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肺癌醫生推薦7大著數2023!(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肺癌醫生推薦

肺結節可能來自過去發炎、感染留下的痕跡,絕大多數是假警報,重點是如何準確判讀檢查影響,綜合結節大小、外形、位置及個人家族史、是否抽菸等狀況來判斷,並擬定正確追蹤或治療計畫。 而以台大楊泮池教授主導,針對不抽菸、家族三等親內有肺癌者的研究為例,在已收案的1萬人中,經LDCT檢查且手術後證實有肺癌的超過200人,其中超過90%以上是第一期。 「以誰為中心」沒有一個絕對的對錯,因為有時候父母的功能相對沒有那麼好,而子女功能比較強大,要依靠子女的話,以子女方便的所在地醫院為主;但如果老人家自己功能健全,自己可以處理很多事情的話,是不是以老人家居住地就近的醫院為主呢?

而國健署的癌症統計顯示,國人被診斷出罹患肺癌時有6成左右是已經轉移,無法手術治癒的晚期(第四期)癌。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英文名稱為Taiwan Society of Pulmonary and Critical 肺癌醫生推薦2023 Care Medicine,結合國內外胸腔病科醫師,提高胸腔疾病暨重症醫療之診療、教學與研究水準為宗旨,為依據人民團體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 在後疫情時代,如何預防胸腔生病、治療病症、安心深吸一口氣,就從認識胸腔內科醫師開始。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肺癌之所以死亡率較高,源自於其早期病徵並不明顯,在台灣,有一半的個案發現就醫時已經是第4期,且5年存活率僅剩約1成。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為協助高風險族群能早期偵測出肺癌,自2022年7月開辦肺癌篩檢服務,成為我國第5個癌症篩檢項目。

肺癌醫生推薦: 肺癌治療基本SOP圖看懂你的最佳治療選擇

透過LDCT影像輔助程式可以減輕負擔、提高正確性,同時也能提高醫師判讀的一致性,而目前對肺結節偵測準確度可達85%以上,對於大於6mm的結節,準確度更超過90%。 王金洲也特別強調,疾病是很複雜的,每種症狀都可能對應很多種不同的疾病,但一種疾病通常不只有一個症狀,所以在出現一個單一的症狀時,也要去觀察自己有沒有其他的症狀,醫師在判斷的時候才不會忽略小細節。 因為會出現腦部的腫瘤轉移,通常是第四期,肺部用X光就可以看到是不是有腫瘤,如果X光正常,就可以比較放心的、應該不是肺癌造成的轉移。 但還是要去找出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因為乳癌也有可能會造成腦部轉移。 王金洲就說,大約有30~35%的肺癌患者出現轉移時,是轉移到腦部。 而通常這時候還不一定有什麼特殊的症狀,或是幾乎沒有咳嗽等跟肺部看起來比較相關的症狀,所以單要靠症狀來判斷,真的太困難了。

  • 過去對於無法接受手術的患者主要使用化學療法,但患者可能因為副作用而嚴重影響生活;近幾年已有許多精準治療的出現,如果患者因為沒有基因突變,不能使用標靶藥物,較新的免疫療法已經為患者提供了一項療效好、副作用少的選擇。
  • 不要火力發電,一旦遇上夏季限電,用電量大增,必須分區限時限電,多少人可以接受?
  • 不管是化療、放療、手術開刀等治療行為,理論上旁邊都需要有人幫忙照顧,但是問題來了,照顧者是否為家人?
  • 頭痛是現代人常見的症狀,平常工作壓力大,一旦工作時間拉長,就很容易會覺得頭昏腦脹。
  • 不過,LDCT判讀工作對於醫師而言其實相當繁重,所以國健署結合國立台灣大學,將AI導入肺癌影像判讀應用,協助醫師判讀多種影像並加速診斷。
  • 每一種發電方式的調整都會反映在油價、電價上,如果大家不願意油電雙漲,又要求更好的生活品質、清新的空氣,是很難兩全其美的。
  • 張晟瑜解釋,腫瘤細胞會利用PD-L1來踩住免疫細胞的剎車,導致免疫細胞無法攻擊癌細胞,使腫瘤不斷地長大,而免疫療法則是透過活化免疫細胞的方式,把阻擋免疫細胞攻擊的剎車拿掉,讓免疫系統恢復健康功能進而攻擊癌細胞。

第1A期肺癌存活率約八八%,如果沒有篩檢,等到有症狀才就醫的病患,過半數都是第四期,五年存活率僅約八%,同時會大量耗費健保資源,因此,我認為政府應該將早期篩檢納入國家政策,普遍施行。 LDCT是目前唯一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能找到0.3公分的極微小腫瘤,可比X光提早5至10年發現肺癌,所以經篩檢確診肺癌的,大多是幸運的早期肺癌。 另一個議題,談到長輩罹癌後的治療,就要回頭檢視一開始罹病的當下情境。

肺癌醫生推薦: Heho News 健康新聞

從醫26年,許多和他一樣位階的主任級醫生,已經不用親自執刀,只有他堅持每台刀都要親自上陣;當其他醫生忙著將過年的班表排開、留給菜鳥醫生時,他卻願意犧牲自己和家人相處的時間,在過年期間去病房探望每一位病人...... 癌胚抗原(CEA)若高於5ng/ml 表示罹癌比率升高,但通常要等到中、後期肺癌,指數才會上升;同時,CEA並非肺癌專利,其他癌症,如大腸癌、胃癌、乳癌、胰臟癌等,CEA也會上升。 舉例來說,生病的父親住南部老家,子女則在中部就業居住,卻查到一位在台北看診的名醫;或是某一科名醫在中部,病人和家屬卻從台北南下就診,這類的例子可說不勝枚舉。 肺癌醫生推薦2023 例如:如有腎臟病或肝病,會影響藥物的代謝,在治療時這些狀況自然要考慮進去,才能避免降低治療效果或是增加副作用。

此外,台大早在二十年前就組成多專科團隊,針對肺癌患者進行整合照護,並積極參與國際新藥臨床試驗,提供病人接受最新藥物治療的機會,並累積豐富的治療經驗,有效延長病友的存活率。 以第四期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為例,105年全國平均存活率為6%,但台大醫院卻以12%穩居全國第一名,第二名則為9%,差距不小。 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在導入試辦醫院使用時,以滿分5分進行評估,使用滿意度在15位放射線專科醫師當中達到4.5分。 LDCT影像輔助程式可以加速醫師診斷、提升效率並減少錯誤,能盡早正確診斷、提供適當治療,此外也能幫助推廣LDCT篩檢於各大醫院使用,對於肺癌防治有其幫助。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作為肺癌篩檢工具,幫助民眾早期發現肺癌,早期治療也可獲得更好的預後。

肺癌醫生推薦: 肺癌長年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首位…權威醫師陳晉興:做對這件事,是所有治療的根本

吳昭軍署長表示,目前LDCT影像輔助程式正在食藥署審查,期望能盡快通過,並在取得醫療器材許可證以後,多加推廣給各個醫院協助做影像判讀,而現在發展完成的AI輔助程式將免費提供使用,在今(112)年底前導入,還有專業團隊提供使用諮詢,歡迎各醫院主動聯繫。 肺癌醫生推薦 肺癌是台灣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而且存活率一直非常低,其實原因就在於它非常會「轉移」。 有些癌症轉移的位置通常是「遠端臟器」,也就是其他器官,像是肝癌容易轉移到肺部,大腸癌容易轉移到肝臟,但肺癌的轉移多半是大腦、骨頭這類比較難發現,症狀又不具有特異性的地方。

肺癌醫生推薦

「患者覺得治療很痛苦,主要是源自於化學治療的副作用。但是近年來的免疫療法,打破許多患者對治療的既定印象。」亞東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張晟瑜表示,肺癌依細胞種類可分成四個不同族群,包括常見的肺腺癌,以及小細胞、大細胞、鱗狀細胞肺癌等。 肺癌是台灣每年新增人數最多的癌症,初次診斷的平均年齡更是超過60歲,除了多有慢性病,也因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確診時多已為晚期患者,導致許多家屬及病人有放棄治療的念頭。 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肺癌多專科醫療團隊共同參與肺癌診斷、治療策略擬定、衛教、執行及追蹤,提供病人最完善的治療,同時也紓解病人與家屬的困惑和恐懼,讓病人受到溫暖的對待,在漫漫的抗癌路上,一起攜手向前。 「例如會骨骼肌肉痠痛、頭痛的時候,是否同時併有流鼻水、鼻塞、發燒等其他的症狀,還有過往的病史有哪些,才能鑑別診斷,所以患者要很詳細的告訴醫師。另外一個就是,如果在原來的科別,例如神經內科治療後都沒有改善,就要跟醫師討論是不是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王金洲說。 二○○二年,全國肺癌第一期(1A+1B)(編註:期數分類)的人數比例竟然多達四四%;反觀台灣,我們直到二○二○年還沒有四○%,癌症篩檢制度落後日本將近二十年。 二○一○年到二○一四年的世界肺癌存活率統計,日本肺癌五年存活率約三三%,反觀台灣只有二一%。

肺癌醫生推薦: 肺癌是最多治療方式的癌症!治療要有效,關鍵在「分類」

為提升肺癌病人的治療品質,本院肺癌醫療團隊除致力精進於臨床診斷及照護工作外,亦參與國際性臨床藥物試驗,接軌國際最新治療觀念與方法。 這是因為肺腺癌的癌細胞,往往具有EGFR、ALK、ROS1 等十餘種的其中一種的(肺癌驅動)基因突變,藉由基因檢測,可以得知病友具有哪一種基因的突變,能夠藉此進行標靶治療。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因首位,我國2022年肺癌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21.8人,相較於2011年時每十萬人26.0人,雖已下降16.2%,但仍高居台灣癌症死因第一位。

國健署強調,在檢查之前民眾不需禁食、不必施打顯影劑,檢查時間不用5分鐘,且輻射量僅為電腦斷層掃描的五分之一,民眾只需平躺在掃描儀器的床上,配合醫事放射師的指示深呼吸後閉氣,即可完成本次的篩檢作業。 於篩檢後,該次篩檢的LDCT影像將交由放射診斷科醫師針對肺部的可疑病灶進行判別。 肺癌醫生推薦 若未發現可疑結節,則由院方寄送報告通知篩檢結果;若有疑似異常的病灶,院方將於6週內聯繫民眾回原篩檢醫院就診,由胸腔科醫師當面解釋報告並進行評估,叮囑後續應持續追蹤或進一步進行確診程序。 肺癌醫生推薦2023 因此,衛福部將肺癌篩檢納入計畫,將4癌篩檢擴大為5癌,透過補助鼓勵民眾接受低劑量電斷層掃描(LDCT)早期發現肺癌病灶。 不過,LDCT判讀工作對於醫師而言其實相當繁重,所以國健署結合國立台灣大學,將AI導入肺癌影像判讀應用,協助醫師判讀多種影像並加速診斷。 放眼全世界,治療肺癌的方式都一樣,理論上存活率不會差太多,真正的差距在於初診時癌症患者的期數,而不是治療能力,所以愈早篩檢,愈早發現,治療能力差一些都沒關係。

肺癌醫生推薦: 免疫療法配化療為肺癌治療主流,存活率提升三倍

國健署今(4)日公布肺癌篩檢執行1年後,已找出531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早期(0及1期)個案就占了85.1 %(452人),證實肺癌篩檢確實有助於早期發現。 像是轉移到大腦,會造成腦壓升高、神經壓迫,所以會出現頭痛、頭脹、記憶力下降、說話大舌頭等症狀,跟一般常見的偏頭痛、失智、帕金森氏症其實非常相似,不容易發現這是肺癌的轉移,可能被用止痛藥暫時壓過去。 肺癌醫生推薦 提供外科手術以外的全面性癌症治療,包括放射治療、抗癌藥物治療、紓緩治療,以及心理支援等,務求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綜合治療服務。 台灣衛福部有兩個署:健保署專責治療,國民健康署側重預防;癌症篩檢隸屬於國民健康署的業務範圍,但僅擁有健保署一%的經費。 假設健保署一年有八千億元預算,國建署可能只有八十億元,這八十億要做四癌(編註:大腸癌症、口腔癌症、子宮頸癌、乳癌)篩檢,還要推動政策,經費相當有限。 每個人都要「注意每一口吸進去的空氣」,因為空汙「沒有最壞只有更壞」,我們不可能要求空氣品質達到滿分的完美境界,更不可能追求零(PM2.5指數),因為沒有!

  • 「不同期別的肺癌有不同的治療計畫,沒有轉移的第一期肺癌,和有轉移的第四期肺癌治療方針大不相同。」余忠仁指出。
  • 第1A期肺癌存活率約八八%,如果沒有篩檢,等到有症狀才就醫的病患,過半數都是第四期,五年存活率僅約八%,同時會大量耗費健保資源,因此,我認為政府應該將早期篩檢納入國家政策,普遍施行。
  • 而以台大楊泮池教授主導,針對不抽菸、家族三等親內有肺癌者的研究為例,在已收案的1萬人中,經LDCT檢查且手術後證實有肺癌的超過200人,其中超過90%以上是第一期。
  • 肺癌是台灣每年新增人數最多的癌症,初次診斷的平均年齡更是超過60歲,除了多有慢性病,也因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確診時多已為晚期患者,導致許多家屬及病人有放棄治療的念頭。
  • 那個....我認識高雄黃承華,我想跟您說,其實癌末的病人,需要找真正足夠有智慧以及耐心愛心的醫生,黃 只會嘴上談希望,其實他根本沒有打從心裡希望別人好。
  • 放眼全世界,治療肺癌的方式都一樣,理論上存活率不會差太多,真正的差距在於初診時癌症患者的期數,而不是治療能力,所以愈早篩檢,愈早發現,治療能力差一些都沒關係。
  • 在《良醫健康網》25個科別中,網友評價最高的各科醫師,這些醫師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在4千多位醫師中脫穎而出?

「不同期別的肺癌有不同的治療計畫,沒有轉移的第一期肺癌,和有轉移的第四期肺癌治療方針大不相同。」余忠仁指出。 台大肺癌照護團隊近日於原水出版的《完全解析肺癌診治照護全書》中,就有畫出肺癌確診後的大致治療方案。 另外,利用特殊染色評估癌細胞或免疫細胞的免疫檢查點PD-L1 表現,可作為能否進行免疫治療的依據。 統計顯示, 30 年來,臺灣肺癌的發生率增加了3倍,更可怕的是發生率還在繼續上升。

肺癌醫生推薦: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

打聽之後,好不容易掛上門診,排了一個月的隊,總算見到醫生,卻又面臨下接下來的治療選擇。 病情確立之後,「要怎麼樣治療」這件事,不是只有化療而已,還有很多治療方式可以考量。 余忠仁介紹,肺癌要做分類有 2 種方式,分別是傳統的病理分類,以及新的分子分類。

肺癌醫生推薦

因此,雖然病人的主觀意見非常重要,但家屬能否了解並給予支持,就成為最重要的客觀條件了。 張晟瑜解釋,腫瘤細胞會利用PD-L1來踩住免疫細胞的剎車,導致免疫細胞無法攻擊癌細胞,使腫瘤不斷地長大,而免疫療法則是透過活化免疫細胞的方式,把阻擋免疫細胞攻擊的剎車拿掉,讓免疫系統恢復健康功能進而攻擊癌細胞。 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治療方針是進行手術;第三期除了手術,也有放射線和化學治療同步治療,再加上免疫治療;而第四期的病友占所有肺癌病友的一半左右,治療選擇則有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

肺癌醫生推薦: 沒抽菸卻得肺病 醫師建議煮飯戴口罩

包括癌症和腫瘤診斷、 MRI 磁力共振、 CT 電腦掃描、 PET 正電子電腦掃描、EOS站立式全身負重X光影像診斷、 3D乳房造影、肌肉骨骼成像診斷 / 骨質密度檢查等。 抽菸的人製造了危險因子,除了自己可能得肺癌,也造成別人罹癌的可能性,以此所產生的捐助成為篩檢跟治療的經費。 如今人人治療皆可享健保給付,但是把菸捐來做長照補助撥款,這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 英國倫敦有霧都之名,因為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時,大量燃燒煤炭造成空氣汙染,後來當局意識到燃燒煤炭帶來非常嚴重的問題,極力改善,所以現在空汙程度非常低。 有鑑於此,英國開始主動為國人篩檢肺癌,但其他國家主動篩檢肺癌的比例仍不高。

肺癌醫生推薦

台大醫院副院長、內科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余忠仁以「高黏著度」來形容肺癌患者對於台大醫院的信任。 該院統計發現 ,每年有逾1500名新診斷的肺癌病人至台大就醫,而高達九成八繼續留在台大看病。 首要必須破除所謂名醫或名院觀念,以及非得到醫學中心治療不可的迷思,因為台灣的醫療水準其實相當的一致,有些大型醫院的醫師也會下鄉服務,加上以目前專科醫師制度訓練出來的機制,通常不會差異太大。 肺癌醫生推薦 雖然診間的醫師十分忙碌,可能無法面面俱到,但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整體的醫療系統比起許多地方都還要強,正因為我們的醫療團隊成員多,團隊會協助病人釐清疾病問題和治療細節,同時在醫師的帶領之下,順利決定治療的方向。

肺癌醫生推薦: 台大醫院/肺癌晚期存活率 已大幅提高

幸運的是,這次篩檢發現的大多是早期肺癌,手術治療效果佳;但在臨床上, 大部分肺癌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失去手術根治的機會。 肺癌醫生推薦 如果病人做傳統化療或使用標靶藥物,有些健保會給付,有些則是自費,除了評估病情之外,還有經濟上的考量,一般來講的話,化療較容易感到不舒服,標靶相對上較沒有副作用,但兩者孰優孰劣,卻不能一概而論,仍然需要與醫師及家屬就病人的狀況做全面性的討論。 張晟瑜舉例,一名88歲阿伯,因咳嗽、喘持續半年,且骨頭疼痛、肺水腫、體重明顯下降,去年確診為肺腺癌,不料骨頭已有腫瘤細胞轉移,不僅無法使用手術治療,也因無基因突變而無法使用標靶藥物。

肺癌醫生推薦

健保署資料顯示,106年全國有50348名疑似肺癌病人於各醫療院所就醫,台大醫院收治其中的6161人,其中966人接受肺部切除手術,918人接受EGFR或ALK類標靶藥物治療,這三項數據均為全國之冠。 病人對於自身有所考量,可以在門診階段先和醫師討論,由於現今醫療資訊搜尋方便且多元,因此,有些病人一開始就會告訴醫師:「因為想要大幅降低副作用,所有藥物都可以選擇自費!」以為這樣可以得到最好、最有效的治療,但不知道癌症治療是很複雜的。 肺癌醫生推薦 張晟瑜醫師也提醒,目前健保也有給付PD-L1表現量的檢測,鼓勵肺癌患者們都能進行檢測來為自己的治療量身訂做,此外,若是檢測後PD-L1表現量符合健保條件,也可在健保給付下使用免疫療法進行治療,減輕經濟負擔。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