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美荷樓生活館7大著數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展內也加入更多互動多媒體元素,例如互動展品、電腦動畫、體感遊戲及實境AR等,一切市井喧鬧及喜怒哀樂,讓大家參觀時仿如親臨其境。 此外美荷樓也會增設130多場與展館內容相關的活動,包括主題講座、口述歷史分享會、導賞團及文化導讀等,希望大家可以認識到更多香港歷史,及提升對建築文物保育的關注。 美荷樓生活館經近一年的翻新後,將於明天(11月2日)正式重開,並增設全新展覽—「歲月留情」,加入10大50及60年代的生活場景讓大家打卡,將當時香港人經歷貧困生活重現,令大家了解到昔日基層市民的生活軼事和光輝歲月。 美荷樓的「歲月留情」展覽結合香港青年旅舍協會、深水埗街坊、贊助機構香港賽馬會等的力量,走過從前,邁向未來。 我祝賀展覽圓滿成功,在座各位身體健康,亦希望美荷樓會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多前來體驗香港的歷史。 美荷樓生活館2023 「歲月留情」展覽建構出一個年輕人與長輩的橋樑,促進跨世代溝通,增加年輕一代對香港社會歷史的認識。

美荷樓生活館

為了給一九五三年石硤尾大火的災民提供臨時居所,政府於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三年間興建石硤尾徙置區,是香港第一批徙置式的公共房屋,而美荷樓則是石硤尾邨最早興建的徙置大廈之一,而美荷樓於二零一零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大廈的「H」形設計是一大建築特色,加上其獨特的歷史背景,發展局於二零零九年把美荷樓的保育列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翻新並改建成青年旅舍,於二零一三年正式開幕。 青年旅舍的其中兩層改建成美荷樓生活館,重組並展出石硤尾徙置區的發展過程,並以口述歷史的形式,記錄及展出昔日居民的生活的點滴。 常設展覽仿照當年單位的間隔和陳設展出昔日居民的舊物,讓參觀者親身感受當時居民的生活狀況。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亦建立了美荷樓舊居民網絡,以聯繫昔日居民及記錄他們的故事。 香港房屋委員會原先建議保留石硤尾邨第15至18座4幢7層大廈,重新規劃和包裝,並且發展成為集歷史、文化、教育及旅遊一身的主題建築組群,命名為「石硤尾邨生活體驗及旅游活動中心」,不過計劃卻被腰斬。

美荷樓生活館: 美荷樓生活館之成立

深水埗二級歷史建築「美荷樓」,經翻新後於11月2日正式重開,美荷樓生活館將推出全新「歲月留情」展覽,新增10大主題展區,還原五十及六十年代的生活場景面貌。 這次歷時四年籌備的新展覽「歲月留情」,重現五十至七十年代公屋居民的日常生活面貌,例如居住環境、家居擺設、制水、大牌檔、兒時遊戲和天台學校等。 儘管不少建築、事物都已經不再存在,但常在的,是香港市民無論在任何環境下都不怕艱辛,奮發圖強,鄰里之間守望相助的精神。 美荷樓是二級歷史建築物,記錄了50至70年代香港公共屋邨的發展和生活面貌。

  • 話說1953年石硤尾寮屋發生火災,令五萬八千人無家可歸,因此催生了全港第一代建成的徙置大廈以安置受災的市民,美荷樓正是其中一幢,也是現時唯一保存下來的同類型徙置大廈,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 來到糧油雜貨舖,最亮眼除了是舊招牌「海盛」,還可聽到打算盤聲效,很有臨場感。
  • 入內閒逛,既是一趟時光旅行,亦有助反思自我身份,重拾獅子山下的精神。
  • 政府希望保留一座屬於第一代公屋「H」型建築風格的徙置大廈,故選擇了位於徙置區內邊緣位置的美荷樓(方便整體規劃重建),成為香港現今僅存的「H」型公屋(見【圖二】)。
  • 一樓的展廳則保留舊有的展覽,聚焦於美荷樓的居住環境,以街坊的口述歷史還原初期的單位,展示昔日擠迫環境,如一屋兩戶、五人單位中的「閣仔」等。
  • 位於深水埗的美荷樓,為本港二級歷史建築、盛載深厚的社區歷史意義,向來吸引不少文青一族、學校團體,以至一家大小到場參觀,成為受歡迎的「公屋博物館」。

),位於香港九龍石硤尾寮屋區清拆後分期重建的石硤尾邨,1954年建成,是香港最早期、現時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石硤尾邨舊型大廈重建,第41座美荷樓則獲得保留,耗資2億2千萬港元改建為美荷樓青年旅舍及旗下之美荷樓生活館,於2013年12月開幕。 如上文所言,平常我們對歷史的描述都採用「線性」的時間觀念,歷史事件之間已有既定的因果關係,這也是博物館塑造出來的「回憶」;但回憶很不一樣,回憶是一種獨特的時間體驗,時間不再像在時鐘上那樣不停地流逝,回憶事件沒有必然的次序和關係,卻必然建基於真實的生活體驗。

美荷樓生活館: 深水埗美荷樓生活館翻新後暌違兩年,終將在這個週末迎來開放日!開放日將進行一系列包括導賞團、舊街坊分享、工作坊、攤位遊戲、旅舍客房參觀、手作市集等活動,讓市民能夠重拾舊日情懷,細看美荷樓的今昔變遷。想知道更多詳情就繼續看下去!

不過,並無民間團體願意營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等等亦都拒絕接手,致使美荷樓自2005年關閉後了無寸進。 而房屋署亦不願意投資翻修,以鐵絲網將大廈包圍,而大廈狀況亦日差,外牆油漆脫落、設施嚴重損壞,走廊出現多條長達數米的裂痕、地下糞渠爆裂,而且空置單位雜物堆積發臭,情況不堪而想。 學者Tony 美荷樓生活館 Bennett指博物館最重要的社會功能是幫助提高群眾的可管治性(governmentality),每家博物館都有其指定路線,為參觀者定下觀看的次序,美荷樓生活館也不例外。

  • 透過活化計劃,延續美荷樓的生命,推動文化交流,繼續貢獻香港社會。
  • 美荷樓青年旅舍由AD+RG 建築設計及研究所設計,拆卸重建了中座,加裝了升降機和環境保護裝置。
  • 地下展廳則由十大主題展區組成,涵蓋上世紀的衣食住行,重現五十、六十年代的流行文化及日常生活。
  • 美荷樓,昔日的H型公共房屋,見簡介導演吳宇森兒時都住係呢個區...

博物館除了保留四個原有的住宅單位外,亦重建昔日的公共廁所、公用浴室及走廊煮食的地方,以呈現當年面貌。 最後引用馬國明的兩句話作為小結:「歷史主義則用一些只有相對意義的口號(如明天會更好)來重新肯定這個目的,代價則是挖空現在這一刻的意義」;「進步論是一種高度簡單化的歷史觀,同時也是一種無法證明是錯誤的觀點,因為未來是無窮的,進步論永遠會有一個未來來自圓其說」。 換言之,其實「歷史主義」與「歷史進步論」都是自欺欺人的說法,是一種政府借用博物館教化大眾的論調,潛移默化下,不自覺地也成為了我們觀看歷史的慣常方式。

美荷樓生活館: 美荷樓生活館 增互動元素認識舊香港

博物館提供機會給人們去想像一個美好的社會,因為博物館的回憶是具選擇性的,並刻意排除當中的傷痛與污點。 馬國明指出「如果記憶只集中在人生美好的一面,如果記憶只是對統治者歌功頌德,死亡也就只有絕對負面的意義」,這也反映出博物館刻意把回憶作出「好」與「壞」的二元劃分,無疑製造了一個理解歷史的既定框架。 我留意到原來有這種不太好的習慣並不單是我,現時在座我看到有很多發展局與我們在二○○七年一齊制定文物保育政策的同事,包括當時的副秘書長丁太(丁葉燕薇),和首任文物保育專員Jack Chan陳積志先生,希望大家都為他們鼓掌。 當然也不少得打卡熱點的理髮店,看到以前「飛髮」的工具之外,更會設有當年男女的髮型參考圖,男士可選「陸軍裝」、「花旗裝」或較新潮的「披頭四裝」;女士則模仿女星造型,姐「夏萍裝」、「大頭裝」及「雀巢裝」等。 展區亦還原昔日劇院的味道,將舊式的電影展示出來,如梁山伯與祝英台及黑玫瑰等,更可以模仿購票過程或與電影海報打卡。 我上任後落區就到訪深水埗,探望基層和「劏房」家庭,感受到市民對改善未來生活的熱切期盼。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香港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美荷樓生活館2023 。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博物館所在的美荷樓,是一九五四年興建的首批徙置大廈之一,該批大廈每座樓高六層,用作安置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石硤尾大火中失去家園的災民。

美荷樓生活館: 香港人的生活年華

美荷樓於二零一零年獲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 其後被活化成現今的YHA美荷樓青年旅舍。 美荷樓生活館2023 二次世界大戰後,從內地湧港的移民生活環境一直非常惡劣,單單從展覽開首介紹昔日低下階層的居住環境已可看到,高密度的寮屋區沒有公共設備,經常發生火災。 在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三年這八年的時間,殖民政府一直未有為低下階層訂下房屋政策,改善低下階層的居住環境,這反映的是一種怎樣的管治思維呢?

最後於石硤尾邨舊型大廈重建下,第41座美荷樓則獲得保留,並改建為美荷樓青年旅舍及美荷樓生活館。 新展覽內容十分豐富,除了保留美荷樓的歷史背景、轉變和活化既有展區,展覽亦加入新的口述歷史,各類型展品,以描繪50、60年代基層市民的生活世態,復刻香港精神的原點。 全新的地下展廳,就新增了十大主題展區:大牌檔、街市、雜貨舖、制水、戲院、中西節日、涼茶舗、遊樂場、理髮店、童年遊戲等。

美荷樓生活館: 美荷樓生活館 .公屋博物館

雖然建築風格也是呈現歷史的其中一個面向,但我們普遍以此視覺觀感來衡量歷史建築的「歷史價值」,而忽略背後的歷史。 1樓的展廳則保留舊有的展覽,聚焦於美荷樓的居住環境,以街坊的口述歷史還原初期的單位,展示昔日擠迫環境。 展館加入了更多互動及多媒體元素,如聲音效果、體感遊戲、AR擴增實境等,如親臨其境一般,一切市井喧鬧、街坊人情、喜怒哀樂,彷彿活現眼前。 最後一部分除了有街坊捐出的各式舊物,以及街坊街里對美荷樓及舊式屋邨生活的看法。

此外,活化後的美荷樓亦將豐富香港的旅遊資源,為海外旅客提供價格相宜的住宿服務。 除了生活場景打卡外,一樓展廳還原市民的居住環境,並增添街坊口述歷史,展示由大火意外至活化美荷樓的過程,讓參觀者更能於第一身感受到當年的環境和情況。 展廳展示多個公屋初期的單位,讓市民看到徙置大廈的擠迫環境,如一屋兩戶、五人單位中的「閣仔」,並展出走廊廚房、公廁及公共浴室等樣貌。

美荷樓生活館: 打卡景點

Midway 美荷樓生活館 是具日本風格的特色家具精品小店,創意靈感來自店主在旅遊期間遇到的人和事。 店主結合生活、設計和旅行,從各地精心搜羅創意設計精品,其中包括櫻花香皂、印花包包、傳統麻織品等,亦有本土創意產物、陶瓷食具、天然清潔護理產品等,每一件都盛載著獨特的旅途回憶。 生活館雖然屬於歷史建築,無障礙設尚算施充足,特別要留意傷殘或老年人士如想前往一樓展覽館,可先聯絡生活館的員工作出安排。 美荷樓生活館設有多個無障礙設施,包括升降機和暢通易達洗手間等,設計充份考慮輪椅/行動不便人士的需要。 地方通道設計尚算闊落,大部份高低不平的地方設有斜道,而斜道較為平坦,輪椅人士可輕易上落。

美荷樓生活館

展示「糴米」、「飛髮」、「擔水」、「食嗱喳麵」、「彈波子」、「跳大繩」等,涵蓋日常生活、文化、娛樂等領域。 經活化後,美荷樓已成為青年旅舍,讓遊客置身於50及70年代的示範單位內,體驗昔日民間生活。 於一樓更設有「美荷樓生活館」,呈現早期公共屋邨居民的生活百態、居住環境及社會文化。 偶爾會聽到歷史建築被形容為「凝固的歷史」,除了建築物舊有的建築風格外,歷史建築與周圍的現代化景物形成強烈的時空對比,造成特殊的視覺效果,許多時令我們注視歷史建築的視覺享受多於歷史本身。 博物館則紀錄了經篩選、組織和排序的歷史,雖然博物館的回憶是刻意的,但參觀博物館時卻能勾起我們不經意的回憶,把過去帶到現在,這是我們歷史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現今博物館珍貴的地方。 美荷樓既是一座歷史建築,表現了第一代公屋的建築特色;也是一所博物館,展示著香港公共房屋的歷史,屬於廣大市民過去的共同生活體驗,亦是被選擇的集體回憶。

美荷樓生活館: 歷史

兩星期前,我發表了我首份《施政報告》,強調要解決「住」的問題,提出要突破性增加房屋供應,打破房屋短缺的長期困局。 咖啡及食物都以健康輕食為主,亦設有裸買專區,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包裝,減少浪費。 店主從世界各地引入各種堅果、穀物等有機食品和生活用品,鼓勵客人自攜容器裸買,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帶進社區。 協會邀請了行政長官李家超丶賽馬會副主席李家祥、賽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及深水埗區議會主席覃德誠蒞臨主禮。 美荷樓,昔日的H型公共房屋,見簡介導演吳宇森兒時都住係呢個區... 本旅舍已盡力確保網站資料準確,唯本旅舍或香港青年旅舍協會不會就網站任何錯漏資料承擔任何義務或法律責任。

美荷樓生活館

一樓的展廳則保留舊有的展覽,聚焦於美荷樓的居住環境,以街坊的口述歷史還原初期的單位,展示昔日擠迫環境,如一屋兩戶、五人單位中的「閣仔」等。 美荷樓生活館 新加入的展區有天台小學、家庭手作工業等,並簡介不同年代香港具代表性的公共房屋設計。 新展覽的內容十分豐富,除了保留美荷樓的歷史背景、轉變和活化既有展區,展覽亦加入新的口述歷史,更靈活生活復原徙置大廈內發生的各種趣事。 經過活化後,美荷樓已變身成現代化的旅舍,地面和一樓的「美荷樓生活館」免費開放。 館內有浴室、洗手間、雜貨店及居住單位等複製場景,以及超過1,200件藏品、40多段口述歷史,讓您了解1950至1970年代香港公共屋邨居民的生活點滴。 您也可以到充滿老香港情懷的冰室喝一杯,或住進由單位改建而成的房間,裡頭設有雙人房、家庭房和多人房等。

美荷樓生活館: 展覽

是次項目亦包括支持「賽馬會文化活動計劃@美荷樓」,安排近130多場與展館內容相關的社區外展活動,藉此提升年輕一代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讓市民更了解香港公共房屋和社區的歷史及發展。 更邀請到電影《桃姐》的監製兼故事中的男主角藍本李恩霖,擔任其中一位口述歷史分享會和專題演講嘉賓,講述童年時與桃姐住在深水埗的生活日常。 新加人展區有利用大廈天台開辦的小學、家庭「手作」工業等,並簡介不同年代香港具代表性的公共房屋設計,及美荷樓舊居民網絡。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李斯哲)深水埗的美荷樓,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盛載深厚的社區歷史意義,向來吸引不少文青一族、學校團體,以至一家大小到場參觀,成為受歡迎的「公屋博物館」。

美荷樓生活館: 開放日

本地人士及遊客均可申請租住,體驗活化成果,每名旅客每次最多可預訂14天,詳情可瀏覽。 接近七十年過去,政府一如既往關注市民的居住環境,確保市民安居樂業是政府的核心任務。 今日我身處的美荷樓,是香港最早期的公共房邨──石峽尾邨其中一座,盛載着香港歷史文化精神,也是傳統與創新,承傳與發展的標誌。

美荷樓生活館: 最新文章

房屋署於2009年7月,安排改建前的最後開放日供公眾參觀石硤尾邨美荷樓地下,讓市民了解其內部建築設計,並設導賞團,由歷史研究員介紹石硤尾邨和美荷樓的歷史。 美荷樓生活館2023 「美荷樓生活館」位於石硤尾,共設兩層,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其中一個項目。 年一場大火後,因徒置五萬四千災民而建成的建築物,因此亦是本地歷史上重要的一環。 【Now財經台】經歷約1年翻新工程的美荷樓生活館,以舊香港為題的展覽新增10個主題區,重現上世紀50至60年代基層市民的生活百態。 博物館作為教化和管治工具,館內展覽多以「歷史主義」及「歷史進步觀」的論調進行歷史排序。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