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2023全攻略!(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若果由地鐵石峽尾出發的話,走的路只是多一點點,也是能夠到達的(也可以順道參觀賽馬會藝術中心 JCCAC)。 香港海防博物館在翻新後,在全新的常設展覽「香港海防故事」設有十一個展覽廳,分別介紹歷代防務建置、軍事布局、抗日戰爭歷史、多元族裔軍人在港服役的故事等香港海防歷史。 而來去香港多次,我爸都習慣訂 YMCA,但無奈改建成高級酒店,像我們這樣的小資女孩是無法負擔的。 同行夥伴找到一間「YHA 美荷樓青年旅舍(YHA Mei Ho House Youth Hostel)」,看起來交通方便(近港鐵深水埗站)、環境漂亮又安全、價格便宜,就訂了下來。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當然展館中也有道出居民辛酸的故事,如「短跑小子」(見附錄五)及麥耀生的故事(見附錄六)等,但目的都是帶出的是逆境求存、自力更生的堅毅精神,帶出只要捱過去,未來便會更好的訊息。 李家祥表示,馬會一直十分重視傳統文化及歷史古蹟保育和活化工作。 本次展覽將透過導賞團和文化遊等多元化活動,讓參加者,特別是年輕一代,了解文物文化保育的重要性,增強社區凝聚力,並藉此促進跨代溝通。 而展覽亦會通過還原美荷樓內居民的生活場景,並結合舊街坊親身口述的歷史向公眾展示香港公共屋邨的舊時面貌。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設計比賽,落實計劃

學者Tony Bennett指博物館最重要的社會功能是幫助提高群眾的可管治性(governmentality),每家博物館都有其指定路線,為參觀者定下觀看的次序,美荷樓生活館也不例外。 由第一代「H型」徙置大廈活化而成,提供129個由原公屋單位改建的房間,設有懷舊主題房、懷舊冰室及士多,讓你親身體驗本地文化。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2023 旅舍內的特色博物館「美荷樓生活館」,透過模擬單位、3D攝影區,帶你穿越時光隧道,認識香港公屋歷史,及50-70年代石硤尾區的生活故事。

美荷樓生活館是以公共房屋為主題的博物館,主要介紹50-80年代的香港公共屋邨歷史文化,館內有超過1200件的珍貴的歷史展品。 而有別於其他歷史博物館,生活館結集了舊居民的訪問以及生活上大小故事,例如吳宇森導演分享了他童年時於徙置區的有趣生活。 一個個盡顯獅子山下精神的回憶相信能大大加深訪客對整個展出的感受。 家長亦可藉此與小朋友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生活點滴,誘發親子間更多的對話。 美荷樓是二級歷史建築物,記錄了50至70年代香港公共屋邨的發展和生活面貌。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特色小店

2008年,樓宇成為首批納入「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建築物,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活化為YHA美荷樓青年旅舍,並開設生活館予公眾參觀。 至於「美荷樓青年旅舍」,則有提供簡單的住宿服務,讓遊客可以以一個比較便宜的價錢,親身住在這個充滿歷史味道的地方,並體驗一下公共房屋的生活環境,再加上這裡設有懷舊的餐廳及充滿特色的小店,感覺也蠻適合背包客來一試。 美荷樓生活館作為一所私營民間博物館,與傳統的歷史博物館不同,在內展出的不是價值高昂的文物,記錄的不是主流論述的歷史事件,而是展出五、六十年代生活在香港低下階層的日用品和生活狀況,記錄他們生活的小故事。 獲原址保留的美荷樓,企圖還原當年生活面貌的生活館,參觀者是否能如班雅明所指的救世主那樣,認領我們的過去,聆聽被壓迫者的聲音呢? 以下將以筆者到訪美荷樓生活館的經驗,探討以上問題,反思歷史進步論主義,及檢視這徙置大廈中未被述說的、被壓迫者的故事。 美荷樓於1954年建成,是香港最早期及現時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現被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是香港青年旅舍協會在原址設立的私營民間博物館。

華富邨亦有不少引人入勝的都市傳說,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居民集體目擊者 UFO,為這公屋添上傳奇色彩。 協會邀請了行政長官李家超丶賽馬會副主席李家祥、賽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及深水埗區議會主席覃德誠蒞臨主禮。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2023 港鐵從港鐵深水埗D2出口,沿桂林街步行約10分鐘至大埔道。 或 石硤尾地鐵站B2出口轉右,沿窩仔街一直走約10多分鐘步程。 舊居民捐贈的舊物件展品加上其口述的建構,原汁原味地還原了多個當時公屋的生活場景,例如一個個模擬單位、廚房走廊、糧油鋪,十分值得駐足細心觀賞。 家長亦可分享回憶,與小朋友一同細味某些艱苦但美好的歲月。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活動節目

除了重建公共房屋,房屋署亦興建安老院、青少年中心和小學等公共設施。 其中室內裝潢大部份保留了上手的設計格局,並採用各種港式懷舊擺設,如黑膠唱碟、花碼字牌、黑白地磚等,洋溢七、八十年代港式茶記元素,牆上更設有「正呀喂」等打卡座位,同時可以感受老香港的復古情懷。 與父母及妹妹一家人從內地來港,原無意久居香港,正擬赴台,但一場大火把證件、家當、房屋一併燒毀,改寫了他的一生,命運讓他留港發展,後來成為國際著名導演。 美荷樓其實係全港碩果僅存的H型徒置大廈,呢座徙置大廈既歷史就要由1953年既石峽尾大火年講起。 1953年的聖誔節,本來係普天同慶的大日子,但是石硤尾寮屋區一帶發生左一場大火災,大火就將整個的徙置區吞沒,當時近5萬名的居民無家可歸,所以政府陸後迅速係石峽尾起左呢類型的徒置大廈。 生活館雖然屬於歷史建築,無障礙設尚算施充足,特別要留意傷殘或老年人士如想前往一樓展覽館,可先聯絡生活館的員工作出安排。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過去十載,協會一直透過美荷樓舊居民網絡與舊居民維繫情誼,定期進行口述歷史訪問、文物搜集、導賞員訓練及定期舉辦文化教育活動等,讓大家了解更多社區特色及本地文化。 美荷樓屬於石硤尾邨的一部分,昔日是為安置逾50,000名因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而流離失所的難民而興建。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2023 為了改善居民生活,邨內其他地方已進行重建,而這座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美荷樓則於2005年關閉,直至2013年才改建成為青年旅舍,並設立了1間生活館。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文章分類

冬天少不了吃火鍋,提到最有風味之一的吃法,相信是炭爐火鍋,在香港亦已不太常見。 深水埗九江街的金和記位置方便,雖然環境就一般,但用料頗新鮮,價格合理。 由於小時候有親戚住過這些大樓,自己兒時住寮屋時,也曾經走到附近這類大廈,取食水返家飲用,所以走進生活館,就像時光倒流一樣,一點也不陌生。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2023 廟街得名,因附近的天后廟;但這裡又稱「男人街」,這是因為廟街內大部分攤販所售的商品,都以男性用品為多:如針織衣服、汗衫、牛仔褲、鋼筆、腕錶、鐳射唱片、電子產品和玩具、電腦硬體和旅行袋等。 別忘了,廟街也是個美食熱點,馬路兩旁就是一排排的「大牌檔」(路邊攤),除了煲仔飯等道地美食外,當然少不了食神的「拿渣麵」(雜碎麵)了。

美荷樓的誕生源於1953年12月25日的「石硤尾大火」,接近58,000人喪失家園。 港英政府為了向災民提供長期的房屋設施,包括美荷樓在內的首批8座六層高的徙置大廈應運而生。 最後於石硤尾邨舊型大廈重建下,第41座美荷樓則獲得保留,並改建為美荷樓青年旅舍及美荷樓生活館。 香港第一代徙置大廈,主要用作安置1953年石硤尾大火災民,為現時唯一保存下來的第一型徙置大廈,現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於2008年納入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YHA)活化為青年旅舍。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親子理財

地方通道設計尚算闊落,大部份高低不平的地方設有斜道,而斜道較為平坦,輪椅人士可輕易上落。 十大主題區讓大家邊打卡邊認識香港歷史,當中必影懷舊雜貨舖,當中擺放多款舊物擺設,如「開門七件事」是日常必需品。 以前他們會自備器皿來盛載白米或其他貨品,所以大家在雜貨舖中會見到不少磅秤,用來量度貨品重量。 香港有很多設計有趣的舊式公屋,但說到只此一家的設計,不得不提勵德邨。 圓筒設計造就富玩味的視角,仰天觀望像走進不知通往天堂還是地獄的隧道。

  • 就連甜品也擺在仿古陶器中,色彩斑斕的八寶飯配上花形杏色碟,置身歷史氛圍中品嘗,仿似回到古時的江南。
  • 湖水藍色,加上一道接一道的整齊排位,正面看上去猶如時光隧道,視覺效果突出。
  • 美荷樓生活館示範單位內展示的並不是道具,那些大型家具如碌架床、櫃等,其實是來自牛頭角下邨的。
  • 美荷樓是二級歷史建築物,現化身成為美荷樓生活館,向大眾展現香港早期公共屋邨居民的生活百態、居住環境及社會文化。

二次世界大戰後,從內地湧港的移民生活環境一直非常惡劣,單單從展覽開首介紹昔日低下階層的居住環境已可看到,高密度的寮屋區沒有公共設備,經常發生火災。 在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三年這八年的時間,殖民政府一直未有為低下階層訂下房屋政策,改善低下階層的居住環境,這反映的是一種怎樣的管治思維呢?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2023 生活館的參觀路線展示的是低下階層生活質素的進步,以及政府的公屋政策如何惠及低下階層,卻未有記錄低下階層生活在惡劣環境的無助,及反思政府一直忽視低下階層的住屋問題。 即使今天香港經濟發展蓬勃,自稱國際大都會,但仍有不少人需要露宿街頭,或住籠屋、天台屋、劏房等,低下階層的居住環境未獲全面解決,是公共房屋政策下,未被兌現的承諾,但生活館對此卻隻字不提。 從這個角度分析,生活館記錄的只是一種進步論,而未有在當下把時間停頓,把過去帶來當下,反思政府對低下階層未兌現的承諾。 坐落石硤尾,1954年建成,旨在安置石硤尾大火災民,屬本港第一代公共房屋,亦是本港碩果僅存的「H」型徙置大廈,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打卡景點

走過近三年的疫情,亞洲也終於逐步度過難關,展望新方向。 我們邀請亞洲各地米芝蓮星級餐廳主廚們分享過去一年的精彩里程碑與觀察,和對新一年的新展望。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舊大埔警署改建而成的「綠匯學苑」則主打綠色概念,內裏有一間低碳餐廳「慧食堂」,是昔日駐守警署的警員用餐的食堂,店裏採用有機蔬菜,不僅配合素食者的愛好,店中的裝飾更加入環保的元素。

香港足跡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print.com) 是一個由在地人編寫的旅行網誌,主要介紹有關香港各個地區的旅遊景點,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旅遊名勝,也會介紹不同的道地美食。 如果想要親親大自然,這個網誌也有介紹一些簡單的遠足徑,以及天然的海灘,以便讀者更易了解香港的天然地貌。 除了生活場景打卡外,一樓展廳還原市民的居住環境,並增添街坊口述歷史,展示由大火意外至活化美荷樓的過程,讓參觀者更能於第一身感受到當年的環境和情況。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最新吃喝玩樂資訊

而美荷樓作為香港其中一座最早的公共屋邨,透過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成功改造成一座文化地標。 而很多歷史建築已不存在,香港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仍舊存有奮發圖強、鄰里守望相助的精神。 【星島日報報道】位於深水埗的美荷樓為本港二級歷史建築,盛載深厚的社區歷史意義,向來吸引不少文青一族和學校團體,以至一家大小到場參觀,成為受歡迎的「公屋博物館」。 簡單一數,相較中上環低調的西環其實有不少出名的地方,假如你用心去認識這裏的舊區文化,你所發掘的肯定不只那幾處耳熟能詳的地方。 支持本地手作的網上平台LocoLoco將於5月17日首次在西環舉行手作市集,引領手作愛好者進入西環這個舊區。

展內也加入更多互動多媒體元素,例如互動展品、電腦動畫、體感遊戲及實境AR等,一切市井喧鬧及喜怒哀樂,讓大家參觀時仿如親臨其境。 此外美荷樓也會增設130多場與展館內容相關的活動,包括主題講座、口述歷史分享會、導賞團及文化導讀等,希望大家可以認識到更多香港歷史,及提升對建築文物保育的關注。 70年代入伙的瀝源邨是沙田區首個公屋,歲月洗禮下,外牆斑駁殘舊,設計亦不如新式屋苑般花巧摩登,但她早年竟入圍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 (RICS)頒發建築獎。 有別於密集的新式樓宇,這裏重視空間感,即使地方有限,但樓房與樓房之間保持寬闊開揚的空間,陽光清風輕易進來。 邨內有多家家庭小店,包括榮樂茶餐廳及盛記麵家,甚具特色,保留懷舊裝潢,個性鮮明。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周末精選】美荷樓懷舊開放日 香港有個台灣市集

在中環藝穗名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Fringe Vault 的咖啡廳,裝潢則偏向以前的殖民地時代風味,售賣簡單食物如沙律、麵包等。 這間小酒館以深紅色和木材為主調,古舊的酒桶和刻畫的牆面透出悠久的歷史,偏向鄉村的風格帶有一種粗獷自然的感覺。 店內,還裝飾著舊式摺櫈和木櫈、木製鞦韆椅、沙灘拾獲的木槳,或是裝修拆牆時,發現的米舖放帳帳簿,以及建築業主送的老舊算盤等,酒桶、電纜軸,則被拿來作桌子。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開放日

自己去旅行,最喜歡找尋一些有特色的旅館,特別是富有當地民族或文化色彩,例如是幾百年歷史的大宅改建而成,保留外觀,內裡翻新後仍保持原有的特色,否則住設計千遍一律的酒店,沒有甚麼驚喜。 美荷樓的房間,也欠缺六十至七十年代香港情懷的陳設,房裡的照片也是現今的香港,我相信放置老照片會更有趣,讓住客有種時光倒流感覺,會更加吸引。 年一場大火後,因徒置五萬四千災民而建成的建築物,因此亦是本地歷史上重要的一環。 今天,除是青年旅舍外,美荷樓亦是載有公共房屋歷史博物館。 在重建以前,美荷樓的單層街市曾是最具香港特色的景點之一。 旅舍内設有特色博物館「美荷樓生活館」,透過模擬單位、3D攝影區,帶你穿越時光隧道,認識香港公屋歷史,及50-70年代石峽尾區的生活故事。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最新消息

就如同全球最古老餐廳,位於奧地利的Stiftskeller St. Peter,讓人一邊享受佳餚,一邊就像搭著時光機,回到古歐洲。 嘉頓是陪伴香港人成長的品牌,嘉頓烘焙中心位於青山道的嘉頓麵包廠房地舖,設有舒適Café,提供簡單輕食,例如蛋糕、麵包、咖啡、奶茶等,價錢亦相當大眾化。 除此以外,萬豐大廈和金寧大廈的外牆彩繪更由來自馬德里的街頭藝術家Okuda繪製而成,以五顏六色的幾何圖案,構成一個生動立體的狗狗圖案。 這兩座極具藝術氣息的建築物位於大南街與黃竹街的交界,色彩鮮艷十分吸睛,大家記得前往打卡影相。 港式快餐店是香港飲食文化的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不少勞動工人早午飯下午茶的不二之選。 沒有特別舒適的桌椅,可能會讓一般食客卻步,但這即叫即製街邊即吃的風格才是港式快餐店的一大特色。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成為會員

它原本是一個旅遊專欄平台,後來開設了一間小店,讓客人可親手觸摸產品,訴說產品背後的故事,分享旅行的喜悅。 店舖以「We sell beautiful things」為宗旨,除了售賣不同國家的設計產品外,更有香港製造的本地產品,讓大家尋找被忽略的本土精品。 國共內戰前後,大批中國大陸難民湧港,石硤尾木屋區便是移民其中一個聚居地。 1953年12月25日晚,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

美荷樓青年旅舍於2015年更獲UNESCO 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之榮譽獎。 美荷樓是一座有獨特歷史的建築,保存着數百萬香港市民珍貴的集體回憶。 透過活化計劃,延續美荷樓的生命,推動文化交流,繼續貢獻香港社會。

當前,美荷樓主題展覽「歲月留情」更加入口述歷史及各類型展品,以描繪50至60年代基層市民的生活世態,復刻香港精神的原點。 負責人保持舊有的圖案地磚、紙皮石牆磚,還放了很多懷舊裝飾,包括玩具、懷舊唱片、舊式暖水壺、收音機、海報等,可讓年輕一代體驗昔日香港情懷。 經活化後,美荷樓已成為青年旅舍,讓遊客置身於50及70年代的示範單位內,體驗昔日民間生活。 於一樓更設有「美荷樓生活館」,呈現早期公共屋邨居民的生活百態、居住環境及社會文化。 美荷樓生活館透過懷舊收藏品及展覽,向大眾細說由1950年代石硤尾徙置區開始香港的公共房屋發展。 美荷樓生活館示範單位內展示的並不是道具,那些大型家具如碌架床、櫃等,其實是來自牛頭角下邨的。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香港海防博物館 認識香港海防史

湖水藍色,加上一道接一道的整齊排位,正面看上去猶如時光隧道,視覺效果突出。 50至70年代入伙的模範邨有別於大部分公屋,並非獨由政府包辦,而是由志願建屋團體香港模範屋宇會興建,並由政府撥地及匯豐銀行資助。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雖然鄰近港鐵站,又位處繁忙的英皇道,但邨內環境旺中帶靜。

美荷樓生活館是香港青年旅舍協會在美荷樓原址所設立的私營民間博物館。 大家可置身於五十及七十年代的徙置大廈的示範單位內,親身體驗昔日草根階層的生活。 昔日是低下階層的容身之所,經改建後的美荷樓卻絕非低下階層能負擔得起。 呼吸士多的設計模仿舊式士多,除了售賣懷舊糖果、零食和玩具,更多的是迎合現代人懷舊品味的生活精品和藝術品,試問這種中產品味的消費,如何讓人與昔日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美荷樓居民產生連繫呢? 這種以懷舊符號作賣點的消費,似乎更鼓勵人與過去貧困艱苦的歲月割裂,擁抱衣食飽足的今天,甚至更美好的將來,身處活化後的美荷樓,過去變得無比遙遠,與當下完全拉不上關係。

美荷樓是香港現今唯一碩果僅存的「H型」徒置大廈,建築源於1953年聖誕夜,石硤尾的一場無情大火,令五萬多名災民頓失家園。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當時港英政府為了在短時間內安置好大量災民,便興建了8座樓高6層,設計簡潔平實的徙置大廈(美荷樓為其中一座),以便宜的月租(10元)為將近二萬名低下階層市民提供長期的安居之所。 是次項目亦是港英政府第一次正式關注低下階層的住屋問題,並促使了及後的公共房屋政策。 美荷樓於2010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更獲發展局原址保留並列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斥資2億將其活化為美荷樓青年旅舍,以及樓高兩層的美荷樓生活館開放予大眾參觀。 美荷樓青年旅舍由AD+RG 建築設計及研究所設計,拆卸重建了中座,加裝了升降機和環境保護裝置。 美荷樓生活館亦重塑了舊時公共廁所、浴室、居民在走廊煮食、婦女以舊式腳踏衣車幫補家計的普遍情況,連同口述歷史個案、舊照片和傢俬等資料,合共展出逾1,200件從160名舊居民搜集得來的展覽品,亦邀請舊居民擔任導賞員。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