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鹽田梓地圖2023懶人包!(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鹽田梓地圖

聖福若瑟神父在島上生活的故居,擺設了他的雕像和鋼鐵鑄成的十字架,以紀念聖福若瑟神父的傳道事跡和精神。 首先,海水必須引入到鹽田,再經過大約兩個星期蒸發而結晶成鹽。 陽光普照和高溫天氣,都有助於加快整個蒸發過程。

鹽田梓地圖

這座橋最初由客家村民於 1950 年代初建造,連接鹽田梓和鄰近的滘西洲。 在海洋景色、碧綠草地、樹木和灌木的包圍下,玉帶橋是島上風景最優美的景點之一,更是打卡的好去處。 由于盐田梓村全村村民均信奉天主教,因而有“教友村”之称,也被喻为天主教在香港的发源地之一。 [3]盐田梓原为渔村,岛上设有盐田,而居民从事晒盐工作为主;自1998年起,全岛已经没有人居住[4]。 鹽田梓地圖2023 早在1670年,有客家人從內地南方一帶移居到香港,偶然發現了鹽田梓便定居下來。

鹽田梓地圖: 客家村屋

教堂的建築設計簡單,一如西貢地區其他的小堂一樣,小堂前端為聖所,長型的小堂兩邊放置了兩排木製跪座。 至今仍保存著梵二前禮儀與中國農村小聖堂融合的一些特色。 〔註〕福神父於2003年10月5日獲當時的教宗列入聖品。 藉聖神的光照,經過傳教士的努力,鹽田梓村民全部熱心事主,是教友村的典範。

陳子良說這在中國傳統中有「添燈」的意味,「如果是聖母抱着耶穌,估計村內的男人都不會進來了!」他打趣道,笑話背後,藏的是客家文化的「男尊女卑」。 環島遊一周,經過聖若瑟堂、客家村屋、文物展覽館、玉帶橋、紅樹林等,便來到此行另一個重點——鹽田。 鹽田梓產鹽,主要是利用水流法,當潮漲時海水經水閘流入鹽田,多餘海水則從另一水閘排出,經過日曬風吹,就能產出海鹽。 在返回鹽田梓碼頭之前,會經過百多年歷史的鹽田。 百多年前鹽田梓村民亦以曬鹽維生,鹽田梓因島上的鹽田而得名,後來鹽業式微,鹽田也日漸失修。

鹽田梓地圖: 鹽田梓一日遊行程!5大打卡影相位:曬鹽體驗+玉帶橋!附船期資料

鹽田梓鄰近的島嶼,例如橋咀、廈門灣、滘西洲和糧船灣,具獨特的海岸特徵。 橋咀洲西岸的連島沙洲及其南端的海蝕穴便是一些好例子了。

  • 建於1950年代初,當時村民的生活資源匱乏,希望能來往滘西洲開拓資源和耕作,因此他們動員全村人力物力來建造連接兩島的橋樑,便利村民生活的通道。
  • 11月9日上午9時正,約30名鹽田梓村民從各地趕來,於西貢乘船前往滘西洲,進行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動。
  • 鹽田梓是本港天主教的發源地,鹽田梓村全盛時期曾有過千人居住在此,而且全部信奉天主教,所以小島的標誌性建築是聖若瑟小堂。
  • 除咗客家茶粿,村民仲會煲五花茶,羅漢果茶同落神花,煲完放入雪櫃雪到凍一凍,行完一圈個島買嚟降溫就最爽喇。
  • 雖然現時島上的客家屋已荒廢日久,但在村落中遊走,從客家建築中可了解他們的文化及生活習俗。

說起傳統客家菜,其中必試菜脯煎蛋,雞蛋香口,每啖都有菜脯,爽口開胃,送飯一流。 客家釀豆腐亦是必食菜式,將油炸豆腐切成小塊,再釀入鯪魚肉,豆腐外脆內軟,肉餡鮮嫩滑潤,配搭起來口感豐富。 客家茶粿全是自家製,口味選擇眾多,包括雞屎藤、斑蘭、杏仁、眉豆、蕃薯等,香口足料。 成人來回船程收費大約為$60;小童及長者來回船程收費則大約為$40。 結束環島徒步旅行後,可以在氣氛悠閒的西貢海傍享用佳餚或小吃,以美食為行程做個完美結尾。

鹽田梓地圖: 教堂:中西文化的糅合

這裏的環境亦可引領我們了解紅樹林對自然生態的重要性。 鹽田梓地圖 聖若瑟小堂旁邊是鹽田梓文物陳列室 ,前身是島上唯一一所小學澄波學校。 學校建於1920年,到了1997年停辦,現在空間用作展出鹽田梓的文物館藏。

曾與大澳並列香港5大鹽田,當年全村村民都以賣鹽為生,產量多到能提供全西貢的用鹽量,可惜後來全球製鹽開始工業化,鹽田梓的造鹽業也漸漸沒落。 彩繪玻璃:彩繪玻璃上有鹽田梓村民昔日生活的難忘事,包括嫁娶習俗、出嫁到村外、哭嫁和大排筵席的場面;有關天主教的生活,如新生兒洗禮和聖體出遊等。 仔細研究畫中的故事,或許會發現你不知道的鹽田梓歷史。 鹽田梓地圖 鹽田梓地圖2023 鹽田梓過往唯一的學校澄波學校,現在已變成鹽田梓文物陳列室,裡面放置了大量鹽田梓村遺下的文物,如一個小型故事館,可以了解在地客家文化。 鹽田梓是本港天主教的發源地,鹽田梓村全盛時期曾有過千人居住在此,而且全部信奉天主教,所以小島的標誌性建築是聖若瑟小堂。

鹽田梓地圖: 西貢東西遊

直到2010年經活化後,部分鹽田修復至原來樣貌,鹽田梓鹽場目前每年可產約10噸海鹽,百分百天然,定期會舉辦曬鹽工作坊。 好友上次在西貢乘船至滘西洲碼頭,因為洪聖誕的關係,在滘西村有船離開,不用走回頭路。 基於疫情關係,怕所有街渡也停航,所以出發前一天聯絡鹽光保育中心,確定有街渡往來鹽田梓才成行。 今天沒人打高球,我們走來除了安全外亦覺得特別寧靜。 沿途沒遇過遊人,坐在二嶺石上,感覺好像包島遊一樣,相當喜歡今天走的路線。

鹽田梓以鹽業而聞名,早期的客家原居民賣鹽為生。 曬鹽場因居民搬遷而一度荒廢,停產了將近近一世紀,現在經過由村民成立的社企「鹽光保育中心」修復後重新投產。 大家可以參觀鹽場和文物陳列室,了解更多客家文化和鹽田梓的歷史,記得買這裏的日曬海鹽支持島上的保育工作。

鹽田梓地圖: 鹽田梓藝術節網站今啟用 可預約導賞 (08:

35歲的Chris在英國出生,「我這一代都沒有在鹽田梓生活過。」他拿着相機,拍下村民祭祖的一幕幕。 直至1998年,最後一所村民也遷出後,碼頭石壆上便再沒有歸人的手印。 瓦房石屎剝落,玻璃窗被暴雨打成碎片,百年老樹在狂風下折腰——鹽田梓幾乎成了一座荒島。 可是隨著二戰後鹽產量降低,漁獲減少,加上滘西洲有一半土地用以興建高爾夫球場,村民無法依靠曬鹽、耕種及漁業維生,男性村民紛紛踏上船板,汨汨遠去。 「這是客家人的特性,我們以四海為家,當一個地方未能給予我們溫飽,我們只得另覓他所。」陳子良說。 上香過後,眾人由滘西洲兵分兩路,有人步行,有人乘船前往鹽田梓。

在進行彌撒的日子,男人從南門入,靠近神壇;女人從東門入,坐在教堂後方。 這座位於鹽田梓之巔的聖若瑟小堂於1890年落成,教堂糅合了中國客家及西方天主教文化。 鹽田梓地圖2023 聖若瑟小堂的神壇上放着一尊神像,是一名男人(耶穌的養父)手抱着一個男嬰(耶穌)。

鹽田梓地圖: 鹽田梓一日遊7大好去處!附船期及交通 彩虹風鈴、鹽田、教堂

天主教徒祭祖,一邊上香,一邊頌唸經文,有如鹹水碰上淡水,難以融合。 陳志明神父也說,「有人覺得,有沒有搞錯,天主教徒竟然拜祖先?」但他認為「天主教」是宗教,「祭祖」是文化,兩者本就互不侵犯。 「中國人拜祖先是慎終追遠,是一種對先人的敬意。而天主教十誡中第四誡就是『孝順父母』,不是一樣嗎?」只是西方人使用蠟燭時,中國人則使用香。 交通:於港鐵彩虹站C1出口搭乘1A號綠色小巴;或在港鐵鑽石山站搭乘九巴92線,可到西貢碼頭,在碼頭轉乘快艇或小型渡輪前往鹽田梓。 建於1950年代初,當時村民的生活資源匱乏,希望能來往滘西洲開拓資源和耕作,因此他們動員全村人力物力來建造連接兩島的橋樑,便利村民生活的通道。

鹽田梓地圖

2015年,鹽田梓重建鹽田的工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獎」,肯定了村民和熱心人士多年來為保護香港這個工業遺產所作的努力。 鹽光保育中心每逢週末和公眾假期都對外開放,同時每天舉辦兩場介紹鹽田的講座與海鹽製作工作坊,有興趣可以提前在網上預約。 策展機構文化葫蘆發言人表示,首年的藝術節將於本月30日開始。 全部藝術品都是由本地藝術家、設計系或園景系學生所創作,另外,村長和村民也有一起合作設計。 發言人表示,希望給予本地藝術家更多發展機會。

鹽田梓地圖: 鹽田梓一日遊|1. 看碩果僅存鹽田!

陳子良卻不憂慮「承傳」問題,他在2011年成立「鹽光保育中心」,負責保存和推廣鹽田梓的歷史與文化。 鹽田梓地圖 今年,旅遊事務署及「文化葫蘆」又舉行為期三年的「鹽田梓藝術節」。 鹽田梓地圖 追思彌撤過後,村民結隊前往島嶼東面的墓園,那是其他祖先的葬身之所。 陳志明神父帶領村民進行禱告,以天主教儀式完成整個祭祖儀式後,村民魚貫下山,到碼頭乘船離開。 每天清早潮退時,兩個島嶼中間露出一片沼澤,婦女們便赤足踏過軟泥,到滘西洲耕作,並在潮漲前回到鹽田梓。

鹽田梓地圖

進入鹽場,迎接你的是「鹽光之所」,這個立方體形狀的藝術裝置,反映了鹽晶體的原始形狀,現場亦會有義工講解整個製鹽過程。 鹽場的修復工作在 2015 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傑出獎,以表彰其「重新點燃了對香港早期發展歷史的興趣」。 澄波學校建於1920年,是鹽田梓及附近村莊唯一的小學,在村民陸續搬走後,於1997年關閉。 學校現已改建成文物展覽中心,展示傳統的客家服飾、器皿和農具等手工藝品,讓人深入了解島民生活。 客家村落與天主教好像毫無關聯,但鹽田梓島上居然建有一座小聖堂。 追溯至19世紀末,天主教傳教士聖福若瑟神父訪村傳教,許多居民領洗信教,自此興建了聖若瑟小堂。

鹽田梓地圖: 假日好去處 西貢橫洲一遊

早在1841年,教宗已派傳教士到香港傳教,1861年原屬廣東省新安縣〔即今之寶安縣〕的西貢地區歸香港教區管理。 和神父(Fr. S. Volonteri)與柯神父(Fr. G. Origo)在1864年抵西貢鹽田梓探訪及傳教。 1866年聖誕節,陳氏家族有三十人領洗奉教,並捐出一大塊空地給天主教會,興建小聖堂和學校,奉聖若瑟為鹽田梓主保。

雖然現時島上的客家屋已荒廢日久,但在村落中遊走,從客家建築中可了解他們的文化及生活習俗。 島上的客家村屋大多建於50、60年代,並以複式單元為主,通常以2、3戶並列,面向南方。 民居與環境構成一個和諧的生態系統,他們大多依靠自然採光和通風來維持舒適天然的生活環境。

鹽田梓地圖: 鹽田梓交通詳情

有村民走上玉帶橋時難掩激動,張開手臂奔往鹽田梓的方向,「好久沒回來了!」他們露出笑靨如花。 11月9日上午9時正,約30名鹽田梓村民從各地趕來,於西貢乘船前往滘西洲,進行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動。 鹽田梓先祖陳孟德的墓地就在一片綠油油的高爾夫球場旁,村民把乳豬抬到碑前,旁邊插上鮮花。 有人拿出手掌大小的香爐,添進泥土;村長陳忠賢拿出三支手臂般粗大的香,點火,手勢略嫌生疏地把香逐一插上。 鹽田梓雖小,但集紅樹林、小竹林、鹽田等多樣的生態環境於一體。

  • 「這是客家人的特性,我們以四海為家,當一個地方未能給予我們溫飽,我們只得另覓他所。」陳子良說。
  • 鹽田梓船期由朝早10點至下午3點出發,每隔一小時一班;而回程船期由中午12:20開始,最後一班為下午5點,所以大家最好早啲出發,下午3點先去就太趕了。
  • 這座見證了島上客家人作為虔誠天主教徒的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在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護獎中獲得優異獎。
  • 天主教徒祭祖,一邊上香,一邊頌唸經文,有如鹹水碰上淡水,難以融合。
  • 鹽田梓又叫教友村,其中聞名嘅原因係村內所有村民都信奉天主教,教堂仲喺2005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優異獎!

這是一個擁有近三百年歷史,充滿客家文化氣息的小島。 它曾是香港五大鹽田之一,鹽產量足以供給全西貢的人食用。 1960年代,隨着製鹽業式微、村民陸續外遷,鹽田梓變成為無人居住的空島。 2010年,村裏的原居民推動復興村落,希望改變荒島現狀。

鹽田梓地圖: 西貢市中心

這種仰賴天日的傳統曬鹽法,自然無法大量生產,不過卻能夠產出高素質的海鹽。 發言人補充,相關藝術節於今年初招標後,文化葫蘆在今年4月中標。 他續說,政府預算案只是計劃撥款2400萬元,他們中標的金額遠低於預算數字。 他解釋,因為研究後,覺得現時的規模及預算已足以承辦及策展藝術節。 耕種過後,能夠從沼澤中逃出的婦女,回到家還需要煮食,然後便在黃昏的碼頭,等待漁船上的歸人。 男人下船後,總要摸一摸碼頭旁的石壆,象徵平安歸來。

鹽田梓地圖

今天由鹽田梓碼頭起步,慢行拍拍照,行約50分鐘至滘西洲碼頭。 綑岸約10分鐘便轉上山,行約1小時20分鐘至二嶺。 在二嶺原路返回水泥徑,向滘西村方向行,看看風景花約35分鐘。 就算不是來打高爾夫球,市民亦可在西貢乘渡輪至滘西洲賽馬會碼頭。 因為疫情關係,高球場暫停開放而渡輪亦停航,所以今天乘街渡至鹽田梓,再行往滘西洲碼頭。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