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陳晉興台大10大著數2023!(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陳晉興台大

陳坤宏把自己要做的事比喻成Uber,工作是去媒合屋頂與金主。 每天勤跑中南部去拍農舍屋頂,然後拿給大創投或銀行團投資人看。 直接一點的,聽不到5分鐘就打臉說沒興趣,委婉一點的,會說再看看吧,之後沒有回音。

陳晉興台大

因此陳晉興在忙碌工作之餘努力推廣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肺癌,甚至成立肺病防治基金會,呼籲政府正視空污的危害。 以往國人發現肺癌都已是晚期,動輒進行開胸大手術,手術過程複雜,得使用雙管呼吸管,讓有腫瘤的肺部停止呼吸、另一邊肺能順利交換氣體,然而因為雙管呼吸管較一般呼吸管粗,氣管容易受傷,術後併發症比例也高。 病人經過手術後,多半需住加護病房,住院期長,術後有時還得進行化學治療,相當折磨。 住院醫師第3年,開始選專科,他當然想師從朱樹勳去心臟外科,「何況,朱樹勳還是外科部主任,心臟外科更是頂尖的熱門。」問題是,心臟外科也有優秀的人選,當時是大熱門。 醫療糾紛總與外科醫師聯想在一起;擔心遇到醫療糾紛,是醫學生選擇外科的最大「推力」之一。

陳晉興台大: 醫院整合醫學

直到 20 年前標靶治療出現,10 年前又有免疫療法誕生,同樣的情景卻有不同的結局。 「最近有位肺腺癌四期且腦轉移的媽媽來看診,我先轉到神經外科開刀減壓,後續驗基因幸運的配到標靶藥物,加上電腦刀放射線治療腦部轉移,以及胸腔鏡切除原發肺癌,現在全身沒癌症」。 但當年擁有「外科夢」的學生可不只他一個,「共有 30 多人想走台大外科,最後只錄取 16 位」。

  • 「我真的是慌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身為台大名醫的林肇堂坦然述說當時慌張的心情。
  • 三井餐飲事業集團董事長黃奕瑞,就在被陳晉興叨念了3回後,即使才剛做完健康檢查,還是乖乖地全家族都追加做LDCT。
  • 當時分院長黃世傑(現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長)說,「你來雲林,我們很歡迎,但是雲林民眾真的很弱勢,不太可能做一次要價 2、30 萬的手術或高價治療」。
  • 他因為老師陳榮基教授一句:「外科醫師忙,很難衛教,那就把想跟病人說的話寫下來」,因此開始寫書。
  • 如今看來,當年的選擇反而成就了今日的陳晉興,肺癌成為台灣的新國病,他也在肺癌領域成為翹楚。
  • 因為她父親檢查結果確認是肺腺癌,找了陳晉興醫師診治。

陳晉興指出,有時醫療糾紛「不見得是醫師犯錯,而是家屬的不諒解。」若與患者、家屬建立好關係,醫療糾紛就不易發生。 「所以我現在有一個習慣,開完刀的病人,我一定給他我的手機。」當患者知道可以隨時聯繫得上醫師,心裡也就多一分「安心」。 依據規定,若在PGY2選擇進入人才稀缺的內科、外科、兒科、婦科,提早開始相關訓練,在專科醫師訓練時,可折抵一年時間。 根據衛福部醫事司資料,專科醫師訓練年限最長者為神經外科、整形外科,須耗時6年。

陳晉興台大: 肺癌專家開砲 早期肺癌磁振造影「沒用」

來念建中的時候,一開始成績不好,大學錄取率又很低,一二年級時父親覺得有考到大學就好,自己也都不敢想。 陳晉興台大2023 陳晉興台大 升高三那年,生了一場蠻嚴重的病,沒辦法去上課,就在宿舍休息,我媽媽就上來宿舍陪我大概一個禮拜,就覺得媽媽非常辛苦,就覺得該念一點書。 到高三時比較認真了,成績慢慢有進步,班上五十個人,模擬考一開始三十幾名最後考到差不多第十名。

陳晉興台大

他也提到,日本肺癌病人第一期高達44%,台灣落後日本20年,應急起直追,「篩檢救了副總統一命,也可以救你一命!」。 肺癌蟬連我國癌症死亡率榜首18年,除了抽菸是重要且確定的危險因子,中研院院士楊泮池率領團隊投入研究發現,50至74歲具肺癌家族史者,肺癌檢出率較其他不吸菸肺癌高危險族群高。 他表示,相較於歐美國家多是吸菸引起的肺癌,台灣以肺腺癌居多,具有「長得慢」的特性,可以讓醫療人員有更多時間可以揪出病灶,只要積極篩檢,存活率就有機會從8%提升到88%。 不料這項「無插管手術」創舉推出後, 引起醫界罵聲連連,有醫師認為「不插管, 根本是亂搞」。 此外若手術部位需切除血管及支氣管, 將碰觸咳嗽神經,增加手術風險,也無法長時間手術,直批醫院「譁眾取寵」。 為了能夠服務更多病人,陳晉興積極發展氣胸、膿胸手術,並鑽研難度更高、傷口更小的「胸腔鏡微創手術」,持續精進開刀技術、提升病人醫療品質。

陳晉興台大: 在〈陳晉興 醫師評價門診網路現場掛號醫生加號加掛肺癌肺腺癌〉中有 2 則留言

開了破萬台刀的陳晉興,醫療糾紛自然沒少碰過,也是因此,他總可以用自身經驗鼓勵因醫療糾紛而身心受挫的學生。 「對於每一個病人,我們一定要盡力。」陳晉興說,既然醫療糾紛因為病人體質的不同等原因而難以避免,外科醫師可以做到的是謹遵手術常規,每次手術全力以赴,盡心盡力,才不會留下遺憾。 國內現行6年制醫學院制度中,醫學院學生入學後,前4年是基礎醫學課程;接著大五、大六兩年時間,則進行臨床見習。

陳晉興台大

也是中研院院士的陳建仁,今年六十四歲,曾傳可能是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參選總統的最佳副手。 他曾在全民對抗SARS期間,擔任衛生署長,也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流行病學專家,專攻肝癌、肺癌、子宮頸癌等癌症流行病學分析;曾在二○○三年繪製台灣癌症地圖,把台灣各地區好發癌症公諸於世,近年更致力鼓吹國人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遠離癌症。 由於美國的健康檢查費用很昂貴,因此並不普及,幾乎不曾發現過這樣早期的胸腺癌。 美國經驗裡,等到出現症狀的胸腺惡性瘤病患,往往都只剩下半年到一年的生命。

陳晉興台大: 健康網》清冠一號配「倍拉維」小心會狂拉! 醫:嚴重恐腎衰竭

於是 2 人在手術室輕鬆閒聊,病人還能全程清醒,觀看自己胸腔鏡開刀過程,手術時間 1 小時,術後 陳晉興台大 3 天就康復出院,胸前僅留下 2 公分小洞,非常順利。 陳晉興白天忙於醫務、看診與手術,仍不忘利用時間研究新的醫療技術,有天唸到一篇義大利胸腔外科論文,對方以「清醒胸腔手術切除肺大泡」治療肺氣腫,使患者在清醒狀態下進行肺開刀時,無須全身麻醉及插管,大大降低麻醉風險,讓他如獲至寶。 「母親很辛苦,我下定決心要奮發讀書,第一年考上牙醫學系,後來保留學籍又重考上了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 陳晉興說,1987 年老師朱樹勳做了全台首例心臟移植手術,轟動全台,又讓他立定成為「外科醫師」的志向。

陳晉興台大

曹汶龍主任一方面要照顧母親,另方面得協助團隊中的每個人解決個人問題,而病患們的需求也都迫在眉睫。 最終,他以人生的智慧,一一給予了這些難題最佳的解答。 陳建仁表示,他只在台大住院四天就出院,術後不須化學或標靶治療,目前已痊癒。 他說感謝天主,也謝謝台大校長楊泮池和主治醫師陳晉興,讓他在低劑量電腦斷層持續追蹤下,早期發現微小肺腺癌,也謝謝妻子在住院時期的陪伴。 陳晉興台大 肺癌權威楊志新教授主張積極治療,接下來半年,林肇堂應取消所有演講與出國行程,每2周做一次化學治療,以及6次的放射治療,胸腔、食道都在照射範圍。

陳晉興台大: 胸腔外科門診:

三井餐飲事業集團董事長黃奕瑞,就在被陳晉興叨念了3回後,即使才剛做完健康檢查,還是乖乖地全家族都追加做LDCT。 沒想到,家族中真的有人因此發現了肺腺癌,決定公司也跟進,在同仁的健康檢查增加這項檢查項目,結果,「竟也找到4、5位同仁有肺腺癌的問題。」讓黃奕瑞意識到陳晉興苦口婆心背後的原由。 您可能只覺得路愈走愈慢,樓梯愈爬愈低,但和十年、二十年前相比,您的肺功能減少了多少? 本書將告訴您評估肺功能的方法以及常見肺病的診斷與治療,希望大家都能豪氣干雲,健步如飛的快意人生。 紙條上面印著,肺部腫瘤病患接受手術後注意事項,以及陳晉興醫師的緊急聯絡方式,為病患降低「像孤兒」的感受。

陳晉興從白袍的口袋裡,拿出一疊可以隨時給病人的紙條,上面印著肺部腫瘤病患接受手術後注意事項,以及寫著自己名字的緊急聯絡方式、Email、電話。 名醫並非一路坦途,「許多人聽到我是建中、台大醫學系畢業,就會認為我成績很好,這你就錯了。」陳晉興大笑。 種種現況,都讓外科醫師的人才來源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站在外科人才培育最前線,陳晉興對此特別有感觸,他提出「三大策略」,希望台灣儘早脫離外科人才缺乏的泥淖。 陳晉興說,若以小兒外科醫護人員和其他科別相比,因為小孩好動、血管又小,光是抽血的時間,就可能是大人的數十倍之多。 然而,目前的健保點數至多僅有兩倍,無法反應該科別醫護的辛勞,導致新血不願意投入。

陳晉興台大: 病人把命託給你,怎能不給他電話?陳晉興沒外科醫師大架子,陳文茜陳佩琪肺癌都找他

為迎擊肺癌,衛生福利部今年7月起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提供高風險族群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成為世界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的國家。 「你仔細看,北部經濟條件無虞,可透過自費做肺癌篩檢,驗出零期或一期癌,迅速進行處置; 但沒錢就只能等到身體不舒服才就醫,驗出四期,只能拼命捧錢救命。」他認為,如果民眾對肺癌有所警惕,就不該只拍拍胸部 X 光來檢查,只有肺部低劑量斷層掃描能早期發現治療。 當時分院長黃世傑(現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長)說,「你來雲林,我們很歡迎,但是雲林民眾真的很弱勢,不太可能做一次要價 2、30 萬的手術或高價治療」。 若想做創新醫療,又不能「太花錢」,這可難倒醫師了,但陳晉興總能結合專長,另謀發展。 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癌症死因,肺癌已超越肝癌成為新國病。

  • 朱P那時候很有自己的想法,我們進來報到的第一天就是當病人,報紙還登蠻大的,還來採訪,當天我們就真的住院住一個晚上,隔天裝上cath送進開刀房,讓你知道當病人的感覺,我那時走外科的志向蠻堅定的。
  • 「大家每天關心的新冠肺炎至今有九千多人死亡,但肺癌一年死亡數超過萬人,卻很少人願意重視篩檢,是一個奇怪的事」。
  • 陳晉興表示,依照規定,當年胸腔外科住院醫師的訓練時間是五年;訓練結束之後,還要再當一年的「研修醫師」,協助老師做研究、擔任手術室助手。
  • 現在病患只要一進陳晉興診間,他就從抽屜拿出書、畫線叮嚀手術方式、注意事項等,請患者帶回去閱讀,「很多患者說看著書好像是在跟我對話,」陳晉興笑說。

在友達6年後,想要做點不一樣的個性跑出來,此時友達併了廣輝,陳坤宏被派到大陸蘇州子公司帶領一個產品開發團隊。 2006年,岳父生病離世,陳坤宏徹夜從蘇州趕回,這個事給予他很大打擊,開始萌生回台的念頭。 心意才動,益通光電就於2007年透過獵人頭公司找上門,委以協理職位,負責整個工廠營運,這是他正式跨入太陽能產業的第一步。

陳晉興台大: 人生體悟

如果不能阻止肺癌,就一定要增加第一期、減少第四期。 台灣肺癌的5年存活率有進步,就是因為第一期病患比率一直在增加。 第一期的肺癌只要開完刀,每半年觀察一次,可能一輩子就沒事了;第四期病患就很麻煩,他們的治療不會結束,想改善他們的病況和生活品質,要花很大的功夫、很高的費用,但效果通常非常差。 陳建仁說,目前肝癌已被肺癌超越,而面對肺癌新國病,政府一定要花心力加以防治,國健署已於7月起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納入肺癌篩檢,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要進行檢驗。 至於,肺部還有一顆0.2的結節,經7年追蹤還是0.2公分,因此面對癌症就是要相信醫師。 或許,就如陳晉興自己所言,重考、住院醫師那多一年的時間,造就現在的他,讓他深刻體會身為醫師的天職。

編按:癌症,一項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每年無情奪走數以萬計台灣人性命。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2018年全球肺癌發生率地圖顯示,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症,全球肺癌發生率,台灣高居世界第15名、為亞洲第2名。 陳晉興說,建議45歲以上民眾可自費篩檢,而LDCT一次平均輻射量約是在30張X光片以下,建議是兩年做一次。 除了公費對象,像是前副總統陳建仁既沒有家族病史也沒有抽菸,卻在2015年時檢查發現了肺腺癌,所幸發現得早,術後恢復良好至今未再復發,是LDCT立下大功最經典的例子之一。 LDCT可偵測小到0.3公分的肺部病變,但篩檢的「偽陽性」偏高,良性結節比率高於惡性,在沒有進一步確診前,受檢者承受的壓力如山大,對於是否過度診斷而讓受檢者挨了不必要的刀,也是過去爭議不斷的話題。 陳晉興舉起手指頭一一細數,「要治療肺癌,前 6 個月要大化療,之後每 3 周要打小化療,打到沒有效,改換吃標靶藥,從一代吃到三代,沒效再化療跟做免疫療法」。

陳晉興台大: 陳晉興 醫師評價門診網路現場掛號醫生加號加掛肺癌肺腺癌

小時候成績普通,父親是國中訓導主任,家教非常嚴格,但是當時非常叛逆,也因為叛逆,才下定決心高中要離開到外面就讀。 其實一個人從鄉下北上讀書相當危險,以前家裡管得很嚴,到台北後都沒人管,所以比較不認真一點,有打撞球、溜冰、參加土風舞社,可能也是後來需要重考的關係。 也常晚上到附近的師大打籃球,不過當時還在戒嚴,到十二點就有憲兵來關切。 雖然是稱為二林人,但其實17歲後大部分都在台北,至今三十多年都是如此。 但是兩個小孩因為沒時間照顧,所以都是在二林長大,五歲後才搬來台北。

陳晉興台大

他猜想,1983年到1984年間,擔任腸胃科總醫師時,連續2年執行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檢查,那是消化系醫師施行最困難的檢查,醫師必須在X光指引下,用胃腸內視鏡一直插到病人的十二指腸,再將造影劑注射到膽管、胰管內,以觀察膽管或胰管的構造。 雖然當時都有穿很簡單的防護鉛衣,但脖子、胸口可能都暴露在放射線下而不自知。 就在陳晉興發明無管胸腔鏡手術不久, 同年底恩師台大胸腔外科創科教授、肺臟移植手術的權威李元麒因淋巴癌病逝,頓時國內痛失肺癌權威無人接手,此時陳晉興回到台大總院開始承接師缽,並發揚光大。 為克服「無全麻、無插管」手術限制, 並證明手術是可行的,陳晉興只能在技術上精益求精。 不久後,他發明「迷走神經阻斷術」,只需在迷走神經進行局部麻醉,就能避免引發病人的咳嗽反應,後續搭配麻醉藥物劑量調整,就能進行 3 小時以上的手術, 讓肺癌胸腔鏡手術進步到只開一小洞就能完成,大大降低病人傷害。

陳晉興台大: 病人把命託給你,怎能不給他電話?陳晉興沒外科醫師架子,陳文茜陳佩琪肺癌都找他

以前除了分自然組社會組外,還有再分甲乙丙丁,甲組就是工科,第一志願台大電機,乙組是醫農,大一志願台大醫學,丙組就是文科,第一志願台大外文,丁組才是法商,第一志願台大法律,有一陣子是台大國貿。 當年有多考三民主義,台大醫學系七科有倒扣自費要510分公費501分。 以前題目超難,數學高標才四十分左右,英文考零分有一半以上。 我第一年數學考四十分,考上北醫牙醫系,保留學籍後才去重考,第二年考上時數學75分。 那個年代是醫學系都填完,再填中醫,再填牙醫,現在不一樣了,台大牙都超過成大醫了。 這幾年都有幫牙醫系上外科乙,覺得氛圍不一樣了,都是很優秀的學生。

「以往手術需要插三管:呼吸管、胸管、尿管(呼吸管幫忙維持呼吸、胸管協助引流、手術時間長需要導尿),現在則是『無管』,」陳晉興說。 甚至過去以三孔為主的內視鏡手術,現在也發展出單孔內視鏡手術,甚至還有醒著開刀或者睡著開刀等不用麻醉的手術方式。 陳晉興台大 台大更在今年於胸腔外科權威期刊《胸外科年鑑》發表一篇免插管內視鏡手術摘除一邊全肺的論文。

陳晉興台大: 健康網》夏天濕疹愛作怪 中醫:做好5件事 癢癢不纏身

《聲夢傳奇2》總決賽於2022年10月2日晚上8時30分在邵氏影城舉行,無綫電視翡翠台現場直播,由森美擔任司儀。 《聲夢傳奇》首屆傳奇新星炎明熹擔任決賽表演嘉賓,並與首屆亞軍姚焯菲擔任頒獎嘉賓。 「當我從雲端掉下來,我再也不是你看到的醫師。醫師也是人,我也是病人,我也會恐懼,我也會不知道怎麼辦。抗癌7年,如今,我學會正面看待世界。」林肇堂說。

陳晉興台大: 健康學

今年(2022 陳晉興台大2023 年)國健署的肺癌篩檢監測計畫終於完成, 1 萬 2000 名不抽菸但有家族史篩檢者,肺癌比例高出國外 2 至 3 倍, 且女性好發年齡又比男生更早,自 7 月起, 凡二等親家族病史及抽菸高風險者均納入公費篩檢對象,獨步全球。 但台灣有一半的肺癌不是吸菸所引起的,尤其不抽煙女性的肺癌病例還越來越多,用空汙或遺傳也很難完全解釋。 可以預期,在找到確定的原因以前,肺癌的(發生率)趨勢就是一路往上。

陳晉興台大: 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

陳坤宏1999年從清大電子工程所畢業,當時太陽能產業仍是一片荒蕪,但是他的碩士論文寫的已經是「太陽能電池薄膜化合物技術」,畢業後加入友達光電,從事半導體技術研發。 現在當紅的LTPS(低溫多晶矽)、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他是創始元老之一。 「我的病人都很可愛、貼心,他們都寫信、傳簡訊比較多,打電話反而不多,有病人打來說,『陳醫師沒想到真的是你哩!』」陳晉興眼神藏不住的笑意和溫暖,還有一點點的得意。 若看數字,肺癌連續12年高居國人癌症死亡率首位,每年近萬人死於肺癌,根據2018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0大癌症又以肺癌的死亡率成長最多。

到了 2021 年肺癌健保支出已突破 200 億,同樣是十癌中的冠軍,治療變成了永無止境的大錢坑。 過去病人太少,醫師高興不起來,如今病人變多,陳晉興同樣憂心忡忡,想的是怎麼替病人遠離死神召喚,尤其肺癌在 2021 年死亡人數破萬,對比肝癌七千多人、大腸癌六千多人,女性害怕的乳癌僅兩千多人,沒人比肺癌更奪命。 唯一的例外是小細胞肺癌,它的惡性很強、生長速度很快,就算早期發現,也要使用化療;好在小細胞肺癌通常是吸煙所引起,隨著吸菸人口下降,小細胞肺癌也越來越少,個案已低於所有肺癌的10%。 要預防肺癌,一定要找到危險因子,目前已知最重要的危險因子還是吸菸,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肺部感染、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吸入石棉、氡氣、廚房油煙這些物質。 陳晉興台大 其次是台灣機車數量多,但許多機車缺乏定期保養,汽油燃燒不完全,成為所謂的「烏賊車」,若騎車不戴口罩,形同把自己當作一台「行動空氣清淨機」,傷害肺臟健康。 這樣的手術不只麻醉藥用量省、保留愈多肺功能,開完刀隔天就能出院。

陳晉興台大: 肺癌權威陳晉興專訪3-2》台灣肺癌「長得慢」 LDCT偽陽性有解

台大統計,目前開胸手術的比例不到5%,95%都可以使用胸腔鏡手術。 陳晉興台大2023 「來找我談,表明快要無法堅持下去的學生,不在少數。」外科醫師的訓練之路,絕不輕省,陳晉興說,面對極度忙碌的生活,要日復一日的堅持下去,一定要對外科「有興趣」。 和女友一起被壓在牆上,陳姓主嫌幹了壞事心中不安,經常到廟宇擲筊求保佑,沒想到老天有眼才參拜完,就在台南一間超商,被循線追查的警方逮個正著。 台北市刑大偵二隊隊長施純興說:「本大隊業因組織犯罪防制條例,刑法恐嚇取財等罪嫌,移送台灣苗栗地方法院檢察署偵辦。」鴿主花大錢培養賽鴿,怎麼忍心牠們受凌虐,這些嫌犯也仗著鴿主捨不得,恐嚇20多人獲得上百萬不法所得,如今整個集團都被破獲,也得接受司法的制裁。 對戰左投的自信,成晉表示是從洪一中擔任總教練時期,當時外野手大部分是左打,在換代打策略上,成晉常會代打碰到左投,慢慢養成自己攻擊左投的方式。 7位來自馬來西亞及澳洲賽區的《聲夢傳奇2》海外交流生,到香港與《聲夢傳奇2》香港賽區7位獲獎畢業生進行音樂交流。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