官,還可經血液和淋巴系統擴散至身體各部位。 錢政弘醫生指,糖尿病病人患大腸癌風險比一般人高30%。 經了解後,得知該女子最愛吃3種食物:夾心朱古力、豬肝香腸、花生夾心酥。 錢醫生提醒對方,若繼續吃下去,「早晚會得肝癌」。 他提醒該女子,除了與基因問題有關,飲食習慣亦然,必需改變。

大腸癌香港: 健康資訊

在2019年,大腸癌導致2 174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14.6%。 大腸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貧血、易倦、體重下降等屬早期症狀,但許多人都未必聯想到這些症狀與大腸癌有直接關係,因此在早期難以察覺。

大腸癌香港

輔助治療包括放射治療和化學療法,放射治療是利用高能量射線殺死癌細胞,主要用於直腸癌病人。 部份直腸癌病人則須要手術前進行同步放射治療及化學療法,目的是減少局部復發的機會及提高患者的整體存活率。 政府於2018年8月將大腸癌篩查計劃恆常化,分三階段大幅度資助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接受篩查。 第一及第二階段分別覆蓋61至75歲人士及56至75歲人士,而由2020年1月1日起進一步擴展至50至75歲人士。 參加者先獲資助接受由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安排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測試結果如呈陽性,參加者會被轉介到已參加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 (星島日報報道)根據醫管局的癌症統計,大腸癌為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

大腸癌香港: 預防與篩查

以上所列的產品資料只供參考,不能詮釋為在香港以外提供或出售或遊說購買任何保險產品。 有關產品之保障權益及條款、不保事項及主要風險詳情,請參閱Blue網站、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每個人的排便次數會因應飲食習慣和身體機能而異,但如果排便次數急劇轉變,或變得不穩定,例如在便秘一段時間後,又突然出現肚瀉,就要格外留意。 排便次數過於稀疏可能因為腸腫瘤阻塞排便,而次數變密則可能是腫瘤令腸臟蠕動變快,令排便次數頻密。 大腸癌是本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於近年更加有年輕化的趨勢。 年輕患者缺乏對大腸癌的防備意識,誤以為是普通腸胃問題,因此錯過接受大腸癌治療的黃金機會。

大腸癌香港

如果醫生經評估後,認為外科手術有困難,或經掃描評估後,發現癌症屬較後期,都要在進行手術前接受電療。 接受手術後,部分患者仍有較高風險復發,都可能需要接受電療。 大腸癌香港2023 另外,如患者身體狀況許可,可以同時使用電療及化療,以加強治療效果,但與此同時,副作用都會相應增加。 定期篩檢:大腸瘜肉由生成、長大,至演變成癌症需要約7至10年時間,但由於有年輕化趨勢,故此建議由45歲至50歲起,開始定期做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內窺鏡檢查。 前者用於檢測大便中肉眼察覺不到的微量出血,如發現大便有隱血,醫生便會安排患者接受大腸內窺鏡檢查,準確檢查大腸內的病變狀況及切除大腸瘜肉化驗。

大腸癌香港: 大腸癌篩檢方法3:大腸鏡檢查【準確度最高】

维基百科中的醫學内容仅供参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大腸癌香港2023 大腸癌香港2023 高速螺旋放射治療系統:可針對腫瘤位置作360度照射,並能精準控制不同位置的照射劑量,減低對不停蠕動的小腸及正常器官的損害。 化療和放療期間可能會產生一些副作用,例如疲倦、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便秘、腹瀉,但可通過服藥得到控制。

大腸癌香港: 大腸癌的症狀

想了解腸道的健康狀況,宜按醫生建議,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及早診治大腸癌。 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於2009的統計顯示,大腸癌的發病及死亡率均排行本港所有癌症的第二位。 大腸癌主要由腸臟瘜肉演變而成,整個過程可以沒有症狀及需時約10年,如能及早發現及將它切除,可減低發展成癌的機會。 大腸癌香港2023 因此建議50歲或以上的人士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如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等較高危人士,更應考慮提早(40歲或於親屬確診大腸癌年歲前10年)、並較頻密地接受大腸鏡檢查,以作預防。

大腸癌香港: 我們的服務

施以大腸癌手術後,患者一般都可以恢復正常性生活,但部分男性患者可能在切除直腸時,觸及連接性器官的神經,導致無法勃起或射精,然而這類情況較為罕見,亦有可能只屬暫時的情況。 大腸癌香港2023 進行手術之後,患者越快開始活動,對康復的進度越好,但頭幾天可能需要尿管協助排尿,或在傷口放置流管,以排走分泌物。 在腸道活動恢復正常之前,不可飲用飲品,直至手術後兩至三天,可飲少量開水,並逐漸增加份量;四至五天後,可進食較清淡的食物。 大腸癌香港2023 治療大腸癌的方法主要有三個,分別為外科手術、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

所有健康並沒有體能活動禁忌的5-17歲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積至少60分鐘中等強度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 職業性癌症病人,集中在特定的職業群組,他們在工作環境中接觸到若干公認的致癌物質,例如石棉、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和重金屬。 大腸癌香港2023 大約5至10%的成人患者及95%受母體感染的嬰兒不能清除這種病毒,因而變成慢性帶菌者,並可能在日後患上慢性肝炎,肝臟永久損壞或肝癌。

港大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林志良表示,肺腺癌增加成因不明,而肺癌患者初期通常無病徵,至較後期會出現咳血、氣喘、多痰等病徵,患者須及早求醫。 他說醫學界盼探討肺篩查,以找出早期肺癌,但數據不及大腸癌般多,未能界定應為什麼類型的人篩查。 輔助治療可以降低復發率和提高病人的存活率,主要針對大腸癌根治性切除手術後復發風險較高的病人。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