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香港科學節好唔好2023!(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香港科學節

「科學探索獎」是一項由科學家主導的公益性獎項,是目前中國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每年嘉許不超過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獲300萬元人民幣作五年研究之用。 Joseph Michalski博士和研究團隊利用一系列遙感數據,包括來自火星軌道衛星和火星表面探測器的紅外線、可見光、磁力、重力和激光數據,從火山學、地質化學、構造學和礦物學等多方面,研究發掘對火星的新知。 Joseph Michalski博士主力從事火星的古老地殼研究,他認為火星古老地殼包含有關地球生命起源,以及前板塊構造過程的重要訊息。 香港科學節2023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鄭傳忠表示,由於學生已具備生物科技知識,研究過程大致順暢,而且學生表現積極,遇到問題會主動發問。 他補充,除實習外亦會為高中生開辦生物科技暑期課程,讓他們及早接觸有關知識。

  • 這座矚目的機械架構向觀眾展示能量與運動的轉化,是目前世界同類型展品中最大的一件。
  • 它們一直是香港經濟增長的動力,為其他行業的增長提供動力,並創造就業機會。
  • 我們亦會舉辦社區外展活動以及全新的線上科學嘉年華,讓大家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接觸科學。
  • 參加者亦會扮演政策制定者的角色,使用數據分析方法提出合適的政策以改善空氣質素。
  • 該系統在不同的光線環境下,仍可自動調整,並能識別不同年齡階段的掌紋差別。

”他鼓勵青年大膽探索學科融合的可能性,在前沿領域運用學科交融突破技術局限,尋找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新機會。 1997年他在《柳葉刀》上發表了文章——《母體血漿和血清中存在胎兒DNA》,並推出了具有突破性的無創產前檢測(NIPT)技術。 目前這一技術已應用於全球90多個國家,每年有超過1,000萬名孕婦受惠。 他也連續五年獲世界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選為“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預計到2027年,無創產前檢測全球市場規模可達131億美元。 在「窺探蟲蟲的奧祕」實驗示範,學生窺探蚯蚓的奧秘,了解牠們如何用於堆肥,幫助轉化食物殘渣成為有價值的土壤改良劑。

香港科學節: 香港科學節2023|7.DNA與遺傳—親子工作坊(抽取DNA)

比賽號召全港100位中三至中五學生分別組成20組參賽隊伍,參加一系列測試智力和團隊合作的任務,包括可持續發展及科學工作坊、問答挑戰及校園尋寶。 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首次帶來模式生物朋友斑馬魚(思思和巴巴)及果蠅俠(果果和螢螢)同大家見面。 透過牠們的故事,讓大眾了解模式生物在生物技術研究及中醫藥物開發,以至治療疾病的應用。 這網上活動同時提供網頁介紹斑馬魚及果蠅俠科普繪本的資料,及設有問答遊戲考考大家。 薛先生加入浸大前,曾任創新及科技局局長並效力於香港政府達四十載。 他將會在7月7日發表創新及科技發展講座,為科學節2023揭開序幕。

  • 科學節設有六個綠色科學攤位,包括理學院、生物系、化學系、計算機科學系、數學系及物理系。
  • 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首次帶來模式生物朋友斑馬魚(思思和巴巴)及果蠅俠(果果和螢螢)同大家見面。
  • 參加者將親身體驗通過應用程式分析和監控設備的用電量,並控制這些智能技術(例如調整燈泡的顏色和亮度)。
  • 透過圓球在兩座高塔間過山車般穿梭往返,產生一連串賞心悅目的聲響及視覺效果,構成香港科學館展品的一個重要標誌。
  • 梁芷榕提到,透過實驗了解到腦部運作模式,以及頭部受傷後會損害腦細胞,希望將來大學升讀科學相關的科目。
  • 因此,研究團隊想進一步探討UNC45B是否在不同部位的肌節構造扮演不同的角色,發現UNC45B缺失的心肌細胞完全不會收縮。

校長孫嘉俊表示,自創校以來便與港大醫學院合作,讓對科學有濃厚興趣而有一定能力的高中生在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暑期實習。 他又指,學校最近亦在初中推行幹細胞科學課程,高中開辦神經科學及幹細胞資優課程,並設有生物科技實驗室讓學生做實驗。 研究團隊同時發現分子伴侶 (Molecular chaperon) UNC45B與不同部位的肌節標記蛋白有高度共表達。 因此,研究團隊想進一步探討UNC45B是否在不同部位的肌節構造扮演不同的角色,發現UNC45B缺失的心肌細胞完全不會收縮。

香港科學節: 香港科學節2023|3.岩石偵探 X 智能沙箱—「壩」同你擋

例如藍藍的天空是由於光的散射;向日葵遵循137.5度的黃金角度,將種子以螺旋狀緊密地排列而避免重疊;咖啡之所以具有獨特的香氣,是因為在烘焙過程中發生了一組特殊的化學反應。 例如,全球定位系統 (GPS) 就是利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幫助我們準確定位我們的手機;螢光燈利用等離子產生光;光纖依靠光的全內反射在眨眼間傳輸信號。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蔡素宜研究團隊建立一套新的系統,揭示人類多能幹細胞分化成心肌細胞的過程中,其核心肌節相關蛋白在時間與空間的表現,進而揭示肌節組裝的分子機制。 能量穿梭機位於科學館展覽廳正中央,是一座高廿二米,貫穿四層展覽場地的巨型展品。 這座矚目的機械架構向觀眾展示能量與運動的轉化,是目前世界同類型展品中最大的一件。 透過圓球在兩座高塔間過山車般穿梭往返,產生一連串賞心悅目的聲響及視覺效果,構成香港科學館展品的一個重要標誌。

香港科學節

受這一現象的啟發,盧教授團隊成功開發了多種助溶劑,將難溶於水的醋酸鋅鹽溶解度提高14倍。 其中一種助溶劑是尿素,它無毒且環保,經常用於皮膚科產品中作保濕之用。 故事結尾,果蠅兄妹與科學家一起拆解了人類自身免疫系統的謎團,令人類更深入了解病毒入侵人體的過程,從而採取保護措施,增強免疫力,減少生病。 故事顧名思義是以「果蠅 」為題材的電子書,講述果蠅兄妹在偶然的機會下進入果蠅俠訓練營。 訓練期間,他們學習研發治療不同疾病的方案,與科學家合作利用轉基因等科學方法幫助人類防止病毒蔓延。 2023香港科學節主題為「常伴有理」,由香港科學館夥拍超過70個科學組織、教育機構、學校、大專院校、博物館和14個政府部門及有關機構,舉辦過百個科學活動。

香港科學節: 探索 ‧ 體驗

透過網上互動節目,一起調查我們在這宇宙的位置,探究地球、月球和太陽在太陽系的運作及宇宙大爆炸。 年紀較大的孩子,可以選擇在家做簡單的STEM實驗,活動的主題和內容正好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浮力、照片沖曬等。 梁振英在致辭中表示,要推進大灣區粵港澳三地的科技創新,培育人才、涵養人才、聚集人才是關鍵。 青年科技人才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和新生力量,近年來粵港三地積極推進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加強三地人才交流與合作,讓青年人才在學有所成之後,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大舞臺上學以致用,逐夢圓夢。 香港科技園亦策劃一系列親子STEAM工作坊,包括AI、3D影印、數碼藝術、飛機運動模型等科技;亦有多個藝術工作坊,包括「環保x牛仔褲」布藝筆記工作坊、樹脂抽象彩繪碟盤工作坊、寵物玩具工作坊等。

香港科學節

鋰離子電池具有穩定電量輸出及使用壽命長的優點,現已成為許多便攜式電子產品如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電動汽車,以及大型太陽能/風能發電廠不可或缺的配置。 香港科學節 然而,鋰離子電池的有機電解液帶有毒性及容易燃燒,有很嚴重的安全隱患。

香港科學節: 「科技創未來」主題簡介

適合6至11歲的兒童和他們的家長,每張票只供一位兒童和一位陪同參與的成人進場。 肌節 (Sarcomere) 是心臟肌肉的最小功能單位,是由上百個肌節蛋白所組成。 目前臨床上發現當這些肌節蛋白發生變異時,會造成肌節構造的異常進而導致心肌病變 (cardiomyopathy)。 在心臟發育早期,肌節組裝 (Sarcomere assembly) 的機制仍然未明,若能了解組裝的分子機制就可以進一步找到治療心肌病變的方法。

香港科學節

這些節目將會讓你了解更多自然現象的科學、日常生活物品的運作原理以及提升生活質素的科技。 我們亦會舉辦社區外展活動以及全新的線上科學嘉年華,讓大家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接觸科學。 此外,我們會繼續透過各種與 STEM 相關的活動,在香港科學節中推廣學習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 參加者將親身體驗通過應用程式分析和監控設備的用電量,並控制這些智能技術(例如調整燈泡的顏色和亮度)。 此外,參加者將學習綠色能源技術(例如屋頂太陽能電池板),以及房屋模型中的各種傳感器的應用,例如通過應用蒸汽傳感器,如果外面下雨,窗戶會自動關閉。 樊春海院士介紹,DNA數據存儲其中不僅包含有信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也包括合成生物學、基因測序等生物學技術。

香港科學節: 中大證實抑鬱症與快速眼動睡眠期行為障礙共病患者的直系親屬更易出現腦退化徵狀 研究發現為促進精準精神醫學和預防腦退化疾病提供新見解

此外,香港科技園同時推出全港首個「掌靜脈」支付,即內地俗稱「刷掌支付」。 市民只要下載香港科技園APP,並登記成新用戶,以及在現場登記使用其HKSTP Pay,便可在創科市集內「刷掌」付款,更可獲95折優惠。 而「開心市集」期間,科學園亦於金鐘、九龍塘及沙田安排免費穿梭巴士。 而園內10間餐廳將與食品科技公司,合作推出超過20多款「開心香港餐」,包括米網粟米素豬肉水餃、虎堅果燕麥奶咖啡、九層塔櫻花蝦煎蛋等。

作為一名醫生,鍾院士舉出了他在慢性阻肺早期防治、“非典”的治療、癌症治療等方面的臨床用藥案例,來說明開拓、尊重事實、執著追求和協作是創新必備的幾個素質。 林慶淘表示,在研究期間需要學習陌生的專有名詞時少許吃力,而過程中他認為最有趣的是能夠親自解剖老鼠。 梁芷榕提到,透過實驗了解到腦部運作模式,以及頭部受傷後會損害腦細胞,希望將來大學升讀科學相關的科目。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許多自然現象和身邊的事物都可以用科學來解釋。

香港科學節: 科學園開心市集提供逾180款創科商品

張旭院士強調了基礎研究在產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鼓勵青年利用粵港澳大灣區豐富的資源,看見融合學科碰撞出的無限可能性,激發學習興趣,積極參與科研和工程項目,推動腦科學和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本工作坊旨在介紹物聯網(IoT)智能家居的概念與應用,包括如何透過傳感器、物聯網設備及綠色能源,以提升我們的生活質素。 在製作過程中,參加者不但可了解傳感器的基本操作,更可學習電子線路的基本知識。 生物醫學工程師在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的前沿醫療保健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持作用,特別是為了及時應對醫療保健挑戰,引入創新和技術。 推進我們的醫療保健依賴于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生物醫學工程師、大學、醫院和政府專家之間的緊密合作。 本次香港工程師學會生物醫學分部會議聚集了醫療器械業、研究和產品開發、臨床工程和創業方面的專家,討論和交流醫療保健領域新興需求的想法。

香港科學節

受疫情影響,今屆的香港科學節將大部分活動,包括「玩轉科學嘉年華」、「STEM x SCM」及「裘槎科學周」轉為網上舉行,這正正呼應「科技創未來」的主題。 香港科學節 香港科學館聯同本地科學團體、科普組織和教育機構,在網上展示最新的科學研究及科技發展。 「裘槎科學周」更邀請到世界各地的科學團隊參與,透過線上科學表演、講座及工作坊等,增強大眾與科學的連繫。 今屆科學節更首次提供互動直播節目,屆時將會在美國舉行觀星活動,讓觀眾安坐家中參與另類觀星體驗。 在計算機剛剛被發明出來的時候,人工智能和腦科學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

香港科學節: 香港科學館 – 全新展覽

在計算機信息的世界中,編碼語言是0和1,而在生命基因的世界裡,編碼是由ATGC是四進制來完成的。 “通過DNA存儲,把數據存儲的容量極限提升7個數量級,全世界440萬億億的字節,只要200公斤DNA就可以存下來。 ”可見,DNA存儲帶來了一種密度高、能耗非常低、壽命非常長的存儲模式。 樊春海院士預測,到2024年,將有30%的數字業務有可能是用DNA存儲來實現,從而解決現在指數級增長的數據存儲問題。

香港科學節

參加者亦會扮演政策制定者的角色,使用數據分析方法提出合適的政策以改善空氣質素。 為讓大眾能輕鬆參與香港科學節,官方邀請多個合作夥伴提供線上攤位、科普電子書和網上講座。 大家只要登錄科學節的網頁,選取線上攤位,就可以欣賞不同的內容。 香港大學(港大)理學院地球科學系副教授 Joseph Michalski博士獲頒授2023年「科學探索獎」,以表揚他對行星學和火星研究領域的貢獻。 Joseph Michalski博士是首位獲頒這殊榮的非華裔得獎人。 在過往幾十年裡,科學界最重要突破之一,就是破解了生命基因DNA的密碼。

香港科學節: 網上直播:恆星與行星

今年科學節以「走向綠色智能」為主題,推出科學工作坊、實驗室導賞、實驗示範、講座等連串活動。 工作坊會指導參加者打造一個具備向客戶推薦餐廳能力的聊天機械人。 通過製作聊天機械人的過程,參加者將更深入地了解機器學習的應用,尤其是自然語言處理 (NLP)。

香港科學節

今年科學節推出一項嶄新的比賽項目「百人大挑戰︰綠色校園探索」,推廣智慧環境及綠色文化。 比賽共有100名中學生組隊參加,每隊需完成不同任務,包括參加工作坊、問答挑戰及校園尋寶。 比賽透過互動有趣的形式進行,讓學生更投入學習科學與可持續發展概念,並探索浸大校園及其可持續發展實踐。 香港科學節2023 香港科學節2023 在超過70個合作夥伴和單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很高興為你呈獻140多個與今年主題相關的精彩節目。

香港科學節: 香港科學節 2023 - 膠戰「身」世紀

此外,香港科技園同時推出「掌靜脈」支付,即內地俗稱的「刷掌」,於市集以刷掌支付可獲95折優惠。 香港科學節 在視覺化研究中心的360度影院,參觀者不僅體驗到三維立體沉浸式環境,更可與影像進行互動;參加「天台太陽能光伏系統」導賞的人士則認識浸大校內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 「百人大挑戰:綠色校園探索」是科學節2023一個嶄新有趣的比賽項目,旨在推廣智慧環境和綠色文化。

「魚菜共生 生生不息」工作坊的參加者則認識到魚菜共生系統,體驗現代農業如何促進食物安全及可持續發展。 另外,參加「打造智能聊天機械人小幫手」工作坊的學生學習製作聊天機械人,了解機器學習的應用。 科學節設有六個綠色科學攤位,包括理學院、生物系、化學系、計算機科學系、數學系及物理系。 參加者可以參加一連串寓教於樂的小遊戲,並學習科學如何促進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環境。 為了深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科學人才交流學習,激發創新活力,7月31日上午,大灣區科學論壇秘書處與香港中文大學、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共同舉辦了第二屆名師講堂,活動在廣州、香港兩地同步舉行。

香港科學節: STEM親子工作坊 + 科學劇場

現今科技日新月異,每天都有新科技面世,不僅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素,也逐步改變我們的生活模式和社會文化。 科技的應用讓我們在衣、食、住、行上變得更方便、更多元化和更全球化,而且對各領域的未來發展都有所影響,例如資訊與通訊應用、智慧機器、能源與環保、先進材料、以及生物科技與醫療。 透過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和自動化系統,城市的效率和可持續性可得以提高,從而創造經濟效益。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人類對綠色能源與環保意識提升,相關的技術隨之蓬勃發展起來,促進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材料科學的突破衍生出林林總總的先進材料,從可再生及生物降解的塑膠材料,到擁有驚人結構和性能的納米材料,並可按照個人需求而「度身訂造」。 香港科學節 生物科技的進步有助加強公共衛生、推進醫藥健康、提升農林漁牧及食物品質,以應對不斷增長的人口和未來高齡化的社會。

這不僅是對BME利益相關者的寶貴活動,也是我們的年輕工程師參與瞭解這個蓬勃發展的工程領域的重要機會。 我們以有趣的互動展品來激發大家的創意思維,透過親身嘗試和動手操作,探索科學的樂趣。 展品分布於館內多個展廳,包括令人充滿能量的磁電廊、感受地動山搖的地球科學廳、生氣勃勃的生物多樣性展廳、富啟發性的賽馬會環保廊和讓小朋友樂在其中的兒童天地。

探索生命智能的奧秘和創制具有智能的機器,都是非常複雜和典型的交叉科學研究問題,涉及生物學、腦科學、認知科學、醫學、信息科學、人工智能等眾多領域。 當前的人工智能已經可以做很多事情了,比如圖像識別、下棋、自動翻譯、藝術創作等等。 在題為《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的演講中,張旭院士介紹了計算機科學與腦科學在理論上的共通性,展示了人工神經網絡如何受到人腦的啟發,模擬和學習人腦的認知過程。 香港科學節 反過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對腦科學研究也有推動作用,如腦成像技術的改進、大數據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將極大提高信息分析的效率與準確性。

段崇智校長在致辭中說,目前,香港中文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已經達成了5個產學研基地的建設,正積極拓展在深圳的福田區、廣州、東莞,中山等區域的創新與創業項目,繼續加強粵港澳高校聯盟的合作。 未來港中文將繼續發揮自身的優勢,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國家為大灣區的科技自立自強, 人才自主培養作出更大的貢獻。 香港科學節2023 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中四生梁芷榕、莊仲賢及林慶淘,早前在多名港大博士生的指導下,就腦退化症及柏金遜症進行各項研究。 他們先認識引起疾病的原因、病毒如何入侵神經系統,再以老鼠及斑馬魚標本模擬神經退化的病理情況,了解麻醉及手術創傷如何影響記憶及引致神經退化疾病相關的生物因子,以研發藥物抑制病毒。 這是一個特別為親子而設的工作坊,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學習遺傳學的基礎知識,了解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之間的不同,並通過一個簡單的方法從大腸桿菌細胞中抽取DNA,親身體驗科學的樂趣。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