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沉浸式體驗2023詳解!(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沉浸式體驗

想要吸引更多消費者的注意,用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方法宣傳品牌策略,就不能不在體驗營銷上多下功夫,跟上新消費時代的腳步。 沉浸式體驗 建立更立體的品牌形象 沉浸式體驗 既然強調的是體驗,沉浸式體驗營銷宣傳的就往往不只是一項產品,而是整個品牌帶給消費者的感受。

陳心龍坦言,體驗設計的可複製性低,儘管可以歸納出設計理念和方法,也能透過經驗累積找出更好的財務模式和成本結構,但成果還是會依每次專案不同。 廖薏淳表示,台灣沉浸式體驗以密室逃脫最具代表性,比起密室逃脫重視玩家探索,驚喜製造的作品則偏重表演。 沉浸式體驗 他觀察,台灣消費者多半害羞,因此活動形式要簡單,人數最好安排在20到30人左右,故事能帶入個人反思會更好。

沉浸式體驗: 什麼是沉浸式體驗?

來自美國、新西蘭、芬蘭、阿根廷等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們都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隨着楊文藝的教學結繩成結。 除了前面 《臺北時裝週 Taipei Fashion Week》 的例子之外,以下還有幾個利用 AR 進行的沉浸式體驗案例。

沉浸式體驗

除了前述VR相關發展,從大趨勢來看,近兩年的AR發展也被看好,因此從培訓的角度來看,筆者也嘗試尋找能與培訓連結的AR輔助工具。 目前市面上已經有各種支援360影片後製的軟體,Adobe Premiere及威力導演系列都能有效編輯360影片,但要注意後製軟體不一定能支援360影片的原始檔,可能要透過軟體先轉檔,才能經由後製軟體來後製。 沉浸式體驗 筆者嘗試了開源的Unity遊戲3D引擎,雖然已經有大量的套件素材,但要依照培訓需求來建構環境模型、建構情節、建立相對應物件,仍然需要高度3D建模專業,若要培訓相關人員來獨立開發,還是有相當難度,除非本身具備3D建模專長,否則很難自行完成導入。

沉浸式體驗: 沉浸式體驗讓品牌變得更有吸引力

例如,IKEA 曾在巴黎街頭提供移動式的「睡眠艙」體驗,邀請消費者在電動自行車上的床睡午覺。 這個沉浸式體驗宣傳的不只是床的舒適度,還有IKEA靈活、都會的品牌形象,是非常好的沉浸式體驗營銷例子。 所謂的沉浸式體驗營銷,即通過能影響受眾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感官的場景設計,讓受眾更容易產生共鳴、記憶更深刻,甚至與受眾有所互動的營銷方式。 大家一定都有被路邊大排檔食物香氣吸引的經驗,比起冷冰冰的食物照片,散發香味的食物顯然更能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這正是一種體驗營銷的最佳實踐。 這些 AR 體驗簡單好上手,創意的內容也常為使用者帶來新奇體驗,但 AR 只是單一點狀的呈現實在有點可惜,我們認為還能有更多發揮空間,讓 AR 沉浸式體驗2023 在大場域、空間內以連續帶狀形式呈現,打造專屬於 AR 的沉浸式體驗。

沉浸式體驗

實務專案課程則為「多維度媒體實務」,以專案式實務訓練的方式結合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生的專業知能與技術,引導學生養成實務研發能力,同時做為本共學群學習成果的驗收課程。 對於培訓人員來說,現階段只需要思考如何透過這樣的系統,與培訓內容進行連結即可。 沉浸式體驗已經成為時下最火紅的關鍵字,無論是商業應用的B2B沉浸式體驗規劃、又或者是親民的B2C沉浸式體驗遊戲,沒有一個行銷活動可以脫離「沉浸式體驗」這個概念! 而沉浸式體驗大受好評的原因,正是因為它能夠在我們熟悉的事物上,提供使用者與觀賞主體之間,更為強化的感官連結。 2016年起,他們陸續推出結合餐飲和沉浸式體驗的「無光晚餐」、「一人餐桌」、「無光晚餐2.0」,接著又融入劇場表演元素,為渴望嚐鮮的都市男女獻上「微醺大飯店」和「明日俱樂部」,並和高雄電影節合作推出「微醺列車」。

沉浸式體驗: 沉浸式體驗共學群

由於設計沉浸式體驗營銷的成本往往不低,營銷人員在規劃策略時,也必須評估使用哪一種技術較為合適。 例如,在能提供消費者VR裝置的大型展場中,就可以考慮使用 VR 技術;如果是需要消費者自備裝置的互動式體驗營銷,AR 技術則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沉浸式體驗2023 隨著沉浸式體驗的趨勢席捲全球,人們的消費模式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改變,各家品牌的營銷策略也有必要隨之調整。 沉浸式體驗 其實,早在元宇宙風潮出現之前,體驗營銷(experiential marketing)就已經成為營銷專業人士矚目的焦點,許多廠牌也開始在宣傳活動中加入體驗營銷的概念。 一項調查指出,採行體驗營銷策略的品牌中,有 65% 的都表示體驗營銷提升了他們的銷售。

  • 短短數天之後,微軟也宣布將在 Microsoft Teams 添加元宇宙的虛擬實境技術,提升線上會議的效果和體驗。
  • 而科技進步帶來設備的快速發展,讓360影片有了普及的基礎,現在的360攝影機,能夠將雙鏡頭或多鏡頭整合在機身上,並保持輕量化,在操作時,讓相機與手機或筆電同步,將前後的影像自動拼接及校正,可以同步得到高品質的360影片。
  • 但在快闪店这一沉浸式的体验空间中,消费者对于产品和品牌的感知瞬时提高,用户黏性得以增强,品牌也能够更容易地引领顾客完成认知、兴趣、购买、忠诚这一完整闭环。
  • 既然強調的是體驗,沉浸式體驗營銷宣傳的就往往不只是一項產品,而是整個品牌帶給消費者的感受。
  • 相較於前述的高科技業龍頭,以家電產品崛起的Panasonic,在美國CES(消費電子展) 2020展覽上,展出了VR眼鏡產品,其最大亮點在於高度輕量化,至少初步解決了頭部穿戴裝置過重的問題,後續若能將產品規格(如解析度、流暢度等)提升到可接受的水準,可預期具備發展前景。
  • 例如,IKEA 曾在巴黎街頭提供移動式的「睡眠艙」體驗,邀請消費者在電動自行車上的床睡午覺。

在沉浸式體驗中,消費者可以更有效地接收到營銷訊息,並因此對品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由於不少沉浸式體驗營銷是通過應用程式等數位方式進行,品牌可以對消費者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了解消費者的喜好,並藉此調整未來的營銷模式。 再加上受到疫情影響,活動及展覽業者必須發展全新數位互動模式,此時,而能創造出虛實體驗的 沉浸式體驗 AR 、VR 科技及 沉浸式體驗 ,便是不錯的解決方案。 從上述舉例應該可以發現沉浸式體驗正漸漸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讓產業開始有新的發展,最明顯的即是活動、展覽業的應用場景。

沉浸式體驗: #2 與作品互動 觀眾也成為創作的一部份

La Mer「Miracle Unveiled」科學空間展出不同的藝術裝置,揭開傳奇之源,深入詮釋突破性護膚哲學。 踏入會場以大型沉浸空間帶領我們深入海底世界,感受深海巨藻的強大力量,再配合聲效,讓人恍如置身海洋之中。 深海巨藻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強、成長最快的植物之一,富有強大的自我修護功能,而深海巨藻更是Miracle Broth™️活膚精華的核心成分,它能增強肌膚修復力,締造更強健及顯著舒緩的肌膚。 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將在「梵谷:沉浸式體驗」中展出,當投影在全方位轉動時,這些畫作將呈現出不同的形式和形狀。 梵谷的多幅字畫像也將會出現在展覽中,相比之前的梵谷沉浸式體驗,這一次的展覽將會為參觀者帶來更震撼的視覺盛宴。

沉浸式體驗

例如電影《一級玩家》中利用 VR 所打造的虛擬現實遊戲世界「綠洲」(OASIS),人們在擬真的世界中享受沉浸式的遊戲體驗;亦或是火爆全球的日本「Teamlab 互動藝術展」運用光影技術打造藝術夢境,實現絕美的沉浸式互動藝術展。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光影設計與虛實整合的應用越來越多元,沉浸式體驗也對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究竟沉浸式體驗是什麼? 接下來就跟著本文的腳步,搞懂沉浸式體驗定義,了解沉浸式體驗的好處與實際案例,看看沉浸式體驗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這些消費者同時也期望沉浸式體驗能夠幫助他們做購物決定,例如透過AR實境測試傢俱擺設、試穿衣物/鞋子,又或是線上購物時能夠透過手機掃描,看到產品的立體圖片與投射出產品的真實樣子。 團長洪唯堯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科班出身的他認為,驚喜製造的作品介於藝術和商業之間。 而以商業考量來看,不管是消費族群設定、觀眾情緒拿捏和調酒品飲的消費文化掌握都很明確,因此才能吸引喜歡小酌、習慣安排週末休閒娛樂的小資族。

沉浸式體驗: 「沉浸式體驗」夯什麼?3大此生必玩:Sleep No More 不眠之夜、teamLab 未來遊樂園、台灣自製「微醺大飯店」,抽離現實打開五感,就等你靈光乍現!

具體而言,VR發展仍受限於幾個重要的門檻,例如頭戴裝置的重量問題、需要在特定場域操作、可支援的服務過少、價格仍有負擔等,但目前尚未有廠商能提出全面性的解決方案。 再看到第三個提供5G商用服務的中國,在2019年11月開始服務,其網路速度預估為4G的11倍,同樣選擇門檻較低的600MHz技術。 韓國、美國已在2019上半年搶先進入商業運轉,但依據觀察,韓國雖在政府強力主導下,短時間就發展400萬以上5G用戶,但受限於5G設備不足(智慧型5G手機款式仍缺乏)、基地台數量不足(僅聚集於都會區,且室內佈建不足)、網速不足(約90Mbps)的缺陷,用戶體驗不算太美好。 全球4G LTE平均下載速度約為17 Mbps,韓國現行5G 速度僅快上數倍,但卻有隨時斷訊的風險,導致5G 網路用戶成長動能不足。 现在,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香氛快闪店也是一个适合讲述故事、阐释理念的场合。

基礎課程為「沉浸式體驗概論」,本課程將介紹沉浸式體驗基本技術、現有之應用層面與未來發展趨勢做為初接觸此技術的學生的入門課程。 初級課程包含「虛擬實境導論」、「成像技術導論」、「音場技術導論」、「情境感受導論」、「體感技術導論」、「姿態辨識導論」等六門課,分別就沉浸式體驗所涵蓋之虛擬實境(軟體技術)、成像(光學)、音場技術(聲學)、情境感受(心理學) 、體感(機械與電機)、姿態辨識(影像偵測與辨識)等關鍵技術開設相關課程,以培養學生之專業知能。 中級課程包含「虛擬實境程式導論」、「音樂與音效導論」、「體感機構導論」、「感測器與定位」、「故事編程」、「劇場藝術導論」等六門課,提供更為深入的學理以及應用技術。

沉浸式體驗: 沉浸式體驗數碼美術館 ARTE MUSEUM

去年底,他們更不畏疫情推出以迷你高爾夫為賣點的餐飲空間「WHEE! 下來玩」。 沉浸式體驗2023 這是驚喜製造的第六號作品「微醺大飯店:1980s」,透過融合餐點、調酒和表演藝術的沉浸式體驗,讓參與者拋開現實限制,全心投入虛擬場景。 過程中,你可能會跟著劇中人物一起跳舞遊戲,也可能會因為你的一個決定而影響劇情走向,改變了角色的命運。

透過360度的數字投影、VR體驗和柔和的燈光聲效,展覽能夠給人一種多重感官的體驗,參觀者可以身臨其境地欣賞這些藝術畫作、更深入地感受梵谷的繪畫世界。 參觀者不僅可以體驗梵谷的經典畫作,還可以擁有「法國阿爾勒藝術家的一天」的VR視覺體驗,在穿越8件其知名的作品中,感知他的靈感來源。 有趣的「虛擬博物館體驗」達到了9.56億次總曝光,吸引來自超過140個國家的訪客。

沉浸式體驗: 結合AR、VR、MR科技

在上述備受歡迎的劇場與展覽之外,我還推薦台灣自製的《微醺大飯店》,沉浸式劇場加上密室逃脫與餐酒,呈現出更細緻更個人化的五感體驗,就等你的靈光乍現囉。 去年開始在台北士林科教館展出的《teamLab 未來遊樂園》(展期至2/28),便是貫徹共同創作的概念。 引導觀眾碰觸投影在身上的花朵、植物,隨之出現枯萎、凋謝等變化,藉由體驗及互動,深入淺出的寓教於樂,使人人都可成為數位藝術的一部分——全身沉浸式(body-immersive)作品。 說到結合沉浸式體驗最受歡迎的展覽,就必須先提到一年吸引超過230萬觀賞人次的策展團隊 teamLab。 根據官網上的介紹,位於東京的總公司是由藝術家、程序員、工程師、CG 動畫師、數學家和建築師等超過600名專家組成。 善用投影與數位互動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創作令人深陷其中且流連忘返的沉浸式藝術。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