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引入海外醫生7大優勢2023!(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引入海外醫生

她又說,以自己曾接觸的非本地醫生為例,部分人的英語水平僅可用作書面溝通。 有一組數據相信香港人已經見慣不怪——截至2020年2月,香港共有15004名註冊醫生,若以香港750萬人口計算,即每1000人當中只有兩名醫生,低於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去年平均數3.5名,而若要追上有關水平的話,起碼要增加超過1.1萬名醫生。 陳肇始指出,相信全球合資格申請的醫生可能數以千計,暫時難以評估法案能吸引多少非本地培訓醫生返港工作。 不過她稱在數年前曾就有限度註冊醫生議題,到英國及澳洲推廣, 當時有很多香港醫學生表示有意回港。

自願醫保計劃愈縮愈小,最終版本沒有了高風險池和必定承保的安排,再次成為肥上瘦下的利商工程。 至於公私營合作上,由於轉介系統的繁瑣未完善,以及政府監管的不足,不少在興建初期與政府由約定要承擔一定數量公營醫院轉介病列的私家醫院,幾乎都沒有完成當初的承諾,讓個案仍然堆積在公立醫院的輪候簿中。 又比如在基層醫療的發展上,政府推出的長者醫療券金額和資格不斷放寬,但由同樣由於規管和解說教育工作沒有到位,讓這一計劃淪為眼鏡配置、海味購買的資助。 引入海外醫生 引入海外醫生 民建聯衞生事務發言人蔣麗芸表示,香港面對人口老化,病人有增無減,醫護人手長期不足下,單單撥款並不足夠。 政府首要是增加醫護人員學額及挽留人才,但遠水難救近火,現時更要做的是求助外援,增聘海外醫生,並放寬海外醫生執業試要求。 梁熙指,醫務衞生局早前到外地「搶人才」,招攬英國、美國等醫護人員來港工作,雖然有成果,但未算非常理想。

引入海外醫生: 醫生解構手術前後注意事項

这促使一些美国知名公司和品牌选择雇佣儿童,并让他们在危险条件下从事艰苦的工作。 他說:「今年聯賽都會繼續打,而我新歌向我受傷日子同一時間出街,新歌係講一些決定。由入行開始,已經決定了要好努力做一個演員、運動員或歌手都好,只要有一顆堅持的心唔需要害怕任何事情。」他更揚言會繼續打好波,希望更加多人支持香港的籃球。 廣州積極開展人才、制度的交互,是希望提升灣區居民生活質素的同時,擴大自己的市場,促進自身進步。

引入海外醫生

陳肇始會後表示歡迎條例獲三讀通過,希望能吸引更多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日後循新途徑來港執業,紓緩公營醫療系統醫生人手不足問題。 陳肇始指出,特區政府會立即展開多方面工作,包括成立負責制定認可名單的特別註冊委員會,將爭取在本月底公布成員名單,11月內舉行第一次會議,並於明年下半年公布認可醫學資格名單,讓合資格人士申請特別註冊來港執業。 港府本月將向立法會提交修訂《醫生註冊條例》草案,免試引入海外港人醫生。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認為,目前有逼切需要為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另闢途徑,政府稍後會在現有的《醫生註冊條例》下加入一條新路徑,讓更多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可以來港在公營醫療系統內執業。 港府日前宣布將會修例引入更多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工作,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昨日討論該建議,有議員批評政府此舉是「政治決定」,擔心免試引入不熟悉本港醫療運作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對香港醫療體系帶來的影響恐得不償失。

引入海外醫生: 海外醫生|香港為什麼需要非本地培訓醫生?

立法會議員黃碧雲在一場論壇表示,目前招聘海外醫生困難重重,除了公營醫療系統外,私營醫療系統同樣欠缺醫生,引入海外醫生是解決醫護人手不足的最好方法。 引入海外醫生2023 她認為香港可效法新加坡的做法,建議修訂醫生註冊條例,推行免執業資格考試來港執業制度,如海外醫生在指定醫院畢業,便可符合資格,但只限香港永久性居民,盼吸引他們回流香港;同時特區政府依院校的國際排名設定院校名單,名單內院校的排名需高於香港兩間大學醫學院。 政府擬修訂醫生註冊條例草案,容許在認可非本地醫學院就讀的港人,以「特別註冊」的形式,回港在公營機構任職5年或以上,在本港免試註冊,以解決本港醫護人手不足問題。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質疑,當局建議的免試制度下負責制訂合資格院校名單的「特別註冊委員會」,即使加入3名醫委會成員,仍有一半成員由特首委任,足證海外醫生免試制度欠缺各層面的聲音。 此外,有議員質疑政府推動免試輸入海外醫生修例時,並無游說醫學界,形容政府「做乜都得」。 【明報社評】政府就引入更多非本地培訓醫生,提出新建議,包括放寬合資格海外專科醫生來港執業安排,無論港人子弟還是非香港永久居民,專科資格若獲醫專認可,也可來港;另外,非本地培訓的港人子弟醫科畢業生,也可回港參加執業試並在港實習。

  • 環顧世界各地,澳洲、美國、英國,甚至中國內地亦正進行全面醫療改革,而香港卻只花費大量時間在放寬引入海外醫生議題上。
  • 陳肇始又稱,政府已會見醫委會、醫專、兩間醫學院、醫學生、醫學團體、病人組織、教育界及醫生組織等。
  • 因此,面對香港公營醫療供不應求的問題,不僅要增加公營,更要從需求分流層面入手,才能更有效率。
  • 政府官員應藉著這樣的新氣象,去思考公帑要如何用,如何確保運用到位,才能讓管治更上層樓。

議員張宇人則質疑有醫生團體誤導大眾,強調計劃容許申請人毋須通過執業試,不等於相關人士無水準,執業試亦非衡量醫生質素的唯一指標。 按理說,可循三招扭轉醫生供不應求的困局,一是大幅提升醫科學生學額,積極培訓本地乃至世界醫療人才;二是容許外地醫生來港免試執業,廣納各地專才;三是公立醫護人員待遇,適度紓緩工作壓力。 食物及衞生局進行的「醫療人力推算2020」(以2017年為推算基準年)顯示,根據本港人口結構變化推算醫療服務需要,醫生人手由目前到長期均會持續短缺。 到2030及2040年,分別會短缺1 610名和1 949名醫生。 陳肇始表示,委員會主席將由行政長官在上述醫委會委員等委任,以獨立客觀、高透明度制定名單,考慮教學語言、課程內容、醫學院國際排名、覺得適合的因素 ,「不會存在政治考量」。 她說,過去一年,只有30多名海外醫生,向醫委會申請延續有限度註冊資格,認為有多方面原因,包括本港公營醫療體系工作量大、病人流轉快、以及本地醫療文化有別於海外等。

引入海外醫生: 免試引入海外醫生 須符4大條件 服務公營醫療綑綁最少5年

據統計,在1991至2000年間,合共有2224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然而,由於在1996年9月以後政策收緊,所以在2001至2010年間,只有366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而在2011至2020年間亦只有396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遠不足以填補醫護人手短缺。 過往,政府更傾向於用錢增加供應的方法解決醫療問題,雖然也嘗試過推出自願醫保、公私合營等問題,但一則因為不敢觸動商界利益,二則缺乏對計劃的具體監管,最終沒能做到平衡供求,化解醫療系統的危機。 如今林鄭月娥在爭議中提出引入海外醫生,也不僅僅依靠錢去解決問題,可以說是一種施政思維的進步。

然而,儘管政府開設地區康健中心,但並無令其「用得其所」,未能與社區組織相結合,做好居民的健康篩查及預防,以紓緩公院壓力。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下午就《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舉行記者會。 衞生署署長陳漢儀醫生和食物及衞生局副秘書長(衞生)關如璧亦出席。 另外,她強調醫管局會提供足夠的職位聘請所有合資格的本地醫科畢業生,並為他們提供專科培訓機會;另會邀請醫管局及醫專共同跟進各項專科培訓事宜,並會適時按需要投放額外資訊以支援專科培訓。 此外,擁有全面醫生執照的人士,可以在沒有監督下診治任何專科的疾病。

引入海外醫生: 約5%初生嬰兒有黐脷筋問題 醫生教睇7大症狀解構手術前後注意事項

分流的第二個方向即將需求引向基層醫療治未病,減少市民需要去到醫院的可能性。 一個本地智庫的研究報告曾指出,加強社區護理則可減少現時約一半入住公立醫院的個案,同時每投資1港元於社康護理,即可減省8.4元急症護理開支。 除了開支上的節省,人力上基層醫療需要更多的護理師、藥劑師等醫護人員,對醫生的依賴相對較低,也能更容易地解決人力配置的問題。

引入海外醫生

本港醫生與人口比例為每1,000人只有1.9名醫生,遠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的3.4。 尤其是公營醫療體系,有明顯負荷過重的跡象,公營醫院醫生工作量和離職人數持續上升,病人輪候時間亦持續在高水平。 因此,急需考慮提升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本港醫療體系所發揮的作用,適度地吸引更多非本地培訓人才來港執業。 這個劍指本地醫療保護主義的《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毫不意外地遭到一些醫生代表的強烈批評。 例如立法會醫學界議員陳沛然便質疑方案將會破壞界別專業自主,他更引述由他議員辦事處進行的業界問卷調查表示,有八成醫生和醫科生都反對修例,其中後者的反對比率高達96%,而整個業界主要擔心修例將會破壞現有考試和審批制度等等。 第一是已取得專科資格的醫生,其資格須獲得醫專認可;已考獲初期或中期考試的醫生,可在港繼續專科培訓;而未開始專科培訓的醫生,可回港接受專科培訓 ,大約需時6年,視乎不同專科而定。

引入海外醫生: 內地客因作出虛假陳述被囚9個月

也就是說,不僅對內地醫療教學水平產生傲慢與偏見,對非本地培訓港醫亦存在排斥心理,醫界利益果真無人能動? 引入海外醫生 香港理工大學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前副院長佘雲楚曾在《醫療霸權與香港醫療制度》一書中直言,無論是醫生還是其他專業所高舉的專業自主、專業理念、自我規管等大旗,本質只是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掩飾,會令其能「安寢於既得利益中而不需內疚」。 基於對內地的偏見,除內地支援外,國產疫苗甚至通關互認的設計等都落入政治表態怪圈。 儘管政府終於針對醫生短缺問題提出修訂《醫生註冊條例》,但明顯沒有「大刀闊斧」,而是採用以「香港永久性居民」作身份限制的方案來「中和」戰場,希望藉此「自退一步」的方法徵得社會和業界的支持。 彭認為,當局初步認可約100間海外醫學院未能涵蓋其他醫學院表現優異的醫生,他亦關注修例建議下的「綑綁期」太長,建議要平衡對海外醫生的吸引力。 社區組織協會則發表立場書,原則上同意修例方向,但認為只容許香港永久性居民申請會減少可引入的醫生人數,建議改為只需考慮申請人的醫療專業水平,但須做好「出閘」及「入閘」的把關。

海外醫生回港後,可謂人生路不熟,需時間熟習香港醫療環境及同事的圈子,畢竟在港培訓的醫生群,其關係早在醫學院讀書期間時便建立。 舉例說,有公營醫院的部門縱然人手短缺,但卻不情願讓海外醫生加入其部門工作。 此外,在晉升階梯上,在公營醫院有限度註冊的海外醫生最多只能晉升至副顧問醫生,嚴重影響他們的事業發展。

引入海外醫生: 相關推薦

若此法案吸引不夠醫生返港,其他增加醫生人手的工作都不會停止,如會繼續增加本地醫科生培訓學額等, 多管齊下增加人手。 政府向立法會提交《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以開闢新途徑,讓合資格且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香港執業。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衞生署署長陳漢儀醫生和食物及衞生局副秘書長(衞生)關如璧,下午舉行記者會交代有關詳情。 醫專院務委員會周六開會,聽取了當局解說,醫專指原則上對進一步舒緩醫生人手壓力的方案持開放態度,但必須確保醫生專業水平及維持專業自主。 又指相信單靠引入非本地醫生不能解決人力資源問題,政府應宏觀檢視,加強挽留公營醫療人手,舒緩醫生流失壓力。

引入海外醫生

林哲玄說,本港面對最大的挑戰是人口老化,對醫療服務需求急增,認為整體醫療制度要互相配合,包括「讓錢跟人落社區」,要有好的基層醫療制度,讓慢性疾病患者在社區接受治療,公立醫院專科門診有空間處理新症及不穩定的個案,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 醫委會委員林志釉指,循計劃引入的醫生最終會轉往私人市場執業,未能解決醫管局醫生不足問題,批評建議本末倒置,強烈要求新引入的非本地培訓醫生需在醫管局工作。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則表明反對,稱修例是破壞本港公平和行之有效的醫生執業試制度,又謂本港醫生不是擔心被「搶飯碗」,而是憂慮如何維護本港醫療水平。 因此,關鍵不在於是何地的醫生來港執業,而是豁免資格如何劃定,增加專業機構參與評估,而不是把相關權力只保留在醫委會,這樣或許更有益促進醫療公平。

引入海外醫生: 引入海外醫生爭議不絕

特首林鄭月娥周一(3日)在醫院管理局研討大會表示,將在本月稍後將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方便引入海外醫生來港。 香港公營醫療供應日益緊張,不僅專科輪候愈排愈長,今年3月更有病人在等候入院期間離世。 因此,此次林鄭有決心引入海外醫生,增加醫生供應,值得業界以至社會肯定。

引入海外醫生

陳肇始在網誌指出,本港醫生人手嚴重短缺是多年來一直未能解決的問題。 她指,本港醫生短缺的情況,充分反映於香港人均醫生比例遠遠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目前每1,000名人口2.0名醫生,遠低於新加坡(2.5名)、日本(2.5名)、美國(2.6名)、英國(3.0名)和澳洲(3.8名)。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表示,協會一直以來堅持的原則,是海外醫生要先通過執業試,才可以在本港取得執業資格。 她指,現時開放給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的有限度註冊制度,已經相當寬鬆,而且他們的待遇與本地醫生亦差不多看齊,甚至一來港就擔任副顧問醫生,看不到現有安排有甚麼不足之處。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立法會答問會上表示,會在今個立法年度,提交修例,訂立新安排,在確保醫療質素下,讓更多合資格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紓緩本港醫生短缺問題。 引入海外醫生 按理說,港府避開「政治敏感」,社會、醫學界不應有太大爭議,但事情並沒那麼簡單。

引入海外醫生: 引入海外醫生 本地薑圍插政府

議員對修例建議意見分歧,議員陳沛然慨嘆,本港前線醫生正努力抗疫,港府卻在此時重提修例建議,形容當局是一個政治決定。 他又質疑,現時到港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大多選擇在大學工作,而非公立醫院,擔心政府修例之後,亦無法對症下藥、解決人手短缺問題。 短期來看,放寬引入海外醫生是解決醫生人手不足的最好方法,而長期來說,既然香港醫療培訓質素有目共睹,那麼港府更應把握優勢,大幅增加醫科學額,一方面增加港產醫生人數,另方面吸引各地專才來港,令香港成為世界醫療人才培訓基地。 因此,面對香港公營醫療供不應求的問題,不僅要增加公營,更要從需求分流層面入手,才能更有效率。 目前公私營醫療使用不平衡的問題在於兩者收費懸殊,不少市民寧願慢慢輪後公營醫院的名額,也不願花費數倍前往私營機構。 因此政府本可以用醫療保障、公私合作等方法將不少使用者分流到私營醫療體系。

引入海外醫生

本港醫生嚴重短缺,病人輪候專科診治,隨時要等一年以上,單靠本地醫學院培訓,無法填補缺口,吸引更多合資格海外醫生來港服務市民,社會討論多年,卻因業界保護主義和既得利益者阻撓,缺乏實質進展。 新方案是一次重大變革,再非小修小補,有助香港擴大醫療人才庫,政府應一邊改善公營醫療部門工作環境,吸引人才,另一邊則做好質素把關,確保來港者都是優秀醫生。 在醫科學額方面,目前只有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設有醫學院,每年合共提供530個名額,長遠而言亦只預計增加至600個。 據說科技大學和城市大學都曾向特區政府提出開設醫學院,冀為香港培訓更多醫療人才,但都不了了之。 本港引入海外醫生議題一直備受爭議,有支持放寬者批評本地醫生有「保護主義」,質疑執業考試制度對海外醫生設立重重關卡;反對陣營則強調醫生執業資格試是確保醫生質素的客觀標準。

引入海外醫生: 引入海外港人醫生 助解醫生不足問題

至於公營機構該如何挽留這批工作5年的專科海外醫生,陳肇始相信他們自有挽留人才的方法,如讓醫生得到滿足感、提供晉升機會、改善工作環境等,作為僱主應留意。 引入海外醫生2023 其實不然,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成功引入海外醫生的先例,香港有需要、有條件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優秀的醫護人才,現在只是看願不願意踏出這一步而已。 她表示,目前醫管局仍欠缺660個醫生,衛生署的空缺率截至去年年底達13.2%,署方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醫生空缺率達四成,令六成有需要的兒童不能在半年內完成相關評估,社署亦因而不能安排學前康復服務,情況極不理想。 林鄭月娥指今次建議只限港人,只是為了爭取公私營醫生支持,因此建議不算大膽,食物及衛生局接觸過不少在外地的港人醫科生,都表示願意回流,呼籲醫學界支持。 早在政府於1999年委託哈佛大學做的醫療改革報告中已指出,香港的醫療融資存在問題,醫療費用勢必不斷上升,若繼續維持公營醫療制度,公共醫療開支將拖垮庫房。

引入海外醫生

他們成為專科醫生後,須再在公營機構工作5年,即合共約需要11年才可在港正式註冊。 香港特別行政區特首林鄭月娥表示,香港公營醫院人手的確是很大問題,隨着不斷擴建和興建新醫院,即使增加培訓學生的名額,仍難以解決中、短期需求;引入海外醫生是多贏方案,既可紓緩前線醫生的工作壓力,亦可配合不同醫療政策的新措施。 【Now新聞台】政府建議修例容許非港人海外專科醫生來港,醫專指當局事前並無諮詢醫專,他們已向政府反映要求探討調整修訂建議的可行性。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