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電競滑鼠2023詳細懶人包!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電競滑鼠

如果是喜愛 RGB的玩家, ROCCAT Kone Pro的按鍵採半透明消隱設計,燈效會直接泛出來,相當吸睛。 電競滑鼠 Razer Viper 8KHz 雖然比第一代 Viper 重一點點,但也僅有 71 公克,且維持雙手都可以使用的設計,兩側也完整覆蓋橡膠側握;較大的改變在於,採用粗一點的 電競滑鼠2023 Razer Speedflex 纜線,鼠腳更升級為 100% PTFE 材質,因此滑鼠移動時比第一代順暢許多。 Kone Air 支援 Stellar Wireless 2.4GHz 及藍牙兩種無線連接模式,如果不想額外攜帶無線接受器或只是日常辦公,要處理文書作業,也能直接使用藍牙連線。 透過無線接收器使用 Kone Air 時,幾乎感受不到延遲,若主機距離手邊較遠的朋友也能再搭配無線接收器的延長線做使用。 如果在戰鬥時還是習慣趴握或抓握的玩家,則可以考慮選擇有可替換側裙和掌托的電競滑鼠,例如:MadCatz系列的產品,平常可以用趴握的方式較輕鬆,需要時再更換側裙即可。 許多滑鼠在體積上也嘗試把掌托縮小,藉此減輕重量,缺點就是對大手的玩家比較不友善。

  • 遊戲導向、全光譜 RGB 背光可回應遊戲中的動作、音訊和螢幕色彩,並在 G 系列設備間同步。
  • 在你開始體驗 Razer™ HyperSpeed Wireless 前,請先了解為什麼這項技術會受到世界級頂尖電競選手的青睞。
  • 使用 DPI 切換鍵時,滾輪的顏色也會跟著變化,方便識別現在滑鼠的 DPI 數值;而滾輪上有橡膠包覆,因為有一些摩擦力,因此操作上可以相當精準;最後,在採用不同手型點擊按鍵時,就算按到邊邊也能完整觸發,按鍵不會出現偏移的情況,手感很不錯,但敲擊的聲音會稍微有點大聲。
  • 電競滑鼠的技術從時間軸來說,最早的是機械式滑鼠,接著光學滑鼠到後來的雷射滑鼠。

有線滑鼠或無線滑鼠各有優劣之處,建議大家可以按照電量穩定度、桌面空間和便攜需要去評估合適程度。 遊戲導向、全光譜 RGB 背光可回應遊戲中的動作、音訊和螢幕色彩,並在 G 系列設備間同步。 可自訂背光動畫和效果,使用 G HUB 遊戲軟體可選擇 1680 萬種色彩,並可自訂以配合你的設備。 G403 具有 1 毫秒回報速度,最高比未針對遊戲特別設計的標準滑鼠快 8 倍,提供近乎瞬間的移動和點擊。 G403 也配備先進的金屬彈簧按鈕張力系統,以更少的力度即可保持主要的左右滑鼠按鈕蓄勢待發。 線上遊戲玩家通常會使用鍵盤搭配滑鼠來施放技能及動作,這時候如果滑鼠上有很多個自定義按鍵的話就可以直接在滑鼠上設定快捷鍵,避免因為按錯鍵或按太慢造成失誤。

電競滑鼠: 選擇自定義按鍵多的滑鼠

重量方面,雖然官網標示 113 克,但放入電池後為 140 克左右,長時間遊玩後手腕會有些微的負擔,且 R.A.T DWS 的鼠腳較小,是一款需要時間適應的滑鼠。 但不得不說,DWS的金屬材質比起坊間無線滑鼠的質感好上不少,也能理解為何重量較重。 按鍵可承受 6000 萬次點擊,並採用 PMW 3360 光學感測器,DPI 範圍最高可達 DPI、追蹤速度 250 IPS、反應時間僅有 1 毫秒,另有 RGB 燈效。 這個部分我們會對滑鼠規格做一些簡單的解惑,把網路上常見的規格做一些整理比較,不用擔心要理解太多複雜的數據。

電競滑鼠

而且在快速擺動滑鼠時,過輕的滑鼠重量會更難去停住它,反而消耗更多力氣,這是兩遊戲類型在挑選電競滑鼠間最大的不同。 大量的編程按鍵對於MMO類型的遊戲玩家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功能,因為複雜的技能按鍵,單靠一隻手的五個手指往往不夠用,所以會需要編程按鍵或側鍵來輔助。 剛剛提到的MadCatz旗下不少的電競滑鼠就是主打擁有大量的編程按鍵,其他電競滑鼠如:雷蛇Razer 電競滑鼠2023 Naga Pro、羅技Logitech G903等,也同樣是以豐富的側鍵知名。

電競滑鼠: 電競滑鼠挑選注意事項

便捷的組合鍵燈效控制,讓你無需透過軟體也能輕鬆地變換燈效速度、方向或燈光模式。 較重的滑鼠當然會需要較大的力量去推動,但是在玩射擊遊戲時,可在小範圍移動時避免滑鼠拉過頭導致準心偏移而無法瞄準,因此較重的滑鼠非常適合射擊遊戲時使用。 無論是在尋找有線滑鼠還是無線滑鼠、FPS 或 MOBA 遊戲專用滑鼠,或是適合自己抓握習慣的設計,我們提供種類繁多的遊戲滑鼠系列,能讓每位遊戲玩家找到適合自己的滑鼠。 ROCCATT® 冰豹 是 2007 年在德國漢堡創立的電競品牌,因為創辦人Rene 電競滑鼠2023 Korte是前職業選手,所以很能同理玩家在遊戲上的習慣及訴求,同時特別講究手感,所以這也是ROCCAT產品擁有出色手感的原因。

FPS遊戲通常講求低DPI,才能達到最精準的操控,但透過遊戲內的靈敏度還能再做調整。 所以滑鼠本身可容納的最高DPI也不能太低,例如有些玩家會使用到1600左右的滑鼠靈敏度,但遊戲內靈敏度只設定為0.5,一樣可以維持在800的低eDPI,會因個人使用習慣而異。 而寫實型的FPS遊戲在選擇電競滑鼠時,通常會在穩定和輕量間取得一個平衡。 雖然輕量化能減輕手腕負擔,移動也更快速,但太輕反而會影響瞄準時的穩定度。

電競滑鼠: Logitech 羅技 G300S 玩家級光學滑鼠

不僅手感佳,擁有19000 DPI 的範圍,搭配1000hz/1ms 的 USB 輸詢率,還有底部的 PTFE 熱處理滑鼠墊片能確保使用時的滑順感,還有多巨集按鈕。 唯一的小遺憾就是,Kone Pro Air 並沒有附贈無線接受器的延長線,但因為支援雙模,所以不是大問題。 除了價格較低之外,有線滑鼠少了電池的重量,相對於無線滑鼠的重量較輕,就規格和性能來說也會更優於無線滑鼠。 過去常見的材質多為橡膠線、編織線到後面的傘繩線,目的除了更有效的保護內部線材之外,編織線和傘繩線也相對更輕盈柔軟,在接觸滑鼠墊或桌面時,摩擦力也更小。 電競滑鼠一般會在滑鼠兩側位置添加額外的按鍵、滾輪或軌跡球,這也是它跟一般滑鼠其中一項明顯的差別。

電競滑鼠

然而,我們還是可以靠一些客觀的條件,像是「重量」和「材質」去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滑鼠。 重新接上電源後,再前往「我的電腦 → 控制台 → 滑鼠」有一個按兩下的速度測試區域,測試看滑鼠好了沒有。 CORSAIR DARK CORE RGB SE 遊戲滑鼠採用高速1ms 2.4GHz無線連接,具有Qi標準無線充電和18,000 DPI光學感測器,為你帶來真正的無線遊戲體驗。 為了滿足競賽遊戲需求,我們開發出一項速度極快的無線技術,同時還保有相當水準的穩定度。 在你開始體驗 Razer™ HyperSpeed Wireless 前,請先了解為什麼這項技術會受到世界級頂尖電競選手的青睞。

電競滑鼠: ZOWIE ECB系列 CS:GO特別版 遊戲滑鼠(EC1-B)

進行MOBA和RTS類型的遊戲時,角色的移動和技能都需要使用滑鼠來施放,所以小範圍的移動精準度就很重要,而且除了滑鼠靈敏度之外,邊框(視角)移動的靈敏度也會影響遊戲操作的順暢度。 最好選擇最高DPI可以到10,000以上的滑鼠,例如:LOL的電競選手Faker慣用的DPI就是3500,這是和FPS遊戲相差很大的部分,在選購電競滑鼠時可以多加留意。 產品多元、品質穩定的美國電競產品品牌 Corsair 海盜船,每當有新產品推出都會備受電競玩家注目。 這款「KATAR PRO 無線電競滑鼠」,就是它們最近討論度極高的產品。 它最大的賣點是只有 96 克的重量(含電池),使用起來不需要太用力,就能獲得輕巧順暢的滑動感。

電競滑鼠

雖然有些比較硬核的電競滑鼠如Zowie或雷蛇Razer,為了方便電競選手進行急速調整,會將DPI、按鍵反應速度或回報率的切換按鈕設計在滑鼠底部。 採用 Titan Switch Optical 泰坦的光學微動,提高按鍵點擊的反應速度,而滾輪部分使用的是Titan Wheel Pro,由固態鋁打造,在清晰的刻度感還有順暢的滑動感之間取的了不錯的平衡。 具有2顆可編程按鍵,可儲存4組配置,搭配應用程式ROCCAT® SWARM可以再去做調整切換。

電競滑鼠: Razer DeathAdder Elite 光學滑鼠

重量輕的滑鼠移動起來比較順暢,長時間使用也不會累,不過卻有可能因為過於輕巧而太容易移動,沒辦法進行精細的移動動作。 相反重量較重的滑鼠雖然操作時比較費力,但使用起來比較穩定,相對準繩度也就較高。 主打 MMORPG 及 MOBA 的輕量級電競滑鼠,外型小巧、右握人體工學設計,並採用磨砂塑料製作,兩側也設有橡膠墊,整體來說相當好掌握,長時間使用也很舒適。 按鍵可承受 6000 萬次點擊,並採用 PMW 3335 DB 光學感測器,DPI 範圍最高可達 DPI、追蹤速度 400 IPS、反應時間僅有 1 毫秒。

除此之外,ROCCAT Kone Pro 因採用專利 Owl-Eye 夜梟之眼光學感應器,所以具備 1000hz/1ms 的USB輸詢率,最高19000 DPI的範圍,很適合各類FPS遊戲。 Qi,是由無線充電聯盟WPC所制定,短距離且低功率的無線感應式充電標準。 ROCCAT Kone Air 滑鼠底部有雙電池槽,可以視自己的需求選擇裝單顆或雙顆電池,在800小時電池續航力和滑鼠重量間作調整。 重量方面, Kone Air 會在中間偏重手一些,在沒有裝電池的狀態下,重量達96克。 在挑選微動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親自去實體店試用,規格看了再多還是不如真實使用後的感受來得實在。 真的想要從規格挑選也可以從比較知名的微動品牌下手,例如:OMRON(歐姆龍)、KAILH(凱華)和台灣的ZIPPY等,相對網路上的雜牌會比較有保障。

電競滑鼠: Logitech G502 Lightspeed 無線遊戲滑鼠

其實對於MOBA和FPS類型的玩家來說,側鍵也能提升一定的操作方便性,只是所需的按鍵數量不會如MMO玩家一樣這麼多就是了。 挑選滑鼠應注意尺寸、形狀,選擇適合手掌的滑鼠,不適合的滑鼠會影響使用時的手勢及舒適度。 每個人手掌的大小、形狀、手腕角度都不盡相同,就算用了標榜著人體工學的滑鼠也未必能讓你的手腕更舒適唷! 為了配合個人不同的使用習慣,建議可以到實體展售確認滑鼠的握感、實際使用看看,才能挑選到最符合自己手感的電競滑鼠 。 從外形可以看得出來,ROCCAT Kone Pro Air 是一隻典型的右手人體工學鼠。 而ROCCAT滑鼠其實在網路上討論度最高的就是它的模具,也就是關乎滑鼠重要的部分-握感。

電競滑鼠

不過 G PRO 系列滑鼠最讓玩家們詬病的地方,在於容易造成連點的微動開關,雖然羅技聲稱 Pro X Superlight 有針對此問題作調整,但仍然沒公開滑鼠可點擊次數、所採用的技術等,因此這問題仍然無解。 但根據網友的實際體驗,點擊回饋感是不錯,聲音也偏小,只是遊玩時若按到按鍵的邊緣,會有些微的滑動,但不影響遊戲表現。 電競滑鼠2023 電競滑鼠 在點擊的部分,FPS玩家最好能選擇有2ms點擊反應規格的滑鼠,因為普遍電競滑鼠的點擊反應都在8ms到4ms,在剛轉換到2ms點擊反應的滑鼠時可能會有點不習慣,但如果習慣之後可以大大增加遊戲的反應速度,甚至有點開外掛的錯覺。

電競滑鼠: Razer HyperSpeed Wireless 技術

在外型部分真的特色非常強烈,有人會覺得它很怪,但是喜歡的人就會非常喜歡,因為外殼採用半透明材質,內部的20個LED光源還有多達8條的導光條,呈現出Kone XP獨特的造型。 適用MMORPG的電競滑鼠還有一個特點是其他遊戲都沒有的,那就是會更偏好寬一點適合趴握的滑鼠外型,原因是MMORPG競技性沒有這麼強,不是一直需要緊湊操作的遊戲,但遊戲時間通常都長到不行,所以掌握相比之下會更省力。 FPS可以說是對滑鼠要求最高的遊戲類型,市面上主打FPS遊戲的電競滑鼠也非常多。 FPS遊戲對於電競滑鼠的要求,不外乎就是精確和穩定,對其他功能的要求相對不高,可以根據以下兩個面向去決定適合自己游玩遊戲的電競滑鼠。

可調整 DPI的電競滑鼠 ,才能依照自己的習慣,搭配硬體或遊戲內部及系統的設定,調整出最適合的滑鼠移動速度。 ASUS 華碩 ROG STRIX IMPACT II RGB電競滑鼠輕量化、雙手通用且符合人體工學,與專業遊戲玩家共同設計以達到最佳效能。 電競滑鼠2023 6,200 dpi 光學感測器具備四階段 DPI 的微動開關以供調整靈敏度,DPI 切換鍵可輕鬆進行精準度調整。

電競滑鼠: 影響力計畫|航太級鋁合金屬質感的 EppFun Cute Meet 300 真無線藍牙耳機開箱

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 Pulsefire Core 的側邊設計採用特殊紋理,抓握舒適且不易滑脫,而其對稱外型非常適合掌握式和爪握式使用。 Kone Pro Air是一款以手感作為主打的電競滑鼠,擁有19000 DPI 的範圍,搭配1000hz/1ms 的USB輸詢率,還有底部的大片 PTFE 熱處理滑鼠墊片也確保使用時的滑順感。 唯一的小遺憾就是,Kone Pro Air並沒有附贈無線接受器的延長線,但總體而言,ROCCAT Kone Pro Air 不管有線版或無限版, 在連線、硬體、軟體等其他面向與 Logic 羅技、 Razer 雷蛇這類大品牌的旗艦品項都不相上下,是相當值得嘗試的一隻滑鼠。 有部分的電競滑鼠主打多到不行的側鍵,例如:雷蛇Razer Naga系列,雖然功能性強,但容易誤觸,還是會推薦按鍵位置多元的電競滑鼠會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 為了配合個人不同的使用習慣,建議可以到實體展售確認滑鼠的握感、實際使用看看,才能挑選到最符合自己手感的電競滑鼠 。
  • 另外,滑鼠底部也配置了電競滑鼠少見的無線接收器插槽,即便需要攜帶出門做使用也頗方便。
  • G403 具有 1 毫秒回報速度,最高比未針對遊戲特別設計的標準滑鼠快 8 倍,提供近乎瞬間的移動和點擊。
  • 除了價格較低之外,有線滑鼠少了電池的重量,相對於無線滑鼠的重量較輕,就規格和性能來說也會更優於無線滑鼠。
  • 重量輕的滑鼠移動起來比較順暢,長時間使用也不會累,不過卻有可能因為過於輕巧而太容易移動,沒辦法進行精細的移動動作。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