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子宮頸癌病症2023懶人包!(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病人一般需要接受共三至四次的治療,每次需時約十至數十分鐘。 子宮頸細胞檢查:又名帕氏抹片檢查,檢查需時數分鐘,不會引起痛楚。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為女性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盛行率約為5~10%。 潘俊亨指出,子宮肌腺症的成因是子宮內膜跑到子宮肌肉層內,排不出去的經血長期累積,導致子宮肥厚而增大,可能從原本的3公分腫脹到8~10公分以上。 典型症狀為腰痠、嚴重經痛,並伴隨子宮異常出血,出現大量經血或月經延長,而引起貧血症狀,也可能合併腸胃壓迫症狀,造成頻尿及便秘,也容易影響受孕,導致重複性流產、早產。

  • 健康醫療網是以健康新聞、治療新知為主的全方位健康媒體平台,致力於提供最專業、最即時、最樂活的多元化資訊。
  • 子宮頸癌前病變不等於子宮頸癌,所謂子宮頸癌前病變指的是受到病毒感染後雖有變化,還處於上皮層,這是子宮頸癌之前的變化,當這些變異的細胞穿過上皮層,侵犯到基底層,便成為真正的子宮頸癌。
  • 由於在檢查時最好病患能完全放鬆,因此如果有必要時可讓病患麻醉後再檢查。
  • 政府將在2019/20學年開始為小五、小六女童,提供免費子宮頸癌疫苗(HPV)接種。
  • 藥物亦有可能令陰道和部分結腸或腸道間形成瘻管,或令腸道破損,但情況較為罕見。
  • 因此FIGO堅持子宮頸癌的分期只是為了比較的目的,而不是為了治療的指引。

在檢查過程中,醫護人員會把俗稱「鴨嘴鉗」的陰道窺器,放入女性的陰道,以便清楚觀察位於陰道深處的子宮頸,然後再將小軟刷或小刮棒伸入陰道內,以刮取宮頸細胞樣本,放進顯微鏡進行檢查。 初時女性應每年檢查一次,如連續兩年檢查正常,則可減少至每3年一次,此舉有助子宮頸癌的發病率下降9成。 香港政府建議25歲或上、曾進行性行為私女性,接受子宮頸癌檢查直至65歲。

子宮頸癌病症: 子宮頸癌成因

除了感染HPV病毒,其他風險因素,包括:吸煙、免疫系統減弱、長期服用口服避孕藥等,均會增加患上子宮頸癌的風險。 另外,部份女性在懷孕期間獲處方己烯雌酚(即人工合成激素藥物),服用該藥物有機會增加孩子日後患子宮頸癌或陰道癌的風險。 大部份子宮頸癌是由於感染人類乳頭瘤病毒(又稱HPV病毒)所致。 雖然暫時仍未有研究發現子宮頸癌有遺傳的傾向,但家族中若有成員患子宮頸癌,其直系親屬患子宮頸癌的風險也會增加。

子宮頸癌病症

復發又分兩種,一種是在治療原處或附近復發,例如若得的是子宮頸癌,就會在子宮頸、子宮、陰道或骨盆復發,稱為局部復發;若癌細胞透過淋巴或血管擴散到身體他處器官,如肺、肝臟或骨頭,則稱為遠端復發,或遠端轉移。 女性經抹片檢查發現子宮頸細胞異常,通常是尚在癌前初期階段,患者沒有任何徵狀。 由於通常沒有徵狀,患者可能不自知,而身體的免疫系統會消除感染,所以患者可能從未察覺過它的存在。

子宮頸癌病症: 治療選項多元 應對不同期數

文末更會為大家提供投保建議,讓大家可以盡早做好準備,避免因癌症治療而需要承受極重的財政壓力。 早期的子宮頸癌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可能的表現有陰道出血、接觸出血甚至腫塊等。 子宮頸癌病症2023 晚期子宮頸癌常見的症狀包括疼痛、輸尿管阻塞引起的腎功能衰竭、出血、陰道惡臭分泌物、淋巴水腫和瘺。

至於組織切片檢查結果的異常情況,常用子宮頸上皮內贅瘤 表示,藉由 CINI 、 CINII、 CINIII 說明子宮頸異常細胞的程度,數字越多代表越嚴重。 若診斷為 CINIII,表示整個子宮頸內襯層都有嚴重的異常細胞。 到了第一期後期與第二期,若病灶較大或合併慢性骨盆腔發炎的病患,應做根除性子宮切除術,將子宮、輸卵管、卵巢、陰道的上三分之一、子宮兩旁結締組織,以及兩側骨盆腔淋巴結全部摘除。

子宮頸癌病症: 陰道鏡檢查

根據2006年衛生署的資料,我國2002年侵襲性子宮頸癌有2107新病例,其年齡標準化為每十萬婦女人口為17.21人,首度低於20 人,已經不是女性癌症發生的首位了。 邱德生表示,子宮頸癌疫苗施打的目的是為了「預防」,因此政府推動高中生及早接種,就是希望能在初次性行為發生前可以達到預防的效果。 根據研究,子宮頸癌疫苗可以降低65%到85%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也能降低97%感染高危險的HPV16或18型的感染。 根據研究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六成到九成的子宮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 近年台灣的子宮頸癌死亡人數也不斷下降,但規律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的人數還是有限,加上疏忽早期症狀,也讓治療上會相對棘手。

子宮頸癌病症

我有位男病人,口腔潰瘍持續不癒,最初以為生痱滋,後來做了活檢才確診是HPV引發的口咽癌。 在美國,HPV引致的口咽癌比子宮頸癌還要多,奧斯卡影帝米高德格拉斯(Michael Douglas)就曾公開表示,他患上咽喉癌的原因是經口交感染HPV。 最近經常看到年輕男女藝人出現在大小廣告中提醒大家「預防HPV,都關男人事」,消取了一直以來不少人以為只有女性會感染人類乳頭瘤病毒(HPV)的誤解。 除了這點,HPV在很多人心目中,其實還有很多謎團。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咨詢。 雖然人類乳頭瘤病毒與引致生殖器疣的病毒屬同一科,但有生殖器疣並不表示較易患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病症: 症狀

政府將在2019/20學年開始為小五、小六女童,提供免費子宮頸癌疫苗(HPV)接種。 還有一點也要留意,無論是病毒、細菌或黴菌感染,女性不僅應及早治療,某些情況下雙方最好一起接受治療,且期間暫時停止性行為,確定痊癒後再恢復,否則會產生重複傳染的「乒乓球效應」。 子宮頸癌病症2023 針對子宮頸抹片檢查,目前國內還有新型液態薄層抹片檢驗方式,可以將採檢到的細胞直接放入特殊保存液內,準確率比一般傳統抹片更高,自費價格約為1500元。

子宮頸癌病症

根據醫院管理局的資料,在 2020 年,香港錄得 1,186 宗子宮頸癌新症,佔女性癌症新症總數的 6.8%,為往年的雙倍有多,成為香港女性第八大常見癌症。 根據香港防癌會所述,幾乎所有子宮頸癌都是由某幾種高危型的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子宮頸癌病症2023 Virus/ 簡稱HPV) 導致。 70%的子宮頸癌、50%的2或3級子宮頸上皮內瘤(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簡稱CIN)和25%的CIN I 病例,都是由HPV第16型和第18型這兩種病毒導致。 患宮頸癌的原因之一,是年輕時即開始性生活,或者有較多的性伴侶。 上述的原因雖然可能增加獲得宮頸癌的機率,但是有許多沒有過早或過多性生活的婦女,也可能感染人類乳頭瘤狀病毒 ,發展成前期癌或癌細胞。 人類乳突病毒會從受傷的子宮頸上皮、以及子宮頸上皮的「鱗狀柱狀上皮過渡區」(即transformation zone或稱squamous-columnar junction)感染細胞。

子宮頸癌病症: 手術

如果病患有血尿或肛門出血症狀則代表可能有膀胱或直腸侵犯。 如確診第1期子宮頸癌,有多種可保留生育能力的療法供患者選擇。 子宮頸癌病症2023 如發現活組織周圍出現癌細胞,則可能需要進行根治性子宮頸切除術。 部份女性可能需接受前哨淋巴結切片術或淋巴切除術,以切除周圍淋巴結。 生理性子宮頸糜爛:常發生於青春期後、更年期前的成年女性。

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由於持續感染高風險類型的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所致,但受HPV影響的子宮頸細胞一般都要經歷一段較長時間,如5至10年才會演變成癌症。 政府建議所有年齡介乎25至64歲而曾有性經驗女性 , 應定期接受子宮頸癌篩查。 衛生署在2004年推出子宮頸普查計劃,鼓勵全港女性定期進行子宮頸癌篩查,開始時建議每年一次,若連續兩年檢查正常,則可每三年檢查一次。 根據香港防癌會資料顯示,每年做普查的女士,子宮頸癌累積發病率減少93%,每隔3年做普查者則減少90%。 子宮頸癌病症 帕氏抹片檢查是最常用診斷子宮頸癌的檢查方法,檢查只需數分鐘,由醫護人員伸入小軟刷或小刮棒刮取一些宮頸細胞樣本,再用顯微鏡進行檢查,也常用來測定子宮頸的早期病變。 除了帕氏抹片檢查,陰道內窺鏡檢查亦可以診斷子宮頸癌,醫生會用陰道窺器仔細觀察子宮頸,於宮頸塗抹染色劑,檢查子宮頸細胞是否出現變異或癌腫,需時約15至20分鐘。

子宮頸癌病症: 疫苗加一!3/6開跑增進免疫保護力

醫生會切除子宮、部份陰道、子宮旁的組織及附近的淋巴組織。 卵巢癌好發於停經後或55歲到75歲間的婦女,真正病因至今仍不清楚。 潘俊亨指出,已發現的危險因子,包括:未曾生育、初經早或停經晚、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以及具有大腸直腸癌、乳癌、子宮體癌、卵巢癌等相關家族史,尤其是發生在50歲以前。 子宮內膜異位瘤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發生率為10~15%。

只有極少數染有人類乳頭瘤病毒的女性會演變為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病症 患者經觀察或治療後,初期須接受較頻密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並按照醫生的建議定期覆診。 如果在其後數年的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均屬正常,就可以如普通婦女一般,接受例行檢查便足夠了。 子宮頸癌的分期,主要以臨床評估為主,也就是說根據「臨床分期」,而不是其他婦科癌症常用的「手術分期」,最主要的原因是國際婦產科聯盟 在1994年所建議的。 因為子宮頸癌好發於開發中國家,是排名第一的女性癌症及第二癌症死因。

子宮頸癌病症: See Clinic 健康活力 為健康同心合力

例如:若一名女士的母親或姊妹患有子宮頸癌,該名女士患子宮頸癌的風險也會相對增加。 然而,目前尚未有足夠的研究顯示這是否與遺傳性疾病有關,使某些女性比其他女性更容易受HPV病毒感染而患子宮頸癌。 目前臨床會看到子宮頸癌的患者年齡,呈現M型化,一組是20歲到30歲,另外一組為70歲到80歲。 子宮頸癌病症2023 年輕族群是多不認為子宮頸癌與自己有關,加上沒有抹片檢查,發現也常常是晚期,而高齡族群的患者,通常是不願接受抹片,甚至這輩子從未接受過內診,而錯失被發現的機會。

  • 不同類型的HPV會誘發不同的病症,大致可分為低危類型和高危類型兩種。
  • 如在子宮頸抹片檢查 (又稱柏氏抹片檢查) 時發現宮頸病變,便須要進行子宮頸窺鏡檢查去進一步確定病變的情況。
  • 適用於子宮頸癌的標靶藥物有多個種類,其中,血管生成抑制劑能阻止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發揮作用,阻止腫瘤形成新血管以獲得生長所需營養。
  • 如果患者年紀較小、身體狀況良好,加上腫瘤較小,不涉及子宮頸的周邊組織,手術切除癌腫是較為適合的選擇,以便保留卵巢,分泌生殖荷爾蒙,同時避免其他治療帶來較嚴重的後遺症,例如放射治療引起的陰道萎縮及硬化。
  • 抗體藥物偶聯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疲倦、噁心、脫髮、嘔吐、出血、腹瀉、皮疹和周圍神經病變。

感染病菌後,陰道分泌物會增加,出現膿樣、黃色或黃綠色的黏液狀白帶,並伴隨臭味,造成患者局部不適、疼痛或搔癢等症狀,須要加以治療。 目前沒有方法可以治療遠端復發,病人只能透過化療來延長壽命,減緩癌症的進程,並透過局部放射線治療,減少疼痛或流血。 此外,子宮頸癌病友應制訂術後追蹤計畫,讓醫師持續追蹤,以及早發現和預防子宮頸癌復發。 由於早期子宮頸癌一般沒有症狀,因此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十分重要,以檢測子宮頸內有否出現任何異常或癌細胞。 子宮頸癌最常見徵狀包括不正常陰道出血,未停經的女士會出現經期與經期之間流血,而且經期流量較平常多,又或者行房後出現流血;已停經的女士,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或子宮受體癌都可能會導致陰道異常出血。 若癌細胞侵犯了其他器官,甚至會影響大小便,也會出現體重下降、盆骨痛楚、背痛等。

子宮頸癌病症: 宮頸癌的症狀

當子宮頸癌逐漸發展成後期,症狀才漸趨明顯,但此時可能已經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如:大小便困難、下腹或背部疼痛、腳腫等。 大部分HPV病毒感染都是一次性的,可以被人體自身的免疫力逐漸清除。 不過,如果高危病毒菌株持續潛伏在體內,則有可能會引起宮頸出現異常細胞,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它們可能會刺激癌細胞擴散到宮頸和周圍,發展成為子宮頸癌。 免疫治療是使用藥物來刺激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令自身細胞更有效地識別和摧毀癌細胞。 子宮頸癌病症 子宮頸癌病症 不太常見但較嚴重的副作用包括出血、血栓、傷口癒合問題及心臟衰竭等。

子宮頸癌病症: 子宮頸癌個人護理

就如其他感染一樣,很多人類乳頭狀瘤病毒感染都透過免疫系統消滅。 在澳洲,男、女童都要接種HPV疫苗,數據反映性病疣和癌前病變數目日漸下降。 而本港私人市場在2006年已推出HPV疫苗,由2020年開始「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為女童接種HPV疫苗,首劑在小五免費接種;第二劑在小六,有望能幫助降低本港子宮頸癌發病率。 希望政府能加大力度推廣至所有適齡男女學童,提升市民對HPV的認知及接種疫苗的重要性,把握黃金時期預防由HPV病毒引起的各種疾病。

子宮頸癌病症: 子宮頸癌的篩檢方法:柏氏抹片檢查(子宮頸檢查)

子宮頸上皮內瘤分為三期,以有多厚的子宮頸上皮存在變異細胞來劃分,如患者達第三級仍未獲得適切的治療,則有可能發展成子宮頸癌。 潘俊亨說明,一般來說,巧克力囊腫小於5公分,且無不適症狀,只需定期追蹤;若是超過5公分以上,且有生育需求,則建議口服藥物治療,而已生育及停經婦女,可考慮接受手術切除子宮及卵巢,避免反覆發作。 子宮頸癌病症 子宮肌腺症可以採取藥物治療,口服避孕藥是最方便的方式,有助緩解經痛及經血量多的症狀,也可注射抑制荷爾蒙的藥物,幫助子宮內膜異位症組織萎縮,或是子宮內投藥系統來抑制子宮內膜生長。 另外,初期子宮肌腺症可採取子宮減積手術或海扶刀治療,保留正常子宮組織;若是已完成生育的婦女,可以接受子宮全切除手術,是一勞永逸的根本辦法。 雖然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感染率,但也不代表能夠完全阻隔病毒。 現代女性不光要照顧家庭,還要兼顧工作事業,壓力之大往往容易忽略了自己的身體狀況。

除了定期做抹片檢查以外,接種子宮頸癌疫苗也能防範,平時則建議多關注早期症狀。 一旦確診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或卵巢癌,通常需要先透過不同方法,例如造影檢查、手術、抽取組織化驗等,來為癌症分期及判斷腫瘤體積,再按病人的身體狀況及需要,度身訂造合適的治療方案。 養和醫院婦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顏婉嫦醫生指出,子宮頸癌與HPV人類乳頭瘤病毒有密切關係,有機會因感染而演變成癌症,由於HPV是經性接觸傳播,因此建議有性行為的女士應定期接受檢測篩查。 由於子宮頸炎的發生,大多與性接觸相關,因此像是過早有性行為、有多重性伴侶者、或頻繁更換性對象者,都要特別注意。 呼籲已發生性行為的女性不但應定期接受抹片檢查,建議也應透過人類乳突病毒檢測得知自己是否為高風險群,降低未來發生癌症的機率。

根據文獻顯示,有6成的習慣性流產者曾發生骨盆腔炎,3成的人則有不孕的困擾。 症狀 常見症狀為持續性的劇烈下腹痛、肚子有下墜感,並伴隨陰道分泌物增加、白帶惡臭、流膿,出現發燒、畏寒、全身無力,內診時會產生子宮壓痛。 如閣下擁有任何健康相關之服務及產品,並有興趣成為健康生活易的服務及產品供應商,歡迎與健康生活易業務發展部聯絡。 我們會於2個工作天內回覆,為閣下提供更多有關合作詳情。 然而,若只有出現尿頻而未有其他現象,則可能是尿道炎等其他常見婦女病的先徵,故當持續出現任何徵狀,皆應及早求醫找出病因。

子宮頸癌病症: 常見問題

對於蔓延較廣的第二期後期與三、四期患者,因病況屬於晚期,則可選用放射治療、手術治療,同時考慮輔助性的化學治療。 一般在決定投保額的時候,要考慮治療危疾的費用、日常生活費用、有沒有醫保等其他醫療保障以及個人財務狀況等的全面因素。 或會引致嚴重的短期副作用,如口腔潰爛、脫髮、貧血、出血、手足痳痺、肝、腎功能不正常等;但大部份的副作用會在治療結束後便會消失,頭髮一般也會漸漸重生。 「健康部落格」邀請專業人士論述健康資訊,分享更多更完善的保健知識與服務,成為民眾獲取健康知識的首選網站。 專家推薦苦瓜胜肽、肉桂配方更穩定 糖友們都知道,「控糖」是糖尿病控制中最困難的部分。

子宮頸癌病症: 子宮頸的位置

很多女性對於這些症狀,常常會認為是其他疾病所致,如泌尿道感染等,他強調,這些症狀絕對不單純,特別是分泌物中帶有血絲的症狀,是非常典型的子宮頸癌症狀,一定要盡速就醫。 人類乳頭瘤病毒HPV ,是一組包括超過100種不同基因型的病毒,其中約40種會感染人類生殖器官(包括男性和女性),更有14種屬高危。 HPV可以透過性接觸傳播,黃天祐醫生更指,部分屬高風險基因型的病毒更有機會引致細胞病變及癌症,例如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及肛門癌等,另外還可引致生殖器官濕疣(俗稱「椰菜花」)。 若定期婦科檢查未必能及早揪出部分婦科癌症,需時刻留意不尋常徵狀,若有異樣從速求醫變得重要。 顏醫生強調,不論是早前的子宮頸癌篩查陰性,或是其他較難透過篩查來預防的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建議一旦出現病徵都應求醫,醫生一般會透過臨床問症及簡單檢查,再制定合適的檢查方案。

子宮頸癌病症: 化療

藥師林東慶說明,代謝力不佳是半數台灣人面臨的最大健康問題,為了幫助新陳代謝,正確飲食、定期運動缺一不可,搭配進行才能更有效率的幫助健康平衡。 至於正子攝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則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腫瘤定位及功能性檢查。 根據一項研究顯示正子攝影對於後腹腔淋巴腺的診斷表現為:敏感度,85.7%;特異性,94.4%;正確性為92%。 一般而言,雖然正子攝影的表現雖然比傳統影像檢查來的較好,但是對於1公分以下的腫瘤仍有其盲點。 以上內容由 Bowtie & JP Health 健康中心 提供。 內容僅供參考,不能取代合資格的醫護人員給予閣下之個人建議。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