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2023必看攻略!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1995年、1999年他兩次希望能領回鄉證,均遭到拒絕[60]。 教協資深的成員都知道,華叔雖然嚴肅,但只會罵一個人,就是郭麗英,「華叔開會一般會提早15至30分鐘到,例如約下午1時半開會,但就約我1時,我可能遲了幾分鐘,華叔笑住鬧我:『又遲到!』但其實嚴格來說我沒有遲到。可看出華叔對自己要求高,對下屬的要求也高」。 同年,郭麗英獲華叔賞識升至主任級,兼當上剛剛成立的教協副總秘書,她仍記得華叔當時的話:「教好學生,才做其他事。」為守住這個原則,郭直言1973年以後的生活都是「無覺好瞓」﹕ 大清早起牀上學,下午趕往教協開會,晚上又要照顧家庭,擔子之重,難以言喻。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當年香港政府致力發展小學,極需大量師資,此校就開辦短期的一年制小學師範課程,而且迅速發展擴充名額。 全盛時每屆一班達330人(羅師中英兩部每屆各收25名,鄉師中文只收25名)。 1989年6月4日,中共血腥鎮壓民運,六四事件後大肆搜捕民運人士。 司徒華等人創立的支聯會發起一個代號名為「黃雀行動」的拯救行動。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華叔一句 教師踏抗爭路

PK補充︰「近年連黃埔都逐漸縮班,不要緊,有多少學生來讀就教多少罷。」這是葛師校友會所堅持的一貫宗旨。 正校在1952年5月落成,並由時任港督葛量洪伉儷及教育司高詩雅伉儷揭幕。 正校最初由主翼及宿舍組成,而主翼採其時流行的薄殼式設計;而主翼歷經兩次擴建,包括1950年代中加建大講堂及後期加建新翼。 學生宿舍改建自附近一樓高兩層的舊式別墅「Saltash」,由1953年使用至1964年,提供25個宿位(10男15女),後來一度增至80個,但已於1964年改建為地理系及美術系教室,以便開設三年制師範課程。 宿舍於1990年代初拆卸,而校舍在1994年併入教院後仍繼續使用(而政府曾於1995年3月與教院達成協議,准許其繼續使用葛師校舍至最少1999年10月),直至2000年10月遷出(但本部所需資產已於1997年10月遷往大埔)。

「由1989年至目前這二十一年,經濟雖然繼續有所發展,但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金權結合;貪污比89年嚴重千倍萬倍,由上至下幾乎無官不貪,貪污款額以億計;道德淪亡、敗壞猖獗;貧富懸殊,弱勢社群飽受欺凌壓榨;雖然沒有大規模的公開血腥鎮壓,但異見人士、維權人士等,受到嚴密監控、被拘捕、判罪入獄。 2004年,司徒華在立法會開會時公開表示,有人傳話問他是否願意秘密到內地去,商討政制改革問題,但被他婉言謝絕。 公開商談,不論結果如何,至少緩和的矛盾,營造了祥和的氣氛,為最終達成共識創造了條件。 香港居民往返內地需要使用類似護照的回鄉證,但是大約有30多名香港民主派的骨幹人士1989年六四後被北京視為異見人士,名列不得領取回鄉證的名單上,其中就有司徒華、李柱銘、劉慧卿等民主派人士。 司徒華的回鄉證在天安門事件後,回國的時候在内地边检被沒收吊銷。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小學篇 資助小學

此校是葛師的第三代分校,設於旺角中心9-11樓及20樓,專責幼兒教育課程。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2023 在併入教院後,本分校仍繼續使用,直至1997年10月連同本分校遷往大埔。 宿舍早已重建為爵士花園,而校舍的新、舊兩翼曾由木板分隔,前者曾用作循道學校校舍。 目前,原校舍兩翼均已經停用,並併入伊利沙伯醫院,命名為「綜合服務區」,設有社區復康中心、衛生署貨倉等醫療及後勤設施[2]。 葛師師資訓練特有兩項措施,第一為「設計教學」,分組學員選題後,要分工參考搜資料、實地採訪。

課餘設拔尖補底班、家課輔導班、與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觀塘樂Teen會合辦區本支援 計劃,為學生提供支援。 學校擴建 工程已竣工,設施更臻完善,設有電腦室、圖書館及多用途活動室,全校課室電腦化, 使學生在理想環境下學習。 【明報專訊】昨日本欄報道了支聯會前主席司徒華,如何撮合一對徒弟梁國華與馮愛玲的愛情故事,今日的兩名主角,則曾經在教育界的抗爭路上,與華叔緊密作戰,他們原本都只是普通教師,一個因為有車,一個因為華叔一句「唔使驚」,雙雙投身教協,不經不覺走過近40年。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評論「六四」

李國榮在1974年,調往羅富國教育學院擔任美術科主任,1980年,再調返葛量洪教育學院,而當時陳炳添先生是主任,至1984年退休。 李國榮在1958年有機會得到獎學金到英國 Brighten College of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Art & Craft修讀一年美術教育,週末常到倫敦博物館參觀。 留學期間,除研習香港沒有機會學習的銅蝕畫 (Etching) 和石版畫 (Lithograph) 外,李氏認為最重要的是將所學習的教育觀念帶回香港。

這類的高級師資訓練班,對早年師範畢業生來說,其實是很重要的,因為早年師範的學制多為兩年制或是一年制,在對選科的學習與探求來說,其實真的不足夠,所以畢業後,教師多教繪畫,其他的如版畫、陶塑等都可能教不到,所以說,對有志從事美術教育的同工來說,三年制ACTE是最直接的深造及進修的課程。 其後,葛師開辦「特別三年制美術專科課程」 (1980年改名為高級師資訓練課程Advanced Course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Art & Design 簡稱ACTE)。 2010年6月,針對香港功能組別産生辦法,民主黨召開黨員大會表決通過2012年政改立場,方案最終實質增加十個民選議席,包括五個區議會功能組別議席,作為資深黨員的司徒華亦表示支持區議會改良方案,可是他因此被反對政改方案人士指罵為民主罪人[74]。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民運人士被拒入境悼念

6月25日,民主黨和建制派在立法會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政改方案」,民主黨立法會議員鄭家富因立場與民主黨有重大分岐,決定不跟隨民主黨立場投反對票,而宣告退出民主黨。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皇仁師生昨日於元旦假期後首日復課,學生會及老師經考慮後臨時更改早會講題及默哀一分鐘悼念司徒華。 校長李樂然表示,過去幾年司徒華也有回母校,當時身體已不太好,但還可坐在草地與學生談笑風生,他對校友離世感痛惜,學校將設悼念壁報讓師生悼念。 本校原址舊翼曾用作培正教育中心;新翼曾經為循道學校校舍及於2011年成為循道中學校舍,但後來均相繼遷出。 該校舍已在2014年被政府收回,並改作伊利沙伯醫院綜合服務區大樓的一部分。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第二項特色是「小組討論」,以補大課單向講授之不足,也建立了更佳之師生關係。 1971年開始,包括羅師、葛師及柏師三所教育學院,改用聯合收生制度,並設招生委員會,由三所教育學院院長輪任,1982至4年,本院在旺角設立分校,而分校在97至9年遷入大埔教育大學現址。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司徒華

時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對司徒華辭世深表難過,他指司徒華:「一生熱愛中華、熱愛香港,致力推動民主發展。他為人剛直不阿,一直堅持理想,從不言休。崢崢風骨,深受各界尊敬。」,又指政改方案通過司徒華功不可沒[79]。 司徒華在2004年7月7日的《告別動議》中指出,有議員批評別人,在議會內把問題「政治化」。 他便引述孫中山先生的說法:「政治者,大眾的事務也」,以說明立法會是立法機關和民意機構,討論的都是大眾的事務,而不是一個「煮飯仔」、「玩泥沙」的地方,怎能不「政治化」呢? 他認為,妥協有兩種:一是出賣背棄原則的妥協,另一是「退一步、進兩步」的策略運用。 我們教師也是一樣,我們肩膀上有我們的學生,這些學生也是「即將到來的日子」,他們是影響着將來的社會的人,這些學生會成為將來社會的棟樑,我們肩膀上也同樣有「即將到來的日子」。

  • 西洋畫方面,他較為喜歡看日本雜誌《藝術新潮》及英國的《Studio》。
  • 日本戰敗後,司徒華於1945年從鄉下回到香港定居九龍彌敦道511號舊樓[21],繼續學業。
  • 但短暫的忙碌,其實無法掩蓋失去一個相識半世紀的良師益友的哀傷。
  • 其後陸續辦三年制專科課程、著力於美術、體育、中文等科目,往後又増辦小學校長及幼兒教育課程。
  • 該校舍已在2014年被政府收回,並改作伊利沙伯醫院綜合服務區大樓的一部分。

於1952年9月至1961年在紅磡街坊公立學校(紅磡街坊會小學)任教教師及教務主任[34][35],初年任教英文[35],後轉教中文[35],是司徒華當年在葛量洪師範學院畢業後,第一間任教的學校[36]。 從1961年起被葛量洪師範學院校友會校友推舉[37],出任葛量洪師範學院校友會觀塘學校校長[38][39],直至1992年退休[36][20][40]。 二年制課程實習兩次,第二次分配到中學實習,畢業後可最高任教至中三(Form 3),入職時薪金比一年制生可高兩點,1966年第一屆男教師月薪為$885(英中文憑畢業政府書記入職為$375);而女教師因仍未實行同工同酬,薪資相對較低。 當年校內收取女學員較多,選取之標準及校內表現也要求嚴格,入讀二年制者也曾有於升二年級時被勒令退學。 學院當年為培養人才,貧苦學員可申請生活津貼,最高每月可獲$160。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香港教育學院葛量洪分校院長

司徒華前半生領導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31年,直至1992年才交棒予多年戰友——郭麗英。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2023 訪問當天,正是華叔逝世後的第5天,郭麗英忙着為教協籌備華叔的追思會,手提電話每10分鐘就響一次,她每次都以沉實聲線回覆對方,在記者面前顯得相當硬朗。 但短暫的忙碌,其實無法掩蓋失去一個相識半世紀的良師益友的哀傷。

李國榮1在澳門出生,戰後回廣州國立僑民第二師範學校讀書,1948年到香港,入讀羅師,修讀期間,李氏繪畫山水居多,少畫花鳥。 西洋畫方面,他較為喜歡看日本雜誌《藝術新潮》及英國的《Studio》。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2023 郭樵亮1950年也是入讀羅富國,選修美術,1952年畢業。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課程及出路

[50]1958年,司徒華雖然在幹事會改選中被排擠出學友社的領導層,但仍在其他有中國共產黨背景的團體中做義務工作,例如在1960年初《兒童報》擔任義務編輯[51]。 據司徒華自傳披露、其胞妹司徒嬋剖述,司徒華向曾在學友社與他意見不合的歐陽成潮主動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结果被拒 ,令他感被騙及遺棄,內心十分難受[52]。 因此,由1965年4月起,政府開始以俗稱「火柴盒」小學的徙置屋邨標準小學校舍取代天台小學(而首間落成的是獻主會溥仁小學),直至1981年由更新型標準校舍取代為止。 微勞士牧師(Rev. Verent John Russell Mills)在1950年代,建議香港政府在徙置大廈的天台上設立小學,由志願機構(例信義會)開辦,為基層家庭的子女提供教育機會。

李國榮看到那些小孩子這麼可愛,他們又這麼熟悉漁民的生活,那就不給他們填色簿,買一些白新聞紙,新聞紙最平嘛,把它界開,用毛筆點墨來畫「打麻線」,那他們就畫那些蜑家人、水上人,在岸邊打麻線……出海捉魚;叫他們畫魚,他們就畫魚,都畫得很好。 顧理夫 (Mr. M. F. Griffith) 當了美術科視學官之後,對李說英國方面徵求一些學生作品參加當地的比賽,希望李能幫忙,李國榮就選取一些學生的作品參賽,想不到竟得到很多獎項,他認為主要是小孩子很真實畫出他們的生活。 余生也晚,沾不上何老師的風采,倒能與他三位高足把盞閑聊,細訴平生經歷及在葛師際遇。 他們年齡相若,同是對美術教育有着一己的堅持,最難得的是,都曾與葛師結緣。 郭麗英的丈夫李百強,是華叔的師弟兼老友,那年華叔全身投入民主運動,與兩夫婦緊密接觸,但由於兩人居於西貢,華叔索性邀請他們到旺角家中暫住,務求每日可迅速來回教協總部,「當時的形勢很緊張,華叔需要幫手……例如他開會時我就負責聽電話,讓華叔有空間去思考大遊行的事」。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天台小學

此外學院曾為有經驗的教師(十年教學經驗)開辦一年全日制高級師範教育課程,亦有兼讀制課程之兩年制在職小學教師複修課程。 其後陸續辦三年制專科課程、著力於美術、體育、中文等科目,往後又増辦小學校長及幼兒教育課程。 司徒華(英語:Szeto Wah,1931年2月28日—2011年1月2日),原名司徒衛華,暱稱「華叔」,廣東開平人,成長於香港,曾任香港民主黨黨鞭及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主席,被喻為香港民主派元老及精神領袖。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自1970年代參加社會運動,於1973年出任教師工會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首任會長[3]。

  • 李國榮在1958年有機會得到獎學金到英國 Brighten College of Art & Craft修讀一年美術教育,週末常到倫敦博物館參觀。
  • 例如在行政層面上,收生事宜一律由兩位副院長執行,講師無權過問;而正校與分校教職員近乎完全分開工作、晉升。
  • 校長李樂然表示,過去幾年司徒華也有回母校,當時身體已不太好,但還可坐在草地與學生談笑風生,他對校友離世感痛惜,學校將設悼念壁報讓師生悼念。
  • 訪問當天,正是華叔逝世後的第5天,郭麗英忙着為教協籌備華叔的追思會,手提電話每10分鐘就響一次,她每次都以沉實聲線回覆對方,在記者面前顯得相當硬朗。
  • 在併入教院後,本分校仍繼續使用,直至1997年10月連同本分校遷往大埔。
  • 正校在1952年5月落成,並由時任港督葛量洪伉儷及教育司高詩雅伉儷揭幕。
  • 本校原址舊翼曾用作培正教育中心;新翼曾經為循道學校校舍及於2011年成為循道中學校舍,但後來均相繼遷出。

郭麗英說,當年身為校長的華叔多是身教,很少言教,例如一直堅持親手寫通告,對校內大小事情如旅行、遊戲日安排等,都會緊貼監察教師的進度。 與華叔首次緊密作戰,是1973年,當時政府削減文憑教師薪酬,司徒華帶頭抗爭,「華叔知我有車,於是要我載他去開會兼做秘書,還陪華叔見主教(時任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徐誠斌)同新聞司姬達……那個年代,一般太太煮飯湊仔織冷衫,我無想過自己會在社運、教協做些什麼」。 2009年8月,泛民主派中的公民黨和社會民主連線計劃發起民主派立法會議員辭職以進行「五區公投」,藉此向北京當局表達普選訴求,並把補選作為向北京施壓的「變相公投」。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天台小學

葛量洪教育學院於1994年9月1日起,被合併為香港教育學院的一部份(現已正名為香港教育大學)。 在1997年10月教院永久校舍啟用後,校舍改為專營在職教師兼讀課程,並易名市區校舍,但亦已於2000年10月起遷出。 到何漆園退休,李氏暫代主任的職位,至郭樵亮在外讀完書回來,才真除主任,領導美街科的發展。 李氏喜歡寫小說、畫畫,閱歷非常豐富,說話幽默,喜歡速寫香港街景,作品呈現輕鬆自然。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1978年於九龍城發起反校長貪污的金禧事件而奠定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的地位。 1985年晉身香港立法局教育界功能組別議員,同年,獲中國中央政府委任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大部份天台小學都開辦於1950年代及1960年代,這段時期的香港仍處於戰後嬰兒潮時期,加上大量移民湧入,導致香港人口激增,但當時香港經濟仍處於發展中地區,所以政府缺乏資源投放教育。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小學篇 資助小學

早期的天台小學設備相當簡陋,但當時能把子女送進天台小學已經難能可貴[2][3]。 【本報訊】司徒華生前勤於寫作,在立法會與眾議員激辯時常引經據典,字字珠璣,「拋窒」不少對手,足見其中文能力非凡。 他的母校皇仁書院校長李樂然透露,司徒華讀中學時曾於中國語文科獲一等成績,名列校刊《黃龍報》的「狀元榜」。 此校於1964年除繼續開辦一年制師範課程外,更加開辦了中文二年制師範課程。 第一屆50名學員必須修讀教育理論、教具製作、中國文學及中文教學法外,更須選修其餘兩項教學主科,包括英文、音樂、木工、體育、美術、數學或地理。 此校於1951年創立後發展迅速,並於1954年兼併了香港鄉村師範學校。

1980年又領導香港教育界,抗議日本篡改教科書中侵華歷史等運動[3][47]。 1994年9月1日,葛量洪教育學院併入香港教育學院(教院),各師範學院初期暫行類似書院聯邦制的管理制度。 1995年9月1日起,則統一改由教院院長領導;而三分之二按教育署公務員條款聘用、並通過教院轉職面試的教職員,亦於同日起改為受聘於教院。 1997年10月尾,教院遷入大埔永久校舍工作完成,各分校課程組別統籌主任職位宣告撤銷,亦象徵各前教育學院正式結束。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課程及出路

司徒華認為「政治道德」是首要的,沒有「政治道德」的所謂「政治智慧」,只是沒有靈魂的權術、詭計、伎倆而已[61]。 11歲時,香港被日軍攻佔,司徒華舉家回家鄉廣東省開平[20]。 日本戰敗後,司徒華於1945年從鄉下回到香港定居九龍彌敦道511號舊樓[21],繼續學業。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2023 在2010年3月上映的香港電影《歲月神偷》,電影中多幕可見到戲中角色「羅進二」在天台小學讀書的景象。

司徒華生前表示準備在撰寫的回憶錄中,披露八九民運時協助中國學運領袖和民運人士外逃的黃雀行動部份內容,同時也會透露他與新華社香港分社前社長許家屯交往的情況[59]。 2004年7月17日,司徒華宣布不再參選香港立法會選舉[49],司徒華把精力集中在支聯會上,但他在民主黨仍有一定的影響力。 身為支聯會主席的司徒華是維園六四燭光晚會等「六四」悼念活動的靈魂人物,直至去世他一直堅持主張「平反六四」。 「六四」成為司徒華人生的轉折點;司徒華聯同多個民間團體策動香港市民支持學運,並成立「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簡稱支聯會。 其後,他又與李柱銘等人成立了香港首個政黨香港民主同盟(港同盟),不久與另一個組織匯點合併為現時的香港民主黨,民主黨曾經是香港最大的單一政黨。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