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皇后大道西460號2023全攻略!(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皇后大道西460號

中西區的上環@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2,327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24,756人。 主要街道包括皇后大道中(上環段)、皇后大道西(上環段)、荷李活道(上環段)、德輔道西(上環段)、德輔道中(上環段)。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帝后華庭,聚賢居,荷李活華庭,康威花園,中源中心。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31,000,年齡中位數為 43.8歲。 中西區的西營盤@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8,384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41,748人。 主要街道包括德輔道西(西營盤段)、皇后大道西(西營盤段)、薄扶林道(西營盤段)。

  • 該計劃的主要規劃意向為透過重新規劃現有公眾休憩用地以理順土地用途及布局,提供一個臨向皇后大道西的公眾休憩用地,加強地方的連接性,可達性和舒適度。
  • 不過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就從這邊跳樓身亡:當時在下還在內勤播新聞,頗擔心這是愚人節笑話。
  • 皇后大道中率先开辟完成后,有人从菲律宾运来一辆马车,在此驰骋,所以皇后大道中又名为“大马路”,其后兴建的坚尼地道是“二马路”,宝云道则为“三马路”。
  • 合計上述兩個地盤,地盤面積合共約5,505平方呎,預計可建樓面接近5萬平方呎。
  • 部分路段原本有三線車道,也把其中一線用鐵欄杆圍起來改為行人使用。

不過由於港府修改法令,以後已經不會再有這種建在山上的摩天大樓了。 皇后大道西460號 皇后像廣場到了假日,就成為菲傭蟻聚的社交場所,不過此時正逢耶誕前夕,所以配合「香港冬日繽紛節」,布置了聖誕樹、小木屋等「北歐風」裝飾。 皇后大道西460號2023 畫面中聖誕樹後方的建築是文華東方酒店,落成於1963年,與半島酒店並稱香港最豪華的資深飯店,向來是紳士名媛出沒之處。 不過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就從這邊跳樓身亡:當時在下還在內勤播新聞,頗擔心這是愚人節笑話。 中環的「皇后像廣場」(當然「皇后」又是錯誤翻譯),不過現在已經看不到皇后像了。

皇后大道西460號: 西营盘及上环 皇后大道西460号

也因為如此,未來電車公司考慮興建沿著現在的海濱鋪設「北港島線」,如果成真,將會是近百年來電車首度大幅擴張新路線。 香港電車的軌距是1067mm,跟臺灣的鐵路相同,目前共有163輛車服役,其中還有兩輛「二樓露天」的觀光車,提供給團體遊客租用。 大部分的電車是1980年代造的,不過木製結構與硬式座椅讓它們顯得非常有古風。 雖然在2000年電車公司推出了三輛鋁合金打造、前方改用整片玻璃的「千禧電車」,但受限於舊式供電系統的輸出功率,電車還是香港唯一沒有空調的大眾運輸工具。 香港的電車,綽號「叮叮車」(雖然我覺得聲音應該是「噹噹」才對)。

當年在此有一座維多利亞女王的坐像,但是1941年底日軍攻陷香港,將銅像拆回日本,準備熔掉造軍火。 這張照片是由中環天星碼頭向九龍方向拍攝,背景可以看到舊九龍火車站的鐘樓,以及火車站原址改建成的香港文化中心,畫面正上方(頂層有大玻璃窗)是半島酒店1990年代初增建的新樓。 電車通過位於干諾道的「西港城」門前:西港城原本是上環街市(市場),現在已經改成商場。 皇后大道西460號2023 皇后大道西460號2023 干諾道也是少數搭電車「勉強還算看得到海」的路段:在百年前,電車道等於就是海濱,現在灣仔一代的電車路,已經離海半公里了。

皇后大道西460號: 皇后大道西335-339號, 西營盤

從西環延伸到灣仔的皇后大道,是英國人開埠之後最早修築的橫貫道路。 但由於香港島北岸根本沒有平地,因此當年的皇后大道一側是山腳,另一側就是海洋。 經過一百六十年來不停的填海造陸,整個港島北岸的海岸線已經前進了起碼兩百公尺,皇后大道的外側已經多了最少三條平行的大馬路。 換言之,今日摩天大樓林立的中環、灣仔一帶,當初可全都是帆檣雲集。 該計劃的主要規劃意向為透過重新規劃現有公眾休憩用地以理順土地用途及布局,提供一個臨向皇后大道西的公眾休憩用地,加強地方的連接性,可達性和舒適度。 百多年来,皇后大道中都是香港的银行区,多间银行,如第一间开业于1845年的“东藩汇理银行”,以及于稍后成立的如有利、渣打、汇丰、中国等,都在此设立它们的总部。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1,400,年齡中位數為 45.7歲。 皇后大道中是香港开埠之后最繁华,也是第一条建筑在沿海市中心的主要道路街区,至今仍然为香港市区的中心,汇丰银行总行即位于皇后大道中一号。 1841年,香港政府在香港島西營盤至中環之間以移山方式建造第一條大馬路,於1842年2月落成通車,全長4英里。 另一種解釋稱,英文Queen亦可指「男性君主的配偶」;「后」於夏朝亦有「君王」之意。 港英政府曾於1890年就譯名作出說明,但道路原中文名稱還是沿用至今。 皇后大道(英語:Queen's Road)是香港開埠之後的第一條建築的主要道路,位於香港島。

皇后大道西460號: 皇后大道西 300-302 號附近學校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2018年11月,香港大學以5.038億港元購入翰林峰商場2樓(B部分)作為教學及研究用途,相關樓面面積約2.1萬呎。 [4]2020年6月,香港大學以4.596億港元購入翰林峰商場1樓(A部分),樓面面積約1.95萬呎。 皇后大道西460號2023 皇后大道西460號2023 本行各網點均歡迎導盲犬進入,並提供無障礙設施供有需要人士使用,包括聽覺輔助系統、鳴鐘設施;部份網點更提供升降機及斜坡通道。 皇后大道中率先开辟完成后,有人从菲律宾运来一辆马车,在此驰骋,所以皇后大道中又名为“大马路”,其后兴建的坚尼地道是“二马路”,宝云道则为“三马路”。

皇后大道西460號

一百多年後,只剩下大道中與威靈頓街交叉口的這座公廁還在使用:當然,裡面的設備已經現代化了。 這是金鐘道另一頭的Y字型交岔:繼續向前直行是軒尼詩道、右上方是皇后大道東。 請注意畫面中央略偏左下的三相式號誌燈:右側是電車專用號誌(為避免一般汽車駕駛搞混,通行燈用橙色),中央是給金鐘道右轉大道東汽車用(正好紅燈),左側單獨一個綠燈,是金鐘道直行軒尼詩道汽車使用。 至於中銀後方的金屬色大樓,是匯豐銀行的總部,於1980年代中期落成,是當時全球造價最貴的大樓。 設計師Norman Foster的另一個作品就是香港新機場。 雖說皇后大道中的的確確是「人民如潮湧」,不過「皇后大道東轉皇后大道中」可不是事實。

皇后大道西460號: 皇后大道西347號 近期成交

工程時間均安排於人流及車流比較少的星期一、二或者四晚上9時至翌日早上6時進行,之後道路就會解封。 2007年,國際時裝品牌H&M在卡佛大廈開設首間分店後,皇后大道中逐漸成為國際時裝品牌新晉的集中地,亦帶動該處租金急升。 國際品牌COACH、Hugo Boss、GAP、Abercrombie & Fitch、ZARA及Brunello Cucinelli先後進駐該處。 2012年12月,明報報道英國著名時尚品牌TOPSHOP2013年5月將進駐香港,於泛海大廈開設大中華首個旗艦店。 該店為雙層商舖,總面積1.2萬平方呎,市傳月租高達380萬元[1]。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總行一直位於皇后大道中1號,而渣打銀行香港總行則一直位於皇后大道中3號。

皇后大道西460號

目前連接大道中與大道東的一段路(正好有電車軌道經過,很好辨認)被劃為「金鐘道」,因此大道東與大道中並不相連。 皇后大道西460號2023 這種「同一條路不相連」的情況,著名的至少還有中環的德輔道中與西環的德輔道西(沒有德輔道東)。 皇后大道西460號2023 比起皇后大道東,位於中環的皇后大道中就顯得熱鬧得多、更貼近時代得多了,這張照片也可以看出,雖然大道中已經是山腳,但是道路還是有上上下下起伏。 部分路段原本有三線車道,也把其中一線用鐵欄杆圍起來改為行人使用。

皇后大道西460號: 皇后大道西 414 號的交通站點

另外,如Waterloo翻成「窩打老」、Nelson翻成「奶路臣」....或許這些譯名比其他華人世界習用的「滑鐵盧」「納爾遜」還要早(我不確定),不過實在也太不「雅馴」了。 2013年,路政署建議於同年年底起在皇后大道中介乎萬邦行至卡佛大廈一段長90米的行車道進行增高工程,以拉短與兩邊行人路的高度差距。 施工期間,將會分為3階段實施臨時交通安排,包括全面封路、局部封路和交通改道等。

皇后大道西460號

命名由來是當時填海的第三任港督文咸(Sir S.Bonham),不過後來英國人又把一條新闢馬路命名為Bonham Road,這下只好翻成「般含道」。 事實上,殖民早期的香港街道是先取英文名再翻中文,除了翻出的漢名簡直是生吞活剝之外,這種「同名異譯」的例子也不少。 有人認為當初扮演中共在港代言人的新華社香港分社,就在皇后大道東,因此會出現「皇后大道東上為何沒皇宮」的諷刺句子。 後來皇后大道向東及西伸展,是由中環德輔道中交界至上環水坑口街稱為皇后大道中。 西面伸延,由上環水坑口街至石塘咀卑路乍街命名為皇后大道西;而由德輔道中交界到跑馬地黃泥涌道伸延的稱為皇后大道東 (下稱皇東,英文縮寫QRE)。 當中由德輔道中至灣仔軍器廠街一段皇后大道東在1960年代末改建後,改成為金鐘道(Queensway)。

皇后大道西460號: 皇后大道西 76 號評論

1842年工程完成后,滨海小路改辟为皇后大道,中区的海岸线由皇后大道中改为“海旁中”(1890年改名为“德辅道中”),东区者则由皇后大道东伸延至“海旁东”(1930年改名为“庄士敦道”)。 皇后大道西460號 最新申請強拍的皇后大道西70至76號舊樓,地盤面積約3,361平方呎,若以地積比率9倍重建,落成後樓面約3萬平方呎,項目現時估值約2.7613億元。 目前英皇國際已持有該項目逾8成業權,餘下7個單位有待收購。 香港地鐵是全世界少數賺錢的大眾捷運系統,每天平均載客240萬人次以上。

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引發香港暴動期間,這兒儼然是左派的精神堡壘,高懸五星紅旗、毛澤東畫像,以及「文化大革命萬歲」「毛澤東思想戰無不勝」等等標語,還有大喇叭不停喊話,號召市民起來打倒英帝國殖民主義.... 其實,皇后大道(Queen's Road)這個名詞本身就是誤譯:Queen分明指的是當時在位的維多利亞女王,卻被翻成「皇后」,早期港府華籍師爺的相關知識與中文程度可見一斑。 而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者,也是香港第一任總督Sir 皇后大道西460號2023 Pottinger,中國官書譯名是「璞鼎查」,香港卻翻成「砵甸乍」。

皇后大道西460號: 皇后大道西 160-162 號評論

分为皇后大道西、皇后大道中及皇后大道東(可稱為皇后大道、大道西、大道中及大道東),由中西區石塘咀一直延伸至灣仔區跑馬地,全長約5公里。 文華東方右邊圓形窗戶的是怡和大廈,是怡和洋行總部所在,1972年在新填海地上建立時,是香港第一棟摩天大樓(178.5m/52層),到1980年才失去第一高樓寶座。 右邊更高的是國際金融中心第二大樓(IFC,415m/88層),是目前香港第一高樓。 右前方被陰影掩蓋的是1923年建立的和平紀念碑,上書"The Glorious Dead",當初是紀念一次世界大戰的陣亡英軍,不過二次大戰後就再多刻了一行字,一併紀念二戰的陣亡將士。 在1997主權移交前,每天英軍會在紀念碑側的旗桿上升旗。

它由中西区的石塘咀,一直延伸至湾仔区的跑马地,全长约5公里,共分为皇后大道西、皇后大道中和皇后大道东三段。 皇后大道一带是香港市中心,所经之处都是精华商业、金融区。 英皇國際(0163)就上環皇后大道西70至76號舊樓,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強制拍賣,項目估值逾2.76億元。 該項目預計將與7月份統一業權、位於毗連的高陞大樓一併重建發展。 下面的照片是皇后大道中(左上角)、德輔道中(右上角,電車路)與金鐘道的Y字型岔口,中央夾著的建築是1952年興建的中國銀行大樓。

皇后大道西460號: 大廈資料:永華大廈

不過比起灣仔區的其他幾條大街,例如軒尼詩道、莊士頓道(電車軌就在這兩條路上)、告士打道、駱克道等等,「大道東」(在門牌與許多港人口中,經常省略「皇后」二字)不但狹窄,房子普遍比較老,熱鬧程度似乎也稍遜一籌。 如果拿臺北來比較,有點像到了延平北路、重慶北路的感覺。 而西環大樓前身為西環中華煤氣公司4個煤氣鼓所在地點,曾負責全香港的煤氣供應,1934年5月14日上午发生了煤氣鼓泄漏爆炸事故,大火燒至山道加倫臺,造成42死46傷。 後來西環大樓內有一個神位,用作供奉當年勇於救火而殉職的巴基斯坦籍看更,不過神位自西環大樓清拆後已經不見了。

皇后大道西460號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