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120電車11大優勢2023!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120電車

速度分為八度,當中一至四度為較慢的,五度至八度則是較快的,司機需把控制桿由一度拉至八度加速,推至負一度至負八度以減速,拉回至N停車。 控制系統經過現代化的的電車,司機只要將控制桿拉到所需的車速後,控制系統便會自動調節摩打的轉速,使電車以司機選定的速度行車;如果司機沒有持續操控電車,系統將會使電車停駛,防止電車在無人操縱下仍然行進。 現時採用電子系統控制行車的電車稱為「八字車」或「度字車」,在駕駛面板上有兩組七劃管組成的顯示器,左邊的數字顯示摩打所處的波段,右邊的數字則為目前的行車速度。 有部份電車安裝了斬波器,以無段變速方式加速,司機拉下控制桿後,摩打便會自動跳到司機所選取的波段行車。 早期電車站是沒有劃定候車區,亦沒有候車月台,只有站牌,當時的行人低估電車的速度,不清楚電車為何發出叮叮聲,在街上候車時沒有留意路過的車輛,不時見到電車便一湧而上去追車,造成不少意外。 乘電車的乘客可以招手示意要上電車,而下車乘客也可以像坐小巴一樣,喊話示意要下車[7]。

120電車

1949年最後一部「戰前式」電車119號出廠後,新任總經理兼總工程師莊士敦 (CS Johnston) 設計一款更為流線型的電車,這就是「戰後式」電車 (Post-war tram)。 120號是第一部的樣版車 (prototype),1949年10月19日正式行走。 為慶祝成立150周年,香港總商會於2011年6月9日首次舉辦電車公眾免費乘車日活動,當時只有披上香港總商會車身廣告之電車才有免費乘車。 此後以「全程為你」為主題於2012年至2019年期間舉辦,並擴展至全綫電車。

120電車: 行車路線

服務電車16年的車長陳少忠(阿忠),這輩子便和全綫只剩一架、1949年出廠的120號電車結下不解之緣。 這是1991年退役前的120號 (左) 和復刻版120號的上層照片對照。 舊120號是1+2模式,不過原來復刻版120號初期是2+1模式,其後才改回和舊120號一樣。 北角春秧街的電車軌剛好在兩行排檔中間,每當駛入,忠哥形容,行人如潮水般自動散開,待電車駛過後,行人再次掩蓋路軌,人與車和平共存。

120電車

第一個星期的訓練除了上課,還要了解不同部門的運作,我先到了營運部請教助理營運經理關偉基(關sir)。 控制室的電子板上顯示了哪一部電車出勤,哪一部正在維修檢查,兩間車廠有多少位車長當值,有多少位車長能當後備。 在七彩顏色的無線射頻識別(RFID)系統上,路面上每一架車的動態一目了然。 無論是輕如屙嘔肚痛不適,或是嚴重至交通意外,車長都要第一時間發訊號去控制中心要求對話,團隊就會透過電車上的黑盒與車長溝通,再統領所有調動。 1989年之前,電車廠的位置在銅鑼灣霎東街,即是現時的時代廣場。 因為太近民居加上配合城市發展,所以便一分為二搬到西廠屈地街西廠及西灣河的東廠。

120電車: 香港首款

規劃署正綜合公眾對中環新海濱的意見,據了解,有建議提出建設電車、單車等環保交通路徑,當局正考慮是否可行。 雖然現在的復刻版電車仍保留鎢絲燈、木製窗框和機械式控制台等設計,不過這部車其實是仿裝電車,以舊車的零件重新再做。 車廂下層裝有一塊水牌,寫明這是仿照當時年代款式而建造。

另外,電車公司計劃於車廂安裝視像鏡頭,以便於突發事故或交通擠塞時可以監察路面情況除了掌握電車位置,電車公司計劃利用系統,於全線車站和電車為乘客提供等候電車時間提示和全自動報站系統,但是因為加價幅度未達預期,預計需要10年才能翻新共163輛電車。 另外,電車公司亦會仿效輕鐵,在車站增設顯示屏,預先報告即將到達的3班電車的目的地及預計到達時間,初步考慮在中環和灣仔等繁忙車站率先試行。 香港現時有178輛雙層電車,是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而且全部電車都在香港製造[50],生產一輛電車的工期約需4週,一輛普通版電車在2017年的造價約300萬港元[51]。

120電車: 香港叮叮車

去年2月,120號就曾進行車身內外大修,換上全新的散件式廣告,並翻髹水牌。 如欲知道更多關於電車的資訊,可到電車文化保育學會facebook專頁看看。 「我自己都好鍾意120!」香港電車文化保育學會的會長謝耀漢向《香港01》細說此電車的特色時,難掩興奮。

  • 加上2008年香港電車公司母公司九倉將一半股權售予法國運輸公司威立雅交通(Veolia Transport),明確表示建議於中環新海濱興建新線。
  • 政府發言人澄清,當局未有提出,也未有委託顧問提出取消電車,強調港府對電車政策沒有改變。
  • 重要聲明: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等方式運作,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 據列車的創始成員憶述,當初為避免與其他愉快列車的主題重覆,並希望能提供在一小時車程內可享受的餐飲服務,讓成員們費了許多心思。

現在於香港街上行走的大部分電車都披上全車身廣告,新造完成的電車亦會塗上綠色。 由於綠色在軍事上具有保護色的作用,英美盟軍的坦克和軍車都以綠色為塗裝的主調,因此全世界的油漆廠在二次大戰期間都大量生產綠色油漆,到二戰結束便成為戰爭剩餘物資。 120電車 香港在1950年代的經濟仍屬全球較低水平,因此市民和公用事業在選購油漆時都傾向採用較廉價的綠色,不只香港電車,就連當時的香港纜車和天星小輪,街上的燈柱和欄杆,路邊的報攤和大牌檔等等,紛紛以綠色油漆作為防銹和粉飾的用途[18]。

120電車: 車輛

若然仔細聆聽,每個社區也有自己的聲音,這個「小福建」一邊是街市的叫賣議價聲,走不到兩步就傳來了幾句福建話,旁人半句聽不明白,卻能感受到熱鬧的市井氣氛。 突然身後傳來了一陣輕柔的叮叮聲,一輛電車緩緩駛來,剪開賣菜中的人群,春秧街最大的一塊歷史碎片才總算拼貼完成。 「我每星期都會駛過春秧街5至6次的,這裏跟我第一天上班相比沒甚麼大變化,一樣的人多雜亂。」當了電車車長13年的阿偉坐在他心愛的電車上,悠悠地笑說。

120電車

「東北(TOHOKU)EMOTION號」的主廚在每年4月、10月會有交替,而菜單部分在每3個月會有新的調整,屆時又會為旅客帶來一番新感受。 其中,列車與君之井酒造合作釀造的「越乃Shu∗Kura號原創大吟醸酒」,令人印象深刻。 120電車 這款限定酒,以新潟獨有的酒米「越淡麗」和酒藏裡的天然酵母,採用山廢釀造法製成。 在專屬的1號車廂內,年滿20歲的旅客可獲得印有「Shu∗Kura號」商標的豬口杯、原創布袋和一瓶原創大吟醸酒。

120電車: 軌道方向控制

下層車廂近後方樓梯位置,有個刻上中英文字的銅製水牌,證明是戰後復刻款。 過往因為電車公司未有給予電車司機足夠的用膳時間[85],所以乘客會經常看見電車司機把盛有飯餸的飯盒帶入電車的駕駛席,每當電車在交通燈位遇上紅燈須要停車等候時,司機便會抓緊等候紅燈轉綠燈的數十秒至一分鐘時間趕忙吃幾口飯[86]。 由於電車司機需要一邊駕駛,一邊吃飯,會導致駕駛的時候分心,不但令公眾對電車的安全產生疑慮,電車司機的待遇也引起關注。

城規會在2015年10月否決拆除電車的申請[104]。 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九龍城區議會區議員暨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慧琼表示電車走綫能夠伸延至土瓜灣一帶,為居民多帶來一個選擇,亦可以帶動該區域的發展,惟表示馬頭圍道的路面狹窄,而且交通繁忙,可以容納電車行駛的空間有限制,故此她估計走綫最多可以伸延至九龍城碼頭一帶。 對於此方案建議利用舊啟德機場滑行道,而毋須興建跨海大橋;觀塘區議會交通及運事委員會主席洪錦鉉表示反對,他指出該條跨海大橋除了供予列車使用外,亦附有行人道,而當區居民亦希望可以由觀塘海濱花園步行直達啟德[96]。 而戰後香港電車,大多數尾部都會有個電阻箱(resistor 120電車2023 120電車 box),行車時外表會發熱而燙傷乘客,後來基於安全把它移到車頂上。

120電車: 空調電車

保留售票員專屬座位 鑽進車廂,近尾門上車位置,只有「120號」的樓梯設在左邊,而且橫跨下層長櫈,令樓梯底有個「暗格位」,也是以前售票員的專屬座位,至今保留。 自從70年代改為投幣付費後,部分售票員轉為司機,也就是第一代女車長。 每輛電車的車頂和車腳都有一個編號,就如它們的身份證號碼,最新面世的已是第7代電車。

經歷百年來的變遷,香港電車現由法國交通發展集團與巴黎大眾運輸公司一起合資的公司威立雅交通-巴黎大眾運輸亞洲有限公司(RATP Dev Transdev Asia)旗下的香港電車有限公司經營[4]。 2020年10月起,RATP Dev Group 全面收購RATP Dev Transdev Asia,自此全資擁有香港電車。 一條春秧街,處處隱藏了老香港所含的時代碎片,這塊於戰後成為上海及福建人聚居地的小街道,有不少鐵皮檔及各樣的老字號店舖。

120電車: 歷史及發展

新車於1923年至1924年投入服務,共有34輛(#47-80)。 讓我們乘坐愉快列車,穿越風景秀麗的山水,品味地道美食,親身感受東日本的獨特魅力。 120電車2023 誕生於2014年,「越乃Shu∗Kura號」的名字意味深長:「越乃」代表越後地區、「Shu」代表酒;「Kura」代表酒藏、「∗」代表米.

120電車

同樣屬「120號」獨有的是:車頭底部仍保留「一排牙齒」。 這是「救生網」,防止大型垃圾阻礙行車,也防止途人被捲入車底。 當「救生網」受撞擊,相連的木製「救生網盤」就會垂下盛著物件。 駕駛「120號」的車長更需符合特定資格,陳少忠(忠哥)是其中一位。 在駕駛室度過近20個寒暑的忠哥形容,行駛時就如為活古董注入靈魂。

120電車: 電車收費

「這架色彩繽紛的電車為冷冰冰的商業中心帶來不少生機。」這輛塗鴉電車出自法籍藝術家 Tim Marsh之手,由設計#香港地及HKWALLS呈獻,項目希望將設計藝術帶入社區。 冷知識:電車背後的環球大廈前身是華麗的殖民時期建築-舊郵政總局。 話分兩頭,這個相集的主角,其實從來都不是120,而是45號電車。 香港電車近年著力參與各種文化項目,推動新舊傳承,最近與百味堂合作推出月餅,並為45號電車換上新裝,設計意念正是來自120 — 這輛應節電車以懷舊車票作車頭海報,而月餅的包裝則用上柚木和藤,打卡一流。 不得不說香港的紅綠燈跑秒的音效蠻大聲,第一次聽真的很不習慣,哈哈,港人步調很快,比台北人快上許多,當你身邊的人都走超過你的時候,漸漸的會不自覺加速,不能輸阿~(笑)!

120電車

對13年前的阿偉來說,第一天當電車車長,眼前所有事物都是那麼新鮮有趣。 在這之前,他甚至連電車也未坐過,一條路軌把他從海的另一邊吸引過來。 120電車2023 香港是一個附在箭頭上的城市,領導的人要一矢中的,要命中那個高度發展的紅心,整個社會只能一下子向前衝,大家都恍如被強行拉射向那個未知又惶恐的將來。

120電車: 中環灣仔填海區電車支線

袋鼠金融聯手多間銀行提供優惠金融方案,不僅運用 Gogolook 防詐資料庫與 AI 技術,更符合金管會開放銀行 (Open Banking) 政策中資安認證與資料傳輸規範。 袋鼠金融為每一位民眾創造便捷、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務體驗,以實踐普惠金融的價值。 不過,講到油電車的比較,最核心的指標應該就是油耗數據,雖然我們都知道能源局的實驗室油耗數據通常都會和實際上路有所差異,但車輛都在同一個基準點上得出來的數據還是有它的參考價值的。 另外,有時會有一些特別回廠路線,在車廠入口外的車站落客,牌布顯示「屈地街電車廠」(Whitty Street Depot)或「西灣河電車廠」(Sai Wan Ho Depot)。

要補充的是,真正的第五代120號電車早已退役,現時在街上行駛的120,準確而言是仿古復刻版。 第五代新車在1926至1949年間投入服務([9]),一共有39輛(#81-119),另有25輛舊款車在1935年被翻新至此款。 120電車2023 上層全是頭等,下層則全是三等,而下層主駕駛間首次採用分隔設計。 1925至1926年間,六輛由前代車輛改裝而成的密封試驗車輛投入服務,它們與後期的密封車輛的分別是上層車廂比下層的短約兩邊各一尺,前後牌箱突出車身外。 「在真正載客之前,我們會有8星期的培訓,那時就跟師傅在廠中駛來駛去,沒人沒車又不怕撞,回想真的很過癮。」蜜月期完結了,公司正式給他發出電車牌照,第一天駛出廠外載客,他又給出了另一個字:亂。 由一開始駛出車廠的興奮,到完成了他第一次的「出街」後,回廠被師傅笑他整支控制桿都濕透了。

120電車: 總站

但電車公司於2009年分兩階段被轉售給法國威立雅集團後,時代廣場於2013年決定收回地庫的配電站自用。 因此這個配電站需要重置及分拆為兩個,重建後分別位於摩利臣山道的電車路軌旁及在高士威道的銅鑼灣總站迴旋處,所以配電站在2019年增至八個[11]。 編號#172,為現時使用電牌的車輛,但採用主流非空調電車的外觀設計,在約2010年頭開始試車。 車廂下層的坐位全部均為木條單人座椅,各獨立座位均面向車頭方向。 120電車2023 而此款電車亦首次裝有報站機,採用上海凱倫產品,機件及顯示模式均與九巴一樣。 由於現時此車正在進行測試,車廂下層載有多個沙包;同時為了替工程人員降溫,車內設有一把風扇。

120電車

為了刺激乘客量,電車公司與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推行一套實時車務調動系統,冀求做到按照實際環境加快車輛調配,以節省乘客的候車時間,以增加電車吸引力[41]。 1986年起,使用中的第五代「戰後型」電車進行翻新,並於1987年起把161輛一般載客電車(包括首輛「戰後型」電車120號)進行更換車身工程,有關工程於1991年11月完成[21]。 電車路綫規劃至港島最西端的堅尼地城和石塘咀,因為當時石塘咀乃著名的紅燈區(有「塘西風月」之稱),方便達官貴人、公子哥兒到該地玩樂。 1927年,銅鑼灣利舞台戲院每晚均會有一輛「午夜專車」從戲院附近載客到石塘咀。 香港電車在1904年投入服務,是香港歷史悠久的機動公共交通工具之一,僅次於香港纜車和天星小輪,它不僅是香港島的地標[3],也是外地旅客觀光的著名景點。

除一般乘搭外,香港電車亦設普通電車和古典電車供市民及遊客私人租用,可作派對聚會或宣傳活動等用途。 於2012年8月1日至2022年7月10日期間推出,持票者可於四天內不限次數乘搭普通電車,於電車公司網站內發售,售價為HK$34。 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另外,大部分(或全部)新車輛均改用一對Dick Kerr DK29電動機(各30匹),其中九輛在1939年再被換上一對English Electric EE305電動機(各33.5匹)。 早在1913年,已經嘗試在上層加設輕便帆布上蓋,其後便推廣至新舊電車。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