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頭頸部腫瘤2023必看攻略!(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頭頸部腫瘤

生長在皮膚或軟組織的都屬良性腫瘤,纖維瘤的大小由幾毫米至十幾厘米不等,數量亦沒有固定,表面有咖啡色斑點;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骨骼發育畸形,比如面部不對稱、脊柱後凸或側彎,少部分患者有智力障礙。 發生在淺表的神經纖維瘤一般不會發生轉變成癌症,但若神經纖維瘤位處深部神經,且生長迅速及體積巨大的則有癌變可能。 台灣頭頸癌患者每年約增加8000人,發生率位居癌症排行榜第五名,其中又以口腔癌患者最多,患病者多為中壯年男性,因此頭頸癌又有「中壯年健康隱形殺手」的名號。

頭頸部腫瘤

針對一般民眾的癌症篩檢目前還看不出作用,不過篩檢高危險群,針對其喉部檢查可能有效果[2]。 若頭頸癌早期發現,一般是可以治療的,若是太晚診斷出來,預後多半不佳[2]。 治療方式會合併手術、放射線療法、化學療法及靶向治療[1]。

頭頸部腫瘤: 頭頸癌治療如何進行?

這些腫瘤可能是原發性或繼發性,源自頭部或頸部,包括甲狀腺、咽頭、喉頭、唾液腺、腦部及/或其他位置。 發現頸部腫塊總會有點緊張,深怕是癌症,不過其實那並不是最常見的,因此謹慎為上,但不必緊張。 許英哲張漢明耳鼻喉科診所主治醫師劉承信在個人網站分享,指出主要3大原因,以及癌症警訊和檢查方式,提醒民眾如有發現合併症狀應盡早檢查,以利確保健康。 2015年全球有550萬人罹患頭頸癌(口腔的有240萬、喉嚨的有170萬、喉頭的有140萬)[3],已造成超過379,000人死亡(口腔癌146,000、喉癌127,400、喉頭癌105,900)[4]。 頭頸癌合併來看,是第七常見的癌症,也是第九常見的癌症死因[2]。

張富迪醫師提供了幾點頸部腫瘤初步自我檢查的重點:1.大小:直徑超過2公分或是短徑超過1公分的腫瘤應特別注意。 3.位置:位於頸部前三角區或深部區域的腫瘤應特別注意。 4.觸感:如果觸摸時腫瘤質地是堅硬的,或是不易移動的應特別注意。 5.症狀:惡性腫瘤可能因為生長的位置而造成吞嚥困難或是壓迫聲帶導致聲音沙啞,但是一般卻不會有疼痛感,反之發炎性的腫瘤則較有疼痛的症狀。

頭頸部腫瘤: 「頸部有腫塊」就是癌症嗎?醫教你用「6症狀」判別

健保部分負擔第一階段新制昨上路,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急診、門診藥費、慢箋第一次調劑費的部分負擔,統統調高,不少民眾昨天就醫... 對質地較堅硬的食物則利用刀工切絲、絞碎讓食物方便咀嚼,另外少量多餐進食來累積熱量是可以改善營養狀態的方式。 例如鼻咽癌大多與感染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有關;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則可引致口咽癌。

雖然人人談癌色變,但早期癌症,治療率仍高達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希望大家隨時提高警覺,有問題馬上找醫師,若不幸碰上了,勇敢面對現實,切勿逃避,造成個人及家庭之不幸。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年紀40歲以上的成人與老年人,記得時常檢查撫摸頸部及耳後,是否有腫塊或淋巴結腫大現象,萬一發現頸部腫塊,再加上出現6大症狀,就有可能是惡性腫瘤。 且醫師指出,好發族群不僅僅是有抽菸、酗酒習慣者,也可能是不明原因發生淋巴轉移癌症。 頭頸癌(Head and Neck Cancers)是指位於頭頸部位,除了腦癌以外的其他惡性腫瘤。

頭頸部腫瘤: 診斷頭頸腫塊

頭頸部腫瘤有良性及惡性,範圍涵蓋顏面、鼻咽腔、鼻腔、口腔、咽喉及頸部。 正常人頸部淋巴腺約有二、三百個,約半顆米粒大小,有發炎反應時則會變大,但一般不超過兩公分。 頭頸部腫瘤 一般人常因感冒、牙齒痛、扁桃腺發炎等而有頸部淋巴結腫大現象,此為正常之反應,不用太緊張,但最好能請教一下醫師。 惡性腫瘤常會造成頸部淋巴之轉移,所以若有三公分以上之頸部腫塊,則應高度懷疑是惡性轉移癌。 有一著名的「三個八十定律」即是「三公分以上之頸部腫塊,有百分之八十是惡性的,此惡性腫塊有百分之八十是轉移癌,此其中又有百分之八十是由鼻咽腔、鼻腔、口腔、咽喉等原發癌轉移而來」。 換句話說,也就是頸部惡性腫瘤和耳鼻喉科息息相關,因此目前世界有一趨勢,把耳鼻喉科改成--耳鼻喉頭頸外科。

林奐宇也分享,隨著科技的進步,頸部超音波檢查在門診就診時即可同步進行,再配合細針抽吸,更能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度。 而全身正子攝影更是提供癌症的精準部位及罹癌的期別,做為精準治療的重要參據。 想檢查頸部腫塊沒有想像中困難,有以上症狀應先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協助,是最安全的作法。 劉承信醫師指出,頸部腫大可分成3大類原因,包括先天性腫塊、發炎感染、良性或惡性腫瘤,其中最常見的其實是發炎感染使得淋巴腫大。

頭頸部腫瘤: 什麼是「淋巴結」?會得癌症嗎?檢查4指標、常發生位置在這裡

本網站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取代臨床醫學意見,唯有你的醫生方能為你作出準確診斷,提供合適的治療。 年紀15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 多半是導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淋巴腺炎。 其次是先天性的病症(如甲狀舌骨囊腫),最後才是腫瘤(如甲狀腺瘤、淋巴瘤等)。

頭頸部腫瘤

神經鞘瘤初期是實心的,但當腫瘤增大後,腫瘤可發生中心壞死及液化。 年紀16~40歲的青年、成人 先天發育所致的囊腫(鰓裂囊腫)與唾液腺疾患(唾液腺炎、唾液腺結石),遠較發炎性與腫瘤性的腫塊多見。 年紀16~40歲的青年、成人先天發育所致的囊腫(鰓裂囊腫)與唾液腺疾患(唾液腺炎、唾液腺結石),遠較發炎性與腫瘤性的腫塊多見。 在台灣,罹患頭頸癌的男性死亡年齡平均中位數是59歲,較一般男性的平均餘命減少了18.3歲,因此頭頸癌也被稱為最短命的癌症之一。 切除的癌細胞範圍影響咀嚼及吞嚥功能、張口困難、脖子僵硬/轉動困難、肩膀肌肉萎縮、肩關節僵硬疼痛、手臂難舉起、臉部、下顎淋巴水腫、臉部外觀改變等。 繼發性癌症是由身體其他部分的原發性腫瘤,擴散至頭部或頸部。

頭頸部腫瘤: 頭頸部腫瘤成因

頭頸癌依據原發部位不同,可以分為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頭頸癌(其中的口腔癌)名列我國男性常見癌症第三名,而在台灣的頭頸癌中,以口腔癌的比率最高,其次為口咽癌及下咽癌。 頭頸部包含許多器官,例如上呼吸道、上消化道,而且具有呼吸、發聲及吞嚥等重要功能。 倘若罹患頭頸癌,患者可能因腫瘤而影響外觀或造成講話不清晰,影響日常生活。 理學觸診檢查:觸診可觀察患者的腫瘤大小、硬度、彈性、固著度、是否疼痛、表面光滑等。 而這不只是隨便摸摸,經耳鼻喉頭頸外科長期訓練、觸摸過上千人的手感,光是觸診就可知道很多事情。

頭頸部腫瘤

相較其他檢查,頸動脈超音波具有非侵入性、無輻射暴露、無特殊禁忌症、檢查時間短及費用較低等優點,相當適合做為第一線的檢查工具。 醫師呼籲,寧願小心謹慎,也別掉以輕心,通常預後良好的都是早期就發現的患者,民眾日常可在洗澡時自我檢查,若有發現合併相關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確保健康。 頭頸部包含鼻腔、口腔、咽、喉、頸及唾液腺,依據腫瘤原發部位不同,分成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病理表現以鱗狀上皮細胞癌占85%到95%為大宗。 三立電視台董事長林崑海因頭頸癌末期拔管離世,享壽70歲。 頭頸癌聽起來很陌生,其實它是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頭頸部癌症的總稱。 根據統計,台灣每十名新癌症病患中,就有一位是頭頸癌患者,這也讓頭頸癌被視為「中壯年健康隱形殺手」。

頭頸部腫瘤: 健康小工具

頸動脈狹窄置放支架之後,頸動脈超音波也可以直接看到支架內是否有新形成的動脈硬化、明顯狹窄或阻塞。 頭頸部腫瘤 如果檢測結果為異常,臨床醫師會根據病史,建議病人定期做頸動脈超音波追蹤檢查或安排進一步的神經影像檢查。 神經纖維瘤可源自頸部任何神經幹或神經末端,表現多發性腫瘤樣增生。

頭頸部腫瘤

診斷可以透過活體組織切片確認[1],擴散的程度可以透過醫學影像及血液檢查來評估[1]。 超音波檢查:超音波檢查可直接直擊腫瘤位置,可說是醫師的透視鏡,快速、方便、無痛,透過影像即可判讀。 而對於有高度懷疑病變的腫塊或淋巴結,甚至可再搭配細針抽吸檢查,不用開刀就可以初步知道診斷。 內視鏡檢查:鼻咽喉內視鏡則可詳細檢查頭頸部區域,診斷或排除癌症的風險,包括鼻子、鼻咽、口咽、喉部、下咽等各區域,這也是透過門診即可進行檢查,快速方便、免禁食、且無痛。

頭頸部腫瘤: 頭頸癌存活率

另外,頸部淋巴結的腫大也可能是頭頸部癌症常見的症狀,不同原發位置也都有可能造成不同位置的頸部淋巴結腫大。 頭頸癌症可使用合併治療,包括電療、化療及外科手術,視乎其性質而定。 婦無抽菸、酗酒仍出現無痛腫瘤,確診扁桃腺癌 一位48歲婦女,自已摸到左側頸部有一小小的腫塊,因無痛而不以為意,沒想到一個月後感覺腫塊好像持續變大而求診,經全身正子攝影和切片檢驗確診是左側扁桃腺癌。

  • 雖然大部份之頸部腫瘤多為良性淋巴結增生或發炎性淋巴腺炎,無需太過擔心。
  • 1.口腔癌:口腔出現腫塊、流血、紅斑、白斑,或口腔內破皮與潰瘍超過兩個禮拜、舌頭無法靈活活動,臉、頸部有腫塊或兩側不對稱等。
  • 而這不只是隨便摸摸,經耳鼻喉頭頸外科長期訓練、觸摸過上千人的手感,光是觸診就可知道很多事情。
  • 口腔癌和咽喉癌在不吸煙和飲酒的成人身上幾乎是不存在的。
  • 診斷可以透過活體組織切片確認[1],擴散的程度可以透過醫學影像及血液檢查來評估[1]。
  • 5.症狀:惡性腫瘤可能因為生長的位置而造成吞嚥困難或是壓迫聲帶導致聲音沙啞,但是一般卻不會有疼痛感,反之發炎性的腫瘤則較有疼痛的症狀。

由於外頸動脈有分支流經耳朵附近,這些分支如果有動靜脈瘻管病變,患者容易聽到血液快速流動的聲音而有脈動性耳鳴(聲音的頻率與心跳同)的困擾。 林奐宇表示,雖然知道是由淋巴轉移到左頸部,但到底是從何處轉來的最初癌部位,則需透過全身正子攝影來找出可疑的病灶,經切片檢查後,確診為左側扁桃腺癌。 患者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後,扁桃腺癌與頸部腫塊已消失,目前無復發跡象,於醫院定期追蹤檢查。 因此,只要口腔、喉部、頸部出現上述異狀,且遲遲未癒,建議應及早就醫治療。

頭頸部腫瘤: 頭頸部的腫瘤常見問題

劉承信醫師提醒,頸部腫塊雖然發炎感染較為常見,但也不能忽視。 醫師表示,診間常遇到只是發炎感染造成頸部腫大,長期不追蹤處理也完全沒有影響。 但也遇過確診早期淋巴癌,在化療和放射治療下恢復良好。

頭頸部腫瘤

澄清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奐宇表示,頸部出現不明腫塊的原因十分複雜,應即早就醫找出病因。 張富迪並且表示,頸部腫瘤是一種門診很常見的徵候,發生的背後常隱藏著各式各樣的疾病,從良性的發炎疾病到惡性的原發或轉移癌都有可能。 造成淋巴腺發炎的原因大多是因為感染所造成,細菌性的常伴隨明顯的發炎症狀,例如紅、腫、熱、痛等,並且血液中白血球指數會偏高;病毒性或是結核性頸部淋巴腺炎則大部分檢查數據可能都正常,只能靠外科手術切除來證實。

頭頸部腫瘤: 頭頸癌

較常見有口腔癌、鼻咽癌,另外還有口咽癌、下咽癌、喉癌、鼻竇癌、唾液腺癌以及甲狀腺癌等。 頭頸部腫瘤 頭頸部腫瘤 頭頸癌的常見部份包括口腔、鼻、喉嚨、鼻竇、唾液腺、喉頭等[1]。 頭頸癌的症狀包括有無法醫好的瘡或是硬塊、持續出現的喉嚨痛、吞嚥困難或是聲音的變化[1],若是有異常出血、面部腫脹、呼吸困難,也有可能是頭頸癌[1]。 如果這些異常的結構持續超過兩個星期及成因有可疑,患者應被轉介作專科評估。 年輕患者則較常見因炎性、先天性和外傷性的因素而出現腫塊,但亦有可能是腫瘤性的成因 [1]。

也有遇過頸部腫大不以為意,檢查發現是甲狀腺癌,經手術後定期追蹤,一切順利。 頭頸部腫瘤 頭頸部腫瘤2023 也遇過案例體重減輕、無法進食,檢查後發現是下咽癌第四期,已經無法手術,只能免強嘗試化學治療。 若頸部腫塊僅為單純之淋巴腺發炎,則口服抗生素治療並於門診追蹤即可,若為唾液腺疾病或其它良性囊腫,則考慮手術切除並行病理切片檢查,若懷疑為惡性腫瘤,則須針對原發部位再行詳細檢查及進一步治療。

頭頸部腫瘤: 口咽癌 症狀

若仍無法找出原兇,才考慮直接從頸部做切片檢查來求證是否癌症。 若找不出原兇的頸部轉移癌,則稱為「原發不明之轉移癌」。 此轉移癌一段時間後約有百分之五十可在鼻咽部、下咽部及扁桃腺等處找出原發癌,因此對於癌症的診視要非常仔細不可。 原發於耳鼻喉範圍之轉移癌大部份好發於頸部之中、上部,若只發生於鎖骨上窩之轉移癌,在男性則應考慮其原發處為攝護癌、肺癌、胃腸癌、肝癌;在女性則為肺癌、乳癌、子宮頸癌、膀胱癌等。

一般頸部腫塊多數以淋巴結居多,一旦出現頸部腫塊,須先考慮是否潛藏有惡性腫瘤所致的頸部淋巴轉移,且根據腫塊發生的不同部位,也是一項有利於鑑別的考量。 例如:耳下部位的腮腺、下頷部的唾液腺,以及頸部正中央偏下的甲狀腺,都是有可能發生頸部腫塊的原因之一。 甲狀腺和其相關問題是前頸三角內異常的其中一個較常見成因。 在頭或頸發生的癌症,通常在擴散至其他地方前,會先擴散至頸部的淋巴結。 雖然大部份之頸部腫瘤多為良性淋巴結增生或發炎性淋巴腺炎,無需太過擔心。 但對於高危險群如抽菸、嚼檳榔,有其它異常症狀 ( 如出血、發燒、體重減輕、中耳積水、咽喉疼痛、持續聲音沙啞 ),則不可掉以輕心,應由耳鼻喉科醫師檢查評估,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