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鴨脷洲大街街市2023懶人包!內含鴨脷洲大街街市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鴨脷洲大街街市

2018年,有專欄報導訪問鴨脷洲大街的其中一間當地有名的海味店,該店紮根鴨脷洲大街已有二、三十歷史,三次搬舖還是選擇留在這個老區,而海味店老闆亦表示這裏的街坊都是水上人,水上人最愛吃魚鰾和花膠[1]。 2018年,有專欄報導訪問鴨脷洲大街的其中一間當地有名的海味店,該店扎根鴨脷洲大街已有二、三十歷史,三次搬舖還是選擇留在這個老區,而海味店老闆亦表示這裏的街坊都是水上人,水上人最愛吃魚鰾和花膠[1]。

鴨脷洲大街街市

市民亦可到鴨脷洲海濱長廊近悅海華庭的碼頭,乘搭街渡直達香港仔海傍道。 鴨脷洲大街街市 鴨脷洲大街街市 在鴨脷洲區議員反對下,運輸署、城巴和海洋公園再作磋商,最終擱置鴨廠重開方案[4]。 隨後,車廠短期租約於2007年10月屆滿[5],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在車廠原址進行「鴨脷洲北部填海區康樂發展工程」[6],興建地區休憩設施「鴨脷洲風之塔公園」,已於2009年9月28日開幕。 運作了接近12個年頭,城巴鴨脷洲車廠已於2005年1月關閉[2],工程部寫字樓遷至香葉道黃竹坑車廠,而營運壹部車務控制中心則遷往常安街柴灣車廠[3]。 因應海洋公園發展,政府2006年建議收回城巴海洋公園車廠土地,提出城巴在黃竹坑重置新車廠過渡期間,短暫重開鴨廠,以便提供巴士臨時停泊與維修場地。 鴨脷洲大街以生猛野生海鮮聞名,被多家傳媒稱為「香港築地」,海鮮每日捕獲,種類繁多。

鴨脷洲大街街市: 「香港築地」

及至香港仔黃埔船塢於19世紀末期落成後,大街北面海邊逐漸發展成船廠集中地。 鴨脷洲大街街市2023 1985年,政府於鴨脷洲北岸展開大規模填海工程,不少船廠被迫遷移到鴨脷洲海旁道,或黃竹坑深灣道沿岸的臨時工業區。 作為鴨脷洲大街唯一巴士總站,從這裡始發的巴士路線卻全數只在繁忙時間服務,每天晚上7時後及星期日更沒有任何專營巴士服務。 大街居民早已習慣步行來往鴨脷洲橋道兩個巴士站,乘搭其他巴士路線,亦可選乘從惠風街或平瀾街開出的專綫小巴路線,前往鴨脷洲各處及香港仔。

鴨脷洲大街街市

鴨脷洲大街為島上最早的道路,亦為鴨脷洲最早有人定居的地方,早在明朝粵大記中已有記載有居民定居的記錄,初期街上主要為漁村。 及後在19世紀末期,香港仔黃埔船塢落成後,令到該區面向香港仔一帶的海邊,發展成船廠群,直至1985年鴨脷洲北岸,大規模填海計劃進行,令到有不少船廠被迫遷移,到鴨脷洲海旁道及黃竹坑深灣及布廠街一帶。 鴨脷洲大街街市2023 鴨脷洲大街街市 作為鴨脷洲第一條道路,鴨脷洲大街亦為島上最早有人定居的地方,早在明朝《粵大記》中已有記載,以漁村為主。

鴨脷洲大街街市: 道路結構資訊

鴨脷洲大街的街市及海鮮食肆,吸引很多遊客、區外人士特意前往,享負盛名。 貫穿鴨脷洲北岸的鴨脷洲大街,東起山明街鴨脷洲公園;由於惠風街以東路段乃東行單程路,車輛須沿山明街、新市街、惠風街駛往大街西行,經過洪聖街、倚南、華庭街、倫敦里、鴨脷洲診所、悅海街路口,西至利枝道/利民道交界、即鴨脷洲風之塔公園與大街巴士總站對開。 鴨脷洲大街街市2023 鴨脷洲大街(Main Street, Ap Lei Chau),顧名思義,位於港島南區鴨脷洲,乃島上第一條道路。 2014年5月,古物古蹟辦事處將位於鴨脷洲的洪聖古廟,列作法定古蹟。 鴨脷洲大街亦是鴨脷洲的中端位置,無論是鴨脷洲邨,山上利東邨、漁安苑,還是海旁的豪宅南灣、深灣軒的居民也會不時前往。 鴨脷洲大街(英語:Main Street, Ap Lei Chau),當地簡稱大街,是位於香港鴨脷洲東北部的一條大街。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