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養和醫生5大分析2023!(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養和醫生

1951年至1956年,為應對戰後嬰兒潮,養和設立半贈醫留產部、產前及產後檢查診所等,當時收費廉宜,又免費幫助需要儀器協助或剖腹的產婦[1]。 1931年,舊院地下改建,成立贈醫部,設兩間病房、產科手術室及門診服務,因地方淺窄,只接收外科、婦科及產科病人,留醫者需支付每日5毫的膳食費[1]。

要改善病情,患者應正確認識驚恐症的本質,改變自己對這種病的誤解,擺脫「我以為會死」的負面想法,降低對此症的不必要恐懼,有助他們在驚恐發作時不會過度害怕、減輕病徵。 部分患者會在驚恐發作時出現過度換氣症候群(hyperventilation 養和醫生 syndrome),呼吸會加快加深,導致體內的二氧化碳大量排出。 潘醫生解釋,二氧化碳在體液中溶解後會變成碳酸,若身體過量排出二氧化碳,便會增加體液的醶性,降低身體內鈣離子的濃度,從而刺激神經細胞,產生頭暈、四肢感覺異常(如針刺感),甚至肌肉抽搐。

養和醫生: 臨床微生物及感染學

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於 年的評核中,UCLA Health 旗下的醫院於洛杉磯及加利福尼亞同時位列第一,並在全國排名第五。 關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中心 (UCLA Health)UCLA Health 是全球最完善的學術醫療系統之一,致力為病人提供最先進的醫護服務,培訓頂尖的醫療專業人員,並支持開創性的研究和探索。 養和醫療集團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中心 (UCLA Health)簽署發展協議,以加強雙方在癌症管理知識轉移方面的合作夥伴關係。

養和醫生

1926年,前任廣東公醫大學醫學院校長李樹芬醫生正式被委任為養和的院長及董事會主席,養和療養院易名為現時的養和醫院,同時領導受山泥傾瀉嚴重破壞的重建及擴展計劃。 養和醫生2023 養和醫生2023 上世紀20年代本港醫院由殖民地政府或外國教會管理,床位嚴重匱乏,能讓華人行醫的地方絕無僅有。 隨着人口老化,中風、慢性痛症等「老人病」愈來愈多,大眾對「復康」的關注亦有所增加,但整體社會對復康科仍有不少誤解,例如以為復康治療等同「物理治療」,也不理解復康科也是一門專業。

養和醫生: 基層醫療|養和副院長指私營機構應主責 把關留住病人免重返公營

大眾也許對「復康」二字並不陌生,卻未必知道復康科七十多年前在北美洲已經是一個獨立醫學專科。 我從八十年代一直見證着復康科在本港的發展,早期本地醫療體系對復康科的支援並不完善,醫科訓練亦未有深入涵蓋復康相關知識。 三十七年前我在香港醫科畢業後,便在骨科受訓,那時候職業安全並未像現時般受關注,我們不時接觸到因工業意外受傷的患者,背痛、神經痛、四肢受傷,甚至需要截肢的個案多不勝數。 當時我沒有接受過神經科與痛症科相關的訓練,既不懂為他們準確評估痛症源頭,也未能提供合適的方法幫助他們舒緩痛楚,往往讓我感到力不從心、束手無策。 驚恐症發作時,患者會出現與心臟病發極為相似的徵狀,如血壓上升、手心冒汗、心跳加快、呼吸困難等。

從認知行為心理學的層面看,驚恐症患者的部分生理變化和感覺會引發一連串不自覺的思想,這些思想會令患者感到越來越緊張,產生惡性循環,最終形成驚恐發作。 養和醫生2023 潘醫生指出,很多研究顯示驚恐症有明顯的遺傳性,驚恐症患者的一級親屬(first degree relatives),泛指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他們患上驚恐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五倍。 至於單卵孿生者(即遺傳基因完全相同的雙胞胎)同患驚恐症的比率也遠較雙卵孿生者(即遺傳基因近似度與兄弟姊妹相同的雙胞胎)為高。

養和醫生: 香港養和醫院

目前本港的復康科是歸納在骨科或內科下的分科,而疼痛醫學專科則列在麻醉科之下,變相醫學生在受訓時較少接觸復康科的概念,全港亦只有少數醫院設立復康科專科部門,因而衍生出以疾病分類的復康治療,例如「運動創傷復康」、「中風復康」、「痛症復康」等,而非以復康科作為主骨幹,去治療不同種類的創傷或疾病。 記得當年在骨科受訓時,遇過一名頸椎受傷的病人臀部出現壓瘡,由於他失去頸椎第七節以下的運動能力和感覺,理論上他的下半身應沒有任何知覺,因此在進行清創手術時,主診醫生沒有特別為他安排麻醉藥物,但在手術過程中,我卻目睹這名病人承受着極大痛苦,他表示感到劇烈頭痛、心悸、暈眩及冒汗。 術後檢討我才恍然大悟,即使病人下半身癱瘓,清創過程同樣會刺激其神經系統,令他的腎上腺素上升,造成自主神經異常反射(Autonomic dysreflexia),出現血壓飆升、頭痛及冒汗等不良反應。 養和醫生 本港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之時,公營醫院遠超負荷,部份病人需於戶外地方休息,當時私家醫院拒收病人捱批。 陳煥堂回應指,本港在傳染病控制方面,有一套由2003年沙士沿用至疫情初期的配套,倘私家醫院發現確診個案,需要向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通報,再由該署派人接走,起初因為數目不多,所以未有出現問題,後來染疫個案增加,導致外界誤會私營醫院拒收病人。 他又說,私家醫院於疫情期間亦有協助接收公立醫院的其他病患者,令公院可有更多空間接收確診病人。

驚恐症為焦慮症的其中一種,在香港是十分普遍的精神疾病,每一百人當中約有2至3人患有驚恐症,而女性患上此病的機率比男性可高上兩至三倍。 驚恐症可以在毫無徵兆下發作,患者會突然感到害怕和不安,身體會作出猶如心臟病發的生理反應,嚴重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 因應籌備原址第四期的擴建,為了減低對區內的交通影響,養和醫院於2015年起陸續地將部分後勤及臨床服務重置,調離跑馬地,而數個專科門診和日間手術中心的部分服務亦會搬遷至金鐘,當中包括牙科及眼科部分服務,並且籌備地區聯絡小組以加強與區內居民和商戶等溝通[6]。 養和醫院副院長周肇平接受商業電台節目《政好星期天》訪問表示,私營醫療機構亦應參與基層醫療網絡:「呢個聯網唔應該係公營擸咗嚟做,因為公營擸咗,始終佢有問題就好快又再收返入醫院。」他認為,私家醫院希望可以一直留住病人,直至病人必須轉介至專科,認為私家醫院方可真正做到把關的角色。 ​政府去年底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發展以地區為本、家庭為重的社區基層醫療系統。 養和醫院副院長周肇平今日(11日)於電台節目上表明,基層醫療網絡不應只有公營醫療系統參與,私營醫療機構亦應主責,以做到「留住病人」,以免重返公營醫療,方可真正做到把關的角色。

養和醫生: 我們的服務

1947年,引入放射診斷科技,安裝首部100mA X光診斷機,使X光診斷趨向普及;1954年,成立電療部門,同年引入香港私家醫院第一部深度X光治療儀,以治療癌症[1]。 最後,潘醫生提醒,驚恐症是能夠治療的心理病,很多人因不了解而錯過了治療的良機,持續承受著無形壓力和恐懼。 養和醫生 他呼籲有相似病徵的人士不必感到尷尬,應及早求醫並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找出誘發驚恐症的原因,有助改善病情。 多年來,她的病情反覆、時好時壞,除了針對驚恐發作時的病徵處方抗抑鬱藥物外,亦需著重心理治療,因此轉介至臨床心理學家,為她進行認知行為治療,配合心理輔導下,她的病情明顯改善,也減少了使用鎮靜劑,經數年努力終成功克服驚恐症。

  • 最後,潘醫生提醒,驚恐症是能夠治療的心理病,很多人因不了解而錯過了治療的良機,持續承受著無形壓力和恐懼。
  • 潘醫生解釋,二氧化碳在體液中溶解後會變成碳酸,若身體過量排出二氧化碳,便會增加體液的醶性,降低身體內鈣離子的濃度,從而刺激神經細胞,產生頭暈、四肢感覺異常(如針刺感),甚至肌肉抽搐。
  • 部分患者會在驚恐發作時出現過度換氣症候群(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呼吸會加快加深,導致體內的二氧化碳大量排出。
  • 至於單卵孿生者(即遺傳基因完全相同的雙胞胎)同患驚恐症的比率也遠較雙卵孿生者(即遺傳基因近似度與兄弟姊妹相同的雙胞胎)為高。

然而,潘醫生表示兩者不能一概而論,心臟病種類繁多、病徵各異,儘管與驚恐症的部分病徵有所重疊,但由於心臟病有較高風險,甚至會危及性命,因此建議出現相關病徵時,即使輕微也最好盡快到診所或醫院檢查,發作時更應該到醫院急症室求診,因為部分心律失常的心臟病要在病發時才能檢驗證實,這樣可及早診斷出所患疾病。 養和醫院副院長陳煥堂指,養和於不同社區已設立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中心,讓市民可於私營基層醫療中心使用服務。 他說,市民過去求診屬於「個案式」,每次病患獨立求醫,基層醫療服務之中,醫生可以根據病人的病歷及家庭成員健康狀況,與病人保持溝通,以提供全人服務。 周肇平表示,基層醫療亦包括「上下聯繫」,即入院之後的跟進,提及外國部份家庭醫生會隨病人入手術室,了解病人的手術關鍵,以便日後作出跟進。 向下則與社區不同組織聯繫,包括老人中心、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的組織等,了解社會上可以幫助病人的其他資源,目前香港亦正開始相關工作。

養和醫生: 臨床腫瘤科

潘醫生分享曾遇過一個驚恐症案例,是一名約五十歲的女律師,多年來都有突發性緊張害怕的感覺,每次發作時彷彿大難臨頭,精神馬上要崩潰般,同時她會出現一連串生理反應,包括呼吸困難、手腳麻痺有如針刺、心跳加快、胸口像被大石頭壓住。 動物實驗發現驚恐與逃避行為是由大腦深處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控制,而腦造影研究也發現,驚恐症患者的大腦邊緣系統與常人在結構上和功能上皆有所不同,因此推斷腦神經的結構異常或是驚恐症的成因。 研究顯示,部分用作調節副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血清素(serotonin)及γ-氨基丁酸受體(GABA receptors)的化學物質或藥物可以產生或抑制驚恐發作,而腦神經細胞以這三種物質作為訊息傳遞的介質,因此有學者認為,腦神經細胞功能失調可能是驚恐症的成因。 養和醫生 由於發作時患者會感到十分恐懼難受,因此有部分患者會變得害怕獨自出門,變相會整天不出家門,亦會避免到人多而且難以隨時離開的場所,例如戲院、體育館、擠迫的街道、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等,形成次生性的廣場恐懼症(agoraphobia)。 2012年5月7日,約200名跑馬地居民遊行抗議養和醫院計劃所可能導致加劇區內交通擠塞的問題。

養和醫生

這次協議簽訂是養和醫療集團與 UCLA Health 的重要里程碑,標誌著雙方攜手合作,進一步加強腫瘤科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癌症病人提供最好的護理。 當病人指着某位置說「好痛」時,沒有受過相關訓練的醫生難以辨清痛楚根源及正確位置,更遑論要制定合適的復康治療方案。 即使一所醫院擁有最先進的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查儀器,沒有適當的專業訓練也無法準確診斷病人疼痛的原因。

養和醫生: 醫療服務

[3]同年8月17日,經過多年時間,養和醫院擴建計劃終於獲得城市規劃委員會通過。 養和醫生 由於跑馬地居民一直擔心擴建計劃會影響到區內交通及空氣污染等,香港政府已經提出於養和醫院擴建後,必須增加興建黃泥涌道入口,以紓緩山村道入口的交通流量。 同年10月19日,保育團體本土行動成員何來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要求擱置城市規定委員會早前通過的養和醫院擴建計劃,並且要求城市規定委員會就計劃重新作出公眾諮詢及法定環境保護評估程序等[4][5]。

養和醫生

病人除要通過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等以恢復自理能力,更困難的是要克服外人看不見的痛楚,後續護理方式亦因人而異。 養和醫院物理醫學及復康科部主任、復康科專科醫生周志平醫生處理過不少因疾病或創傷導致身體機能受損的個案,看到病人輾轉穿梭不同專科、身心俱疲,他冀用自身專業為病人提供精準診斷,構思並推動跨專科治療方案,針對患者所需,設計全面及合適的復康訓練和護理。 2011年11月15日,養和醫院以4.75億元購入筲箕灣阿公岩道3號川匯集團大廈全幢。 養和醫生2023 2013年10月8日,養和醫院表示計劃在川匯集團大廈興建養和東區醫療中心,預計於2019年落成及投入服務。 購買該座佔地1,240平方米的工廈後,將會拆卸重建為樓高19層和4層地庫的綜合醫療中心,除了提供24小時門診服務外,更設有先進診斷和治療設施,包括質子治療系統、磁力共振掃描和正電子掃描等,亦設有手術室和少量床位供病人使用。 針對麻痹、肌肉乏力及疼痛等情況,復康科專科醫生可為病人進行電生理檢查,以評估成因。

養和醫生: 性生活|做愛穿襪易有性高潮? 醫生揭1因素最重要

課程包括系統化的學習計劃、小組研究項目、導師指導,以及在 UCLA Health 作實地的臨床參訪。 培訓計劃將涵蓋各種癌症和腫瘤學相關的主題,如乳癌、婦科癌症、兒科癌症、胃腸/肝癌、肺癌、血液腫瘤、骨科腫瘤和研究等。 2019年7月11日,養和東區醫療中心正式投入服務,中心座落在筲箕灣阿公岩,樓高15層,分為兩大部分,包括養和癌症中心,以及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中心(門診部)與體格健康檢查部。 內設多種先進治療設備,包括香港首個質子治療中心,目標是打造為「世界級」癌症治療中心,另有服務社區的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門診服務)和體格健康檢查服務。 [7][8][9]同時,養和醫療集團在毗鄰興建中的新醫院及質子治療中心(曹延棨院),會於2022年落成,屆時將提供24小時門診服務。

養和醫生

養和醫院(英語:Hong Kong Sanatorium and Hospital),前身是養和療養院(英語:The Yeung Wo Nursing Home),於1922年成立,是香港著名全科私立醫院,位於香港島灣仔區跑馬地山村道2號,養和醫療集團旗下醫院。 驚恐症發作時,患者會浮現自己即將面臨死亡等恐懼負面思想,這時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其他感覺上,例如呼吸。 驚恐症發作時,患者會感到十分害怕,因而產生次生性的恐懼及緊張情緒,令患者越來越緊張,因此在病發時,應盡量降低對病徵的恐懼情緒,以免產生惡性循環。 養和醫院由兩座大樓組成,分別是於2005年開始擴建,由原來17層加建至37層的李樹培院,以及樓高8層的李樹芬院。 另外,養和醫院現正進行第三期的擴建工程[13],於2008年6月1日展開,首階段工程位於21樓的普通病房安裝間隔牆及水電系統、水務及渠務工程,於2008年8月完成;18至27樓、30至32樓及38樓的裝修工程,2008年終竣工。 2014年12月18日,養和醫院斥資近14億元,以呎價約6,400元,向怡華益新購入筲箕灣阿公岩村道5號東都中心全幢。

養和醫生: 驚恐症成因繁多 解構4大成因

常用的檢查方法包括神經傳導檢查及肌電圖檢查,其中醫生會先按照患者的病史及徵狀設計神經傳導檢查,過程中會把電極放置在病人的皮膚上,再用微量電流重複刺激身體不同位置的運動和感覺神經,經量度及分析數據,醫生可準確診斷神經系統病變的原因、位置及嚴重程度。 如果檢查結果顯示肌力受損,就需要進一步進行肌電圖檢查,以判斷肌肉和神經系統的完整性,從而設計和計畫合適的治療方案。 面對社會對復康治療的需求不斷上升,我由衷希望復康科的專業能夠傳承和發揚,將來有更多資源為復康科相關的專才提供全面訓練,推動以跨專科合作方式,為中風、神經受損、受長期痛症困擾等病人提供精準診斷、評估及治療,讓香港的醫療體系更盡善盡美。 此經歷讓我深受震撼,我不斷反思「能否有機會接受更全面的醫學訓練,可以避免這類病人所承受的痛苦?」於是我毅然到加拿大接受復康科專科訓練。 在北美洲,「復康科」稱為「物理醫學及復康」(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養和醫生 物理醫學泛指非以藥物或手術的治療方法,此專科的訓練涵蓋多種專科的知識,包括內科、骨科、神經科、矯形科,脊髓受損科、痛症科等,需要對神經系統、肌肉、骨骼結構有深入的認識,方能為病人提供全面而合適的復康治療方案。

  • 2012年5月7日,約200名跑馬地居民遊行抗議養和醫院計劃所可能導致加劇區內交通擠塞的問題。
  • 同年10月19日,保育團體本土行動成員何來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要求擱置城市規定委員會早前通過的養和醫院擴建計劃,並且要求城市規定委員會就計劃重新作出公眾諮詢及法定環境保護評估程序等[4][5]。
  • [3]同年8月17日,經過多年時間,養和醫院擴建計劃終於獲得城市規劃委員會通過。
  • 1947年,引入放射診斷科技,安裝首部100mA X光診斷機,使X光診斷趨向普及;1954年,成立電療部門,同年引入香港私家醫院第一部深度X光治療儀,以治療癌症[1]。

為應對癌症護理方面的殷切需求,養和已將於養和醫院(跑馬地)綜合腫瘤科中心之服務擴展, 於 2019 年在亞公岩再增設養和癌症中心(港島東) ,銳意發展為卓越的腫瘤專科中心,致力以精湛的醫護技術,為癌症病人提供最優質的醫護服務及先進和多元的癌症治療方案。 這次與 UCLA Health 的合作,印證養和在推動醫學教育和發展不遺餘力,以延續李樹芬醫學基金會的精神。 此外,位於亞公岩的養和東區醫療中心的質子治療中心即將推出全港獨有的質子治療服務,展示養和致力為病人提供最優質癌症治療和服務的承諾。 UCLA Health 是全球最完善的學術醫療系統之一,致力為病人提供最先進的醫護服務,培訓頂尖的醫療專業人員,並支持開創性的研究和探索。 UCLA Health 包含兩個校區的四家醫院,包括羅納德里根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中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泰兒童醫院、位於洛杉磯韋斯特伍德地區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圖爾特和琳達雷斯尼克神經精神病醫院,以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聖莫尼卡醫療中心;並有超過250家社區診所遍布南加州。

養和醫生: 養和醫療集團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中心簽署發展協議 加強在癌症管理方面的知識轉移

曾經驚恐發作的患者,醫生會處方鎮靜劑藥物讓患者可隨身攜帶,以備在驚恐突然發作時服用,可迅速控制恐懼感。 潘醫生提供一個小竅門,患者在緊急情況下,可把藥片含在口中舌下,讓藥物繞過肝門靜脈循環系統,迅速傳送到身體其他部位(包括大腦)以助吸收。 潘醫生指,驚恐發作與心臟病發理論上是可以同時發生,驚恐症患者與普通人患上各種心臟病的機率相若。 不過在驚恐發作時,患者的心跳會加快加強,因而增加心臟的負荷,甚至會誘發某些心臟病。 潘醫生指,調查發現約三分之一的驚恐症患者,經藥物或心理治療痊癒後不再復發,但大部分患者的病情仍會持續和反覆、時好時壞。

養和醫生

其他文章推薦: