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6大分析2023!內含香港乳癌權威醫生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

2014年 ,建立首個乳癌數據網上平台「乳癌在線」,為醫療專業人員提供本地乳癌治療的最新資訊。 作為乳癌醫療的權威,張醫生不論在治療、患者支援及乳健教育方面,都作出重大的貢獻,她早於1999年便已獲得香港女工商及專業人員聯會頒授「香港傑出專業女性」榮譽。 「我丈夫是政府公務員,各有各忙。慶幸兩名兒子小時候有奶奶同住,幫忙照顧。兒子讀書還好,不用補習,在英國讀中學有津貼,及後升讀劍橋大學,二人也取得獎學金。」張醫生閒時也會練習太極,保持身心健康。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2023 陳守棟理事長也表示,針對荷爾蒙陽性、且為高復發風險族群的患者,術後輔助性治療建議可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 並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讓治療目標從延長存活,有機會進展到「治癒」,及早啟動避險治療。 台北榮總輸血醫學科主任劉峻宇說明,若出現例如淋巴結陽性、腫瘤偏大、Ki-67 指數高、腫瘤細胞分化程度差等情形發生,就有可能屬於「高復發風險族群」,其預後與公認棘手的三陰性乳癌一樣不佳。

作為推動香港乳癌治療的先行者,張醫生創立香港第一家一站式乳健診所,並引進結合穿刺活檢程序與乳房超聲波檢測的診症方法。 張醫生在上世紀90年代更在廣華醫院,發起全港首個乳房普查計畫,從而幫助女性及早發現乳癌,以減低乳癌死亡率。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2023 張醫生於2005年創立香港乳癌基金會,是本港首間專注乳健教育、患者支援、研究及倡議的非牟利慈善組織。 基金會在張醫生的帶領及其他醫療人員的努力下,不但為香港的乳癌患者帶來了專業便捷的乳健服務,更大大減低了乳癌對本港女性的風險。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 篩查

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張醫生行醫多年,先後獲得英國、澳洲、美國及本地外科學院頒授院士資格。 在私人執業前,她曾於香港大學醫學院、瑪麗醫院、廣華醫院工作。 張醫生除了走在最前線為病人施手術,在本港推動乳癌預防與治療方面更創了多項第一,包括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廣華醫院發起全港首個乳房普查計劃、2005年創立香港乳癌基金會、建立香港首個乳癌資料庫、2011年建立本港第一間一站式乳健診所等。 1983年 進行全港首項乳房重建手術,以背肌、肚腩或注入鹽水的內用義乳,重建乳房。 1996年 在廣華醫院引入本港首個乳房普查計劃,推動本港預防乳癌工作。 2003年 獲頒《旭茉 JESSICA》成功女性大獎,同年在養和醫院推動乳癌專家會議,以綜合治療法治療乳癌病人。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

現時可供選擇的局部性治療(Local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2023 treatment),包括全乳切除術或乳房保留手術、腋下前哨淋巴結切片檢查或切除術等。 女士在接受全乳切除後,可在術後立即進行乳房重建手術,亦可稍作考慮,在一段時間後才作乳房重建。 香港醫學乳房外科手術中心擁有專業醫生為每一個患者治療,抱著為患者排憂解難的強烈責任心對待每一次咨詢、診療,讓我們幫你解決你最急切的問題。 隨着醫學進步,研究人員在過去十年間成功找出更多乳癌細胞,研發出標靶治療藥物。 例如現時已有藥物可針對BRCA基因突變,可用於卵巢瘤或乳癌病人。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 臨床腫瘤科醫生 111 位

當癌細胞開始從乳房腫瘤進入淋巴系統,首先會於前哨淋巴結積聚,其後再擴散至其他腋下淋巴結。 95%個案中, 當前哨淋巴結沒有發現癌細胞,即代表其他淋巴沒有受感染。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 前哨淋巴結切片檢查法是先切除前哨淋巴結,然後再將淋巴結切片分析是否含有癌細胞。 接受全乳切除的女士,可考慮在手術後即時或稍後時間,以植入物或身體其他部位的組織,進行乳房重建(圖2)。 如情況許可,醫生可安排病人進行「保留皮膚全乳切除術」(skin sparing mastectomy) 或「保留乳頭全乳切除術」(nipple areolar sparing mastectomy),令皮膚及乳頭得以保留,讓乳房重建的效果更自然美觀。

荷爾蒙陽性早期乳癌患雖治療成效與預後狀況較佳,大多數治療目標以「邁向治癒」為導向,但仍有二至三成的患者會發生復發。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針對荷爾蒙陽性、且為高復發風險族群的患者,建議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讓治療目標從延長存活,有機會進展到「治癒」。 42歲賴小姐在2年前公司健檢中,無意間發現罹患荷爾蒙陽性乳癌,第3期已接近第4期,醫師檢查後發現,淋巴結陽性多達11顆,且乳癌腫瘤已長到4.2公分,屬於乳癌高復發風險族群。 經與病患討論後,決定接受荷爾蒙治療合併輔助治療,以延長存活期、增加治癒機會為目標。 最新國際研究:新一代ADC多項療效指標出眾 長遠變革乳癌治療 楊醫生引述2021年權威性歐洲腫瘤學學會(ESMO)會議的一項第三期研究報告,當中包括歐、亞多地的晚期HER2型乳癌患者,其中六成來自亞洲,包括香港,故其研究結果非常值得亞洲人士參考。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 香港醫學乳房外科手術中心

Ava形容癌細胞就等同病毒,很聰明,會不停變異,所以不會在地球上絕跡,惟有透過基因學或定期檢查預防,越早發現,治療率越高。 要成為這計劃的一分子絕不容易,全美國平均60人爭一席位,獲得院士榮銜的醫生將會到港跟隨張醫生學習一星期。 張醫生同樣有為本地醫生擔任導師:「我有機會與港大醫學院合作,實習醫生每三個月輪流到養和醫院跟我學習。」張醫生亦曾擔任Breast Surgery International 的主席多年,張醫生「乳癌權威」的地位可見一斑。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

及後加入瑪麗醫院乳腺外科工作,2008年至2012年先後於養和醫院、東華醫院、瑪麗醫院、廣華醫院、律敦治醫院完成高級外科訓練。 2012年完成外科專科訓練,取得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FRCSEd)、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FCSHK)及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FHKAM(Surgery)]。 研究顯示,在復發患者中,約有 30% 是術後 2 年復發,超過 80%是在術後 5 年內發生,且有一定的比例為遠端轉移,好發轉移部位包含骨、肺、肝、腦等,其中多部位遠端轉移的機率逾 34%。 一旦發生遠端轉移,進入晚期乳癌時,治療更為棘手,晚期乳癌階段因無法根治,治療目的也將從早期的邁向治癒,改以延長壽命、提升存活率為主。 楊醫生續指,兩線治療的成效理想,一線治療的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可達18.7個月8,9,10,11,12,13,14,15,而第一代ADC亦經研究證實其無惡化存活期及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均比傳統二線治療理想,故2013年被認可用於標準的二線治療。 不過,雖然第一代ADC的療效較傳統二線治療理想,但整體無惡化存活期只有不足一年,加上三線或以後的治療方案由於未有有力研究數據證實療效,故一直未有一致的國際權威性指引和共識,如何有效延長晚期HER2型乳癌患者的存活期成為醫學界一直期望達到的目標。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 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 可降低 33.6% 復發風險

為了有效找出帶有基因突變的高危人士,Ava在2007年成立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目的是透過篩查,及早治療和採取預防措施,資助經濟拮据的高危人士進行基因突變測試。 據了解,資料庫在十四年間,已經為四千多個家庭進行檢測,當中約一成被驗出有基因突變。 為減低患上乳癌的機會,市民(尤其是女性)應恆常進行體能活動、避免飲酒及保持健康體重和腰圍。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

榮譽大學院士 (2018) 若問香港乳癌治療的權威和先驅,必然會提到有「乳癌聖手」美譽的張淑儀醫生。 張醫生多年來為眾多乳癌患者提供治療與支援,在推動香港乳癌醫療事業上,貢獻顯著。 張醫生在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先後獲得英國格拉斯哥皇家醫學院外科院士、澳洲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美國外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以及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等專業資格,亦曾赴笈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接受乳房及內分泌外科臨床手術的訓練及研究。 她曾先後在港大醫學院、瑪麗醫院、廣華醫院服務,其後私人執業,繼續全心投入本港乳癌的防治工作。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 最新

情況就好似裝修咁,唔係太高要求嘅,就揀個好既個判頭(外科醫生)得㗎喇,佢地通常有哂自己班底(放射科/麻醉科/病理科/臨床腫瘤科),自然會叫你去邊度邊度。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2023 你會見到公立醫院等得最耐嘅係步驟一至七(即係初診到手術),一去到輔助治療(即係化療/標靶治療/荷爾蒙治療),已經過咗嗰樽頸位,唔使點等。 Ava解釋,生育有助減低患乳癌機會:「以前的人會生十個八個,理論上是生越多越好。」原因是懷孕會令身體荷爾蒙產生改變,而哺乳則有助增加女性荷爾蒙,對乳腺有好處。 Ava自問說服能力好,但遇上偏執的病人,有時也無能為力,她就舉了一個很多年前的沮喪病例。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

研究顯示,患有拇趾外翻問題的女性比男性高出十倍,除了與家族遺傳有關,很多個案都與先天足部問題無關,故不合穿的鞋履可能是導致拇趾外翻的原因之一。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 患者若不盡快求醫,可能加劇腳趾變形的情況,令其他腳趾相繼變形。 同時,前足的活動功能及重量分佈亦會受影響,足部較容易感到疲勞、步態欠佳而令走路時偶爾失去平衡。 游醫生在1993年加入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並於1995年至2012年期間擔任腫瘤科顧問醫生,然後開始私人執業生涯。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 乳癌有甚麼徵狀?

不過,自從針對HER2受體的標靶藥出現後,此局面便開始被扭轉,但針對HER2型乳癌的後線治療,卻仍有不少進步空間。 醫學界一直期望能延長晚期患者無惡化存活期,近月就有最新研究結果發表,指出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用於晚期HER2型乳癌患者身上療效出眾,歸功於其獨特的藥理機制有如「生物導彈」般針對性剿滅癌細胞。 研究發現它不僅可用於三線治療,長遠更將躍升成二線治療,為晚期HER2型乳癌治療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重建的方法基於多個考慮因素而決定,包括患者的整體健康、另一邊乳房的大小及形狀、 可從腹部或後胸壁取得的身體組織數量、在乳房切除手術後殘存的皮膚數量、患者的喜好(以個人身體組織或植入物重建)及乳癌的期數等。 決定之前,應先與腫瘤科專科及整形外科醫生共同諮詢及商討,以作出最佳選擇。 張淑儀醫生曾表示自己性格著急,當遇到棘手治療乳癌病情時,可以幫助她慢慢磨練,她很喜歡當醫生,會將興趣與事業的結合一起,她曾獲頒成功女性大獎,推動本港預防乳癌工作。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

2014年,張醫生創辦的香港乳癌基金會,推出首個乳癌數據網上平台「乳癌在線」,為醫療專業人員提供本地乳癌治療的最新資訊。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2023 張醫生的「全人醫療」理念與香港浸會大學的辦學宗旨完美契合。 張淑儀醫生過往長期擔任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榮譽學位委員會、諮議會以及人事管理委員會成員,為大學的發展與革新,提出積極而重要的建議,堪稱香港浸會大學榮譽大學院士的典範。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 乳癌醫生 ﹣ 睇咩科先啱 ?

上月有調查發現,逾七成本地年輕醫生出現工作過勞,超過兩成受訪醫生更有中度或以上程度抑鬱。 今年49歲的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鄺靄慧,是出名的工作狂,笑言「由讀醫開始就冇得瞓」。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本身也已罹患乳癌長達23年,「乳癌好發於45~64歲女性,雖是正值主要勞動力的年齡,但其實乳癌早期治療,是可以治癒與控制的。」呼籲及早進行乳癌篩檢,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03年 獲頒《旭茉 JESSICA》成功女性大獎,同年在養和醫院推動乳癌專家會議,以綜合治療法治療乳癌病人。
  • 並非所有乳癌患者均適合接受前哨淋巴結切片檢查,當中以乳癌腫瘤較細小及只有一個主要腫瘤的患者最為適合,以及接受身體檢驗或其他造影診斷顯示於乳房的淋巴區,已沒有任何可疑淋巴結的患者。
  • 2009年 研究了1,006個本港乳癌個案,編成《香港乳癌實況報告》。
  • 目前研究仍然進行中,無惡化存活期及整體存活期中位數雖然尚未得出最終結果,但長遠有望得出更理想的數字。
  • 其後,游醫生進一步鑽研醫學知識,並於2008年及2009年分別獲得醫學博士及紓緩醫學碩士學位。

如病人本身對療程方式有特別需要,亦應主動提出與醫生商量,讓醫生可作出最切合病人需要的建議,令外觀上及治療效果上的最佳效果,同時減低復發機會,一舉三得。 隨著局部整形技術與重塑乳房形狀的技術融合,病人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後,可利用乳腺組織皮瓣或其他植入物填補已局部切除的乳房。 隨著有關技術的進步,一些以往被認為癌腫瘤體積或位置不適合進行局部切除的病例,現時都可使用乳房保留手術作治療。 手術可說是治療乳癌的關鍵「元素」,隨著近年「多手段治療」(Multimodality treatment)的發展趨向成熟,乳癌手術的創傷性逐漸降低。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 香港乳房科女醫生 │乳癌 │乳房手術

在術後,她遵循醫師建議,積極接受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現在控制得宜,已回歸職場與正常生活。 個案分享 今年50多歲的Winnie在2021年3月確診患上第四期HER2陽性乳癌。 確診前約半年,Winnie照鏡子時發現右乳癌肌肉凹陷,惟當時未有特別理會;三個月後,她發現凹陷情況越來越明顯,求醫後被轉介接受超聲波及乳房X光造影檢查,結果發現有不尋常組織,獲安排抽取活組織檢驗,其後確診乳癌,需要進行術前化療。 Winnie其後開展雙標靶及雙化療藥物治療,再接受手術切除右乳房腫塊。 香港著名乳癌權威,「乳癌聖手」張淑儀醫生,致力幫助無數乳癌病患者,1977年,張醫生在港大醫學院畢業,當時香港只有5名女外科醫生。

  • 200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取得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MBBS)。
  • 研究顯示,在復發患者中,約有 30% 是術後 2 年復發,超過 80%是在術後 5 年內發生,且有一定的比例為遠端轉移,好發轉移部位包含骨、肺、肝、腦等,其中多部位遠端轉移的機率逾 34%。
  • 張醫生指外國不少地方已經提供乳房普查,內地部分地區亦已推行兩癌普查,即子宮頸癌及乳癌普查。
  • 經與病患討論後,決定接受荷爾蒙治療合併輔助治療,以延長存活期、增加治癒機會為目標。
  • 請注意,所有篩查測試都有局限,亦並非百分百準確,或會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

展望未來,Winnie很期待香港引入新藥物,造福更多HER2型乳癌病友,改寫人生。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2023 與此同時,Winnie希望其他患者能夠進一步了解乳癌,明白「有得醫」,能以更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病魔。 其實乳腺科同其他外科如大腸科/肝膽胰科等等都歸納入外科專科,所以你去私家就應該搵外科專科醫生,而唔係婦科醫生。 婦科醫生專責範疇其實係女性盆腔既所有病痛,即係子宮/卵巢等有問題,就搵佢地啦,呢個正正係佢地嘅專長。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 婦女醫護

1977年,她在港大醫學院畢業,當時全港只有5名女外科醫生。 「年輕時,我亦想過為人師表。」後來在經商的父親鼓勵下,她和四弟都當上了醫生。 執業後,曾返母校港大任教授作育英才,結果造就她日後引進多項嶄新的乳房手術,推動本港乳癌治療不斷發展。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

其後,基金會爭取到香港賽馬會的資助,亦有幸得到時任發展局局長的林鄭月娥女士支持,在跨部門小組進行研究,最終覓得一幅五千呎的用地於牛池灣興建乳健中心,並於2018年啟用。 張醫生指外國不少地方已經提供乳房普查,內地部分地區亦已推行兩癌普查,即子宮頸癌及乳癌普查。 張醫生指出香港有24 %病患者確診時已處於第三、四期,只要這類病人減少5%,政府用於治療乳癌的開支便可以節省一半。 因此,張醫生表示會繼續游說政府向較高危的年齡群免費提供乳房檢查,以減少第三、四期的患者數目。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 手術治療

但婦科醫生既訓練係唔包括乳房/液下淋巴,所以一般黎講婦科醫生見到啲乳房病痛最終都會轉介返乳腺科。 對於近年不少人提倡的中西結合治癌,她認為中醫藥有數千年歷史,成效毋庸置疑。 「其實中西醫都有不少共通點,例如中醫學針對個人,而近年西醫癌症治療方法亦越趨個人化。癌症免疫治療的概念與中醫的想法也很相似。」不過她強調,中藥治癌需要更多數據支持。 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著名影星Angelina Jolie,早年因為驗出帶有BRCA1和BRCA2突變基因,為降低患癌風險而不惜切除雙乳。

香港乳癌權威醫生: 研究工作

並非所有乳癌患者均適合接受前哨淋巴結切片檢查,當中以乳癌腫瘤較細小及只有一個主要腫瘤的患者最為適合,以及接受身體檢驗或其他造影診斷顯示於乳房的淋巴區,已沒有任何可疑淋巴結的患者。 接觸過數不清的乳癌病人,阿姨和姨婆亦曾患乳癌,被問到會否擔心乳癌發生在自己身上? 「不擔心,事實上,任何女性都有機會患乳癌,重點是定期檢查及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充足睡眠,每星期至少做一至兩次帶氧運動,以及盡量避免高脂食物。但不需要極端到只吃蔬菜,保持均衡飲食就可以。」Ava自信地說。 Ava總是將預防勝於治療掛在嘴邊,尤其是遺傳性乳癌,九十年代初期發現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2006年Ava在史丹福研究中國及亞洲乳癌基因期間,發現了全新的BRCA2基因突變。 帶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患乳癌的風險會比常人高出十倍,即是當中有70%的人,在一生中會患上乳癌。

研究人員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在已經以晚期/轉移性狀態下接受標靶化療組合治療的前提下,兩組患者分別接受新一代ADC及第一代ADC治療,以研究兩者成效的差異,包括無惡化存活期及整體存活期。 針對國內荷爾蒙陽性早期乳癌治療現況,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台灣乳房醫學會今年提出 16 個輔助治療共識,包含高復發風險族群使用荷爾蒙療法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希望提供給臨床醫師作為治療指引,也讓病友獲得正確的醫學知識。 在乳房保留手術中,外科醫生只將病人受影響的乳房局部切除,當中包括「局部乳房腫瘤切除術」(lumpectomy)及「乳房四分之一切除術」(quadrantectomy)等 (圖3)。 乳房保留手術多與腋下淋巴切除手術一併進行,手術後再接受電療,以清除乳房內的隱性腫瘤及減低復發機會。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