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電競筆電入門5大好處2023!(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電競筆電入門

若要驅動電競筆電的強大效能,其所搭載的中央處理器與顯示晶片,自然成為了最關鍵的部分。 隨著 Intel 第12代、AMD 電競筆電入門2023 Ryzen 6000系列處理器相繼推出,配合 NVIDIA 將顯示晶片推進到RTX 30系列,消費者的首要功課,莫過於區分不同 CPU、GPU 產品型號所對應的效能等級。 除了參考系統需求清單外,有些遊戲廠商還會釋出獨立的效能評測工具,讓玩家可實際在電腦上運行一次,確認硬體規格是否符合需求,甚至於得到什麼等級的畫面表現。 近年來遊戲廠商更逐漸將「最低需求」與「建議需求」的定義明確化,方便玩家對作品的實際效能表現有所預期。 舉例來說,《毀滅戰士:永恆》所公布的硬體要求清單上,就清楚列出遊戲要於1080p解析度、最低影像品質設定下,玩家若要享受穩定的60fps畫面幀率,電腦就需要搭載什麼等級的硬體。 價格和功能間的差異在哪也很難快速看出差異,您可以依據以下的步驟一步步過濾出適合您的商品 1.

至於 MSI 的龍紋標誌,也採用銀色設計,而當系統開動後更會滲出紅光,十分有型。 今時今日不少手提電腦廠商都有推出電競系列機款,但不少也是較旗艦的款式,先不說機身較重,重點是售價亦比較貴,對於喜歡玩遊戲但又不是狂熱分子的休閒打機玩家來說,似乎性價比不高。 電競筆電入門2023 MSI 電競筆電入門 在今年的台北電腦展,就發佈了全新 GP75 Leopard,規格低一點但售價理論上也應該會便宜很多,主攻休閒打機玩家。

電競筆電入門: 4 PIN ProCool 電源連接器

以 NVIDIA 當前主流的 RTX 30系列而言,即有 RTX 3050、3060、3070與3080,效能表現上前兩者屬於中階,後兩者則是高階與旗艦。 在蘋果推出自研的 Apple M 系列處理器之後,Mac 產品效能的大幅進化,就成為了消費者之間的熱門議題,甚至造成部分玩家開始思考,將 MacBook 當成電競筆電的可能性。 同樣搭載第10代 Intel Core H-系列處理器,和NVIDIA GeForce GTX 1650,在Legion 5i 17中可以運行不少需求不高的遊戲。 另外,Coldfront 2.0 系統的冷卻效果可將CPU的效能提升,機器涼爽不過熱。

電競筆電入門

ESD 防護可延長組件的使用壽命,並避免因靜電放電而受損,最多可承受 +/- 10 kV 非接觸放電,以及 +/- 6 kV 接觸放電,分別大幅超越 +/- 6 kV 和 +/- 4 kV 的業界標準。 雙並列封裝的表面黏著 TVS 二極體有助於保護電腦,避免電壓突波造成損壞。 在大學時期也就是2020年時接觸自媒體而開始寫起部落格,主要撰寫桌電筆電、電腦週邊、軟體程式、NoCode 教學、區塊鏈以及 AI 相關的文章為主。

電競筆電入門: 不同等級遊戲筆電效能分析

相較於傳統電源輸入,ASUS ProCool 連接器的規格非常嚴格,可確保與 PSU 電源線完全接觸。 ▲MSI GP75 Leopard 亦配備了有效的散熱系統,即使開盡馬力都不用擔心散熱效果不良影響系統表現。 若想接上的設備越多,那麼只要I/O越豐富、越多元,就能有效減少攜帶轉接器、擴充底座的麻煩,也能減少一筆不必要的開銷。 ▲ 依各種遊戲實際硬碟操作軌跡為腳本的3DMark「存儲基準測試」,相較於單純的最大讀寫速度測試,更能反應現實遊戲中的 SSD 效能表現。 ▲ 隨著 Intel 引入混合架構設計,處理器實體核心與執行緒數量的意義,已經無法用過去的觀念進行解讀,得從更全面的角度進行效能評估。

但是在 MacBook 上玩遊戲,自古以來的問題都不在效能上,而是 macOS 與遊戲開發商、硬體製造商之間的生態環境、利益分配與歷史糾葛等各種因素,相對於 Windows 平台實在太不利於玩家族群。 ▲ 除了參考文字條列的系統需求清單外,有些遊戲如《Final Fantasy XIV》還推出了官方評測工具,使效能等級的判斷更加準確。 完整的 USB 連接埠支援連接多個週邊裝置的高階裝置,包括資料傳輸速度可達 5 Gbps 的 USB 3.2 Gen 1 Type-C® 連接器。 與 Realtek 緊密合作專為 TUF Gaming B650 主機板設計的獨特音訊編解碼器,可提供 98 dB 訊噪比的立體聲輸出,打造純淨無暇的音質。 WiFi 6 模組相容於 802.11ax 標準,並將理論峰值頻寬提高到驚人的 1.2 Gbps。

電競筆電入門: iPhone 更新 iOS 17 後有比較省電?iOS 16 vs. iOS 17 續航表現實測

於本次的各項測試中,遊戲最高畫質設定下,有些作品無法達成60fps畫面幀率雖然稍嫌可惜,但這也反映了 Nitro 電競筆電入門 5的中階機定位。 因此在實際情況下,玩家可將遊戲畫質調整至中~高之間,藉此獲得更加流暢的操作體驗。 電競筆電入門2023 在本次的特別企劃中,筆者將主要從硬體規格切入,統整不同等級玩家於處理器、顯示晶片、記憶體、儲存空間等項目,挑選電競筆電時可以進行辨別與關注的部分,期待消費者能藉此在市場上入手適合自身需求的產品。 此外,它亦內建能有效散熱的散熱系統,這樣大家就可以長時間用最高效能玩遊戲了。

電競筆電入門

DTS® Audio Processing 藉由減少失真並提供更深沉的低音,強化電競耳機和揚聲器的音訊體驗,讓遊戲、電影及音樂的聲音更好聽。 TUF GAMING B650 主機板憑藉升級的電源供應與全方位的散熱選項,為 AMD 最新 CPU 供應電力,並支援更快速的記憶體和儲存裝置,是您打造下一部高核心數 AMD 戰鬥主機的完美平台。 著名的 ASUS UEFI BIOS 提供您設定、調整及調校系統時所需要的所有工具。 它為電腦 DIY 組裝新手提供聰明簡化的選項,同時為經驗豐富的使用者提供完整的功能。

電競筆電入門: 電競筆電選購資訊(2023電競Laptop比較、推介及選購要點)

若已經確定規格和自己的需求,但不確定各個品牌的優缺點及評價,建議可以去 PTT、Mobile01、Dcard 等各大論壇搜尋是否有網友提供實際使用經驗,通常都會找到非常有價值的討論和分享。 實際電池續航力會根據機型、組態 (包括儲存容量、RAM 容量、使用中的處理器、顯示器類型與解析度等)、應用程式、電源管理設定、操作條件與使用的功能而異。 本款 TUF GAMING 主機板在背面 I/O 面板上隨附一個 USB 3.2 Gen 2x2 Type-C 連接埠,可提供高達 20 Gbps 的傳輸速度。 電競筆電入門 ASUS 增強型記憶體設定檔 (AEMP) 是 PMIC 受限記憶體模組的專屬韌體功能。 AEMP 自動偵測套件上的記憶體晶片,並提供最佳化的頻率、時序和電壓設定檔。

電競筆電入門

您也可以使用 MyASUS 啟用 WiFi SmartConnect 功能,自動連線至訊號最佳的無線路由器。 內建的 Q-LED 疑難排除指示燈提供電腦組裝者快速的指示,以確認關鍵組件正常運作,包括 CPU、RAM、顯示卡、儲存裝置等。 TUF GAMING Alliance 是 ASUS 與可靠的 PC 組件品牌之間的合作關係,以確保各種零組件之間的相容性,例如電腦機殼、電源供應器、CPU 散熱器、記憶體套件等。 TUF GAMING Alliance 目前持續加入新的合作夥伴與零組件,未來將持續成長茁壯。 每個接頭皆可監控及回應三個使用者可設定的溫度感測器,以提供基於工作負載的散熱功能,所有設定皆可透過 Fan Xpert 4 或 UEFI 輕鬆進行管理。

電競筆電入門: 入門獨顯

AMD 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 (PBO) 可推升 CPU 電流和電壓預算,伺機提高效能。 AMD 的演算法可以主動調整 PBO 參數,利用主機板強大的電源解決方案進一步提高效能。 硬件配置方面,在回應網友提問時,爆料人提到 Xiaomi Pad 6 Max 未選用 8G2 晶片理由,主要考慮成本因素、以及其跟 Snapdragon 8+ 操作體驗未有明顯差距等。 其中在不少用家著重的生產力表現部份,Xiaomi Pad 6 Max 會用上更適配的 PC 級 WPS 文書處理工具,讓裝置能勝任各項筆電工作。

  • ▲ 借助市場的強勁需求,AMD 筆電處理器市佔率近幾年來出現顯著攀升,在效能面上亦有與 Intel 一戰的本錢。
  • 2.5 Gb 內建乙太網路以 2.5 倍的頻寬,進一步提升您的區域網路連線效能。
  • 在美學上,此機型融合強悍的灰黑色系與幾何設計元素,體現 TUF GAMING 系列最出色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 這機搭載了第 8 代的  Intel i7-8750H 處理器、採用上 GeForce GTX GB 顯示卡、最高 32GB RAM 及 128 SSD 配 1TB HDD 的硬碟,屬入門級別電競筆電。
  • 在《刺客教條:奧德賽》的 QHD解析度測試下,Strix G17的運作流暢性依然符合預期,得到平均58fps成績,因此玩家絕對能夠在這台裝置上,期待更加進階的遊戲體驗。
  • 目前主流的電競筆電廠商如 Acer、ROG、MSI 等,都會開發專屬於自家產品的獨特軟體,讓消費者僅透過單套程式、單個介面,就能清楚明白筆電的效能情況,並且進一步調校裝置的各項設定。

重度使用者可能更為重視的是,這項技術已經最佳化,可以在擁擠的網路中以更高的競爭流量進行更高度有效率的運作。 將您的主機板與 ASUS WiFi 6 路由器配對,即可充分體驗 WiFi 6 的連網潛力。 SafeSlot Core+ 是附加至 PCIe 插槽的強化金屬護套,可維持板卡安裝的牢固性。 電競筆電入門 同時,在特定的 ASUS 主機板上,堅固的 ASUS SafeDIMM 護套可支撐並保護記憶體模組,讓使用者快速、準確且有信心地插入模組。 TUF GAMING B650 可充分發揮 DDR5 模組的全部潛力,無論來自極速的高效能套件,或是原本效能受限的入門級套件。 內建 Digi+ 電壓調節模組 (VRM) 為業界最精巧的設計,經過最佳化以確保隨時為 CPU 提供極致流暢且純淨的電源。

電競筆電入門: 電競筆電推薦1:【ASUS 華碩】15.6吋i5 GTX1650電競筆電(TUF Gaming F15 FX506LHB/i5-10300H/8G/512G SSD/GTX1650 4G/W

▲ 搭載 Intel 第12代與 AMD Ryzen 6000處理器的高效能筆電,現在幾乎都已經改為安裝 DDR5記憶體,不過在遊戲效能上卻不一定有顯著優勢。 至於 AMD 陣營的筆電處理器,在 Ryzen 6000產品上除了 Ryzen 5、7、9等級之分,亦有 U、HS、H 與 HX 四種英文字母後輟,各自代表基礎功耗不同的系列。 ▲Intel 筆電處理器型號的不同英文字尾,差異就在於瓦數限制,U系列強調低電壓、長續航;H系列則有更高的電壓與更強的極限效能。 但是消費者通常會忘記,在筆電上即便是獨顯,仍有著顯著的效能差異與等級之分,這點筆者將在後面的章節深入講解。 隨著 AMD 與 Intel 不斷提升處理器的內顯性能,現今一些入門級的獨顯產品,雖然效能仍比起內顯高出一些,但在性價比、省電程度與產品體積上,反而失去了優勢,這就使得內顯成為了玩家執行小型作品的選擇之一。

電競筆電入門

MSI GF63 作為入門級電競筆電,對於玩一般畫質的遊戲來說,均能夠順暢執行。 這機搭載了第 8 代的  Intel i7-8750H 處理器、採用上 GeForce GTX GB 顯示卡、最高 32GB RAM 及 128 SSD 電競筆電入門2023 配 1TB HDD 的硬碟,屬入門級別電競筆電。 筆者除了使用上 PCMark 及 3DMark 進行跑分名,更在筆電上進行了近年大熱的 PUBG 遊戲,當中的表現對於入門的電競用家來說,確是相當夠用。

電競筆電入門: iPhone 15 系列發表會預計 9 月 13 日舉行

這款MSI GF75為i H+144Hz,而在38K左右的價格有RTX3050Ti也算是不錯的,而這款也是少數有著17吋大螢幕的電競筆電,適合不常攜帶筆電的遊戲玩家。 在每一台筆電介紹的最後都會有一個首推,也就是在這個型號中我最推薦的規格,如果想省時間可以在底下按鈕看我推的型號! 目前主流的電競筆電廠商如 Acer、ROG、MSI 等,都會開發專屬於自家產品的獨特軟體,讓消費者僅透過單套程式、單個介面,就能清楚明白筆電的效能情況,並且進一步調校裝置的各項設定。

電競筆電入門

但輕薄體積所換來的代價,即是這類產品的核心效能,在極限狀況下無法與16吋、17吋的大筆電互相比擬。 此外,輕薄款遊戲筆電非常講求 OEM廠商在散熱系統上的設計,若發熱位置正好涵蓋鍵盤區,或者廢熱的出風位置不佳,那麼對於玩家的遊戲體驗而言可能就會有所打折。 筆者認為,電競筆電較少出現「低效能CPU搭配高效能GPU」的組合,再加上執行遊戲時,效能瓶頸通常會出現在顯示晶片上。 因此,玩家以 GPU 為重,挑選適合自身常玩遊戲等級的獨顯產品,將是比較理想的做法。

電競筆電入門: 電競筆電評價及選擇方式

不含電源的話約是2.2KG,以17.3吋的筆電來說是非常輕的了,因為有些15.6吋的甚至都比2.2KG還重了。 電競筆電入門2023 包含電源的話約是2.7KG,但他續航還不錯,所以只是出去,如果在外使用不到6小時,我認為都是可以不用帶電源的。 A面是金屬拉絲,上方有一個MSI龍盾的Logo,整體還算低調,這樣的材質還不錯,不過Logo部分比較希望是鐵灰色的會比較符合目前多數人喜歡的樣子。 除了型號數字,還要留意數字後面的英文字母,兩間廠都以「H」代表高效能處理器,而「U」代表慳電型處理器,以Intel的「i HK」為例,就是高階定位、高性能處理器,「K」就代表它可以超頻去提高性能表現。

除了直接參考個別產品的評測資料外,NVIDIA 後來也要求 OEM廠商,必須在產品詳細規格中清楚標示,讓消費者了解筆電 GPU 的實際效能水準。 Intel H系列筆電 CPU 的極限效能,通常較同型號的低電壓U系列(9W或15W)更好,然而在U與H之間,Intel 又於第12代處理器新增了基礎功耗28W的P系列,藉此填補輕薄產品仍需較高效能的市場空白。 目前 Intel 在筆電處理器方面,除了基本的 Core-i3、i5、i7與i9等級區分,其實更重要的效能辨別標準,在於 CPU 名稱後面所附帶的英文字母。 遊戲廠商長年以來都會於作品上市之前,先行公布軟體的系統需求,讓玩家有所依據且提早準備升級。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