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子宮內膜癌電療10大著數2023!(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不僅較年輕或近絕經期患者易誤認為月經不調,不及時就診,即使醫生亦往往疏忽。 多見於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以及高血壓婦女,有人稱之為子宮體癌「三聯症」。 多發生於未婚、未育及少育者,可能與子宮內膜接受雌激素刺激時間較長有關。 家族中婦女有癌腫史者,子宮體癌發生率也增加,說明此瘤可能與遺傳有關。

最近研究显示,血清p53抗体的检测可以用于识别高风险的子宫内膜癌,此外c2erbB22、CD44v6、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 子宮內膜癌電療 免疫组化检测也可以用于诊断。 子宮內膜癌電療2023 无症状的妇女在定期检查中无法发现子宫内膜癌,而这种疾病在早期是高治愈的。 在骨盆检查中,子宫内膜会显示正常,特别是在疾病早期。 当疾病恶化后,子宫和附件组织的大小、形状和一致性会产生变化。 第一类(I类)子宫内膜癌通常病发于停经期前妇女,常病发于白人妇女,经常有子宫内膜过度增厚(子宫内膜增生)和分泌过高的雌性激素而不能和黄体酮保持平衡。

子宮內膜癌電療: (請問) 癌症末期 若不接受化療 會如何呢?

至於較年輕的患者,如果想保留懷孕的機會,先可以盡量保留子宮及卵巢,而選擇採用藥物治療,譬如荷爾蒙治療,但這個考慮只能適用於早期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病人。 12年來,我看過98位子宮內膜癌病人,33位死亡,死亡率達33%,只要早發現,馬上接受子宮切除,幾乎可以完全治療。 只是目前正統西醫都要求做根除手術(切除子宮、卵巢、淋巴腺),常常造成後遺症,這是我最反對的。

最新的資料建議,接受不少於4個化療療程及針對性放射治療,能減少擴散風險。 有條件能進行癌組織PR、ER測定者,當受體陽性時首選孕激素治療;當受體陰性時,則更多採用化療。 無條件測定受體時,癌細胞分化良好,應選用孕激素,分化不付款不遠千里選化療。 但對老年患者或合併有嚴重內科疾患不能接受手術治療或禁忌手術時,放療仍不失為一種有一定療效的治療。 腔內照射,目前多採用137CS、60CO等,鐳已基本廢棄。

子宮內膜癌電療: 子宮內膜癌之中醫觀點

個人化治療——子宮體癌病人接受手術後,醫生根據病理和分期,為病人訂定個人化的術後治療。 ()【明報專訊】手術是第1、2、3期子宮體癌的最主要治療方法,包括全子宮、輸卵管及卵巢的切除;當判斷為第1期B以上,亦會同時切除附近的淋巴組織。 子宮內膜癌分1至4期,1期時腫瘤局限於子宮體或子宮內膜,2期的癌細胞由子宮向下擴散至子宮頸。 3期代表癌細胞已穿越子宮,影響卵巢、陰道、盤腔或主動脈旁的淋巴結,有機會廣泛擴散。 4期的癌細胞已隨淋巴液或血液遠端擴散,入侵骨盤腔外的器官,常見為膀胱、直腸,甚至肝、肺、骨或腦。

  • 子宮內膜癌治療會針對不同的臨床期別,許多婦產科醫師都考慮輔助合併不同的放射治療、化學治療。
  • 肥胖或體脂肪過高兩者都會增加子宮内膜增生及子宮内膜癌的發生率,因為脂防會導致雌激素過量產生,而且雌激素過多就有較高風險得到子宮內膜癌。
  • 孕激類藥物作為綜合治療的一個組成部分,值得推薦。
  • 佔了子宮體癌九成個案的子宮內膜癌,其晚期二線治療最近有所突破,特定患者採用免疫治療配合標靶治療,相較化療的整體治療反應率倍增,整體存活期中位數也延長了四成半。
  • 病人需做手術切除子宮、輸卵管和卵巢,切除腹腔腫瘤後需做放射治療和化療。
  • 這種藥物的常見副作用包括高血壓、疲勞、噁心等。

在後期的病患,將腫大淋巴結減積摘除,對於延長存活,確實有治療效益。 在早期病例,對於是否應例行摘除骨盆腔和主動脈旁淋巴結就有不同意見。 在回顧性的研究中發現例行骨盆腔淋巴結摘除達11或12個以上,可以改善早期病例的無病存活及總存活率,尤其對那些組織學型態不良和細胞分化程度較差的病例至為明顯。 但另外兩個大型的隨機分組前瞻研究結果認為骨盆腔淋巴結摘除並無治療效益,未見無病存活及總存活率的增加。 事實上在早期低危險病例,預後好,是否施予骨盆腔淋巴結摘除影響治療效益應極為有限,因此這個結論仍有商榷的空間。 在沒有嚴重合併症的情況下,個人是非常贊成例行骨盆腔和主動脈旁淋巴結摘除做一個完整正確的分期手術。

子宮內膜癌電療: 子宮內膜癌分期為何?各期存活率?

王女士為2級(Grade 2),侵犯程度較深(超過50%子宮內膜深層肌肉層受影響),另外淋巴有7顆轉移迹象。 早期子宮體癌,病人術後接受盆腔電療,能有效減低局部復發風險達60%以上,5年復發風險低於5%以下。 至於第3期以上的病人,大型研究顯示,盆腔電療的功效,主要在於有效減低局部復發的風險,而綜合化療能夠提升存活率,減低整體復發風險。 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在2017年刊登的研究,服用口服避孕藥逾10年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較從未服用或服用時間少於一年的女性低34%。 原理上,囗服避孕藥能補充雌激素,抑制卵巢排卵,有「調經」之效。 同時,避孕藥亦會補充黃體酮,從而增加子宮頸的分泌物,令精子難以通過子宮頸並與卵子結合,除了達到避孕目的,更因爲提升了黃體酮的水平,間接減低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子宮內膜癌電療

第4項試驗在所有女性都接受手術與放射治療後,比較2種化學治療。 張翊恩醫師建議,目前台灣的人工生殖技術已相當成熟,若病患有育兒計畫,也可考慮在接受化療或電療之前先凍卵,才不會對卵子造成損傷。 有些病情輕微的患者,接受荷爾蒙療法後還是可以懷孕,或考慮至國外找代理孕母。 當發現疑似侵犯子宮頸,則可考慮進行子宮頸切片檢查。 如果懷疑病灶已擴展至子宮外,則會進一步照射胸部X光,以判斷肺部是否遭癌細胞侵犯,或進行腹部、胸部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等檢查,以確定是否轉移到其它器官。

子宮內膜癌電療: 子宮內膜癌治療

微創手術在子宮頸癌的應用上稍具爭議,有些研究數據指出,與傳統手術相比,微創手術復發率、存活率等結果反而較差。 如果能審慎地操作,或許可以得到和傳統開腹手術同樣的預後,而且恢復較快。 因此,張志隆表示,應該謹慎使用,「一般認為,2 公分以下的腫瘤採用微創手術會比較保險」。 子宮切除術(Hysterectomy):是治療早期子宮頸癌的常見選項。 但若病人年紀太大,超過 子宮內膜癌電療2023 70 子宮內膜癌電療 歲,或體能狀況不佳無法開刀,就得採取放射線治療。

部分人因基因突變而誘發子宮內膜癌,患者當中有2%至5%為此類人士;另若直系親屬曾患乳癌、卵巢癌、大腸癌等,亦會增加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近97% I型早期患者有或多於5年的生存年期。 完全分期手術:包括子宮、雙側卵巢還有骨盆腔淋巴腺、闌尾、網膜,腸子上面的網膜,都必須要做完整清除。 患有子宮頸癌是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所致,而個別新標靶藥的面世,有助減輕子宮頸癌患者病情惡化,並將存活期增加4至5個月。 科學證據已證實定期接受子宮頸篩查是有效預防子宮頸癌的方法,25 至 64 歲而曾有性經驗的婦女,即使沒有症狀,都應該定期接受子宮頸篩查。

子宮內膜癌電療: 存活率

陰道排液、陰道流血和下腹痛,陰道塗片可能找到癌細胞而和內膜癌相似。 而輸卵管癌宮內膜活檢陰性,宮旁可捫及腫物,有別於內膜癌。 與內膜癌一樣,同樣表現不規則陰道流血及排液增多。

子宮內膜位於子宮肌肉內,是子宮腔內的一層膜,讓胎兒於子宮內著床。 當卵子沒有受精,子宮內膜就會週期性地剥落並重新生長,形成月經。 子宮內膜癌電療2023 荷爾蒙失調,就有機會導致子宮內膜不定期剥落,雌激素影響會引致各種出現在子宮的問題。 Bickenbach已有定論,單純手術治療效果優於單純放療,其5年治癒率,手術治療比放療高出20%。

子宮內膜癌電療: 手術治療

預防子宮內膜癌,應注意本身是否有基因遺傳,如果家族中有乳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卵巢癌患者,可能屬於高危險群。 或本身罹患乳癌而服用泰莫西芬(Tamoxifen),也可能增加子宮內膜增生或癌症風險。 子宮內膜癌患者中,約有一成的卵巢亦有少量癌細胞,故此,對於40歲以上過了生育年齡的患者,在施手術切除子宮時,通常會一併切除卵巢。

  • 子宮內膜癌與發生在子宮肌肉(平滑肌肉瘤)和子宮頸部(子宮頸癌)的癌症不同。
  • 由於治療方式會根據腫瘤部位與大小、病況判斷,且每間醫院的設備與收費標準不盡相同,上述放射治療費用僅供參考,詳情請洽醫院詢問詳細狀況喔。
  • 全世界每年診斷出逾500萬起子宮頸癌的新病例,有數十萬名女性死於這種疾病。
  • 4項試驗中的3項比較了類似的介入措施 (手術後的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比較)。我們從2個試驗中匯集的生存數據 (包括未發表的數據),並等待第3個試驗未公佈的數據。
  • 子宮內膜癌與遺傳和體質有關聯,其中肥胖為罹患子宮內膜癌主因。
  • 張志隆表示,希望健保能將子宮內膜癌與子宮頸癌納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適應症範圍,「免疫新藥在子宮內膜癌與子宮頸癌的治療成效都很卓著,但是尚未被納入健保,真的很可惜」。

一般而言,停經後女性子宮內膜厚度不應大於0.5公分。 陰道異常出血是子宮內膜癌最易察覺的症狀;由於多數患者正處更年期前後,常有異常或是不規則出血的情形,很多女性會誤以為是更年期導致而輕忽。 在比較兩種不同化學療法的試驗中,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使用三種抗癌藥物優於使用兩種抗癌藥物。 在比較2種不同的化學治療的試驗中,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使用3種抗癌藥物比使用2種更有效。

子宮內膜癌電療: 子宮內膜癌的復發機率高嗎?  如何降低復發?

:癌細胞跨越骨盆,擴散到膀胱及直腸或是轉移到其他器官,第4期可分成a、b階段。 不正常出血是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主要症狀,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根據統計,有90%的患背因不正常出血來看門診時才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 子宮內膜癌電療2023 其次,令人擔心的就是高血壓與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關係。 根據癌症研究會附屬醫院的調查,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患者有高血壓者為26%。 現在,很多化粧品和及皮膚病藥物中使用女性荷爾蒙劑,口服避孕藥也是女性荷爾蒙劑的代表。

子宮內膜癌電療

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化學治療中增加放射治療是否能改善其預後,以及何種抗癌藥物有最佳療效。 舉例來說,子宮內膜癌和子宮肌瘤雖然都以異常出血來表現,但好發年齡及時間點有些許差異。 子宮內膜癌通常發生在「停經後」的女性,而子宮肌瘤常導致「尚未停經」的女性經血過多。 子宮內膜癌電療 因此,若女性有陰道異常出血情況,建議儘速就醫檢查,以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60歲的女性,90%的病患以陰道異常出血為主要症狀。

子宮內膜癌電療: 健康小工具

子宮內膜癌患者中,約有70%介乎收經前後,即50至60歲,而約30%則為70至80歲,年輕患者則較少。 子宮內膜癌患者數目於近年遞增,根據1999年的數據,共有三百多個個案,為女性癌症的第十位,於2010年,已增至七百多個個案,並升至第四位。 這增長與生活習慣變化有關,於西方歐美國家的情況亦如此。

子宮內膜癌電療: 子宮頸癌 2022 最新治療進度

該藥通過靶向PD-1/PD-L1(存在于人體免疫細胞和一些癌細胞上的蛋白質)的細胞途徑發揮作用。 該藥在美國和歐盟已被批準作為單藥用于使用含鉑方案或在使用含鉑方案后出現進展的dMMR復發或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 而電療合併化療的治療方法,會在短時間內令患者腸胃不適、噁心、腹瀉等,接受電療的位置附近會有皮膚灼傷的情況,長遠有機會引致腸胃潰瘍、排尿或大便出血的問題,需要各醫院部門合作治療。 子宮頸癌與其他大多數癌症不同,由於現時醫學界已對子宮頸癌有一定認知,了解到其成因主要由HPV病毒而來,同時已發展出有助對抗病毒的疫苗。 再加上女士們能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等檢查以及早發現病情,就有機會將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降到最低。

子宮內膜癌電療: 子宮內膜癌的臨床表現

最近較大型的回顧研究也顯示,為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保留卵巢並不影響病患的存活。 目前TGOG正針對此議題進行本國多中心的臨床病例回顧,屆時將會呈現本土的資訊,值得拭目以待。 因此即使術前臨床評估病灶侷限在子宮、懷疑或肉眼下有子宮頸侵襲之早期子宮內膜癌病患,手術時合併施行骨盆腔及主動脈旁淋巴結摘除仍有其考量。 不過這也有部分未定論的灰色地帶,比方說第Ia期Gr.2的子宮內膜癌也有人主張不必例行地做淋巴結摘除術。

子宮內膜癌電療: 臨床檢查

然而,若追蹤超過6〜12個月,癌化組織仍存在,則仍然建議病人還是需要接受完整分期手術。 目前腹腔鏡手術有健保給付,但材料費需自付,而達文西手術則需自費20〜30萬左右。 如果患者不適合接受子宮切除手術,醫生可考慮用電療作為主要治療方案,電療方式包括體外和體內放射治療兩種。

子宮內膜癌電療: 肥胖人士患癌風險增5大原因 子宮癌、食道癌風險分別高7及5倍

手術過程易導致大腸、膀胱神經受損,出現便秘、排尿不順等症狀。 但多數病人在經過膀胱訓練後,一個月左右就能慢慢恢復。 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复发率是3%至17%,取决于主要和辅助的治疗方法。 通常会推荐医师采取剖腹子宫切除术超过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因为前者可以帮助手术医师检查和进行腹腔清洗,并检查其他癌症症状和情况。 )、胸腔X光、全血计数、血象检查、肝功能试验。

子宮內膜癌電療: 子宮頸癌成因、風險因素及預防

由於雌激素持續製造出來,導致孕酮和雌激素的平衡瓦解,最終使子宮內膜持續增生。 人的身體,新陳代謝非常旺盛,老舊的東西會剝落,經常在更新再生。 覆蓋在子宮體部內側的子宮內膜也是一樣,會剝落後又再生。 但與身體其他部份不同的是,它受卵巢分泌的女性荷爾蒙的影響很大。 另外,從未生育的婦女比起曾多次懷孕的婦女,患上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風險相對較高。 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常見病徵包括:陰道出血、腹痛、經期期間不正常出血以及劇烈經痛等。

目前認為這可能與逐漸增加的高齡人口與節節攀升的肥胖人口比例有關。 若癌細胞已遠處轉移或是擴散至淋巴結,則需藉化療廣泛性消滅癌細胞,才能降低未來再次復發的風險。 常見的化療藥物種類包含鉑金類藥物(Cisplatin、Carboplatin)、紫杉醇(Paclitaxel)或小紅莓類藥物(Doxorubicin)。 張翊恩醫師指出,如果以上四個條件全都符合,則可考慮不進行分期手術,以保留生育能力。 不過,病患應先配合服用3〜6個月高劑量黃體素,而且每3〜6個月需定期就診追蹤,以確保癌細胞已萎縮。

子宮切除手術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 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若錐形切片邊緣有殘留病灶者,必須再實施子宮頸錐形切除手術。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