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蘇屋邨郵政局2023懶人包!(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蘇屋邨郵政局

獨立後的北區面積約136.53平方公里,是九龍的三倍,香港島的1.7倍,是香港第四大行政區,與新界西貢區相約,但政府在標示區內地方的地址時大致上仍然沿用「上粉沙打」時期的內部區劃[註 3],使北區成爲極少數有明確內部分界的地區,而當地居民普遍都認可這種「官方分區」。 由於工程浩大,蘇屋邨當年由五大建築師樓聯合興建,其中由甘洺建築師樓負責整體設計。 屋邨混合多種不同類型設計,包括相連長型大廈,其中五幢為首批「Y」型設計的公屋大廈。 蘇屋邨由南至北順山勢而建,樓宇分佈在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大部分單位均可向南及享有海景,並充分顧及採光和通風效果。 蘇屋邨有很大的綠化面積,平台間的斜坡遍植樹木,整個屋邨綠蔭處處。

蘇屋邨郵政局

1911年九廣鐵路落成,並先後設立粉嶺站、上水站和羅湖站,直到今天仍爲北區居民來往香港市區的最重要交通工具,同時也是香港市民經陸路進出內地的主要交通方法,並促成上水和粉嶺一帶發展成北區實質性的地區中心。 北區目前仍有117條鄉村,是最能保留傳統新界鄉郊特色的地區之一,而北區有四分之一區域位於全港第二大的平原粉嶺低地,境內流淌梧桐河及其多條支流,故農業和養殖業發達,自清代中葉起數百年間先後發展出多個墟市[註 4]。 蘇屋邨郵政局2023 大體而言上水市中心的商業活動更發達,而粉嶺則爲行政中心和工業中心。

蘇屋邨郵政局: 現時樓宇(重建後)

英國租佔於新界後,1899年準備接收新界,但曾遭受新界居民聯合抵抗,上水、粉嶺等地村民亦參與其中。 至正式接管後,港府將北區劃分為上粉沙打區,為上水、粉嶺、沙頭角及打鼓嶺各取頭一個字組成。 廖氏其後在1930年代設立石湖墟,而粉嶺、打鼓嶺、沙頭角以及部分大埔區的鄉民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設立聯和墟,成為新界北區的兩個重要的墟市。

蘇屋邨郵政局

但如果要延續該邨各大廈十五年嘅使用期,則必須喺唔同嘅地方進行最少十八個月嘅維修,經考慮樓宇嘅整頓狀況、所需改善工程嘅規模及對住戶嘅影響,房委會分別喺2006年3月30號同2008年2月20號決定分兩期拆蘇屋邨上高嗰十座同下低嗰六座。 蘇屋邨郵政局2023 蘇屋邨郵政局 本來,房屋署早前宣布重建舊蘇屋邨後,一直有意見認為應將該地皮改建私人樓宇,以地盡其用(因為舊蘇屋邨的估值超過300億元,同時亦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處大型的住宅用地)。 不過,隨著金融海嘯衝擊,將公屋地皮轉為私樓的壓力降低,因應公屋需求未來將會增加,房署決定把蘇屋邨地皮重建公屋。 不過早前因施工期間被驗出焊料含鉛,需要全面更換喉管,加上天雨頻繁,延誤至2016年9月入伙,第二期地基工程則會於2014年開工,至原定在2018年完工後已延遲到2019年2月才可能竣工,另設有約10,000平方呎商場[11]。

蘇屋邨郵政局: 主要私人屋苑

此外,她亦指出重建後蘇屋邨不但沿用舊蘇屋邨原有樓宇名稱為樓名,並種植相應的樹木襯托富有花名特色的樓名,例如「蘭花樓與蜘蛛蘭、牡丹樓與山茶花」等。 蘇屋邨的是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前身)繼華富邨、愛民邨、北角邨及西環邨後策劃建設的第三個屋邨,當時獲譽為遠東規模最大的地區性住宅計劃[3]。 因應港鐵沙中綫工程,國際郵件中心將於2014年拆卸,郵政局於2014年3月8日關閉,國際郵件中心的功能由位於九龍灣九展對面新建的中央郵件中心取代。 郵件派遞方面,將軍澳新市鎮、銀綫灣及清水灣半島(地理上而言,非單指同名住宅)一帶由附設於將軍澳郵政局的將軍澳派遞局負責,其餘地域則由西貢郵政局附設的西貢派遞局處理。 北區為郊遊的好去處,設有船灣郊野公園、八仙嶺郊野公園以及林村郊野公園三個郊野公園以及印洲塘海岸公園,而紅花嶺郊野公園亦正在規劃中。

蘇屋邨郵政局

蘇屋邨嘅地盤平整工程喺1957年初展開,並於1958年4月完成。 當中由徙置事務處先遷拆十九間木屋,安置共二百二十二名居民,並於稍後時間清拆另外六十間木屋及安置共八百名居民。 杜鵑樓(S)、海棠樓(T)及茶花樓(U)三座大廈於1959年6月接受申請,1961年入伙,提供1,768個四至十一人房嘅唔同大細類型單位,喺2013年2月拆樓。 舊邨重建前一共有的16座樓宇全部皆以花卉的中英文名稱命名,重建後的14座樓宇名稱;@:表示之樓宇名稱在重建後的蘇屋邨14座樓宇名稱因獲得重新使用,以延續富有花名特色的樓宇名稱。 重建後的蘇屋邨扶手電梯簷篷出現漏水問題,令居民暴雨期間被濺濕,致全身濕透,狼狽不堪。 房屋署承認,部份排水喉淤塞,以致未能及時排走雨水,曾於出現了滲水後情況,辦事處即時暫停該扶手梯運作及圍封該位置,已疏通喉管。

蘇屋邨郵政局: 香港島郵政局列表

單位室內面積由14.1至38 m2(152至409 sq ft)不等。 該區共設兩間派遞局,附設於尖沙咀郵政局的尖沙咀派遞局負責柯士甸道及其以南的尖沙咀地區,以及隸屬九龍城區的黃埔新邨、黃埔花園一帶;九龍中央派遞局則負責派遞柯士甸道以北的郵件,同時服務深水埗區的又一村以及九龍城區的何文田、九龍塘及九龍城。 此外,近年亦有不少組織和團體意欲推動復興香港農業,而新市鎮的建議選址有不少地方仍然維持小規模的農業活動,對於新市鎮建設與本地農業發展孰先孰後的爭論也成爲針對北區新市鎮的主要反對力量。 1920年代以及1930年代起已有巴士路線為北區提供服務以取代過去的鄉村車,如現九龍巴士76K線的前身,往來元朗及上水的17號線、九龍巴士77K線的前身,往來粉嶺及沙頭角的18號線,以及往來粉嶺及大埔的16號線。

商場樓高兩層,設有酒樓、便利店、餐廳、超級市場、髮型屋等設施;唯有部份商店仍空置中。 蘇屋邨建造於1960至1963年,共有16幢相連長型或Y型大廈,樓高8至18層,單位約有5,300個。 蘇屋邨郵政局 該區並沒有自己的派遞局,其大部份地域由九龍城區的九龍城派遞局負責,但鑽石山、新蒲崗及牛池灣一帶則由觀塘區的東九龍派遞局處理。 目前沙頭角、鴨洲、吉澳、澳背塘、西流江以及往灣州均為海魚魚類養殖區。

蘇屋邨郵政局: 公共設施

2009年中央開放深圳市戶籍居民「一簽多行」政策,深圳市居民可以隨時隨地前往香港購物,更將上水的商業發展推向高峰。 蘇屋邨郵政局2023 上水第27區(彩蒲苑以北)土地將會興建公共屋邨寶石湖邨,共3座樓宇提供900個單位,預計2020年落成。 粉嶺第49區(雍盛苑以西)將會興建2座公屋樓宇,預料提供超過900個單位。

  • 沙頭角的中英街熱潮則因港澳個人遊政策開放、內地旅客可以通過申請個人遊簽證自由出入香港而漸趨平靜。
  • 在2018年3月7日下午放工高峰時段,上水多條道路出現嚴重擠塞。
  • 北區為郊遊的好去處,設有船灣郊野公園、八仙嶺郊野公園以及林村郊野公園三個郊野公園以及印洲塘海岸公園,而紅花嶺郊野公園亦正在規劃中。
  • 據谷穎詩解說指蘇屋邨重建後保留了190棵樹,當中包括由雅麗珊郡主曾在1961年11月後訪港時今日所種的樹頭菜(又稱為「魚木」、「公主樹」)、該樹齡為50多歲,並指該樹「到四五月便會開出白色和黃色的小花」。
  • 由於工程浩大,蘇屋邨當年由五大建築師樓聯合興建,其中由甘洺建築師樓負責整體設計。
  • 區內郵件派遞由附設於灣仔郵政局的灣仔派遞局獨力負責,該派遞局亦同時負責行政上隸屬東區的銅鑼灣東地區(港鐵天后站一帶)部份地段。
  • 北區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北區的事務,共有22名議員,現屆北區區議會由建制派主導,現任11名議員當中4名為民主派議員,建制派有7名議員。
  • 蘇屋邨的地盤平整工程於1957年初展開,並於1958年4月完成。

由於區內適齡學童愈來愈少,不少學校都面臨殺校問題,這由其以村校為甚。 在2005年度學年,打鼓嶺各村各共有四間小學,但到2006年度,當中有兩家將會停辦,而另外一家亦因為沒有小一新生而亦行將摺校。 而位於沙頭角吉澳的吉澳公立學校,亦由2004年度的7人,減至2005年度的1人。

蘇屋邨郵政局: 重建前蘇屋邨全景

市民只需於「投寄易」網上平台(www.ec-ship.hk) 登記領取一個獨一無二的領取郵件編號,並查閱代表指定「智郵站」及/或郵政局的子碼,便可在已選定的「智郵站」及/或郵政局享用自助領件服務。 收件人須通知寄件人在郵件上寫上有關的領取郵件編號和子碼,郵件抵達後,收件人會收到內含密碼的短訊通知,以便領取郵件,既方便又安全。 整個蘇屋邨由曾經設計北角邨嘅甘洺建築師樓(Eric Cumine)負責整體規劃。 而四間建築公司就負責唔同期數嘅設計,所以每期嘅設計風格都係截然不同,並順住山勢由南至北而建,使唔同期數嘅樓宇錯落有序咁分佈喺唔同高度嘅平台上。 牡丹樓(A)、蘭花樓(B)、壽菊樓(C)及石竹樓(D)四座大廈喺1961年3月接受申請,並於1963年入伙,提供1,610個主要係六人房嘅中型單位,佢哋已經喺2010年3月5號拆樓。

北區區議會是香港的區議會,於1982年成立,共有22個議席,當中包括18位民選議員及4位當然議員,管轄包括上水、粉嶺、沙頭角和打鼓嶺四個分區。 北區區議會負責就該區的社區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見。 第六屆北區區議會有18名民選議員及4位當然議員,現任北區區議會主席是羅庭德先生,副主席為李冠洪先生。 由於粉嶺距離深圳較遠,且區內的商業區並不集中,無論對內地旅客還是從事水貨活動人士而言,其便利程度都不及上水,故2003年後個人遊政策開放和水貨活動增長對粉嶺產生的影響遠較上水爲小。 受惠於區內居民增長,粉嶺聯和墟更有不少具有特色的餐館開業,甚至出現數間酒吧,其發展態勢與上水石湖墟截然不同,商業發展仍舊以滿足本地居民消費需求爲主,在2010年後甚至被譽爲「北區美食天堂」[9]。 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邊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除少量哨崗外,基本上不設防,香港市民可以自由從北區出入邊界,文錦渡、羅湖和沙頭角為主要地點。

蘇屋邨郵政局: 政府設施

基本上蘇屋邨的目標,是要達至提供相當闊的租金等級,可行的話,面積相同的單位按不同的舒適程度及位置來訂定不同級別的租金(並非最大面積為最貴),位於較上部份的單位租金會較貴。 戰後與長沙灣新村及李鄭屋村成為一片大型的木屋區,1955年,大部份木屋被清拆以興建李鄭屋徙置區[5]。 全港現時一共設有17個「智郵站」,大部分24小時開放,收件人需在收到短訊通知4日內領取郵件,否則未被提取的郵件會轉送附近的郵政局作櫃位領件。 香港郵政現時設有自助領件服務,收件人可在「投寄易」網上平台申請一個領取郵件編號(MCN),並通知寄件人在郵件上寫明有關的領取郵件編號和子碼。

蘇屋邨郵政局

區內郵件派遞由附設於灣仔郵政局的灣仔派遞局獨力負責,該派遞局亦同時負責行政上隸屬東區的銅鑼灣東地區(港鐵天后站一帶)部份地段。 下表提供各間郵政局的簡單資料,包括名稱、設立年份、圖片及位置。 須注意「設立年份」只供參考,部份曾經搬遷的郵政局所列出的設立年份為遷至現址之年份,其餘則為該局在舊址首次投入服務的年份。

蘇屋邨郵政局: 大型商場

第一期(2010年3月)拆咗喺較高平台上嘅十幢樓(即牡丹樓、蘭花樓、壽菊樓、石竹樓、劍蘭樓、楓林樓、丁香樓、金松樓、綠柳樓同櫻桃樓),調遷工作已經喺2009年8月完成。 第二期(2013年中)拆埋其他山腳六座樓(百合樓、彩雀樓、荷花樓、杜鵑樓、海棠樓同茶花樓)。 居民搬去長沙灣工廠大廈重建項目(而家元州邨第五期)、元州邨第二同第四期。 蘇屋邨郵政局2023 蘇屋邨郵政局2023 劍蘭樓(M)一座大廈於1960年9月接受申請,1962年入伙,提供174個六人及八人房(主要係八人房)嘅較大型單位。

蘇屋邨郵政局

然而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及冷戰的開展,兩地政府開始在邊界設立關卡,香港於1951年設立邊境禁區。 時任警務處處長麥景陶自1948年於邊界建設了多座被稱為麥景陶碉堡的混凝土碉堡作為監察深圳河對岸用途。 印洲塘海岸公園是不少物種的棲息地,具保育價值;塱原主要為種植通菜和西洋菜的水耕農田和紅蟲塘,是香港重要而罕有的一片淡水濕地,曾因落馬洲支線工程而引起關注;蓮麻坑的蓮麻坑河和蓮麻坑鉛礦場分別列入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擁有稀有的淡水魚類品種以及香港十分重要的蝙蝠棲息地,更是僅餘一條連接內地和香港的生態走廊。 蓮麻坑昔日曾有鉛礦開採,蓮麻坑鉛礦場於19世紀末已有葡萄牙人經營開採,為香港最早採礦的地方,曾開採出產鉛、鋅、黃鐵礦、黃銅礦等礦產。 北區部分地方劃入林村郊野公園、船灣郊野公園和八仙嶺郊野公園,而紅花嶺郊野公園亦在規劃。

蘇屋邨郵政局: 市民的角色

2005年9月,房屋署展開全面結構勘察計劃,目的在於了解樓齡較高屋邨的樓宇狀況,並確定所需的修葺及鞏固工程,使樓宇可繼續使用一段合理的時間(15年)。 但由於維修費用過於高昂,因此房屋委員會決定重建蘇屋邨,並分兩期進行。 此外,香港郵政亦以兩輛小巴改裝成流動郵政局,以編定的班次路線服務若干較偏遠地區,或未設固定郵政局的市民提供基本郵政服務;而該署亦在各區設置派遞局,負責郵件之派遞工作。 除了建造香園圍的出入境管制站外,整個工程還包括在香港9號幹線和合石以南部分的道路改建工程、從龍山西坡興建通往公主山的龍山隧道、在公主山以北興建與沙頭角公路的道路交匯處,興建長山隧道至坪輋、坪輋至出入境管制站的高速公路、相關污水處理設施,以及重置受工程影響而需要搬遷的打鼓嶺竹園村。

蘇屋邨郵政局

由於地處低窪平原,北區不少地方於雨季會出現水浸,多處為香港的水浸黑點,香港天文台會因此而發出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渠務署亦於北區進行多項防洪工程。 九龍中央郵政局(英語:Kowloon Central 蘇屋邨郵政局 Post Office)是香港的一間郵政局,位於九龍油尖旺區油麻地彌敦道405號九龍政府合署[1]。 另外,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由於情況較為嚴重加上樓宇老化,考慮過樓宇的整體狀況過後、分別於2010至2013年期間清拆重建。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