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東華痘局2023全攻略!(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東華痘局

1、已知或疑似受感染者:如為個案須後送至傳染病防治醫療網網區應變醫院實施隔離治療,但如發現有群聚感染現象則應就地隔離治療。 東華醫院上書,要求容許患者返回內地就醫,港督羅便臣初時拒絕,但眼見病者人數急增,再經華商力爭,終容許華人離港返鄉。 東華痘局 期間香港英文報章指東華煽動華民反抗,散佈謠言,東華與政府關係緊張。 而東華容許政府西醫帶走華人患病者,亦引起華民到醫院抗議,對東華的威信造成打擊。 1860年代,外來人口急增,華人聚居的太平山區更見擠迫,樓宇通風不足,排污設備欠缺,使這裏成為疫症的溫床,部分垂危病人被遺棄於「義祠」之內,得不到任何醫治。

  • 至於拱門及奠基石,則被移放到附近西寧街的堅尼地城巴士總站現址。
  • 世界衛生組織於1980年正式宣佈天花自地球上根除,並全面停止施打牛痘疫苗。
  • 今天西環西寧街巴士總站的休憩處有一個西式建築物遺址,上面刻有「東華痘局」的中英文字樣及落成年份。
  • 東華東院則直接由東華管轄,不另設總理,人手聘用及資金調配皆由東華負責。
  • 時至今日,該總站人流不多,駐足觀看的人寥寥可數,觀看最多的只是旁邊巴士總站車長與及公廁的清潔職工罷了。

拱形牌坊上刻著「東華痘局」(Tung Wah Smallpox Hospital),是指 1901年於西環,現今加惠民道花園位置奠基的「東華醫院西環分局」,原為防疫診所,主要收容鼠疫患者。 後來天花慢慢絕跡,1938 年痘局改作傳染病醫院,交還給政府管理。 直至香港重光後,醫院被拆卸,市政局將拱形牌坊及奠基石移至現今位置,紀念這塊石門背後承載著的歷史。 為預防天花病毒,東華醫院創院時期,已聘請痘師為華人接種西方牛痘疫苗,深受政府和市民認同。 20世紀初天花疫情日見嚴重,潔淨局規定患者必須送往醫院船醫治;但華人當時不信任西醫,寧願躲在家中逃避治療。 1907年,政府終於讓東華將曾經收容鼠疫患者的東華西環分局疫病院改建為痘局,集中以中醫中藥治療痘症,痘局於1910年正式啟用,至1938年停止服務。

東華痘局: 東華痘局

覓址幾經波折後,落實掃桿埔地段為東華東院院址所在,該院並於1929年由港督金文泰主持開幕。 這是繼廣華醫院後,東華另一次在政府支持下的擴張,可見東華所提供的醫療服務,已取得政府和社會各界的認同。 1860年九龍半島併入香港界內,至1905年居民已達73,473人。 為應付九龍居民的醫療需要,在政府主導下,東華醫院於1906年在油麻地籌建一所新醫院,即後來的廣華醫院。 政府在撥地以外,更提供30,000元建築費及每年6,000元資助,18名倡建總理中,不乏為東華醫院前主席。 19世紀中葉,華人普遍不接受西醫,尤其抗拒截肢等療法;加上當時消毒技術落後,手術受感染致死者眾;剖屍化驗更觸及華人忌諱,故此華人多不願被送往西醫院。

正因主建築早被拆卸,牌坊及奠基石亦曾被遷移,因此至今古跡仍未獲評級,而天花這個世紀疫症,亦因透過接種牛痘疫苗,已在1980年正式由世界衛生組織衛宣布被完全撲滅。 戰後醫療需求急增,1950年東華三院獲政府撥地,把大口環痲瘋病院改建成東華醫院附設護養院,把廣華醫院長期住院的病人遷往該處,以便騰出病床,應付需要。 1952年東華三院董事局決定在東華醫院加建兩座新翼,擴建工程於1958年完成。 東華痘局 同時,廣華醫院的院舍設備已逾40年歷史,實不能應付九龍居民的醫療需要,故東華董事局於1958年開始全力推動重建廣華醫院計劃,終在1965年完成。 新設計的醫院大樓高12層,病床共1,500張,另設有護士學校和員工宿舍等,成為當時亞洲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醫院之一。

東華痘局: 香港‧寶‧藏.Alex Lai「她能在黑夜,給我太陽──獻給潘迪華」展覽:回溯潘迪華的另類藝術旅程

1990年醫管局成立,東華三院在1991年與醫管局簽訂協議,讓屬下五間醫院加入醫管局。 東華董事局於醫管局的管治架構中,繼續透過五間醫院的醫院管治委員會的多數席位積極參與醫院管理工作。 東華痘局 東華三院雖然堅持中醫中藥的傳統,但也採納了西醫院的護士制度。 1911年東華醫院聘用首名看護,1922年廣華醫院設立護士學校,成為東華培訓護士工作的起點。 東華痘局2023 初期護士訓練着重實踐,採取師徒傳授方式,學護跟隨醫生及資歷較深的護士從旁觀察,學習照顧病人,訓練沒有安排理論課。

  • 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解釋指,為應對本港天花疫情,東華痘局於1910年正式啟用,並在卑路乍街與域多利道的交界立一拱門,其紀念石匾上刻有痘局的英文字樣。
  • 1920年代,香港島人口接近35萬,灣仔當時為倉庫和工業集中地,也是華人聚居處。
  • 1894年廣州爆發鼠疫,5月香港出現鼠疫死亡案例,至6月共有1,900人死亡。
  • 為預防天花病毒,東華醫院創院時期,已聘請痘師為華人接種西方牛痘疫苗,深受政府和市民認同。
  • 東華痘局,於二十世紀初救助不少身染頑疾的華人,如今只餘下奠基石和一座拱門。
  • 下列表中之消毒劑對天花病毒可達到去活性化的作用,故環境表面清潔可先以中性清潔劑清潔乾淨後,再選用下列之消毒劑進行消毒工作。

1960年代,東華增辦了黃大仙護養院,即今日的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 1907年東華向政府申請將西環分局改為痘局,專門收容天花患者,並於1910年正式落成啟用。 政府其後把東華痘局的拱門及奠基石遷移至西寧街花園,並獲古物古蹟辦事署界定為政府文物地點。 阿史所講嘅其實就係東華痘局嘅拱形牌坊同埋基石,呢組文物位於堅尼地城加惠民道,係東華痘局奠基果陣由時任港督卜力主持安放儀式果陣留低嘅。

東華痘局: 《我家》地區報 2022年11月號 東華痘局被遺忘 牌坊基石放巴士站旁

美國自1980年代早期已全面停止民間的預防接種,而美國軍隊則自1989年始全面停止牛痘疫苗之接種,故目前大多數之美國民眾對天花並無免疫力。 東華痘局 由於天花病毒可能外流並用於生物恐怖攻擊,因此世界各國紛紛準備天花疫苗備用。 東華痘局是本港昔日一所已拆卸的醫院,位於堅尼地城加惠民道,為當時防治天花的主要設施。

5天內,如出現天花症狀(如出疹),就地隔離收治或依指示轉送網區應變醫院實施隔離治療。 發燒前已接種疫苗者如發燒原因係疫苗或非天花因素引起,則可以返家實施居家隔離及發燒的監視作業。 世界衛生組織於1980年正式宣佈天花自地球上根除,並全面停止施打牛痘疫苗。

東華痘局: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9月新展:「凝視三星堆」將展出120件逾千年文物,一探古蜀文明的高峰 新文章

在沙田這個傳統香港先民聚居的地方,有不少廣為人知的宗教建築如寶福山、萬佛寺等,而在沙田火車站的... 時至今日,該總站人流不多,駐足觀看的人寥寥可數,觀看最多的只是旁邊巴士總站車長與及公廁的清潔職工罷了。 廣華醫院雖然設有值理會,但財政一直由東華支配,董事局會議亦由東華醫院主席主持。 東華痘局 東華東院則直接由東華管轄,不另設總理,人手聘用及資金調配皆由東華負責。 東華醫院創院總理共13人,包括買辦、南北行商和金山莊商人,也有受過西式教育的紳商。

東華痘局

廣華醫院在建築規劃上講究採光和通風,備有手術室、西藥房和西藥診症室等西式設備。 本品經過嚴密之試驗,確知其效價及安全性均符合中華藥典之規定,並經國家檢定合格,為天花之免疫製劑。 (2) 疫苗之用法、接種技術、接種禁忌、接種後之可能反應及疫苗之冷運冷藏等事項,請參照疾病管制署出版之天花痘苗接種手冊。 九龍水塘,雖然名為九龍,但其所在之處卻是位於新界沙田區西南面的金山郊野公園之內,由九龍水塘、九...

東華痘局: 東華三院廟宇及文化推廣服務網站

東華醫院以中醫診症治病,對貧病者贈醫施藥,無力殮葬者則代為處理後事,所以廣受華人歡迎。 今天西環西寧街巴士總站的休憩處有一個西式建築物遺址,上面刻有「東華痘局」的中英文字樣及落成年份。 原來這是東華醫院在1910年建成,專門收容天花患者的傳染病醫院遺址,距今已超過一百年了。

考量目前有限的疫苗儲備量、疫苗之副作用,以及暴露天花病毒3天內仍可藉接種牛痘疫苗預防感染天花或減輕天花之症狀等因素,建議不宜全面接種。 保育人士認為,碑石是本港發生鼠疫的歷史遺物,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因此建議政府效法東華痘局重置牌坊及奠基石的做法,在東華痘局牌坊旁與碑石一同展示於紀念公園,惟建議最終未被當局接納。 鄭寶鴻續指,隨著天花絕跡,東華痘局於1938年交還政府用作傳染病醫院,至抗日勝利後被拆卸。 東華痘局2023 至於拱門及奠基石,則被移放到附近西寧街的堅尼地城巴士總站現址。 2、發燒(連續2次≥ 38.3℃)但未出疹之接觸者:自主健康管理期間有發燒未出疹者,由所在地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協助安排就醫診斷。 發燒後始接種牛痘疫苗者,於接種後須於獨立空調之隔離病房隔離觀察至少14天。

東華痘局: 防治天花嘅重要標誌 昔日有塊東華痘局紀念碑

提起「痘局」年輕嘅史友可能唔知係乜,但其實呢項設施係早年防治天花嘅重要場所,「東華痘局」原址原本唔係痘局,喺1907年果陣政府先正式將呢座原本係政府管理嘅防疫設施交畀東華醫院作為防治天花痘局。 東華三院於1973年及1984年先後兩次擬定十年計劃,進一步擴建黃大仙護養院、廣華醫院及東華醫院,並添置先進的診療器材,配合政府醫療政策,發展西醫的專科服務,加強對癌症、糖尿病及心臟病的診斷和治療。 同時繼續維持中醫診症服務,與內地醫院和本地大學合作,推廣中醫藥的研究和中醫教育。

東華痘局

1869年香港英文報章對義祠的嚴厲批評,迫使政府正視華人的醫療問題。 傳染期 天花為一種感染力極強之病毒,天花病人出現發熱(前驅期)症狀時可能具有傳染性,但出疹時傳染性最強。 在出現症狀後的8至14天,那些膿泡形成結痂後痊癒形成退色的疤。 雖然在咽喉、結膜、和小便中所含天花病毒的量會隨時間之增加而遞減,但是病毒在結疤痊癒過程中至結疤完全脫落前仍具有傳染力。 由於天花病毒對環境的抗力低,暴露於空氣中1-2天即失去感染效力,故無須將建築物特別消毒。

東華痘局: 東華痘局被遺忘 牌坊基石放巴士站旁

依家同東華痘局有關嘅遺蹟,大概就得返堅尼地城呢塊拱形牌坊同埋奠基石。 喺1901年,喺惠民道花園位置,曾經就有「東華醫院西環分局」,當時係用嚟做防疫診所,收容鼠疫患者。 但冇幾耐,另一種嚴重嘅傳染病天花亦都開始爆發,而當時嘅華人亦都唔相信西醫嘅治療,於是1907年政府就只好將呢個診所改做痘局,1910年正式啟用。 東華痘局 走在香港,日日行經油尖旺、銅鑼灣、中環、九龍城、大圍、元朗……那堆石屎泥牆,豎起路牌的地方,看似尋常,也慣了日常,但背後承載著香港地的過去,也現在進行式的發生著人和事。 我們走訪香港地的角角落落,拍下屬於我們的香港地,日積月累,野心地製造一塊隱形香港地圖。 2019年,香港爆發麻疹疫情,縱擁有世界級醫療系統,仍難有效控制疫情擴散。

1872年至1902年間,總理維持在12名,由各行按捐款份額提名代表,再由局內同人和街坊推選,另設協理和值事若干名,協助處理局中事務。 東華醫院由政府撥地興建,並獲捐助建院費,1870年奠基,1872年2月14日由港督麥當奴主持開幕,同年港府再增撥2,000英鎊(折合116,760港元)作東華的營運經費。

東華痘局: 香港「藝術科技」的前景:相較於被高度關注的現當代藝術,數碼藝術仿如「不入流」的存在?

1911年政府在九龍撥地建立油麻地痘局,這所痘局後由廣華醫院接管。 直至1938年東華痘局交還政府,改為傳染病醫院,而廣華醫院亦交出油麻地痘局的管理權。 同年海員醫院和倫敦傳道會的醫院啟用,再加上原來的海軍醫院,香港共有3間小規模的醫院。 1850年建成的「國家醫院」,初期主要照顧公務員和警察,後來亦接收患病的市民,但病房費用每天收取5角至1元,實非一般貧苦華人所能負擔。 1858年,政府成立雜症醫院專門收容傳染病患者,而德國巴陵差會則在摩利臣山下建立診所,以華人為主要服務對象。

1931年政府實施《護士註冊條例》,要求護士除病房實習以外,還需要有3年普通護理學訓練,通過香港政府護士局的高級試會考後,才可成為註冊護士,否則只能出任看護。 1931年政府立法,把東華、廣華和東華東院合併為「東華三院」,規定總理最多不超過30名,另增設不多於15名顧問總理,兩個職位皆需要有九龍居民代表,並首次在條文上清晰界定東華三院作為慈善機構的職能。 後來政府乘東華三院財政緊絀,收緊對東華的監管,並於1938年提出改革建議,增設醫務委員會以削弱總理在院務上的控制權,但在廢除中醫服務方面,因東華總理的強烈反對而未能成事。 不過,日後三院逐漸引入更多的西醫西藥,而中醫住院服務亦在1945年告終。

東華痘局: 傳染病與防疫專題

自1961年起東華三院每年派一名護士往海外學習,以增強師資。 1959年廣華醫院內增建護士宿舍和護士學校,三院護士得以集中在一起接受培訓。 東華東院完全採用西式建築風格,曾於1930年代擴建,增購西式醫療設備。 院內有兩名西醫駐院,又設有肺癆病房、產房、兒科病房及戒除鴉片煙癮的專科病房。

東華痘局

看看歷史,香港曾多次爆發疫症,鼠疫、肺癆、霍亂及天花等等,不少居民因而喪命。 天花肆虐的年代,由於當時的華人不信西醫,有慈善團體便提議興建一所用中藥治天花的醫院,它就是東華痘局。 東華痘局,於二十世紀初救助不少身染頑疾的華人,如今只餘下奠基石和一座拱門。 為遏止天花病蔓延,東華醫院自創辦之初,已為嬰孩接種牛痘,並設立隔離病房。 1887年天花再度肆虐,港府要求東華協助為華人接種牛痘,東華當時派出注射員到香港仔、筲箕灣及油麻地等處,為居民接種疫苗。 1907年東華另建「新街疫局」,而西環疫局則改建為東華痘局,並於1910年啟用。

東華痘局: 【堅尼地城的「東華痘局」紀念碑】

下列表中之消毒劑對天花病毒可達到去活性化的作用,故環境表面清潔可先以中性清潔劑清潔乾淨後,再選用下列之消毒劑進行消毒工作。 上次阿史就同大家介紹講太平山街同卜公花園嘅故事,上世紀除咗鼠疫橫行,天花亦都係其中一種傳染性同埋致命率高嘅疾病,為咗防治呢種疾病,就有「東華痘局」嘅出現。 東華痘局2023 同年港府頒布《1911年東華醫院擴充法規》,規定廣華董事局必須由九龍居民代表組成,但醫院由東華負責管理,而財政大權亦落在東華董事局手中。 後來東華經費不足,政府把油麻地天后古廟、旺角水月宮及大角咀洪聖廟撥歸廣華管理,以廟宇及廟產收入補貼醫院開支。

東華痘局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